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制度与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9455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制度与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制度与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制度与机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制度与机制研究作者:张斌单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摘 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紧迫课题,加强培养是基础,组织建设是关键,党员质量是前提,健全制度是保障,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努力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体制;机制;途径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积极分子培养是基础,党支部建设是关键,保证党员发展质量是前提,建立健全制度是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制度建设,应当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抓住重点环节,努力建立健全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一、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源头”质量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保证质量、提高数量,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内高校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动力,以全面构建科学、系统、规范、高效的学生党员发展体系为目标,从扩大积极分子队伍、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基层组织核心领导力等角度出发。 l、建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体制 要实现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与数量的兼顾,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保证数量充足和质量良好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二是要保证参与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学生党员具有过硬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掌握党员发展的步骤和要求。近年来,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不少高校从办学方式和教学方式两个层面对学生业余党校体制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普遍采取了“两级建校、三级培训”的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体制。将学生业余党校延伸到各院(系),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初、中、高三级培训,使教育培训活动从新生入学延伸到学生毕业,构成大学生党员在学期间的全程教育培训机制。新的工作机制分工明确,一方面有效扩大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规模,为确保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和质量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全程加强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也为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充足的工作队伍。 2、建立以组织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出击,起点前移的培养工作机制 要保证入党积极分子具有良好的质量和充足的数量,仅仅依靠团体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以组织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出击、起点前移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机制。 以组织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观念上突出组织主导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在培养体系上重过程,分层次;从培养效果上着眼基础,带动整体。通过建立新生(全员)党校培训制度、自我培养制度、思想汇报反馈制度、党课小组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预备党员佩戴党徽制度、党员培养导向机制等培养制度,形成有效而连续的培养和考察过程,能很好地处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党组织与被培养人之间的关系,有力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 主动出击,培养工作起点前移、发展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在时空上将培养工作起点前移,从新生入学开始抓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有利于党组织改变工作方式,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有利于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早宣传、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在工作重心上通过建立完善院(系)组织员制度,将学生党员的发展审批权下放到院(系)党组织,有效的缩短学生党员的培养周期,提高党员发展的工作效率。在工作体制上延伸学生业余党校功能,发挥学生业余党校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思想修养,引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入脑、入心,教育和培养素质优良的学生骨干等方面的平台作用,将学生业余党校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保障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既是推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做好整体规划、巩固发展学生党建成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不少高校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修订了党员发展工作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学生业余党校章程、院(系)党委组织员细则等,同时制定了学生党员行为规范,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入党积极分子必读书目;建立了“淡化结果,重视过程”的学习成绩考察原则,“淡化职务,重视表现”的社会工作考察原则,使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逐步具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二、构建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全过程学习体制,关注“过程”控制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加强理论修养,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首要和根本的标志。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面对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冲击,必须提高学生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他人与自己、享受与奉献,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情操。 1、构建“两级建校、分类指导”的学生党员培训机制 教育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员培训机制,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基础环节。建立“集散结合、分类指导”的学生党员培训机制,就是按照集中培训与分散教育结合、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的原则,达到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保证学习不断线、分层次递进、知行共促进,最大程度拓展教育的覆盖面,努力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先进性意识。 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教育结合。集中培训的重点是形成校院(系)领导讲党课、专家学者讲理论、知名校友讲成长、先进典型讲事迹的培训格局;分散教育首先要创新支部理论学习方式,加强对党员分散教育的管理和引导。通过建立根 据时代的发展编撰学生党员政治学习资料汇编的制度,结合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重要政策措施和形势政策教育内容编写文集,适时指导党员重点学习,保证学生党员每学期应“参加一次形势政策报告会、观看一次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影片、做一次主题发言、有一本学习笔记,组织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建立网上党校,积极构建网上指导督促、交流经验的学习平台和宣传平台。 坚持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结合。分类指导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条成功经验。应根据“分层次、多角度、重实践、促成长”的统一要求,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党员的教育指导,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连续教育过程。对新生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党员意识教育;对预备党员的教育重点是加强党性和先进性教育,特别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突出岗位职责、党建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交流与研讨;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强调爱国爱校、创业敬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模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同时,各层次之间又是一脉相承、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互相促进,构成连续的培训教育体系。 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加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不少高校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三服务原则,将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长效工作制度抓好抓实,取得了社会与学生、党员与群众“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依托各级“党校论坛”,抓好学生党员的“课堂学习、主题研讨、实践调研、成果总结”四个环节教育和“听、说、读、写、做等五项能力的培养,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党员对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理解。 2、建立“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学生党员实践机制 党员的先进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具体的行动中体现的。建立“服务群众、发挥作用”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学生党员在努力为师生、为社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本领。高校在建立“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学生党员实践机制中,普遍采取创建“学生党员示范工程”、设立“学生党员助学服务岗”、建立“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基地”等方式,使学生党员在服务同学、深入社会、贴近基层和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在奉献中实践党员先进性。3、建立“单项评优、多方引领”的学生党员激励机制建立一套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党员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将非常有助于唤起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结合先进性教育的实践经验,不少高校在学生党员中采取了“单项评优、多方引领”的激励机制,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中树立典型,依靠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形成“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格局。如:开展“党建创新优秀支部”、“优秀党员宿舍”、“优秀主题党团活动”、“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学生党员”等校、院两级评优活动等,通过“自愿申报、支部评议、学院推荐、学校表彰”的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综合考察评选对象的条件,特别是吸收先进性教育的成功作法,立足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不求全责备,集中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学理论与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相结合,学生党员更加深刻领悟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增强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4、建立“四级监督、内外互动”的学生党员监督机制建立积极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措施。依托宿舍、班级、支部和公众意见箱建立四级监督网络,完善自评与督导结合、党内与党外互动的学生党员监督机制,将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纳入到考评体系之中,有效促进学生党员认真履行义务,自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通过党员宿舍谈心制度、党员班级述责述学制度、党支部民主生活制度和设立公众意见箱,建立涵盖学生党员日常生活重点环节的四级监督网络,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党员增强自我约束,在“自己找、群众提、老师点、同志帮”的氛围下,帮助学生党员及时发现错误、改正不足,不断强化信念意识、责任意识、能力意识和形象意识。三、以校园文化为支点,创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长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且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党员乃至全体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经历着未曾有过的观念冲突、重新定位的压力,同时也存在未曾有过的自我更新,实现变革的机遇。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先进文化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着眼于提高高校学生党员乃至全体学生的思想性、开放性、群众性和创造性。1、建立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既包括纵横交错的组织管理机构,又包括该机构运作的程序、途径和规则。现阶段,应建立在党委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落到基层,落到实处。设立专职部门、专任干部、专职教师,建立工作网络并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计划、措施;同时应强调领导一致、上下贯通、职责分明、理顺关系、提高效率。2、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思想导向,要在全体学生党员中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必须始终不渝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师生,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起到精神动员作用。3、注重以教师学养风范影响教育学生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而往往忽视了教师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文化建设。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对青年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要通过举办“名师风范”讲坛、开展“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评选活动,精心培育、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以优秀教师的职业素养、人格魅力、师德风范为全校教职工树立学习榜样;把岗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联谊会、教学改革论坛、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营造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以及团委、工会、离退休干部处、民主党派组织的作用,将师德建设层层落实;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和约束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创建规范可行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教育、激励与管理的有机结合。4、积极指导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织部分,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等制度的实施,社团已成为学生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抓手和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要努力改变目前社团活动单调、乏力的局面,把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特别是加强其中的文化性社团建设,有效地拓展校园文化的传递渠道,增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打造课外学术与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群众体育文化节、校园辩论赛、学生新年音乐会、“我心目中的优秀老师”评选、夏日文化广场、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文化品牌,使社团活动贴近学生、贴近基层、贴近实际,把握导向,唱响主旋律。5、建立“交流、宣讲、推广”的全方位宣传教育渠道通过主题团日、班会、学生理论社团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通过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经验交流会”、“优秀主题党日活动推广会”、“优秀学生党员事迹报告会”和“创建优秀党员宿舍研讨会”等活动,推广经验,交流感受,探索方法,总结成果。通过宣讲团形式,在学生支部、班级宣讲,与同学们谈成长历程、谈心得体会、讲对党的认识和情感,使每个党员和普通同学感受到先进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上,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同时,在校内媒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在全校营造“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以党员为榜样、向党员看齐”的良好氛围。6、强化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磨练意志、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载体。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生的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研究和规范社会实践的内容、方法和具体措施,完善管理制度,使这项常规工作不断富于新的内容;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定远大的理想,在实践中树立服务祖国人民的思想。社会实践要围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和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7、打造全面服务学生的主流信息平台当前,要特别关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党员的行为观念的影响作用,整合校园各网络资源,完善校园主网站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把握宣传导向,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正确的观察分析各种事物和现象,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同时,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摸索网络运行中信息采集、选择、传播、反馈流程组织的独特风格,加强科学管理,改善技术支撑保障,真正发挥校园网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作用。8、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建立全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专兼职的教师培训,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科学研究。要以“心理健康快车”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宣教平台,结合校内新闻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课程。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快速危机反应体系和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形成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保护其生命安全的心理预警干预机制。四、抓好支部建设,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学生党支部是党组织在学生中的“战斗堡垒”。能不能建设一个有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生党支部,是党能否发挥先进性的组织保证。1、创新支部的设置,强化学生党支部的功能创新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提高低年级大学生中党员发展的数量,是突破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与质量“瓶颈”的关键。应本着有利于学生党支部保持组织上的稳定性和工作上的连续性,有利于党的工作与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的原则,鼓励各高校在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方式上大胆进行改革和探索,保证组织形式有利于党员的发展工作。不少高校采取的选派高年级优秀的学生党员、青年教师党员加强低年级党支部的力量的做法,在合理规划低年级党支部数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同时扩大党员发展规模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同时,也应倡导基层院(系)党组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学术梯队、学科专业、若干学生宿舍、若干学生社团为单位组建党支部作为班级、年级党支部的补充,以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为基层党支部焕发活力,形成“小支部、强凝聚”的工作格局。2、丰富内容,完善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制度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成才需要,应着力进行党支部活动的创新。在组织生活的方式上,强调与业务学习相结合,与提高学生党员的文化修养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满足学生党员成才需求相结合,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在组织生活的内容上,强调合理安排理论学习、时事评论、学习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交流、职业规划探讨等,强调针对不同年级突出不同主题:在组织生活形式上,强调采取社会调研、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和参与教育管理,增强学生党员的实践体验,不断提升组织生活对党员的教育效果。3、传承经验,建立教工支部联系学生支部制度学生党支部的突出不足就是流动快、经验少。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经验,有必要建立优秀教工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一方面,将教工支部好的传统带到学生支部,充分发挥教工党员的引领作用和教书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对教学培养工作的意见反馈给教职员工,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4、平等交流,建立党员与群众的交流与互动机制建立学生党员和党组织定期征求意见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定期开展谈心活动、定期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网上征求意见箱、定期开展“我为学校献计献策”活动,定期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找准问题,明确思路,进一步扩大学生党员和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着眼未来、赢得未来、永葆执政党青春活力的伟大事业,内容非常丰富,关键在于建立起针对性强、具有时代特点的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制度体系。高校应着眼于建立健全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和保障党员行使权利,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于一体的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建立健全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我们要从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学习好、贯彻好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的经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构建切实有效的大德育体系,做好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制度建设工作,着力实现学生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开创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参考文献:1胡少平,邱祖发.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实践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2申振东.党的先进性教育若干问题思考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3罗颂平.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10).4高卫国,郭文华.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机制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5).5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资料选编.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稳步发展Z.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