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2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59380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课堂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学习通过阅读、分析地理图像资料等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试作判断和解释。(二)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建立客观联系、辨证的地理思维观。2、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成因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构想:1、依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地球运动的三维动态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生生、师生”的互动讨论,激发思维,寻求规律,建构新知识。2、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智力背景基础上,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进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学生对大连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变化的亲身体验教师: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1、阳光下,夏天中午的影子与冬天中午的影子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2、目前的白天时间比暑假时短多了?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探讨的内容就是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课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并板书。1、由身边的现实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新知学习(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复习地球的公转运动的特点1、呈示地球公转示意图:由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的特点,重点是:公转时地轴倾斜于黄道面,夹角为6634;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黄赤交角大小保持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有什么变化?承转:下面来探究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又有什么规律? 1、联系旧知,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建构新知识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课建构新知的重要基点(生长点),这里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便于对新知的理解2、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1、教师同时使用地球仪指导读图:疏导:昼、夜半球、昼夜更替、晨昏圈(线)、昼弧、夜弧、任意一点昼夜长短及同一时刻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比较、极昼极夜等概念2、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分析地图,合作讨论等,自主探究建构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位置,分析时由点到面,北半球为例,分时间点(段):春分、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等先分析图中任意点A、B两点而后引到整个北半球;着重观察:A、太阳直射点位置;B昼与夜长短对比及其变化趋势、C、昼夜长短与纬度的关系、D、极点四周极昼(夜)范围的变化3、学生自行完成“观察作业”(另附),学习归纳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点拨。4、师生达成共识:昼夜长短的变化实质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的相对位置改变而造成。具体分布规律A、春分日与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B、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有极昼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而秋分日至春分日,情况则相反。C、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D、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5、反馈练习:(1)问今天(9、21)大连(39N)昼夜长短情况,与上海(31N)相比昼夜长短情况有什么不同?而北极圈内的可出现什么现象?明天比今天有昼夜长短什么变化?再过一天(9、23秋分)?再过一天呢?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怎样? 1、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读图,给学生以“支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进行2、创设地球运动的三维动态情境,启发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新知。3、填表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相互启发,激发思维,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性、规律性的把握。总结规律,加深认识。4、通过练习加强新知学习、理解。(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2)(1)进一步明确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2)读图比较图示的大连、A、B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得出:A、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B、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呈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图,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分析地图,合作讨论:自主建构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位置,分析时同样由点到面(1)随纬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分析两分、两至日情况(2)随季节(时间)分布:主要先读图分析家乡大连、而后引到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3、学生自行完成“观察作业”(另附)学习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教师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点拨。4、师生达成共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实质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造成;随纬度的分布是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随时间的分布是同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相关,纬度距愈小,正午太阳高度则愈大,反之,则愈小。具体分布规律:A、春、秋分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B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冬至日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C、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情况正好相反,D、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两次达到最大值。5、反馈练习:(1)今天(9、21)大连与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相比,哪个城市大?为什么?(2)今天(9、21)以后大连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什么?理清概念,为建构新知铺垫。2、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地球运动的三维动态情境,启发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新知。3、分析地理规律的过程中,有意融入乡土(大连)地理内容,便于引起学生学习关注,利于由点到面地对新知理解和掌握总结规律,加深认识4、通过练习加强新知学习,理解。新课总结归纳: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关键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造成的。教师追问:若黄赤交角为0今天探讨的问题结果怎样?同时指出正是因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变化,导致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变化,进而产生四季更替、形成地球上五带,关于四季和五带具体含义和划分下节课学习。1、追问激发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2、总结归纳,承上启下课堂练习(*视情况,可选择)(1)南极科考为什么一般在12月?北极探险选什么时间合适?(2)“夏令时问题”:(3)“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问题”(4)读图回答:通过练习加强新知学习;读图并运用前面地方时知识计算昼长,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解决现实问题。课后作业(*视情况条件而定)同学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地理实验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学写测量报告。参与课堂地理学习而外的课外实验方法,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