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57087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理(智能演练):湘教版选修5第1章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第1章 第2节2009年6月5日,重庆武隆山体崩塌事故造成80多人死亡,此次滑坡山体十几万立方米,形成一个长约600米,高约40多米的地带,滑坡发生处整体坡度在45以上。完成12题。1关于滑坡的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原地区,地形破碎B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C开垦梯田D过度砍伐森林、滥捕野生动物【答案】B2滑坡多发生于()A平原地区B河口三角洲地区C平缓的高原上 D丘陵、山区【答案】D2004年8月16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 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据此回答34题。3台风所蕴藏的能是()A比一颗原了爆炸的能量小B是蕴藏在宇宙空间的能量C已经能够被人类接收利用D是地球上巨大的自然力量4台风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的好处是()A能缓解旱情,解决灌溉水源B利于长江“黄金水道”轮船的行驶C能直接为三峡水库的发电提供动力D能为平原地区带来肥沃的土壤【解析】3题,台风是发生在地球大气中的自然现象,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次台风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几千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台风的能量是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的,人类还没有寻找到很好的利用方式。台风不可能发生在没有大气的宇宙空间。4题,台风多发生在79月份,而7月正值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伏旱期,台风带来的降水能大大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大风天气是不利于轮船航行的。三峡水库利用的是水力发电,而不是风力发电。【答案】3.D4.A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6年8月25日13时51分41秒,云南盐津县发生里氏5.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803,东经10407,震源深度7千米。据当地政府报告,此次地震造成一定人员伤亡,盐津县和大关县部分乡镇受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5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盐津县,但大关县的部分地区被破坏的程度比盐津县的部分地区大。下列解释最不可信的是()A震源太浅B盐津县有些地区到震中的距离大于大关县的部分地区C大关县的部分地区地质构造不稳定D大关县部分地区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太低【答案】A6据统计,云南省是我国地震发生频率较多的省份之一,原因是()A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B云南多山,地形崎岖,地势陡峻C云南是世界主要的火山活跃区D云南是我国大型水利工程的集中地,多水库地震【答案】A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店镇沿海登陆。这是50多年来登陆我国内地最大的强台风,给福建、浙江等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图回答79题。7上图为2006年8月10日台风“桑美”路径示意图,台风中心位于图示时刻时,福州市的风向最不可能的是()A西北 B北C西偏北 D东南【答案】D8下图中属于台风中心经过A点前后A地气压变化状况的是()【答案】C9“桑美”的源地可能是()A BC D【答案】B我国疆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显著,每年因虫灾造成的损失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10下列图片中的动物会造成灾害的是()A BC D【答案】C11下面四种自然灾害中,与图片A所示虫灾相关联的是()寒潮干旱连阴雨洪涝A BC D【答案】B12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古城发生的强烈地震导致了2万人死亡,震惊世界。2004年12月26日上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近百年来罕见的8.9级强烈地震,地震引起高达10米的海啸,向附近的东南亚国家沿海地区呼啸而去,已造成2.4万人死亡。材料二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的地震引起,震荡波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如下图所示)材料三罕见地震海啸袭击多国示意图。(1)巴姆地震和这次地震海啸在成因上的相似点是_。苏门答腊岛可能向_方向移动。(2)这次地震除导致海啸外,结合东南亚、南亚的区位,联合国警示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是_,理由是_。(3)斯里兰卡比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距离震中远,但遇难人数却是后者的几倍,可能的原因是_。(4)从成因看印度经济遭受_风暴潮的袭击,原因是_。【解析】(1)伊朗巴姆古城和苏门答腊岛都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同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因此地震频繁。(2)地震能够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南亚、东南亚位于热带,终年气温高,有利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而经济又比较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无力控制疫病的发生。(3)所受的灾情与震中距相反,这主要受两个岛屿不同的人口密度的影响,人口密度大了自然死亡人口多。(4)印度位于热带地区,孟加拉湾又多热带气旋活动,因此一定是受热带气旋的影响。【答案】(1)都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东北(2)瘟疫东南亚、南亚地区地处热带,气温高、湿度大;经济欠发达,卫生防疫条件差(3)斯里兰卡地狭人稠,苏门答腊岛人口稀少(4)热带位于孟加拉湾沿岸,多热带气旋活动;孟加拉湾呈喇叭状开口向南,当风暴潮由南向北进入湾内时潮位抬高,加剧潮势13读我国洪水和干旱灾害分布图,完成(1)(4)题。(1)我国受洪涝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区是_平原、_平原,此外_流域、_盆地及东北平原也常受到洪涝灾害。(2)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大的东南沿海地区有_省、_省、_省及江苏南部和上海市。(3)干旱频次小于10的地区是_平原、_平原及_流域。(4)我国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是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_气候区,其原因是_的进退变化,常造成旱涝灾害。【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形成原因,解答此题先要对照图例找出各种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然后分析这些地区的气候、地形特点,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答案】(1)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珠江四川(2)广东福建浙江(3)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4)东部季风夏季风14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戊、己两地中,位于消亡边界上的是_,甲位于_板块。(2)8月23日23时乙处发生4.5级地震,当时丙处区时是8月_日_时。(3)乙处测得的震级为4.5级,己处测得的震级为4.6级,丙处测得的震级为4.4级。产生差异的原因是()A三处烈度不同B距离震中远近不同C横波不能传播至丙处D测量工具和测量技术不同(4)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丁山脉的成因。(5)乙地位于板块内部,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解析】丁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产生的,大板块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板块,乙地位于小板块的交界处,小板块碰撞时产生地震。【答案】(1)己非洲(2)233(3)D(4)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5)大板块分成若干小板块,乙位于小板块交界处。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3题。1这种气象灾害最有可能是()A台风 B寒潮C沙尘暴 D干旱2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A地形为盆地 B受盛行风影响小C距离海洋较远 D纬度较低3图中所示的灾害多发的季节是()A夏秋季节 B深秋和初春C隆冬季节 D春节前后【解析】1题,从次数等值线看,此气象灾害纬度越高发生的次数越多,且源地位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因此可判断此灾害为寒潮。2题,图中的甲地通过经纬网可知是四川盆地,受寒潮影响较小,主要是位于盆地中,北部有秦、巴山地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3题,由于降温幅度大小是判断寒潮和标准,因此在初春和深秋发生的次数最多。【答案】1.B2.A3.B读下图,回答45题。4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名称是()A寒潮 B冰雹C伏旱 D台风5这种灾害性天气系统也会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附近海域渔民捕鱼B有利于附近盐场晒盐C有利于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D有利于杀灭害虫,便于第二年农业生产【解析】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从台风的结构来看,中心台风眼气压低,风速小甚至是静风,天气晴朗,台风眼周围是漩涡风雨区,外围为大风区。台风常伴有大风和特大暴雨,但盛夏间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答案】4.D5.C下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图中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回答67题。6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解析】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分析,该图所在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从“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分析可知该地所在地区属于日本。【答案】A7下列关于该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岛屿东侧大于西侧B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b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D同样震级,震源d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答案】D下面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某灾害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8图中反映的灾害最可能是()A暴风雪 B飓风C火灾 D沙尘暴9该灾害多出现于()A4、5月 B6、7月C8、9月 D10、11月10该灾害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A距海远近 B纬度高低C地形条件 D植被破坏【解析】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灾害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脉之东的大平原地区,且由西向东灾害发生的频率逐渐降低,因此它最可能是受到来自西部高原山地沙尘暴的影响。9题,10、11月为秋季,该大陆受势力较强的高压控制,风力强劲,故沙尘暴出现的频率较大。10题,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主要是西部的高山和高原地区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表失去了植被保护,从而使得地表的沙子容易被风带走。【答案】8.D9.D10.D11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1)甲图所示地区的气候类型为_气候,每年夏秋季节,该地区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是_;乙图所示地区的气候类型为_气候,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_。(2)A河的水量居所在国河流总水量的第_位,其中,上游_资源丰富,为支援B城市_及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在该河流的上游地区修建了一系列水电站,实行梯级开发,并实施了_工程。(3)C河为世界第_长河,在D城市上游修建了_大坝,由于有水库和河流的灌溉,使河谷及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条_。【答案】(1)亚热带季风台风热带沙漠干旱(2)二水能广州西电东送(3)一阿斯旺绿色走廊122006年夏季,我国淮河流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随后南方广大地区又出现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请结合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1)利用图甲中的信息分析上述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2)利用图乙中的有关信息从地理位置、流域地形、水系特征等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易发的自然原因。(3)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是什么?(4)我国很多城市夏季积水越来越频繁,“城市病”凸显,某城市为减轻城市夏季积水问题,想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雨洪调蓄系统,你的方案是什么?【答案】(1)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锋面雨带在该地区停留时间较长,降水量大;南方地区出现持续干旱和高温的原因:副高脊(或副热带高气压或反气旋)在南方地区长时间停留,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降水少,蒸发旺盛。(2)地理位置: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降水具有北方地区暴雨集中、降水变化大的特点和南方地区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的特点,易造成水灾。流域地形:上游为山地,汇水速度快;中游地势低平,下游没有天然入海口,汇入的洪泽湖长期淤积为地上湖,排水速度慢。水系特征:(上游支流多、汇水面积大的)“扇形”水系,集水面积大。(3)工程措施:上游修水库,中游建设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挖新河入海;非工程措施: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保持水土。(4)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雨后排出;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渗水井,使雨水尽快渗入地下;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物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动员有院落的住户修建水池将雨水贮留,作为庭院绿化和清洗用水;修建地下河,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河流的上游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导至下游;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示区域地处长江中游,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经常发生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该地区为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是发展避灾农业,建立能够避开不利气候因素影响的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制度,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尽量利用生物能资源及食物链关系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及生态环境的危害。(1)简述避灾农业和生态农业特征的异同。(2)湖北每年都发生冰雹(直径在0.5厘米以上的固体降水)灾害,其发生频率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简述其原因。(3)A河段夏季洪涝频发,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答案】(1)相同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不同点:避灾农业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制度,避开灾害时间;生态农业主要是调整农业类型,保护生态环境。(2)海拔增高,气流上升幅度增大,降温迅速。(3)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变率大;上游来水量大;河流泥沙含量大,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几种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图。图一某城市城市化前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图二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图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材料二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2003年9月26日凌晨,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30分钟内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时,日本人习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抗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材料三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1)利用材料一中的几幅图片和材料二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依据材料三说明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答案】(1)图一说明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不断发展,耕地、林草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图二说明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旱涝灾害的发生。图三说明随着灾害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密度和强度增加,将“放大”灾情。材料二说明科学的减灾防灾体系可以改造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由此可见,人类利用土地是否合理,减灾防灾工程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和受灾体的易损度,对灾情的变化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2)在原始社会,虽然人类的抗灾能力较弱,但由于人口、财产密度低,灾害损失主要表现为人员的伤亡,同等强度的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低。在农业社会时期,抗灾能力提高不大,但经济有所发展,人口相对集中,灾害损失主要表现为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同等强度的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强。在工业社会时期,由于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财产密度大,巨灾伤亡人口增多,财产损失巨大;同时,由于人类的抗灾能力提高,灾后恢复能力加快,因此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少。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所以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相同。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拥有一望无垠的海岸线,长达3 000多公里。它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峰,山体坡度较大,峭壁陡峻。山上长年积雪,“白色死神”常常降临于此。1970年5月3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大雪崩,将瓦斯卡兰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造成两万居民的死亡,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1970年5月31日20时30分。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此时,在寒冷的地区,不少人都已沉睡于梦乡之中。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随即大地像波涛中的航船,顿时失控,在疯狂、猛烈地颤抖着。紧接着,又从远处传来了天崩地裂般的响声。震耳欲聋,把人们从酣梦中惊醒。那些正在夜读、娱乐和工作着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呆了。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房屋便东倒西歪、吱吱作响地坍塌下来。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地震灾祸已经降临。那些还未及逃离屋子的人们,都被压在倒塌下来的乱砖碎石之中。外面,寒风凛冽,漆黑一片,谁也看不到谁,只听到隆隆的崩塌声。忽然,又一阵惊雷似的响声由远至近,从瓦斯卡兰山峰方向传来。一会儿,山崩地裂,雪花飞扬,狂风扑面而来。 原来,由地震诱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巨大雪崩爆发了。地震把山峰上的岩石震裂、震松、震碎,地震波又将山上的冰雪击得粉碎。瞬时,冰雪和碎石犹如巨大的瀑布,紧贴着悬崖峭壁倾泻而下,几乎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塌落了九百米之多。刚遭受地震袭击的容加依城,人们惊魂未定,又被随之而到的冰雪巨龙席卷,大多数人被压死在冰雪之下,快速行进中的冰雪巨龙,又使许多人窒息而死。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惨的雪崩灾祸。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