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学案导学 鲁教版选修1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57016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学案导学 鲁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地理: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学案导学 鲁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地理: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学案导学 鲁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第四章 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学案 导学【学习指导】 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能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极大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知识结构】【重难点知识讲解】一、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外部,促使地壳表层的物质成分、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因为有太阳辐射的光热能,动植物才能生长,才有风可吹,水才能流,冰川才能运动,海水才能掀起波浪等等。而正是上述运动引起地壳物质和岩石的侵蚀、搬运、堆积,进而重新组合成新的岩石。外力作用不断改造着原有的地表形态,它削低高山、填平洼地。外力的侵蚀作用和建设作用是同期进行的。不过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只有一种作用占优势。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2、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在全世界约270 000千米的海岸线,海浪不断拍击岩石,可以产生38吨/米2的压力,一面把岩石“击”成碎屑,一面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着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奇特的海蚀地貌。此外,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称搬运作用。“飞沙走石”很生动地描绘出风的搬运过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非常强烈。而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的搬运作用很大。流水的搬运作用有时可以搬起成吨的巨石,行走很远的距离。流水搬运物质的力量与水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冰川具有很强的搬运能力。它搬运的物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从山坡滚落到冰川上的岩石碎屑,二是冰川底部刨蚀的产物,它们大小混杂,随冰川运动而被运载进移。当冰川融化时,碎屑物质在当地堆积下来形成冰碛物。因此碎屑物质的特点是多未经分选和磨圆,这是冰碛物不同于风力、流水等沉积物的特点。海洋搬运作用的发生主要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地区,但搬运的距离可达几千千米以上。4、沉积作用被外力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介质理化条件改变而产生有规律的停积过程为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在流水的的搬运途中,由于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比重等的差异,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宽广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尼罗河三角洲等。我国的黄土高原就是风力沉积的杰作。强劲的西北风从遥远的蒙古高原搬来粒粒沙尘,经过上百万年形成深厚的黄土分布区。二、地表形态的演化1、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时空差异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如:侵蚀作用为主: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沉积作用为主: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而人类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貌形态,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例如:平整田地、修筑梯田。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也会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如:破坏植被等。因此,我们应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学海泛舟】地貌成因类型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力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作用,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内力作用可归结为隆起和沉降的对立统一。外力可归结为侵蚀和沉积的对立统一。但外力的侵蚀和沉降却与内力的隆起和沉降相互依存。侵蚀作用主要在隆起的山地高原上进行,沉积作用主要在沉降的平原和盆地内进行,这就是外力和内力的对立统一。内、外力相互斗争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地表形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地形地貌举例:著名的长江三峡就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三峡以雄伟险峻闻名中外,它是地壳不断抬升、流水不断侵蚀切割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长江的上源原来在巫山,由于巫山的不断上升,同下游的地面的高差不断增大,江水从高处向下流,特别湍急,不仅冲蚀两岸,还冲蚀河底,使河床越来越深,使两岸越来越险峻。形成了长江三峡这样的深邃峡谷。我国最近发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也是水流切蚀岩石和地壳抬升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壳的快速抬升是主导因素。以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大陆、大洋盆、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巨大的地貌单元,就其宏观特征来说,都是由于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如火山、熔岩高原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地形地貌举例: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是地壳上升隆起形成的,是以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青藏高原在几亿年前还是一片长条形的海洋,与太平洋、大西洋相通,后来地壳发生了多次强烈的运动,喜马拉雅山从海底逐渐升起,高原也大幅度地隆起,成为“世界屋脊”。除此之外,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中国的太行山麓都是地壳隆起的产物。东非大裂谷世界上最长的大地裂谷带,是由于地壳的两个巨大的板块分离运动的结果。它纵贯非洲东部,分东西两支,东支长近6 000千米,西支长近1 700千米。科学家预言,总有一天,裂谷会越来越宽形成海洋,非洲东部将会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的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由于历史上多次的喷发,在山顶部形成了一个又大又深的火山口。最近几百年来,火山没有再喷发过,可是降落的雨水却汇聚到火山口来了。于是在海拔2 700米的山顶部出现了一个水面辽阔、深不见底、世界上罕见的大湖长白山天池。天池湖水从一个缺口流入一条小河,河水下行只有1 000米,便从悬崖上跌落下去,又形成一个高68米的瀑布。牡丹江的吊水楼瀑布是火山“建造”的。牡丹江附近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流进江里,在江上“建造”了一条岩石大坝。于是大坝上游的河水被拦蓄为镜泊湖。当湖水水位超过这条大坝时,湖水就漫过大坝从坝顶泻落,形成瀑布。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带有外力作用的鲜明烙印。塑造地貌的外力有流水、冰川、地下水、海水、风等,因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又可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多种类型。地形地貌举例:黄土高原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面积达40余万平方千米,黄土层一般有50米60米厚,厚的地方有200米,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广袤的黄土世界。黄土高原上数百万亿吨的黄土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学派的地质学家曾提出过20多种黄土成因假说,影响较大的有“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四种。“水成说”认为,黄土主要是由流水从离高原不远的周边地区携带来堆积而成的;“残积说”认为,黄土是高原基岩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结果。多数中外学者主张“风成说”,他们从分析黄土物质的基本特点入手,认为黄土物质的物源与我国西部大面积的沙漠有关。黄土物质的搬运主要依靠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高压气流,它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质综合作用,经过了物源的形成、搬运、分选及堆积成土这样三个前后相因的历史阶段。在长期的争论中,“风成说”最具说服力,但又不足以完全否定“水成说”“残积说”。孰是孰非,尚未定论。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有一片被山岭环绕的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河流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又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所以称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块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称为辽河平原;中间的一块,是东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1亿3000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那时北方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高耸的太行山。到了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东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状冲积平原,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携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海港东北的崇明岛,在全国大岛中排名第三,是个冲积岛,是由江河携带的泥沙堆积成的。长江的含沙量虽然不算大,但是水量十分丰富,每年流进大海的水量约1万亿立方米,输沙量约4亿5000万吨。因为潮汐的作用,海水每昼夜有两次向长江倒灌。倒灌的海水顶住了奔腾入海的江水,使江水流速大大减慢,越近长江口,流速越小。江水向大海搬运泥沙的力量就减弱,泥沙就大量沉积下来。另外,江水中悬浮着一种极微细的胶体物质,本来是不容易沉积的,但是由于江海相会,含盐的海水与盐分极少的江水混为一体,发生了化学变化,凝聚沉积下来,就像豆浆碰到卤水凝聚成豆腐那样,在江口堆起了累累沙洲。到公元1853年,形成今日崇明岛的前身长沙。在长沙演变为今日的崇明岛的过程中,人们兴建了海塘和石坝,制止了崇明岛的坍塌,使县城和全岛基本上稳定下来。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的成因有多种说法,最近的研究表明,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水流的侵蚀,使洞顶坍落,而形成瀑布,即是由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黄果树瀑布。其形成时代大约从距今2 700万年1 0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地表到地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环演变过程。北美洲尼亚加拉大瀑布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它的河床由几种不同性质的岩石组成,较软的岩石被流水侵蚀掏空,上层岩石塌落,形成陡崖,流水从高处猛跌下来,就形成了瀑布。【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沉积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碛地形的沉积物颗粒大小相等B流动沙丘迎风坡陡、背风坡缓C三角洲产生在河流入海或湖盆的入口处D流水沉积物颗粒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大2主要由外力沉积作用造成的地形有( )A长江三峡 B桂林山水C北美洲五大湖湖盆 D黄河下游“地上河”3图中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下列四种作用形成的,下列四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从左到右)相符的是( )风力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溶蚀作用 冰川刨蚀作用A B C D 4.读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乙处为侵入岩甲可能是火山岩乙可能是沉积岩A B C D5.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河流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6.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搬运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流水搬运堆积作用7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的是( )A长江三峡 B戈壁和裸岩荒漠 C河口三角洲 D. 沙丘、沙垄8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形是( )A吐鲁番盆地 B黄土高 C喜马拉雅山 D青藏高原9. 沟谷的形成主要是( )A. 流水沉积作用 B. 风力沉积作用C. 流水侵蚀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10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二、综合题。11读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地区,是因_作用强烈而形成,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_。(2)图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风,是由风力的_和_作用形成的。(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和_。(4)据岩石的成因分类,D属于_岩,C属于_岩,其中在C岩体周围附近又有可能形成_岩。C、E、D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1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方框内填写三大类岩石和物质名称。(2)写出各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_作用,_作用,_作用,_作用,_作用。(3)从_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 2D 3C 4B 5B 6C 7A 8B 9C 10A二、综合题11(1)西北内陆 风力侵蚀 风携带泥沙对岩石产生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因而形成蘑菇状 (2)东北 搬运 堆积 (3)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4)沉积 岩浆 变质 E、D、C12(1)从最下面方框依逆时针方向排列:岩浆;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上升冷却作用;喷出冷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变质作用;高温熔化作用。(3)岩浆;新岩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