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操作规范.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6902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技术操作规范一、针刺的作用(一)调 和 阴 阳(二)疏 通 经 络(三)扶 正 祛 邪二、针刺的适应症针刺适应症广泛,如头痛、中风后的轻度瘫痪;颈痹、腰痛、肩痹、关节痛、 水肿、呕吐、肾绞痛、心绞痛以及预防保健。针刺操作步骤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 2 个(一 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 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 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 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 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 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 5cm 以内的短针。若为 6.6710cm 以上的长针, 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 0.671cm,右手拇、食指 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 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 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 时轻插重提为泻法。5、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 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针刺注意事项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 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 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一、推拿的适应症(一)运动系统疾患: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如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慢性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肢关节的扭伤、部分滑囊炎、腱鞘炎。 (二)内科疾患:如感冒、失眠、胸痹、风眩等。(三)儿科疾患:如发热、咳嗽、小儿慢性腹泻、(四)其他疾患:如痛经、绝经前后诸症:恢复疲劳,亚健康状态等保健,肥胖者减肥。二、推拿的禁忌症:(一)恶性肿瘤部位(二)骨折部位 (三)正在出血或内出血的部位(四)皮肤疾病(湿疹、藓、脓肿等)患处(五)皮肤破损、水火烫伤患处三、推拿的治疗作用:(一)散瘀消肿(二)行气止痛(三)舒筋解痉(四)整复筋位(五)温养筋脉(六)松解粘连四、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一)持久有力(二)均匀柔和(三)深透连贯五、一指禅推法具体操作要点(一)用大拇指指端罗绞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经络穴位)(二)沉肩、垂肘、悬腕、指吸定。做到“指实掌虚”。(三)运动形式:肘部支点,前臂发力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屈伸活动。(四)频率约120160次/分,紧推慢移。(五)特点:手法柔和深透,着力面积小,力面集中;循经络推穴位。(六)分类:偏峰推、指端推、指罗纹面。 艾灸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的作用:借艾绒的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一、艾灸法的适应症:(一)温经通络 用于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二)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三)温肾健脾 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四)益气升阳 用于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五)防病保健 二、艾灸法的操作步骤:(一)体位选择 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应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二)施灸顺序 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三)可选择使用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三、艾灸法的禁忌 (一)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症,凡脉象数疾者禁灸。(二)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治。(三)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簿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四)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四、艾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二)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三)晕灸者按晕针者处理。(四)施灸时要防止艾火烧伤衣物、被褥等。 腧穴敷贴技术操作规范一腧穴敷贴法的概念腧穴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茛、斑蝥、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捣烂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足心疗法或脚心疗法、涌泉疗法。二、腧穴敷贴法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三、操作方法(一)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二)敷贴药物之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三)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敷贴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四、适应范围本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痛、腹泻、心绞痛、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五、注意事项(一)若用膏药敷贴,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二)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三)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四)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五)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敷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刮痧技术规范一、 刮痧的原理:通过刮痧板刮拭皮肤,促进皮下毛细血管血液循环,从而加快局部身体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加人体免疫调节机能。刮痧具体操作规范:(一)刮痧的用具十分简单、方便,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搪瓷杯盖子等。(二)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 “刮痧活血剂”。(三)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二、刮痧要注意事项: (一)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 (二)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三)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四)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拔罐技术操作规程拔罐法的作用: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 拔罐法的作用原理:1.良性物理刺激作用:机械刺激作用;温热作用2.体内生物学效应: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缓解机体疼痛;调节大脑功能;调节肌肉功能;双向调节效应。3.中医认为拔罐法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清热降火、解毒泄浊、吸毒拔脓、祛腐生新、益气温阳、扶正固本等作用。拔罐的适应症:1.内科病 感冒发热中暑;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面神经麻痹、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呕吐、便秘、胃肠痉挛、慢性阑尾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尿潴留、尿失禁。2.妇科病 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病症、更年期综合症、乳腺炎。3.儿科病 发热厌食症、腹泻消化不良、遗尿、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4.外科病 疖、疔、痈、疽、丹毒、痔疮、脱肛、冲蛇咬伤。5.皮肤病 痤疮、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白癜风、带状疱疹、养颜美。6.五官科 结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扁桃炎。7.尤其对腰背痛、腰肌劳损、退行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落枕、软组织劳损等有效。拔罐的禁忌症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2.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4.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6.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9.眼耳鼻口等五官孔窍部10.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11.婴幼儿12.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拔罐法的操作步骤:1.取合适体位、松开衣裤、暴露确定穴位(注意保暖)。2.选择和检查火罐罐口有无裂缝。3.一手持火罐、一手持止血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下端绕1-2周后迅速抽出,将火罐吸附在穴位上。4.适时留罐(一般5-8分钟为宜),随时观察罐口吸附情况,以局部皮肤红紫色为度,若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5.一手把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起罐。 中药足浴操作规程(一)中药足浴保健 以保健为目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散剂或中药煎出液均匀地与清水混合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洗浴的中医保健技术。二、操作步骤与要求(一)施术前准备1.环境要求 应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卫生,温度适宜。2.备药(1)药物选择 宜选用植物类药,部分情况可选用动物类药和矿石类药。中(2)剂型选择可选用药浴散剂和液剂。药浴散剂和液剂制备参见附录C。(3)药量药浴散剂单次用量不宜低于150g,药浴液剂单次用量不低于700ml。(4)储存 药浴散剂和液剂宜置于阴凉干燥处。4.足浴器具 选用木桶,应具有安全、保温、光滑、无毒、不易碎的特性。(二)施术方法1.调水(1)用水要求宜选用自来水、纯净水或泉水,用符合GB 5749-2006 生活应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2)水温38-45,如属于特殊体质或患有疾病者宜选择与之适应的温度。(3)水量 浸洗法,适量宜为洗浴容器的2/3。淋洗法,水量宜不低于4000ml。擦洗法,水量宜不低于3000ml。2.加药 将制备好的药袋或药浴液调入洗浴用水中。3.入浴 受术者宜清洗 足部后,使受术部位的一部分慢慢接触药浴液。4.洗浴 时间宜在20-40min以内。5.出浴 用38-45的清水冲洗身体1-3遍,以洗掉身体上残留的药浴液为度。用柔软浴巾将身体擦干。(三)施术后处理1.适量饮水、休息,避免受风寒。2.清洁和消毒药浴后的器具。三、注意事项(一)饭前30min、饭后1h内,醉酒、过饥、过饱、过渴、极度疲劳等状态下不宜药浴。(二)药浴频度不宜过高,每周不宜超过3次。(三)药浴后不宜立即站起。(四)用辛温发汗类药物和经常药浴者,宜适当减少药浴时间。(五)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六)皮肤病患者慎用。(七)结核、骨髓炎患者不宜药浴。四、禁忌(一)皮肤有溃破或创口者,局部禁用。(二)对药浴液皮肤过敏者。(三)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四)严重肺系疾病患者。(五)妊娠期和月经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