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十八中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56380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十八中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十八中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十八中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林十八中10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 文命题人:王小利 审题人:王璇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 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百舸(g) 瞋(zhn)目 彷(png)徨 惆怅(chng)B方遒(qi) 颓(p) 哽咽(y) 青荇(xng)C浪遏() 浮藻(zo) 千乘(shng) 漫溯(shu)D阙(qu)秦 忸怩(n) 深邃(su) 簸箕(q)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僻 嘻游 荒芜 游目骋怀 B班驳 挺拔 沧桑 失魂落魄 C稀疏 缥缈 蝉蜕 玉砌雕栏 D和谐 拙劣 余暇 走头无路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家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均已被秦始皇烧毁。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6、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0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8、与“不及以闻”中的“闻”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闻信亡 B、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9、选出与“上不我用”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B、上未之奇也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十年不收于国10、萧何追韩信的原因是( )A、韩信,国士无双。 B、信为治粟都尉。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D、信数与何语,何奇之。第卷(120分)四、(28分)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3分)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4分) (3)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毛泽东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1、这首诗上阕是一幅红军行军图,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心情?(4分) 2、这首诗下阕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_,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采桑子)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_,_。(再别康桥)_;_,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令初下,群臣进谏,_;数月之后,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东风不来,_。_,三月的春帷不揭。(错误)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诗“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阕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法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 “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 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14.第一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6分)15.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16.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六、(18分)17.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4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ks5u 答: 18. 根据下面的提示,仿写句子。(4分)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海对山说: 19、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分)余爷爷:ks5u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11月1日将_ _改为_ _;将_ _改为_ _;将_改为_;将_改为_。20、有些对作家的评论,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概括作家的人格精神,或巧妙地表现其 作品的典型风格。如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写的诗人;史铁生用笔与疾病对抗的不屈之魂请参照以上示例,任选两位自己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各写一则简短的评语,如:鲁迅、余秋雨、海子、舒婷、顾城等等。(6分)七、写作(60分)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里,对那些拥有视力而不加珍惜的人深表惋惜。其实,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值得珍惜:生命、亲情、友情;家庭、社会、自然;一个经历,一次过程;一个挫折,一次成功;甚至曾经给我们伤害的对手,让我们尴尬的意见“珍惜拥有”是一种生命的觉悟,一种境界。请以“珍惜拥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迹清晰,不少于800字。ks5u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 1.B(A瞋chn C溯sD箕j)2.C。 A“嘻游”应为“嬉游”。B“班驳”应为“班驳”。D“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3、【答案】B 【解析】A 句式杂糅 C “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 D 成分残缺,“采取”缺少宾语。4、C 解析: C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 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A项“无伤大雅”的意思“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这三项成语使用均恰当。 5、 C。此题考查对文句的正确理解。原文第二段语句“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可判定正确答案。6、 B。此题考查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意思不完整。7、 D。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D项“天命靡常”的观点春秋已有,并非产生于战国。8、D 9、B 10、A11、见译文画线句。12 1、诗的上阕主要选择了“西风”、“雁”、“霜”、“晨月”、“马蹄”、“喇叭声”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红军行军图,表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紧张的氛围和红军战士肩负革命重任、迎接一场激烈战斗的心情。2、诗的下阕主要选择了“雄关、“苍山”、“残阳”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壮美、激烈的图画,色彩绚丽。构图简洁,而境界雄阔,体现了胜利来之不易,又充分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战斗豪情。13 1、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 2、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3、汤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4、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5、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14.比喻诗歌衰老、朽蚀、失去生命(或变得灰暗腐朽,或失去光彩和神奇)。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感动读者,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15.意思是说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16.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深厚的意义。17、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18、 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 说明:要考虑拟人辞格、比喻辞格,山,人化之后的特点,将其比喻为朋友、女神、兄长等均可,要与上文的老师和前文的山的特点吻合。要求读透例句。例句是紧扣海的博大辽远、深遂宽广的特点来描述,访写时要抓住山的特点(如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来描述。19、将惊悉改为获悉、听说;将造访改为探望、看望;将阁下改为您老、您;将馈赠改为敬献、送上。解析:本题考察日常表达的技巧,语言要得体并要礼貌,语句通顺表达准确。20、【答案】:示例ks5u海子:在尘世中孤独地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精神守望者顾城:用高考资源网笔描画世界的孩子般天真的童话诗人鲁迅:以如橡巨笔为锋刀利剑的文化战士 (4分,每个2分,符合题意要求的两项即可)译文:ks5u因为触犯法律理应处斩,一同的十三人被杀后,轮到韩信了,韩信傲然仰视,看到滕公,就说:“难道大王不想一统天下了,为何要杀有才之士?”滕公见韩信出言不凡,神态桀骜,就释放了他。滕公与韩信交谈后,认为韩信很有才能,非常高兴。于是把韩信引荐给汉王,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但汉王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出奇之处。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很有军事才能)。行军到南郑的时候,有很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其他人说明,自己去追韩信。有人向汉王汇报,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方寸皆乱。过了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怒又喜,责怪萧何说:“你为什么要逃跑呢?”萧何说:“臣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谁呢?”萧何回答:“是韩信。”汉王又骂了,“将领都跑了几十个,你不去追;说是去追韩信这个无名之辈,必定是在说谎。”萧何说:“普通将领很容易找到,但是像韩信这样的将才,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是想做汉中王,那么用不着韩信;如果要争霸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能给大王出谋划策。请问大王到底如何决策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