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十六周周末限时训练.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871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第十六周周末限时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二历史第十六周周末限时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D.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诗人徐志摩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29.“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30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 B王韬 C孙中山 D胡适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 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由变法图强到走向革命救国的道路,主要是因为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瓜分危机日益严重 B. 资产阶级自身力量进一步壮大C. 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D.清政府的投降实质被认清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的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与这则新闻所反映的婚姻观变化关联最密切的是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科学 D民主27、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开始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A B C D28、“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A B C D30、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上学习内容充分反映了船政学堂A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教学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为主C不重视传统经典的修习 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32、对洋务运动的下列评论,正确的有与魏源的思想有一致之处 加强了汉族地主的政治地位 冲击了封建传统教育 有利于近代生产方式的出现 A B C D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34、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宣传维新变法,其策略在于A利用传统思想作武器 B动员士大夫阶层参加变法C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 D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35、“国者,斯民之公产也;至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言论出自:A顽固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洋务派3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人哪个阶段?A物质技术 B、政治制度 c思想文化 D实业教育3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思在于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39、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40、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