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测试题.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55764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 测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班级: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3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高深莫c的星空, 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ln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 )高超的智慧。(1)在文中的( )中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分)(2)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合适的汉字,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分) c( ) ln( ) 绌( ) 邃(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绯红 抑扬顿措 宽恕 暗然失色B狼藉 引经据点 淳朴 美味家肴C酒肆 随机应变 牟取 左右逢源D.熹微 不可名状 凛烈 顾名思议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3分A他站在山顶上颔首低眉,美景尽收眼底 。B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C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有时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D毛泽东在20世纪风云际会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确实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历经近30年的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直接三通的构想终于成为了现实。B. 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C.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D.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5、名著阅读3分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 )、( )。6、综合性学习( )2012年12月2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1)下图是对某校学生路遇红灯后,行为与心理状况的统计。请结合活动主题,将图表信息转化为两条主要文字信息。(4分) 信息:_ _(2)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采访了一些行人并询问了他们闯红灯的理由,请你据此提出4条有针对性的建议,以遏制闯红灯现象的发生。(4分) 甲: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没到绿灯亮,大家都走了,就剩我一人,挺傻的,所以跟着走了。 乙:不就过个马路吗,不看信号灯也不至于出事啊!哪儿那么巧,交通事故就让我遇到了? 丙:司机闯红灯会重罚,行人闯红灯又不会罚款,干嘛非得站在那里等绿灯呢? 丁:交通信号灯设置不是太长就是太短,如果车很少就不要设置那么长的时间。附近就这一条斑马线,又没有天桥,过马路的人又这么多,肯定没人愿意等。建议: _ (3)北京晚报刊登一则消息:“2012年1到10月份,光是因为闯红灯,全国就有798人没能提前到达马路对面,而是提前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请你结合这则消息带来的启示,为本次活动主题“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这一宣传语补写下句,要求字数相同,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达到警醒他人,敦促自己的目的。(3分)上句: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下句:_,_。7、古诗文默写10分 (1) ,蜡炬成灰泪始干。(2)长风破浪会有时, 。3)凄神寒骨, 。(4) ,悠然见南山。(5)登飞来峰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其身处逆境仍关心社会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7)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二、古诗文阅读(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8、请写出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并加以赏析。3分9、“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在结构上起 的作用,为下文写 的场面,营造气氛。2分(二)阅读满井游记一文,回答问题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0、本文作者是 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与其兄宗道、其弟中道,并称“三袁”,形成 的重要流派,世称 。11、给加点词注音靧( )鬣( )蹇( ) 浃( )12、解释加点的词。夫不能以游堕事 ( )娟然如拭( )泉而茗者( )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13、翻译下面句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4、 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1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的什么样心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游玩时的这种心情的? (三)认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 题(15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2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性嗜酒( )(3)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4)饮少辄醉( )17、翻译下列句子。(3分)(1)忘怀得失,以此自终。(2)环滁皆山也。18、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4分)(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句子是:(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19、五柳先生和醉翁同爱饮酒,其饮酒的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1)“五柳先生”饮酒:(2)“醉翁”饮酒:20、上述两个文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请写在空格上。(2分) 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 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 三、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与繁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 汇入罗布泊, 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有删节)21、把握文段内容可以写一份阅读提要。请你就下面几个问题写出要点。(1)过去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 (2)今日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 (3)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关键词: 22、文段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试分析其作用。23、文段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体会下面两个句子的作用。(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2)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24、文章从字面上看消逝的是仙湖-罗布泊,而从全文内容上看,消逝的还有什么?你认为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二) 秋枣儿红 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25、 中秋前后,故乡的秋枣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26、 围绕秋枣,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根据提示,填写横线上的内容。“我”淘气打枣-祖母 - 祖母专注晒枣- 27、 赏析第八段划线句子。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28、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借写秋枣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29、 文中写道,祖母认为“分享”就是一种幸福。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祖母这种幸福观的认识。三、作文 (60分)3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文题一:青年时期的大仲马穷困潦倒,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父亲的朋友问他有何优点,大仲马只能摇头,似乎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就在大仲马羞愧地写下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时,却被父亲的朋友叫住:“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把字写好也是一个人的优点!从此,大仲马以这为起点,勤奋写作,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作家的行列。想不到,放大一个小小的优点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朋友,也许你文化知识不扎实,但音乐或者体育能力突出;也许你不善于言辞,但动手能力很强;也许朋友,放大你小小的优点吧。努力奋斗,成功将与你同行。请以“放大优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文题二:请以“ 之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