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4750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矿山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矿山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单位: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编制时间:2014年9月6日目 录一、矿井及井田概况3(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3(二)位置、交通4(三)地形地貌5(四)气象、水文5(五)地震6(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6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7(一)地质勘探各阶段(预查、普查、详查)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7(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8(三)矿井生产建设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8三、地质概况9(一)地层9(二)构造13(三)岩浆岩13四、区域水文地质14五、矿井水文地质16(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16(二)含水层16(三)隔水层18(四)矿井充水条件18(五)矿井充水状况19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20(一)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20(二)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20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21(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21(二)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23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一、 矿井及井田概况(一) 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改扩建2009年11月由湖北盛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铁矿采用井工平硐上下山方式开拓,浅孔留矿法开采;炭质岩矿采用公路运输开拓,水平台阶露天开采。矿井分3个采区开采,采用分列式通风方式,设计生产水平1个,目前开采水平标高为+367m。矿井开采范围长约3.40km,宽约1.15km,矿权范围内开采标高+650+250m,开采面积约3.9069 km2,共有4个拐点坐标(见下表)。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权拐点坐标表点号X坐标Y坐标13325696.2437528419.0823325946.2437531744.0833324946.2437531744.0843324346.2437528419.08矿区水泥配料用铁矿为赤铁矿,赋存于泥盆系写经寺组底部,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34010,倾角一般为50左右。层位稳定,铁矿体沿走向连续出露约2600米以上,目前沿倾向控制深度200米左右。矿体呈层状及似层状产出,分布连续,厚度一般1.60米左右,矿层容重量4.07T/m3。铁矿目前用途以生产水泥的配料为主,其铁、硫、磷、硅等含量指标均能达到厂家的质量要求,且属较优质的配料。矿区出露两层炭质岩矿,一层赋存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顺层产出,为单斜构造,走向正东西,倾向340360,倾角一般为2030左右,层位稳定,最厚4米、最薄1.5米,平均厚度2.2米左右。另一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中,为单斜构造,走向正东西,倾向340360,倾角一般为50左右,层位稳定,最厚1.5米,最薄1.0米,平均厚度1.20米左右,容重1.30T/m3。炭质岩矿主要化学成分如下:水份5.0%,灰份85.34%,挥发份4.02%,发热量1500-1800大卡/kg。有害元素含量极低,矿石从结构上、成分上符合水泥掺和料的要求。铁矿层顶、底板围岩为泥质粉砂质细砂岩,铁矿层中间没有夹层岩石,偶见砂岩小透镜体。直径13cm。矿体顶底板岩性主要为含铁硅酸盐建造。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高岭石、粘土等为主。炭质岩矿体其顶、底板均为中厚层灰岩,岩石致密且硬,属硬质岩类,属较稳定岩类。(二) 位置、交通松滋市松鹰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卸甲坪村境内,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11743.741111948.02,北纬300216.093003 07.76。英子尖矿北接沙(市)渔(洋关)省级公路2km,距卸甲坪乡6 km,距刘家场镇22km,距枝柳铁路西斋站33km,距松滋市(新江口)48km,距枝城码头40km,向南百余公里可到湖南澧县,交通较便利。(三) 地形地貌区内属鄂西南低山区地形,构造剥蚀地貌,地势总体为南、北两翼低,中部高,东北比西南相对高。最高点位于矿区中东部的英子尖,海拔标高+655.0m,最低点为矿区北及西北的河流汇合处,海拔标高约+160m,相对高差495m。矿区总体为东西走向,区内地形切割强烈,溶沟与溶槽发育,尽显岩溶地貌景观。矿层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面坡角45左右,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四) 气象、水文1、 气象本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冰冻期短。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夏季湿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6.5,历年最高气温40,最低-10.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4mm,平均蒸发量为1017mm,降水集中在5-8月,年平均暴雨34次;最大风速为16m/s,平均风速1.8 m/s,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2、地表水系矿区内西边的曲尺河由北部的两条支流汇合而成,自北向南流入白河,为一常年有水的河流,平时流量为10.49m3/s ,雨季可达17.3 m3/s,枯水季节6.47 m3/s,可作为矿区的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矿山范围内仅东部有几条东南向的冲沟,仅在雨季有短暂的水流,该水流向东南方向流入矿区南部的小河(沟), 该沟谷自北向南伸展,流入桅河,为一常年流水的山间小溪。其水源受大气降水制约,并由大气降水、矿井排水和泉水补给。矿山距东北边的松宜矿区约2 Km,距松宜矿区西南缘的锈水沟矿区约4 Km,英子尖铁矿区与松宜矿区位于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其地表、地下水体无水力联系。开采标高一般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且为平硐上山开采,可以自然排水,对矿井开拓无影响。(五) 地震矿井所在地区无地震历史记录,不属地震活动带,外围地震对本地仅有轻微震感,对矿井开拓无影响。(六)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矿井正常涌水量34m3/h,最大涌水量51m3/h。矿井采用平硐开拓、上山开采,井下涌水自流出井。目前井下未建排水设施,无排水设备。二、 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一) 地质勘探各阶段(预查、普查、详查)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2012年7月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察院提交了湖北省松滋市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经荆州市国土资源局以(荆土资源储核函2012 号)核查批准。该报告对矿区的地质构造、矿层赋存状况进行了核实,报告对本区矿层的形态、厚度、矿石质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叙述。l、报告基本查明了矿区的地层层序、岩性、厚度和地质构造特征;查明了含矿岩系、赋矿层位、矿层厚度、岩性及其组合特征;2、报告基本查明了矿井范围内矿层的空间位置、形态、矿石类型与品级,化学成分及矿石质量特征等; 3、报告基本查明矿区储量范围及分布状况。该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基本可满足矿山开采要求,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矿井水文地质及井下水的阐述不够,对矿井水量说明不充分。2、对矿区区域内地质构造涉及甚微。矿井在今后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同时在现有资源储量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尤其是矿井水的防治与治理,为确保矿区、矿山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增值,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确保矿山安全生产秩序正常奠定基础。由于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大型地表水系,地表为第四系红色粘土及石灰岩碎石块等覆盖,矿区充水因素主要是含水层岩溶裂隙水,因此上述水文地质工作量,能够满足主要以裂隙充水岩层为主,简单到中等的水文地质条件类型的要求。(二) 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在矿区勘探过程中,没有进行过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三) 矿井生产建设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根据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本矿开采范围内水文地质条件已基本查明,无大型地表水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证实矿井采掘活动受水害影响很小,因此矿井生产建设时期未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三、 地质概况(一) 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志留系上统纱帽组(S2sh)、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n ),泥盆系上统黄家磴组(D3h)、泥盆系上统写经寺组(D3xj)、石炭系下统大塘组( C1d ),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n ),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P1q1-4)、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和长兴组(P2ch)、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一段(T1j1)及少量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二段(T1j2),现分述如下:志留系上统纱帽组(S2sh):厚度不详。红色、黄褐色、灰褐色薄层至中厚层细砂岩夹泥岩。向上过渡为粉砂岩夹泥岩或页岩夹粉砂岩。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n):厚43米。底部为白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普遍含砾石较多,砾石直径在110毫米,磨圆度较好,成份由石英组成,硅质胶结,致密坚硬。中部为白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夹薄层状石英细砂岩,其上含直径5毫米大的砾石,滚圆度较好,成份由石英组成,硅质胶结,致密坚硬。上部为灰白、紫红色中厚层或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含白云母片,硅质胶结。致密坚硬,间夹薄层状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具楔形或水平层理。泥盆系上统黄家磴组(D3h):厚42.22米。下部为灰白、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夹灰色泥岩及粉砂岩,或全为粉砂岩;上部为灰白色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泥盆系上统写经寺组( D3xj):厚50-80米,平均55米。下部为灰色薄层状细砂岩,含薄层状鲕状赤铁矿,矿层厚度0.8-1.00米左右,为本区的铁矿赋存层位;中部为灰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页泥岩;含星散状及结核状黄铁矿。上部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灰岩夹页泥岩及砂质泥岩,含薄层赤铁矿砂岩,局部含星散状黄铁矿,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ld ):厚18米。上部为灰紫色、灰绿色、灰黑色泥质、页粉砂质泥岩、含星散状黄铁矿及灰岩透镜体,下部泥岩中夹细砂岩,厚度不详。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n):厚22.30米。浅灰稍带浅肉红色。厚层状粗至隐晶质石灰岩,质纯具缝合线构造,下部偶见燧石结核及小溶洞,厚度不等,顶界面与矿系地层接触多呈犬牙交错状。局部缺失,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含蜒类化石、珊瑚及少量腕足类化石。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1):厚20米左右。为本区含矿岩系,由一套石英砂岩、细砂岩、矿层及粉砂岩组成。下部为灰白、白色厚层状石英岩,底部偶见粘土质粉砂岩,局部含植物化石碎片;中部为浅灰、灰黑色,局部为褐红色薄层状石英细砂岩夹页泥岩及矿层,矿层不发育。仅见矿线,多为页泥岩及粉砂岩取代,厚度不稳定。顶部为灰褐色或褐红色页粉砂岩,含星散状及结核状黄铁矿,其下为紫红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与下伏地层黄龙灰岩呈假整合接触。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 1-4):厚度不详。自下而上分述如下:底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质石灰岩或泥灰岩夹页钙质泥岩,灰岩呈串珠状构造含腕足类化石。底部为一层约一米厚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约18-25米。下部为灰、灰黑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上部为灰白色稍带肉红色硅质灰岩,或中厚层状燧石夹细晶灰岩,局部为互层状。厚约20米。中部内为深灰、灰色厚层状细晶质石灰岩,含黑色燧石结核,向下增多,偶夹薄层状钙质泥岩。底部为540米厚黑色钙质页岩,内含灰岩透镜体,层位稳定,为二、三层分界标志,厚约70米。上部岩性变化较大,依岩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为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细晶质石灰岩夹页钙质泥岩,或为互层状出现口其底有一层厚约一米的钙质泥岩。中层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细晶质石灰岩夹薄层状钙质泥岩,含少量燧石结核。上层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页钙质泥岩,或呈互层状出现,局部为泥岩夹串珠状灰岩,靠近顶部约8米处有一层稳定的深灰色页泥岩,含较多的燧石结核,及钙质结核。呈不规则状分布。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lm )本区茅口灰岩,因构造关系,地层重复,厚度300-500米。岩性主要为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微一细晶结构,质较纯,局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及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根据页岩矿鉴定结果,其生物主要为藻类、瓣腮类、腕足类、棘皮类等生物碎屑颗粒,含量30%左右,基质灰泥含量达70%,但常被有机质和铁质侵蚀呈灰褐色,赤铁矿多充填在灰岩裂隙及层部软弱带中。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厚度150-200米。下部为灰色、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含少量燧石及泥质灰岩夹泥页岩;上部为一套黑色薄层状含锰质。硅质页岩夹泥质页岩,为页岩矿赋存层位;顶部为黑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与泥页岩互层。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厚度30-107米。上部:灰红色厚层状灰岩。下部:黑灰色燧石条带灰岩,底部为薄层泥质灰岩夹粘土岩、页岩等。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厚度大于170米。黑灰色厚层灰岩,夹薄层状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白云岩及燧石层。三叠系下统嘉陵组(T1j1+2):下部为浅灰色至青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下部夹灰黄至灰黑色页岩、泥灰岩。中部为肉红色中厚层至厚层状微粒灰岩,夹鲕状白云质灰岩,缝合线不发育。第四系(Q)由红色粘土及石灰岩碎石块组成,主要出露在矿区沟谷及低洼平地处。(二) 构造矿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中位于杨子准地台,江汉平原沉降带的西南缘,鄂湘黔台褶带。区域构造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体,北为梁山背斜。本区位于下杨子区恩施长阳东西向构造带南部,仁和坪向斜南翼东端,地层走向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区内构造简单,地层呈单斜层状产出,略有起伏,倾向340-10,倾角一般15-50左右。(三) 岩浆岩矿井范围内均未见岩浆岩。四、 区域水文地质矿区水文地质单元范围北面以地表分水岭为界,南以铁矿层底部间接隔水层(志留系泥岩、页岩)为界,东、西边均以自然(河、沟)谷为界,东西长约2.5km,南北宽约0.8km,面积约2 km2。矿层位于分水岭以南。整个单元地表型态类似一个长轴东西向展布的廊道,构成四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往廊道中央迳流、排泄,再经河流、沟谷向西南、东南流出矿区的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局限于水文地质单元内,单元以外的地下水一般不构成对矿区的补给。矿区属鄂西南低山地形,构造、剥蚀地貌,地势总体为中间高,南北两边低,东北比西南相对高,最高点位于矿区东北部的英子尖,海拨655米,最低点位于东南角沟谷,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拨160米,相对高差495米。矿层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面坡角45左右,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区内矿床开采有利于自然排水,充水岩层富水性弱,矿坑涌水量小,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区内除极少缓坡或沟谷地带发育第四系且厚度小于11米外,其它地段均为基岩裸露,第四系覆盖面积小,水文地质边界简单,中间为地表分水岭,矿层位于分水岭以南,周边沟谷深切,泉点极少。矿区位于鄂西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历年最高气温40,最低-10.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4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17mm,降水集中在58月,年平均暴雨34次。矿区内的主要水系为西边的曲尺河,曲尺河自北而南流入白河,为一常年有水的河流,平时流量为10.49m3/s,雨季可达17.3 m3/s,枯水季节6.47 m3/s。矿山范围内仅东部有几条东南向的冲沟,仅在雨季有短暂的水流,该水流向东南方向流入矿区南部的小河(沟), 该沟谷自北向南伸展,流入桅河,为一常年流水的山间小溪。其水源受大气降水制约,并由大气降水、矿井排水和泉水补给。矿山距东北边的松宜矿区约2 km,距松宜矿区西南缘的锈水沟矿区约4 km,英子尖铁矿区与松宜矿区位于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其地表、地下水体无水力联系。 综上所述,英子尖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的裂隙岩溶水区。五、 矿井水文地质(一) 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井田南以矿层露头为界,北以矿层+250m水平在平面图上投影为界,东西以矿界范围为界。井田内为第四系红色粘土及石灰岩碎石块等覆盖,水文地质简单,基本未受小窑开采的影响。从长期动态观测资料了解,区内地下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渗透补给。(二) 含水层1、三叠系下统嘉陵组(T1j1+2)裂隙溶洞水含水层主要岩性为薄层至中厚层状致密灰岩、白云质灰岩。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层富水性强,泉流量40200t/h。2、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裂隙溶洞水含水层主要岩性为厚层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等。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层富水性强。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裂隙溶洞水含水层主要岩性为厚层状灰岩、薄层泥质灰岩夹粘土岩、页岩等。据附近矿区水文资料,该层发育中小型溶洞,泉流量0.04395L/s,富水性中等强。4、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裂隙水含水层主要岩性为泥质灰岩夹泥页岩及少量厚层状灰岩。灰岩溶蚀现象不发育,见少量节理裂隙。据附近矿区水文资料,该层中灰岩含裂隙水,泉流量小于0.1L/s,富水性贫乏。为炭质岩矿间接充水含水层。5、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裂隙溶洞水含水层主要岩性为厚层状灰岩,局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及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附近矿区水文资料,该层溶洞发育,富水性中等强。6、栖霞灰岩第四段(P1q4)溶洞裂隙水含水层栖霞灰岩位于P1l泥炭矿及矿层之上,是矿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平均厚91m,为中厚层厚层状灰岩。岩溶发育,含水性强。 7、梁山组矿系(P1l)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为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有矿层,均厚19.55m ,含水微弱,为裂隙承压水。鉴于有的石英砂岩为钙质胶结,故与栖霞灰岩和黄龙灰岩接触处有溶蚀及洞穴存在。在矿层及炭质岩矿开采中是矿井充水来源之一。8、黄龙灰岩(C2hn)溶洞裂隙承压水含水层是矿层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平均厚22.30m。上部为灰白色微带红色的细粗晶质石灰岩,中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石灰岩,含白云质并夹石英砂岩透镜体。据松宜矿区区域资料,该含水层中小型溶洞发育,富水性强。据邻区矿井资料,矿层底板黄龙灰岩涌水量较大,为矿井充水的主要来源。 9、大塘组(C1d)下部弱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厚33.66m,以粉细砂岩为主,夹有泥岩、泥灰岩。10、写经寺组(D3xj)裂隙强透水层厚34.66m,以灰色薄层状细砂岩为主,夹有炭质泥岩及砂质泥 岩、泥灰岩,含薄层状鲕状赤铁矿,局部含星散状黄铁矿。11、黄家磴(D3h)裂隙强透水层厚42.22m,以灰白、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细砂岩为主,夹泥岩及粉砂岩。12、云台观组(D2yn)裂隙强透水层厚43米,以白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为主,普遍含砾石较多, 间夹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13、纱帽组(S2sh)中上部裂隙中等微弱透水层砖红色、黄褐色、灰褐色薄层至中厚层细砂岩夹泥岩,向上过渡为粉砂岩夹泥岩或页岩夹粉砂岩。上部为泥质粉砂岩透水层,中部为细粒砂岩透水层,下部裂隙多被泥质充填,透水性较差,为泥质粉砂岩夹页岩微弱透水层。(三) 隔水层1、大塘组(C1d):上部相对隔水层岩性变化较大,厚11m左右,主要为粘土岩及炭质泥岩,夹灰岩及细粒石英砂岩。2、纱帽组(S2sh):下部相对隔水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夹页岩、砂质泥岩,裂隙多被泥质充填,透水性极差,为相对隔水层。(四) 矿井充水条件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灰岩裂隙水位于炭质岩矿之上,是其间接充水含水层,由于灰岩裂隙水富水性贫乏且炭质岩矿位于泥质灰岩夹泥质页岩之中,因此炭质岩矿坑道内充水的可能性较小。栖霞灰岩溶洞裂隙水含水层位于梁山组炭质岩矿之上,是梁山组炭质岩矿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由于栖霞灰岩第四段含水性较弱,据邻近矿井资料,矿层顶板栖霞灰岩突水点少,涌水量不大;黄龙灰岩溶洞裂隙承压水含水层是矿层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据松宜矿区区域资料,该含水层岩溶发育程度及含水程度均较弱,为矿井充水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铁矿层直接顶、底板均为不含水的裂隙强透水层,其间接顶、底板为大塘组上部及纱帽组下部相对隔水层,据巷道调查,巷道顶部局部也仅有少量滴水、渗水情况。因此铁矿层坑道内充水的可能性较小。本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含水层由于裸露位置较高,补给区受局限,故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通过岩石裂隙、溶蚀裂隙渗入补给地下水。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水源和含水层水源。据矿井涌水量长期观测资料分析,矿井涌水量明显受降雨的影响,雨季矿井涌水量较大,旱季水量较小。(五) 矿井充水状况矿井在建井及生产过程中,未发生过突水情况,矿井涌水量一直比较稳定,正常涌水量34m3/小时,最大涌水量51m3/小时。六、 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一) 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矿井开采范围内地表水体及地层中各主要含水层对采掘活动的影响较小,矿井涌水量一直比较平稳,未曾发生过突水事故。目前矿区无小窑进行采掘活动,不存在小窑开采的水害风险。矿层露头水害风险属于可控范围,对矿井安全一般不会构成威胁。但井下老空积水、岩溶水、断层水对矿井开采存在一定的水害隐患因素,在矿井开采活动中必须加以防范。(二) 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矿井自流排水,具备较强的抗灾能力,如果发生水害,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至发生淹井事故。矿井需要防范浅部的老窑积水产生的水害,也要防范含水层可能造成顶底板穿水的隐患,断层带可能导通井田灰岩地下水产生的水害隐患。在采掘活动中必须坚持“有疑必探 ,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在接近老窑、采空区、溶洞、断层附近或发现可疑地段时,必须采取超前探水或留设隔水矿柱措施,通过合理措施有效控制可能的水害隐患。总之,矿井的采掘活动受水害影响较小,因此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难度不大。七、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一)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根据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从多个角度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分类依据及类型见下表。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类依据类别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差,补给来源少或极少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一般,有一定的补给水源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主要是岩溶含水层、厚层砂砾石含水层、老空水、地表水,其补给条件好,补给水源充沛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主要是岩溶含水层、老空水、地表水,其补给条件很好,地表泄水条件差单位涌水量q/Ls-1m-1q0.10.1q1.01.0q5.0q5.0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无老空水存在少量老空积水小,位置、范围、积水量清楚存在少量老空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不清楚存在大量老空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不清楚矿井涌水量Q/m3h-1正常Q1最大Q2Q1180(西北地区Q190)Q2300(西北地区Q1210)180Q1600(西北地区90Q1180)300Q11200(西北地区210Q1600)600Q12100(西北地区180Q11200)1200Q13000(西北地区600Q12100)Q12100(西北地区Q11200)Q23000(西北地区Q12100)突水量Q/m3h-1无Q3600600Q31800Q31800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采掘工程不受水害影响矿井偶有突水,采掘工程受水害,但不威胁矿井安全矿井时有突水,采掘工程、矿井安全受水害威胁矿井突水频繁,采掘工程、矿井安全受 水害严重威胁防治水工作 难易程度防治水工作简单防治水工作简单或易于进行防治水工作量较大,难度较高防治水工作量大,难度高参照上表,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对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述如下:1、 根据“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其中包括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和单位涌水量)”划分矿井地表水系简单,采掘活动对地表水体无影响,与矿井充水不存在水力联系。矿井开采范围内共有11个含水层,其中栖霞灰岩(P1q)、梁山组石英砂岩(P1L)、黄龙灰岩(C2hn)距开采矿层较近,对矿坑充水可能造成影响。其他含水层离矿层较远,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小。根据“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其中包括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和单位涌水量)”来划分,矿井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为简单。2、 根据“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划分区内较早有过开采历史,但都是平硐上山开采,开采范围小,未形成大面积采空区。根据“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来划分,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为中等。3、 根据“矿井涌水量”划分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34m3/小时,最大涌水量51m3/小时,根据“矿井涌水量”来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为简单。4、 根据“矿井突水量”划分矿井未曾发生突水事故,突水量为无。根据“矿井突水量”来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为简单。5、 根据“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划分矿井的采掘活动基本不受水害影响,但存在一定的水害隐患因素,在矿井开采活动中必须加以防范。根据“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来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为中等。6、 根据“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划分矿井采掘活动基本受水害影响较小,矿井防治水工作简单,防治水的工作量不大,水害可以有效控制,根据“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来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为中等。由于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分类依据所考虑的各种因素(指标)具有同等地位,为了矿井生产安全,类型划分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通过上述分析,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二) 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英子尖水泥配料用矿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采掘活动受水害影响较小,矿井防治水工作难度较小。尽管矿井开采深度较大,远离地表及含水层,但浅部老窑区及含水层通过采动裂隙与矿井充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加强对该矿井周边小窑老空水患调查,并留设隔水矿柱。坚持以防为主,坚持“截、排、堵、疏、放”的原则,治理地表大气降水和老窑水等地下水源。地面防治水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矿井地面和井口工业场地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井下。2、排到地面的矿井水,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再渗入井下。3、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派专人检查矿区及其附近地面有无裂缝,老窑陷落和岩溶塌陷等现象。发现漏水情况,及时处理。4、矿井工业场地内在挡土墙脚、边坡脚、道路侧、建筑物及构筑物周围设排水沟,将地表水经排水沟排出。井下防治水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搞好防水矿柱留设情况,凡是有水患威胁的可疑地段应按要求留设防水圹柱。2、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当接近采空区、裂隙带、导水断层应采取探放水措施,以防止采空区积水涌入矿井。3、在开采靠近老空区的矿产资源时,开采前应疏干上部老采空区积水 ,严禁顶水作业。4、加强资料分析和水情预报,避免直接揭露断层。5、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