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春版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54623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春版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春版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春版知识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春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专题学习目标1.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等特点。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像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品析中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性格特点及创作风格。2. 激发情感,发挥想像,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三、学习重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作者介绍及边塞诗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其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边塞诗】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2、范读讲解诗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sh),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hn)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ng)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读准字音岑参 cn shn 散入sn狐裘qi 锦衾薄 qn b 瀚海 hn 阑干 ln 羌笛 qing 风掣红旗 ch读准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解题:从诗题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最直接的信息?一是体裁,二是内容。体裁:歌行体,何谓“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内容:咏雪、送别两个方面。3、引导理解诗意诗情(1)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2)在咏雪部分,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诗人用催开百花的“春风”比喻带来雪花的“北风”,用雪白的“梨花”比喻晶莹的雪花。用“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银装素裹的壮丽雪景,不仅让人领略到塞外奇观,而且赋予冰冷的雪景以蓬勃的生气,使人在想像白雪明丽晶莹形象的同时,仿佛嗅到了梨花的清香。想像之新奇,比喻之巧妙真可谓巧夺天工。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句句精彩 字字精妙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军中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共同思考:1)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雪的什么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2)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3)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写作背景: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3)在送别部分,诗人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句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合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它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勾画了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歌最后两句,想像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追问: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及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更能衬托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4、帮你总结艺术特色扣“奇”写“雪”,以“雪”衬“别”。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小结: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和依依送别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为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2、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3、范读讲解诗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ho),卷我屋上三重(ch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n)长(ch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i)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q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见(xi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字音:怒号 三重茅 挂罥 布衾 塘坳 恶卧 大庇 突兀 见此屋 解释: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突兀(高耸的样子)洒(散落)罥(挂)向昏黑(渐进)衾(被子)见(同“现”)4、引导理解诗意诗情全诗共171个字,23行,分四节。(1)风破茅屋:“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却刮起了狂风。“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薄(数字有时表示多【三番五次、三头六臂】,有时表示少【三乡五里、两两三三】)。茅草散落的情形有三种: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飞渡江洒江郊(2)群童抱茅:只有“洒江郊”的茅草有望收回,可是被一群孩子抱走了。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欺负“老无力”“公然”抱走,喊得“唇焦口燥”却仍是不理不睬,诗人只好忍气吞声的回去。表现了诗人心急如焚和无可奈何的感叹。怎样理解“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表现了诗人因受欺负而产生的愤懑心情而已,绝不是给群童加上“盗贼”之名。同时画面也是当时“四海穷困”的真实写照。可以想见,如果不为贫困,诗人何须“唇焦口燥”?如果不为贫困,顽童何以盗走价值微薄的茅草,为揭示文章主旨埋下伏笔。(3)长夜难眠:多年的“布衾”陈旧、残破,再写屋漏床湿,此时的娇儿如何睡好?又怎能有好的睡姿?把被子给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之处,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4)忧国忧民: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其要求变革现实的理想主义思想。5、帮你总结【艺术特色】1、情感推进,形象鲜明2、语言平易,灵活多变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四、考题链接1、 ,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有诗云: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其实,塞北的漫天风雪中亦有无限生机,岑参就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 , 。”描绘了冬雪带给他的浪漫遐想。五、课外拓展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 曛:昏黄,形容昏暗。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高适的别董大不落俗流,独具风采。不仅仅写离别之情,更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胸怀的旷达。另外,这首诗用语平常而含义警拔,意境清远迭宕,情境交融,格调清新,不失为送别诗中短章之精品。六、新课导学下一讲我们将要学习现代诗歌两首和致大海,都是现代诗歌,前者是中国诗歌,后者是俄罗斯作家普希金的作品。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浓厚的民族的苦难意识,也可以领悟诗人对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一种沉思,更可以理解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请同学们注意在课前了解一下诗人的相关材料,以及写作背景。【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 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1)狐裘不暖锦衾薄裘:_衾:_(2)散入珠帘湿罗幕罗幕:_(3)都护铁衣冷难着着:_(4)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_阑干:_2. 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4.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根据诗歌最后四句,描绘一幅“雪地送别”图,力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 解释黑体字词的意思。(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下者飘转沉塘坳 ( )(3)公然抱茅入竹去 ( )(4)忍能对面为盗贼 ( )(5)秋天漠漠向昏黑 ( )(6)长夜沾湿何由彻 ( )6. 翻译句子。(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7. 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 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_。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主义诗人,当时人称_。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_。9. 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_、_、_、_、_、_、_、_ 。10. 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11.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 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试题答案1.(1)皮衣 被子(2)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3)穿(4)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2. 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3. 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4. 略 5.(1)大声吼叫(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地(4)当面(5)乌云密布的样子(6)如何捱到天亮 6.(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2)布做的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7.(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8. 古体;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9. 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10.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12.(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