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US到NU的MSE研究生院申请总结.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4262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NUS到NU的MSE研究生院申请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从NUS到NU的MSE研究生院申请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从NUS到NU的MSE研究生院申请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NUS到NU的MSE研究生院申请总结cruiser06312015-07-25 18:10:07(有格式与图片的版本请参见http:/cruiser101.blog.163.com/blog/static/251251062201562554539695/)1. 引言在最为黑暗的今年三月中旬,我曾经信口胡诌了一句歪诗:忍看孤蓬风飘日,只求尘埃落定时。虽然怎么看怎么都觉得略有附庸风雅之嫌,但我相信,它贴合的是很多苦等中的申请者的心境。正如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俄斯一样,许多能在既定的逆境中保持乐观的人,仍不免经受心灵的苦楚,只因为他们的双脚离开了大地。如果正在看这篇的文章的你也是诸多守望者中的一员,请相信,此刻你的所遇所感,正为无尽的人所分享,亦曾为无尽的人所经历。但也请相信,即使此刻的希望只如荧烛之火,也要将它保持下去。因为我们与你站在一起,因为你的前方还有无数条坚实的道路,因为尘埃总会落定。=华丽丽的分割线=然而为什么要这么严肃呢,大家一起卖个萌不好么 ()=另一条华丽丽的分割线=作为一篇我个人的美国研究生院申请总结,本文所述的一些现状、背景与建议,对NUS MSE有意赴美读研的同学有相对较强的适用性。在申请的过程中,我曾经得到过MSE系中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对此,除了表达感谢并在今后的日子里鼎力相报之外,我也希望能借本文帮助到往后几届学弟学妹,算是为本系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本系往届虽然有过不少成功申请到欧美学校(其中不乏斯坦福、牛津、MIT等诸多世界名校)的前辈,但总数上相比于国内清北中还是较少,能在网上查阅到的经验资源不算特别丰富,因此,希望本文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可供本系同学参考的资料库。有几位前辈已经在这方面提供了相当有用的信息,比如我在申请过程中就大量参考了一位申到斯坦福的师兄写的经验总结(见:http:/www.douban.com/note/41232381/ 这篇好像是转载,找不到原文了),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向师兄当面致谢。当然,我也希望文中所提及的较为通用的部分,对NUS其他院系,乃至其他大学的同学,都能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我申请的是2015秋季学期的项目,本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由于时间推移而不再有效。对于文中提及的可能具有时效性的政策、项目与经验,请大家加以甄别。本文中的这类内容,仅能作为参考。如果对于申请的重要事宜存在疑问,请务必咨询有关方面工作人员,一切事项,以官方答复为准。2. 研究生学位概况美国研究生学位包括Master of Science (MSc)和Doctor of Philosophy (PhD),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提供另一种硕士学位,称为Master of Engineering (MEng)。不像PhD一样必须要修满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才能毕业,MSc的情况比较多变,有些学校的MSc只要上课修学分就行(比如西北),也有些学校会给MSc提供科研机会,并且毕业需要完成论文(比如伯克利:它的材料MSc有两种选项,一种授课,一种科研)。MEng如果有的话,一般都是纯授课型项目。需要注意的是,NUS MSE也提供MEng与MSc两种学位,但MEng是研究型硕士,MSc是授课型硕士。对于还在大一大二正在规划日后人生路径的同学,如果想在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求学,选择好合适的学位项目是非常重要的。PhD尤其如此。PhD学位远不仅仅是像本科一样修完规定的课程就可以毕业了。博士学位是对人科研素质的培养,而科研的要素,一是创造性思维,因为科研所需的不是熟记并重复前人的理论与结果,而是开拓人类现有的知识库,实现对未知的突破,如果研究的领域很新,可能还经常会面临对下一步的方向感到迷茫的状况;二是实践能力,因为理论需要实验的证明,想法需要产品的支持,材料领域的PhD更是如此,即使是计算模拟方向的研究者,也需要诸如编写调试程序代码之类的实际技能,而其他方向的PhD更需要在实验室中的操作能力,而且这往往是个体力活,故而蹲实验室经常被戏称为搬砖。而PhD的毕业论文,一般需要三到五篇(甚至五篇以上)发表的期刊论文作为支撑,这个周期快的一般要四年,慢的话可能会达到六年甚至更多。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进行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劳动,需要的是兴趣的支撑。可以这么讲,如果没有对科研的兴趣与热情,那么读博是没有意义的:一方面,长期进行一种自己觉得枯燥无聊的活动是极大的煎熬;另一方面,像师兄说的那样,这几年的时间用来读博的机会成本即对创业、求职以及它们潜在的回报的放弃,可能比最后的收益还要大。话说回来,兴趣这种东西并不能一概而论。很多人对某些领域兴味索然,但对另一些领域则会热情高涨。如果一时之间还没摸清对科研的兴趣,又实在不忍心放弃科研这条路,不妨选好专业后花一到两年时间读一个硕士,到时候再看自己是不是还想接着往下读。不过,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是申请PhD。为什么呢?大多数美国学校的PhD并不是只要申到了就要(或者说就能)读到毕业的,因为一般第一年过后会有一个PhD资格测试(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简称QE),这个QE存在一定的未通过率,如果通不过的话,学校会发给MSc学位并取消PhD的资格。很多人抱怨QE,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首先QE通不过绝对、绝对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它所说明的东西并不是考生的能力不够优秀,而只是考生可能并不适合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而如果是这样的话,拿MSc文凭后退出PhD其实是非常有益的。而且,现在越来越经常有人故意不通过QE,原因大多是读了一年以后发现PhD并不适合自己,因而主动退出。所以说QE其实给PhD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虽然是不成文的,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方向的良好机会。3. 个人条件与申请结果概况以下是我截至到申请时(大四第一学期结束前,约11月底)的个人情况:专业:NUS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辅修(minor):物理GPA:4.69/5.00(和师兄一样)GRE:V156/Q170/W4.0 TOEFL:114(阅读30听力29口语26作文29)研究经历:- 大二:UROP- 大三上:系实验室- 大三下:实习(IA)SIMTech (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大四:FYP发表论文:- 共同一作一篇(当时在审)- 四作一篇(当时修改后在二审)交(wan)换(shua)经历:- 大二暑假:UC Berkeley Summer Session- 大三暑假:IARU University of Tokyo推荐信:3位MSE教授申请结果:除MIT申请学位为MSc(没胆申PhD)以外,其他学校均为PhD。除Princeton没有材料专业(有材料科学项目,但必须先申请其他专业再转入)而申请机械以外,其他学校均为MSE。Offer:Northwestern University (3/28);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3/26)拒:Stanford; UC Berkeley; Cornell; MIT; Princeton; Rice University撤回(withdraw):Georgia Tech (waiting list)最后从了西北。4. 择校择校其实并不是一个像很多人想象中那么纠结的过程。在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平时有选择恐惧症的同学不用过于担心。NUS的SEP(海外交换)一直是很受欢迎的一个项目(虽然我没去),对于想赴美读博的同学来说,这也是一个提前体验美国的大学环境并给之后的申请做好铺垫的机会。能去交换的美国学校里虽然未必有斯坦福、伯克利和MIT这种数一数二的顶尖牛校,但也有UIUC、佐治亚理工和奥斯汀这样一流的理工科大学。从往年的经验来看UIUC交换难度可能很高,我记得我当时申请的时候全工学院只收两个人。那时UIUC是我的梦想学校之一,于是我毅(too)然(young)决(too)然(simple)地把它填成了第一志愿,然后被它拒了()。其实另一个情况是我当时正在SEP和IA之间犹豫,所以报志愿时的想法只是冲UIUC碰运气,不求必去,如果去不成就做IA。而对于更倾向于去SEP的同学,建议在填写第一志愿时尽量力求谨慎保守,因为SEP竞争激烈,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接受,那后面几个志愿就都比较悬了。当时我的UIUC被拒以后,给我的是第四志愿的谢菲尔德(Sheffield University)。但话说回来,SEP还是应该尽量去自己的梦想学校,因为它能带来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去交换能让你亲身了解到这个学校的真实情况,免得因为之前只听说网上的种种说法而对学校产生好感,结果去到以后才发现情况不像自己印象中的那样。第二,有在这个学校交换的经历,写在PS和CV里都会对录取产生帮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在交换学校遇到合适的教授,跟他搞好关系,到时候要一封推荐信,对申请的帮助无疑极其巨大。要是教授的研究课题很合自己的兴趣,可以提出在SEP期间和之后在组里做实验,如果干得比较好的话,甚至可以跟教授定好将来要读他/她的PhD,这样一来就直接解决了申请的问题!美国很多学校的教授权力是很大的,如果是大牛的话,甚至可以自己拍板录取学生。就算要通过招生委员会(admission committee)的集体决定,如果教授发话说想要这个学生,只要你的软硬件条件过得去,那其他人一般也不会反对。当然前提是要对这个教授的信用程度有足够的了解,免得到时被放了鸽子。另一方面,如果本科的时候在学校科研(比如UROP,后面会提到),可以留意在新加坡的学术会议,如果对主题有兴趣,可以问老师能否带自己去,因为在会上说不定就能遇到一个理想学校里的教授,可以跟他谈(套)笑(套)风(近)生(乎)。当时我还没想到这一点所以没去过。如果没去过SEP也没去过会议(像我一样),没关系,还可以用学校排名和导师配置来选校。可以先看排名,列出前若干名的学校,再在这些学校相关专业的faculty里面找感兴趣的导师。排名当时看的是US News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排名,不过之后听人说专业排名在就业上不如综合排名好用,这个感觉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如果在企业求职,HR未必就是学术圈子里的人。但是个人认为这句话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非美国的企业,因为如果研究生毕业之后要在美国工作,导师的内推非常重要,所以即使学校的名声在世界上不是特别响亮,但如果老板是大牛,也会很容易找到工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排名并不能完全说明该专业的实力水平。据说US News的专排分数跟专业规模的大小关系密切,所以说如果两所学校的相同专业人数规模相差很大,即使系里导师的平均实力基本相同,人多的排名也会比人少的高很多。在选校的结构上,很多人建议高中低拉开三个档次,用一些排名不是很高的学校作为保底。在这方面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本科申请者,如果确实有很强的名校情结,不妨就申请几个排名靠前的学校,再申请一个硕士作为保底(一定要有保底,不要尝试所谓的破釜沉舟!),这样即使名校申请全部被杯具,还可以先读个硕士,或者做一到两年Research Engineer/Assistant抑或其他工作(最好是和科研相关的),再重新申请,这样会大大提高第二次申请成功的概率,因为显而易见教授都喜欢有丰富科研经历和有文章的人。对于以上内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无论采取何种申请策略,都要留有保底,要么是容易申请的学校,要么是硕士,要么是工作,不要一时冲动破釜沉舟!我申请的时候发现网上有一些人有意鼓励其他申请者进行不留后路的一搏,在工作没有保证、学校没有保底的情况下只申请顶尖学校。这些话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申请学校又不是打仗,用不着发扬什么江田岛精神,牛校第一年申不到,大不了去个排名稍微低那么一点的,美国的牛教授又不只是集中在那么几所大学里,再或者读两年硕士上两年班,这些都比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无事可做要好。做人还是对自己宽容点好,不要事事都求最好的。所以还是那句话,为什么要这么严肃呢,大家一起卖个萌不好么 ()Stanford, Berkeley, MIT:没啥好说的了,用一个师姐的话说,这个级别的学校(至少在理工科)是基本没有短板的位置的话,前两所都在加州,伯克利所在的那个镇(被称为伯村)气候那是相当的好,冬天不知道怎么样,夏天非常凉快。斯坦福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建筑风格,西班牙传道堂式,非常惊艳。可惜它送了我一张好人卡。()西北:从了人家自然要说点好话(XD)。盛传在芝加哥,其实工学院的校区在芝加哥北部的一个叫埃文斯顿(Evanston)的镇,就在密歇根湖边上,风景很好治安也很好,不过据说湖畔的冬天漫长又凶残。综合排名虽然还没到MIT斯坦福伯克利那个级别,不过也算不错了。MSE专排在全美第二第三左右(US News),老大固然是MIT。系的规模很大,core faculty有将近30个人,但很多人做的东西比较偏化学(长材料)。有搞生物分子、发光颗粒、纳米线和探针刻蚀的大牛Mirkin,搞光学的Robert Chang,搞CNT和别的一些东西的Hersam,等等。材料出结果时间很晚,我3月28号才拿到(奥斯汀网上明说它出结果可能会比较晚,结果西北比它更晚)奥斯汀:工学院排名很好,材料专排也不错。电池领域牛人有Goodenough和Manthiram。Austin这个地方反响也很好。Cornell:康奈尔物理声名远扬,材料专业偏物理的方向据说也很好。送了我好人卡,而且硕士也没有(申请时勾了如果PhD不录可以调剂硕士)Princeton:这学校声名远扬,多的也不用说了。没有材料系,但有一个研究所(Princeton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aterials, PRISM),需要先申请别的专业再转到这个所。Georgia Tech:材料专业排名很高,不过据说招人不多,有点像Caltech的风格。这个学校我记得是跟NUS有交换关系的,喜欢的同学报SEP时可以留意。4月15号过了以后小米特意发了封邮件告诉我说小伙子你人不错不过我们已经差不多招满了,虽然你在我们waiting list上不过也没啥戏了,要是你已经从了别人那我们就直接把你划去啦。于是Rice:材料专排不错。申请截止晚(2月),出结果也晚,可能没有415协定(见下文)什么事了。这个系规模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专排尚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足见系内老板的实力。申请还是有一定难度的。5. 本科科研对于想申请PhD和MSc的同学来说,本科科研还是不可少哒,一个FYP还是不够哒。NUS的UROP项目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科研机会,做1年,可以得4个学分(算在UEM里),做的好的话还可以搞篇文章投投,就算搞不出文章也至少跟教授混个脸熟,而且这一年培养的科研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在之后无论FYP还是读研和工作中都是弥足珍贵的。这么有好处的东西在MSE里知名度不高实乃憾事。选题其实是可以不限于网上系统里面列的那几个的,如果对列出来的没有兴趣,可以找教授面谈,问问有没有别的课题可以做。不过就像本文之前提到的那样,兴趣这个东西,不去实际做它是很难确定到底有没有的。就算真做的是一个没有兴趣的题目,它让你积累的经验仍然十分宝贵,因为毕竟是本科时期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学校的规定是本科阶段只有一个UROP能算学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做完第一个UROP之后再来一个,只不过不算学分、不会作为一门课显示在成绩单里而已。对于希望读PhD的同学,建议在本科时除FYP之外搞两个科研项目,原因一是尽量多的科研经历可以充实你的CV和PS,二是如果不喜欢第一个项目所做的领域和方向,还可以换一个看看,因为对某个科研领域究竟有没有兴趣还是要亲自做了才知道。在SEP期间进行科研的好处在上文中提到过。师兄的文章里也详细的讲过,这就不赘述了。美国的F1签证,我记得是在学期结束以后还可以逗留50天,鉴于交换时学(wan)习(shua)是头等要务,不妨集中用这段时间来做科研,或者在学期的时候科研,然后在学期结束之后愉快地玩耍,总之怎么好玩怎么来,还是那句话, ()IA (industrial attachment)和VIP (vacation internship program)也是NUS工学院的两个特色鲜明的项目,毕竟学校出面帮你联系实习比自己找要省时省力得多。很多同学倾向于在大二或大三暑假做VIP而把大三下(或上)学期拿出来交换,其实可以反过来,用大三下学期来做IA,而在暑假去交(wan)换(shua)。NUS IR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fice)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暑期海外项目,而且这种项目能有机会去伯克利和斯坦福这种高端学校(而且比SEP容易得多,如果SEP也能去这些学校的话),还可以像SEP一样转学分(虽然暑期可能没有什么专业课),除了要砸进去的银子稍多一点(其实考虑IA多拿的3个月工资,也多不了多少)以外,没有什么不好的。另一方面,IA的项目一般比VIP丰富,因为VIP的3个月还是太短了,不太可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特别地谈及一个问题:保护好你应有的权利。我觉得NUS MSE的学风建设是十分优良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使你只是一个本科生,你的劳动和付出也是受到尊重的。一个课题,你提出了想法,做了实验,写了文章,你就是第一作者。课题的构想不是你提的,文章也不是你写的,没关系,如果你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你也是共同作者之一。署名权是对你的劳动无论是智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应有的尊重。在MSE,我能切实地感受到这种尊重。但每一个正在或者即将参与实习项目的同学,请牢记:并不是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会尊重你的权利。正在选择,或者已经选到课题的同学,在开始实习之前,请落实两点:第一,本课题的成果,包括数据、结论与产品,是否会被用于起草意在发表的研究论文;第二,在本人对课题的设计思路,或者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做出过实质性贡献的情况下,确保自己的署名权。即使你觉得一篇有本人署名的论文对自己毫无用处,也不要忽略这两点。为什么?因为这是你的权利。我听说过一种颇为有趣的说法,即:NUS在校学生不能在知识产权属于实习单位的论文中署名,因为他们的单位(affiliation)与实习单位不同。首先,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荒谬的,因为在实习单位完成的某些成果,知识产权的确属实习单位所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专利权。那么荒谬的地方在哪里?在于论文和专利的区别。一篇发表的论文,版权是杂志社所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论文在发表之前,编辑会要求作者签署一份版权转让协议(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这个协议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论文的版权转让给杂志社,以允许期刊复制、散布论文,并用论文进行商业盈利这个权利在版权转让之后,只有出版社才有,无论作者本身,还是作者的单位都没有。至于ResearchGate这种地方允许作者公开自己已发表的文稿,其实打的是法律的擦边球,只是因为近几年的学术非盈利化思潮和其他一些原因才能和出版集团和睦相处。总之,产权和作者的单位有什么关系?没有,因为最后都是杂志社的。但凡读过期刊论文的人都知道,一篇论文有多个来自不同单位的作者,甚至一个作者标注好几个不同的单位,都已经是常态中的常态。退一万步讲,就算共同作者里多出一个单位会造成版权冲突,那为什么实习生的单位不能写成所在的实习单位?你是实习生而不是正式员工,不妨碍你将自己的单位声明为实习单位,因为你和单位之间存在明确的雇佣关系,连你的工资条都可以拿来证明这一点。还有一种拒绝实习生署名的说辞是,实习生不符合作者条件。这个所谓的作者条件最通行的版本是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发表修订的一份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duct, Reporting,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work in Medical Journals)里面所规定的4个成为作者所需的条件。注意标题里的“Recommendations”,表明这不是一份有法律强制力的文书。4个条件摘录如下: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ception or design of the work; or the acquisition, analysis, or interpretation of data for the work; ANDDrafting the work or revising it critically for important intellectual content; ANDFinal approval of the version to be published; ANDAgreement to be accountable for all aspects of the work in ensuring that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r integrity of any part of the work are appropriately investigated and resolved.这个推荐规范的原文可以在ICMJE的官网上查到: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browse/roles-and-responsibilities/defining-the-role-of-authors-and-contributors.html。网上还可以查到一个中文版(http:/www.docin.com/p-809583246.html)以便阅读。第一条首先明确地指出,共同作者(一般非第一作者)可以不必参与课题整体设计思路的规划。如果在课题中确实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如数据采集、分析和解读,那么第一个条件是完全符合的。第四条,同意对研究工作的所有方面承担责任以确保与论文任何部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相关的问题均可得到恰当的调查与解决,自不用说。对于第二、第三两条:起草论文,或者在重要的智力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修改;对将要发表的版本做最终定稿。有的同学会在这两条上迟疑:没有起草论文,也没有修改很关键的内容,也没有看到发表前最终的版本,怎么办?不要紧,因为下面还有一句话:These authorship criteria are intended to reserve the status of authorship for those who deserve credit and can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ork. The criteria are not intended for use as a means to disqualify colleagues from authorship who otherwise meet authorship criteria by denying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criterion #s 2 or 3. Therefore, all individuals who meet the first criterion sh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view, drafting, and final approval of the manuscript.所有满足第一条的人,都应该有参与能使之满足第二、第三两条的工作的机会。没有被给予这个机会,显然不是实习生自己的责任。至于另一种说法,就已经近乎可笑了:实习生的署名权已经通过工资的形式出让了,因此不能署名。不值一驳。可笑之甚也!在这篇文章中写了这么多这方面的东西,不是要给大家散布那么多负能量,而是要提醒大家,自己的权利就是自己的,不要让别人当成了渣渣。如果当真碰上有人企图拿这几条借口剥夺你的署名权,完全可以据理力争。下面回到正题。实际上对于本科申请者来说,论文并不是必需的,但已发表的论文,对于申请的作用无疑十分巨大,而第一作者特为尤甚。即使发表的刊物不是那么牛,一作文章也能对申请者的科研能力产生强有力的佐证。我虽然有一篇和师兄一起的一作,但悲催的是申请时仍然在审,直到15年3月才被接收发表,导致写在CV上没有什么信服力。所以,如果大家手头有成果,最好争取赶在申请季结束之前尽快发表。对于还不清楚论文发表流程的同学,这里简要说明一下:一篇文章投出去以后,首先交给杂志社的编辑(editor)。编辑先进行初审,如果文章的内容和杂志关注的领域相符,而且没有格式、字数等方面的问题,就发给审稿人(reviewer)。审稿人的数量随杂志而不同,有的是2个,有些是4个。审稿人对文章的新颖性、理论和语言进行评判,提出疑问,点出缺陷,并向编辑提出参考意见(接受/修改/拒),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同行评议(peer review)。评议之后的决定权还是在编辑手中,他会告诉你这篇文章是被直接接受,还是需要修改,还是被拒。如果需要修改,编辑会给出一段时间(视修改的程度而定,大修可能会给几个月),让作者改后发回。这时有的编辑会发回给审稿人,如果只是小修,可能就直接录用了。一般的期刊审稿时间都以月计(除非一投就被编辑干脆利落地拒掉,我就遇到过,那感觉简直酸爽),平均在两到三个月,听师兄说他曾经有一篇文章审了10个月()。如果时间比较紧,可以改投letter。Letter这种文体一般有比较严格的篇幅和图片数量限制,比如Materials Letters限制3000字+3张图,但优点是审稿速度很快。不过作为一种本身就意在让其他研究者尽早了解本领域最新动态的文体,很多Letter杂志比较看重文章的新颖性,所以说并不是篇幅短就一定容易发。我们作为申请者,只要申请时文章的状态到了接受(accepted)就跟已经发表的文章没什么差别了,不一定要上网(available online),只要在CV上把接受文章的杂志写出来就可以。当时老师还告诉我如果有文章被编辑建议修改,也可以在CV上说明(如under review after revision),因为建议修改就表明编辑是倾向于录用的。另外,如果文章处在除接受以外的状态,一般不要在CV上写出刊名。6. GPA与本科课程这方面可以说的第一个是CAP(GPA)。在CAP的问题上,我是不太建议大家刻意去选那些公认的简单课刷分的,当然如果对那些课本来就很有兴趣的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NUS的S/U制度既是一个鲜明的特色,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大家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外知识的时候不用特别担心成绩。选容易的但不太感兴趣的课刷分固然有一定的提高CAP的作用,但不免感觉有点或多或少地浪费了S/U这个宝贵资源。本科的通选课也就那么几门,利用好它们扩充一点知识是很有益处的事,因为本科结束以后就未必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学专业领域之外的想学的东西了。当然如果大家平时也喜欢通过别的途径,比如看书和公开课,来拓展知识见闻的话,那出于刷分目的选一些课倒也无妨,毕竟谁不喜欢高CAP呢NUS的辅修(minor)、双主修(double major)和双学位(double degree)制度同样是一大亮点。对于大多数有意向读博的同学,个人强烈建议在材料的基础上视自己的研究兴趣选一个物理、化学、生物或者电子的辅修。辅修要求的是通过相关专业的6门课,如果辅修是物理,那实际上只需要4门,因为大一上下学期的两门物理课(PC1431和PC1432)也可以算在这6门里。而且无论是辅修、双主修还是双学位,较本专业以外多学的课都是可以双算(double count)成通选课(UEM, Breadth)的,所以如果是辅修,其实并不会需要多修很多学分。目前的形势是不少材料院系的教授(特别是研究方向在计算、光学、电子、有机合成等领域的教授)在招人的时候比较偏爱本科有物理或化学背景的学生,因此,学一门辅修可以给MSE的同学在与物理化学专业的申请者竞争时提供很大的优势,而材料-物理或者材料-化学双学位能带来的优势甚至能再翻一倍,一个鲜明的例证就是今年MSE系里一个和我同期申请美国的物理双学位的新加坡同学(其实应该是我师兄,因为材料-物理双学位读5年),录取他的学校是M!I!T!如果他也要写一篇申请总结的话,那大家基本就没必要看我这篇了(XD 开个玩笑)。尽管研究生录取依据的是申请者的综合条件,但双学位在被牛校录取上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辅修和双学位的作用并不只是体现在申请上,因为它更多产生的是可以应用在材料领域学习和科研上的实用价值。比如,对于对半导体方向感兴趣的同学,量子力学和固态物理之类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这个领域内的现象和理论,还可以为相关的计算模拟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并且,作为与数学紧密相关的理论性学科,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在提高数理分析的能力上普遍具有相当巨大的作用。另外建议大家加以重视的是计算机语言。C语言长得不萌,而且对于MSE的同学来说在本科时总是给人一种没什么用的错觉,所以经常会引起本系很多同学的怨念,其实这是不对的。稍加了解后我们可以发现,即使不算上EE和CS,很多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已经开始用高级语言给控制器之类的东西写代码了,而MSE的同学在读研和工作时也很可能会用C或者其他高级语言(C+, C#, Java等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事实上,在本科时就开始科研的同学也会发现程序语言在很多情况下会提供很大的便利,甚至是为写报告和论文所必需的,就算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是计算模拟,情况也是一样。比如我曾经为了给一张TEM衍射图标峰而用C写了一个批量计算晶面间距的脚本,还曾经用VB写了一个自动处理表格数据的Excel宏(虽然我不会VB,那个代码我是从网上东拼西凑的)。而且对于理工科的同学,至少也要知道几个像Mathematica, MATLAB和Maple之类的数学软件。也许用不着什么高深的计算,但写文章和报告时可以用它们画出这样的图(你问我这是什么?好问题哈哈哈哈)我不是安利的,而且我是一个萌新,但是我还是想向大家引见Mathematica这个软件。MMA除了在符号运算上强到爆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神奇之处,具体请戳这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834147或者这里:http:/www.kylen314.com/archives/5814 (需要做信号处理、神经网络或者有限元分析之类东西的同学请无视我,这些地方MATLAB有更专业的包)如果大家想自学MMA,丁大正的Mathematica基础与应用还是很适合入门的,至于更高深的么,请无视我然后再次声明不管是MMA还是MATLAB我都只是一个萌新,所以我不能也不敢参与MMA和MATLAB用户(大神)之间的纠葛纷争,而且我觉得大家也最好不要去吵,这样不好我觉得世界应该和谐一点,像现在这样打个游戏都能看见War Thunder和WoT玩家之间互扯,叫人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7. GRE与托福当我第一次想写GRE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我这个Verbal考得跟无数牛人比起来实在太水。加了特技以后呢,duang结果还是很水但是基于对以上多次提过的“为什么要这么严肃呢大家一起卖个萌不好么”这一命题的相关考虑,我还是,把它拿出来,卖个萌GRE这个东西在申请中的位置,说它重要吧,可实际上它并没那么重要,但说它不重要吧,它有时候还真挺重要(不要打我)一方面我的事例印证了前者,就是说:GRE不是一切,verbal更不是一切。一般来说理工科专业更重视Q的分数,而V和作文,只要过得去就可以。然而另一方面,较高分(注意,是较高分,而不是极高分)的GRE可以给申请者提供一定的优势。这个优势是相对的。现在申请界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举例解释如下:某大学的某专业会在GRE总分(或单项分)上设置两个值,第一个值,比如310,是用来刷人的,就是说低于310的申请者会在第一轮筛选时被拒掉;第二个值,比如说330,是用来设定一个范围分数在310-330这个范围之内的申请者,GRE分数将会被作为对他们之间进行相互比较的最后指标(如果A和B其他条件都几乎相同,而A的GRE是325分,B的GRE是320分,那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A被录取,B被放入候补名单,即waiting list),而分数高于330的申请者,GRE分数将不再被考虑为比较同分数段申请者的指标(335的大神和340的大神反正都是大神)。当然挑选申请者的流程与规范是每个学校的内政,人们之间流传甚广的几种说法,其实都不足以囊括全体。不过鉴于这些说法的涵盖范围确实很大,各位可以加以参考。对于申请理工科专业的同学,把Q考到167以上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至于V,建议不要低于155,当然160以上是更好的。之前在网上看见有人问自己V考了160、Q考了170、AW考了4还要不要重考来刷一下V,我认为对于理工专业这个分已经妥妥的足够了。对于GRE的V,大家要尽量避免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地强调词汇量而忽视其他的东西。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事实上我就亏在了这一点上,当年我把老俞那本红宝书啃了接近10遍(当年高考完了都没有那么强烈的想烧书的冲动啊),但没有练很多的三空、双空和阅读,于是考场上就被非常愉快地虐了。在新加坡或者其他英语国家的同学一定要认清一点,就是说虽然平时英文课本、习题册、讲义、论文和书籍杂志看得比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轻松地收拾GRE的填空阅读了人家专业出题人为了对付全世界不同国家的考生而皓首穷经搜肠刮肚地搞来的那些嵌套了N层从句的句子文章,怎么会那么容易被人拾掇了呢,是吧(大神除外XD)。当然对于平时积累比较多的同学,GRE也并没有那么难,在我看来考场上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头脑的清晰,如果考完一套V+Q以后感觉大脑比较混乱,赶紧趁休息时间出来透透气再接着考,因为V的本意就是评估考生的语言逻辑,需要推理和判断,在这一点上,光有单词量是不够的。一些同学可能对国内高中语文考的阅读分析题(不是阅读理解,是选择题,山东卷是有的,别的卷就不知道了)还有印象,没有印象的同学可以在这里感受一下:http:/www.examw.com/gaokao/shandong/62547/index-2.html。GRE阅读基本上就是这种题的英文版,需要考生对文章进行内容的归纳以及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因此在做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很关键的一点。对于托福,很多北美学校会免除在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英语国家上过四年大学的申请者的考试要求,不过像申斯坦福的师兄说的一样一些学校可能会根据托福口语成绩来发放TA资格,再加上考个托福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所以还是建议考一个。如果先考GRE再考托福是相当轻松的,不用背什么单词,不过TPO(TOEFL Practice Online,托福模拟题)还是要做几套的,熟悉一下题型。需要大家做好心理准备的一点是新加坡的托福考场那叫一个相当的坑,没挡板没隔音,来得早的话你写作文的时候别人都在说口语,来得晚的话更惨,你听听力的时候别人都在说口语,那感觉不禁让人回想起了初中时的晨读,青葱岁月多么值得怀念,可惜这是在考试另外写作文的时候题目上可能会说字数范围xxxxxx,不要管它!我不知道编托福iBT软件的人到底为啥要写下这句坑爹的话,总之托福作文写的字数越多越好,因为首先超出题上写的那个字数段并不会扣分,而且机器评分的分值里有一部分就是基于整篇文章中的词汇多样性来给的,写的越多,出现的不同词汇数量就越多,这部分得分就越多。8. 个人陈述/目的陈述/简历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PS)和目的陈述(Statement of purpose, SoP)是申请基本上所有北美学校所必需的文书。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要先了解申请的学校和专业要的是哪一个,不要把这俩当成一个东西。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文章讲这两样东西的不同点(比如这篇http:/www.udcedu.cn/Strudy_list.asp?id=3819)。简单来说,SoP的内容要包括且偏重于以下几点:一是自身的学术背景与工作/科研经历,二是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三是为什么觉得申请的专业和学位能帮助自己实现职业规划。另一方面,PS中虽然也可以适当叙述学术/工作背景与未来期望,但个更侧重于介绍自身的综合背景,比如家庭状况、文化环境和自身经历,等等。对于PS,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基本都可以往上放,因为录取委员会在通过这些文书了解申请者的专业背景之外,也希望评估他们生活经历上的多样性(diversity)。有不少学校只要求SoP,不过还有一些另外要一篇PS或者类似于PS的文章,比如西北就要求一篇Personal diversity statement。很多人都说PS和SoP要为不同的学校而量身定做,这个我觉得虽然确实不应该千篇一律,但也用不着为每个学校写一篇全新的文章。用一个模板对付所有的学校(前提是PS和SoP的模板不能混用)是完全可行的,只是要为每个学校加上一些你喜欢的特色。比如说喜欢斯坦福的建筑风格,喜欢伯克利的校园文化(GO BEARS!),这些都可以写上。如果对申请学校专业的某一位教授特别感兴趣,最好也写出来,以便让委员会觉得你对他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完PS或者SoP以后,即使大家对自己的英语水平非常有自信,我也仍然建议找英美本土人士或者专业的文书服务机构润色一下,这样可以让文章更有范儿。我当时找的是一家叫ShineWrite的公司(http:/www.shinewrite.com/),把PS和SoP都交给他们家改了。因为我只找过他们家,所以也不好把他们跟别家比较,不过总体感觉还不错,他们的编辑除了润色语句之外,还会提一些文章结构上的意见建议,感觉确实比较专业。对于简历(CV),首先大家要区分申学校时用的CV和找工作时用的Resume。虽然两种东西都翻译成简历,但仍然有所区别,具体的大家在网上搜一下都可以查到。这里有一张表可以参考:(http:/fnfservices.com/converting-a-cv-to-a-resume.html/the-difference-between-a-resume-and-an-academic-cv-become-a-part-iwzapxoa)CV没有非常固定的格式与样式,版式设计上既要漂亮又不应该太花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CV的Word模板,还有一些很漂亮的模板是用LaTeX写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搞一个LaTeX编辑器和编译器(很多人用开源的MikTeX,自带了编译器。收费的WinEdt界面比较友好,而且插入公式表格图片比较方便,但需要先装MikTeX否则不能编译)。不要被LaTeX的代码吓到,如果用模板,一般作者都会把要改的部分拿注释标出来,直接改这些字就可以了,不用碰结构性的代码。顺便一提,如果兴趣方向是计算模拟之类,建议有时间自学LaTeX,因为它在排版复杂数学公式的能力上远超Word。9. 套磁我同意师兄的说法,就是说本科生套磁用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大,因为一个教授每天收几十封的邮件,这里面可能有好几封甚至十几封都是套磁信,除此之外还要忙各种各样的事,所以大部分人收到套磁以后回都不会回,因为没时间。但是也有例外:一是套磁的人超神,本科GPA接近满分还有一大堆科研实习经历外加一大堆文章,这样的牛人教授都抢着要;二是教授的研究领域比较窄而且比较小众,而套磁人恰好跟教授的方向非常一致,高山流水觅知音,这种情况下我要是教授我就直接感动哭了(XD)。靠套磁信搞定申请是标准的小概率事件,大家不要在这上面抱太大希望(除非例外)。我申的9所学校中的每一所我都套了一个教授,结果如下:伯克利,模板回复,好人卡;奥斯汀,导师回复说对我的背景比较有兴趣,但结果录我的是另一个教授;西北,套了没回,结果录了;其他学校也都没回过。所以说多数情况下套磁情况和录取结果并没有多大的关联。那么还要不要套磁呢?答案是仍然要,因为即使教授没时间回你,如果你的背景和条件比较好,他会对你留下印象,到了审材料的时候没准就挑到了你的档案,一看名,哟呵这孩子套过我。如果有两个申请者别的条件都差不多,但一个套过教授,一个没有,那从心理学上讲,一般人都会倾向于挑那个跟自己联系过的,虽然只是一封单向的邮件而已。综合这一点以及其他因素考虑,建议的套磁策略是这样的:如果一所学校有特别感兴趣的教授,而且研究方向比较相像,可以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开始联系他,这时候教授收的套磁信还不多,也许会有时间回复你,这时你可以尝试跟他交流一些你对这个研究领域的认识,或者探讨一些技术问题,一来二去关系就熟了;否则,等到9月或10月的时候再开始套,因为如果套得太早(比如7月8月就开始),等到审材料的时候教授可能对你就没印象了。发套磁信的时候大家要首先搞清楚相关的注意事项,一是有些教授不喜欢在邮件里带附件(防病毒),这时可以把自己的简历放到网上,然后在邮件里附上链接。建议用Google sites或者WordPress之类在国外比较知名的平台,不然别人可能不敢点开;二是如果教授有秘书(administrative assistant),最好抄送一份。这些在师兄的文章里提过,我就不多说了。另外如果担心遇上喜欢压榨剥削手下研究生的人,可以试着联系教授组里的学生。我曾经给一个组里的两个PhD发过邮件,得到的答复都很热情。师兄的文章里有一个可以问的问题列表,归纳下来主要是如下几点:- 学生在组里的学习工作是否愉快?工作强度如何?- 学生与导师的沟通交流是否顺畅?- 组里学生一般需要几年毕业?有无中途退学或转硕士的先例?- 学生毕业后去向如何?- 学生科研的独立性如何?导师在多大程度上干预学生的研究工作?- 组里资金情况如何?在正式决定加入一个研究组之前,建议先落实一下以上的问题。当然大家不要因为看了这个还有网上流传的一些北美PhD的悲惨境遇就心生畏惧,那种不给假期不让休息、恨不得学生7*24小时连轴转、拖延毕业还拖欠工资的导师毕竟是少数,而比较好的学校或者比较高的职称当中这样的人尤其少,因为要想干得好不光靠智商还得靠情商,是吧。关于套磁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项也被很多人说过了,就是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专业中不要同时套两个教授,否则人家之间一交流,十有八九会露馅。此外一点是不管是联系教授还是联系学生,最好用学校的.edu邮箱,尽量不要用Gmail之类的公众邮箱,更不要用国内的163、126或者QQ邮箱,以免被当成垃圾邮件过滤掉。10. 推荐信师兄曾经说过,对于NUS材料专业的同学,推荐信可以成为申请时的一项优势。鉴于本系老师的实力总体都很高,我对此深表赞同。如果大家开始搞科研的时间比较早,跟系里老师多互相增进一些了解,到时候拿到所谓的牛推其实是完全可能的。不过我个人认为能让推荐信发挥最佳作用的要素并不是牛的程度,而是信的针对性。对于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明确兴趣的同学,如果本系有研究这个方向的老师,建议先找老师咨询在美国有没有在这个领域搞得比较好的组。如果老师能给你推荐几个教授,而且这些人跟老师的关系又比较好的话,那就妙得很了,可以先向找这些教授中的一位套磁,如果他能回你并和你交流一番那固然好,如果不回也没关系,申请的时候可以请系里认识这个教授的老师写一封推荐信,这封信一旦被对面的教授看到,分量将会是相当大的。有些时候,本系的老师甚至可以帮学生直接联系对面的教授,一对一地推荐(我觉得这就是套磁的最高境界了),这种情况对申请时常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请大家务必牢记一点:如果本系的老师主动提出可以帮忙联系美国的导师,不要一高兴就不假思索地一口同意,而是要先考虑:自己真的喜欢这所学校吗?真的喜欢这个导师和他/她的组吗?如果这个导师答应要了自己,自己一定会去吗?如果答案不是肯定的,就不要找老师帮这个忙,原因很显然,老师向同行推荐学生的时候,说严重点,放上去的是自己的名誉,如果人家辛辛苦苦帮忙联系了导师,对面同意了,结果最后学生变卦了,甚至在对面答应之前就撤消了申请,让老师怎么办?怎么跟对面教授讲?这种事第一损伤老师的名誉,第二影响对面导师甚至学校对本系学生的印象,第三损害的是往后几届学弟学妹的利益,因为如果一个老师被推荐的学生给坑了,今后对同类的事肯定会或多或少的怀有顾虑。这种损人还不一定利己的事,请大家千万不要去做。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说另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没有很明确的兴趣方向怎么办呢?我觉得这种情况下推荐信应该能够突出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因此可以把推荐信弄得多样化一点,比如,我们可以找一门考得比较好的课的老师,一个科研项目的导师,还有交换时遇到的一个老师(对于SEP的同学)写三封推荐信,这三封信可以分别用客观的视角描述申请者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适应/交流能力。当然没有交换过的同学,或者本科科研一直跟着同一个老师的同学也并不是不好找推荐人,因为推荐信重视的不是量,三封信里只要有一封比较出彩,就足够了。11. 面试材料专业要求面试的学校好像不多,不过还是让我碰上了一个,这个学校就是萌萌哒西北。当时是三月中旬,新加坡凌晨两点的时候收到西北教授的面试通知,吓得我直接从床上跳起来屁颠屁颠去给人回复,通知的时间是两天之后的新加坡时间上午10点多(现在想想教授也蛮辛苦,晚上9点多了还要跟一个不知名的小本唠)。因为是电话面试所以比较揪心(电话恐惧症)。之前一天晚上特意去充了50块钱,然后扒拉着看了几篇面经,把对面学校以前套过的教授的几篇文章拜读了一遍,把自己的CV翻来覆去念叨了几遍,把以前写的那篇水文章扫了一眼,把成绩单看了一通,又找了几个常见问题把答案写好背啊背折腾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趴手机旁边,为了防噪音干扰把屋里电风扇都关了。到了时间,对面教授很准时地打过来,之前我还在以头抢地结果电话铃一响就神奇地不紧张了,人真是一种奇葩的动物。一听教授声音立马觉得特别亲切(教授是香港人),就跟听NUS中国老师上课一样,电话恐惧症直接好了一半。对面只有教授一个人,先自我介绍,然后拉家常,这之中我还很没脑子地问了一句“Hows the weather in Illinois?”,不过好在对面没在意。然后教授开始学术,问:你说说你大三上学期长的那个硫化物是个啥东西吧。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在那一刻我的人品在闪闪发光,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太好了,因为我那篇关于这个课题的共同一作文章三天之前才刚刚被杂志接收!由于交申请材料的时候CV上这篇文章写的还是Under review,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委员会说不定到出录取结果的时候还不知道这篇文章已经被接收了。所以说同学们,不要怕面试,面试能给你打出强力助攻啊!于是我就开门见山:“哈哈老师啊您这问题问得太巧了,关于这东西我写的文章前两天刚刚被那个XXX杂志给收啦(说到这的时候听见对面教授似乎有点惊奇地说了声噢),它是这个样子滴,blablab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