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 课件】马原第3章习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954259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 课件】马原第3章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 课件】马原第3章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 课件】马原第3章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D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B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C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5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6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7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8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0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1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2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13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决定于 (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它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D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14 上层建筑的两个构成部分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C政党制度和国家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1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 (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 D生产力可以加速发展16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17“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明了 ( )A社会发展受思想影响 B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C社会发展是道德发展的过程 D社会发展是自发的18 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了 ( )A 社会发展是偶然事件的集合,规律是不可捉摸的B 社会发展有时候是统一的,有时候是多样的C 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D 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是没有规律的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的选择。这体现了 ( )A 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B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C 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D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20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不包括 ( )A近代分工 B指南针的应用 C蒸汽机的应用 D机器的应用21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22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 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 阶级斗争的发展史23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24 阶级首先是一个 ( )A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法律范畴 D 思想范畴25阶级斗争是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生产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26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7 社会革命是 ( )A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C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 D 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斗争28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29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30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31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2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3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34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35 人的本质在于 ( )A 人的自然属性 B 人的政治属性 C 人的社会属性 D 人的思想属性36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自由理性的外化37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一名言包含的哲理是 ( )A 承认个人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夸大了个人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C 否认个人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D 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38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 是纯粹偶然的 B 是纯粹必然的C 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39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 )A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B 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 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 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4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 )A 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D 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41 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 (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 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C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致4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者的素质 B 生产工具的水平C 科学技术 D 自然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1 社会存在包括 (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4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段话表明了 ( )A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B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D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的意志无关5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6复杂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 ( )A 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B 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C 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D 语言文字等公共服务体系7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8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 它属于上层建筑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9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0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 )A 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中的三个方面的总和C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和D 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总和11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1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3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 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B 思想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C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D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1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15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 ( )A 一个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B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16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1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 )A 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 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C 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 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18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9 阶级斗争 ( )A 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B 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C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D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0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21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可见,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 ( )A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B 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C 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D 革命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2 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一论断表明改革 ( )A 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B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2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非人化”的根源24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25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26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2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28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2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因为 (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30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说明 ( )A 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B 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3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产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段话表明 ( )A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前提B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不可能进行政治活动,也不可能有精神活动C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D社会历史活动可以脱离人类意识而存在32下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C 贯穿于一切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D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33下面观点错误的有 (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形”和“影”的关系B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C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D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34下列选项中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有 ( )A 国家政权 B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C 政党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分析题1结合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之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3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1: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材料2: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恢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材料3: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人类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分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文化的论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荀子材料2:“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3: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材料4: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材料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请回答:(1)材料1反映出什么思想,有什么局限?(2)材料2和材料3有什么思想倾向,其本质是什么?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3)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4)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材料2: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加以分析:(1)材料1蕴含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2)结合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人类怎样才能解决好“全球问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C 4D 5A 6A 7D 8D 9C 10D11D 12B 13A 14D 15B 16B 17B 18C 19A 20B21B 22B 23C 24A 25C 26D 27D 28C 29D 30C31C 32C 33B 34A 35C 36C 37A 38C 39C 40B41C 42C难题详解4【解读】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意识中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8【解读】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手推磨”、“蒸汽磨”强调的是一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封建主的社会”、“资本家的社会”强调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本题D项最能说明题意。9【解读】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能动的反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属于上层建筑,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说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能动作用,选项C最符合题意。17【解读】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不同的是,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活动规律。29【解读】本题考查科技革命的作用。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时,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政治变革。本题D项最符合题意。32【解读】本题考查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指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其理论出发点就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因此本题C项正确。3738【解读】这两道题目考查历史人物的作用。首先,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有时候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但是,必须明确,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其次,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性和个体偶然性统一的结果。二、多项选择题1ABC 2ABCD 3CD 4ABC 5ABCD 6ABC7ABCD 8ACD 9AD 10BD 11AB 12ABC13CD 14AB 15ABCD 16ACD 17ABC 18CD19ABCD 20AB 21ABCD 22ABCD 23BC 24AB25ACD 26ACD 27CD 28BD 29ABC 30ABCD31ABC 32ABCD 33ACD 34ABCD难题详解3【解读】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本题选项C、D符合题目要求,选项A、B不符合题目要求。5【解读】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A项正确;生产关系受到物质生产条件限制,B项正确;C项是文章原意,当选;D项也反映了题目的要求,当选。12【解读】本题考查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选项A、B、C正确,D项表述错误,不选。16【解读】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是相统一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人们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历史选择性。23【解读】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它的进步是主要的。“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选项B、C符合题目要求。24【解读】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是马克思的一句著名名言,表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们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所以选项A、B当选,选项C、D是唯心史观的内容,不选。30【解读】本题考查科学理论的作用。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一旦被人民所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所以C、D项正确;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理论不是物质,不能代替物质,A项正确;B项体现了题目的要求,当选。三、分析题1【参考答案】(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2【参考答案】(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两者的主要分歧所在。(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3【参考答案】(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4【参考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上述材料深刻地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一原理。(2)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3)在当代中国,要正确把握这一原理,即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参考答案】(1)材料1反映了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在于:这些思想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它们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它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是其认识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是其社会历史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其阶级根源。(3)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有: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4)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6【参考答案】(1)材料1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第一,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表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正确的战略决策。(2)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有的是由于对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