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38796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课时9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的特点和常见用法; 2、加强文言实词的积累。二、考纲解读:考纲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指的是语境义。)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三大块,偶尔也涉及通假字,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范例解码(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伯父墓表 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三、教学过程1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_ 今义: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 今义:_(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_ 今义: 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义:_今义:_(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_今义:_(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今义:(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今义:_(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古义:_今义:_2.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系向牛头充炭直(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赢粮而景从 (8)风吹草低见牛羊(9)张良出,要项伯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 一词多义: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实战演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就(1)金就砺则利()(2)连辟公府不就()(3)一蹴而就()(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5)若无罪而就死地()(6)乃谢客就车()2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贪,负其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 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实战演练: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其日牛马嘶()(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蟪蛄不知春秋()(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加强文言实词的积累。一、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例说(部分)(一)、字形推断法例:“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 “旨”与美味有关;“隹(zhu) ”与鸟雀有关;“能”与熊罴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有;“纟”与丝织品有关;“攴(p) ”与敲击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二)、引申推断法 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1.特殊向一般引申。例:“左右欲引相如去。”析: “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2具体向抽象引申。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 析: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由“转”引申为“快”,由“快”引申到抽象的“时间不长”。 3因果引申。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乐府陌上桑析:“好”,从女从子。“子”表男子,女子得男子为伴表示貌美。取的就是此本义。貌美当然“好”,词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三)、字音推断法例1:“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总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二、课堂演练:阅读下文,完成12题。晏子振民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注】当:主持,主管。赁:工钱。兆:此句与下句有误,应是:“远其涂,佻其日。”佻,延缓。偶:通“寓”,寄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晏子请为民发粟_(2)民足乎食 _(3)依物而偶于政 _2解释下列各句中“振”的意思。(1)三年台成而民振_(2)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_(3)轩辕乃修德振兵 _(4)天伦之爱,振古莫俦 _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加强文言实词的积累。一、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例说(续)(四)、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1: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析: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例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析:“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五)、联想推断法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析: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例2:“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析: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六)、语法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1:(2000年全国题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析:“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例2: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析:“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例3: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析:“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例4:将军身披坚执锐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七)、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例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析: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动作对象为“诸侯”,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二、课堂演练:1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文。(节选自柳河东集)【注】永:永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氓:百姓。咸:都,全。中济:渡河渡到中途。侣:伴侣,伙伴。有顷:过了一会儿。身:自己。溺:淹没,淹死。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绝:横渡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后:后面C又摇其首,遂溺死 其:语气词,起强调作用D何不去之 去: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又摇其首,遂溺死_(2)身且死,何以货为 _(3)一日,水暴甚 _2、(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山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加强文言实词的积累。 2、训练在语境中推断实词的含义。一、课堂演练:阅读下文,完成12题。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1解释文中的五个“非”字。_ _; _ _; _ _ ; _ _ ;_ 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臣请敕史官_(2)非博士官所职 _(3)有敢偶语诗、书 _(4)吏见之弗举 _阅读下文,完成34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愿以射譬之,可乎譬:打比方B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C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D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有将乎 仆欲将临武君B.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C.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更羸以虚发而下之D.更羸曰:“此孽也。” 今临武君为秦孽阅读下文,完成第5题。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B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C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语气D元功既举 举:提拔阅读下文,完成68题。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B去我飞亡 去:前往C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D叩头受罪大王 罪:惩罚7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齐王使臣来献鹄B.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齐王有信士若此哉C.去我飞亡 欲赴他国奔亡D.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8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道飞其鹄 道:名词活用作动词B造诈成辞 诈: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出而饮之 出、饮:使动用法D财倍鹄在也 倍:名词活用作动词阅读下文,完成912题。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指庐山东林寺和西林寺)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白居易与微之书)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1)爱不能舍,因置草堂_(2)流水周于舍下 _(3)青萝为墙援 _(4)白石为桥道 _10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爱不能舍,因置草堂A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B郑人有且置履者C今以钟磬置水中 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胜:优美的风景B流水周于舍下 周:周围C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砌:石阶D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好:爱好12.对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例句: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A从句式上看,“乔松”对“修竹”,结构相同,“乔”与“修”的词义应该相近。B由采草药中“并汾乔木,望秋先陨”推知,两个“乔”词义相同。C从“雪松”“红松”等松树名称的构成推知,“乔松”也应该是松树的一种。D由现代植物学中与“灌木”相对应的名词“乔木”推断,“乔”此处是“高大”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