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3264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发表时间:2011-11-14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21期供稿 作者:胡凤玉 导读 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即输出能力的体现,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摘要: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即输出能力的体现,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为依据,对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相关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以期在教学中促进语言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语际迁移;语内迁移作者简介:胡凤玉,任教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交际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即输出能力的体现,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几年无论高考中英语单科的总分是多少(以江苏省高考英语为例,总卷从以往的150分到现在的120分),书面表达的分值却没变(占总卷的25分),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重要。写作是对学生基础语言知识、应用能力的一项综合检测,它“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而目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学生写作中错误百出,语言负迁移现象层出不穷。 二、语言迁移理论回顾 1.迁移 任何新的知识、技能的获得都要受到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影响。迁移一词原本起源于心理学,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它既可以是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当两种心理机制具有共同元素时,一种心理机制的变化定会促成另一种心理机制的变化。且两种心理机制拥有的共同元素越多,迁移就越可能发生。而认知心理学认为是不同情境中相同的认知导致迁移的发生。被迁移的是一种情境中发生的对另一种情境的有用的意义、企盼、概括或理解。就心理学范畴而言,迁移可以存在于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学习中。语言学习也不例外。 2.语言迁移理论 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Ellis (1965)认为迁移是“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到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而James(1980) 将任务A和B置换为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也称为目的语)。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最具影响力的是Odlin,他认为迁移是任何先前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任何先前习得的语言主要是指母语的影响,当然也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本文中主要讨论的是汉语和英语对于高中生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 (1)语际迁移 语言迁移是学生书面表达中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语际迁移则是学生汉语式英语错误的主要原因。这里的语际迁移也称本族语干扰或母语干扰,是学习外语时已有的母语知识或经验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当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与母语有相似之处时就会产生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它有助于培养目的语学习习惯并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反之,当所学目的语与母语规则不同时,就会阻碍或干扰目的语的学习而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对学习者语言错误进行分析的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的代表人物Robert Lado认为目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而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并以此来预测学习者的错误。但随着对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发现学习者的错误光靠语际迁移来解释和预测是不够的。在学习者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会过多地依赖母语,产生较多的负迁移,但是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母语的依赖减少,这时学习者更多地受到目的语内部干扰的影响。 (2)语内迁移 目的语内部迁移是指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经验或知识(本文中指英语),对该语言做出新的假设或概括。它们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内化规律本身产生的。它也有正负迁移之分。如英语词汇的学习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是正迁移,而学习者受目的语本身的一些规则影响类推出偏离规则的结构时就会发生负迁移现象,如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省略简化(simplification),互相关联(cross-association)等。它们是学习者根据目的语结构而创造出的错误的结构;此外如规则应用不完全,泛化某一语法规则等(下文中会有具体描述)。 三、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语言的负迁移的影响导致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许多不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句子,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搜集并将其进行归纳,现列举如下: 1.语际迁移现象 笔者在所任教的高中循环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很多时候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造出许多的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句子。 (1)词法方面最明显的则是冠词的用法尤其是定冠词的用法。由于汉语中没有类似的概念,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漏掉冠词。如学生在描述图画时会造出“(the)man in (the) middle is holding a torch”的句子。其次是名词的单复数和词性的误用,如“There are many student(s)in the park.” (2)句法方面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不自觉地借助于已有的思维方式,而此时的思维习惯还带着汉语的特征,于是在学英语时,总是将它与汉语文化中的东西进行联系和对比,并在自身的英语规则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套用汉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 2.语内迁移现象 当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并且认识到汉语与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时,会尝试用已获得的英语知识帮助解决新的问题。但由于其英语知识尚属于过渡阶段(inter-language),语内负迁移现象也屡见不鲜。列举如下: (1)过度概括 概括过度是指学习者把已掌握的目的语知识和语法规则“过分广泛地”运用到新的语言项上而得到的错误的知识。高中生写作中常见的过度概括有: 名词的复数、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以及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过度概括等,典型的有“hear”的过去式写成“heared”。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如“The number rised (rose)up to 40000 in 2001.” 句子结构方面的过度概括,如: I think it is because (that) our country develops very fast. What did they do (What they did) affected the environment very much. (2)省略简化 省略简化是指省略了剩余信息,即省略超过了传递最少需要量信息的那部分内容。这往往是学习者过分简化的结果。任何语言使用规则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而省略简化也可视为忽略了一定规则的限制,如下句“To everyones surprise,in 2006,adding up to 40000 people”,该句就省略了必须的主语和谓语,应为“In 2006,the number added up to 40000.” (3)互相关联 互相关联则是指目的语中有许多意义上、形式上或用法上相互关联的词,学习者极易对这些词产生混淆而导致用错。如单词拼写错误和词性误用等错误便集中体现这一点。如raise和rise,sit和seated,board,broad和abroad等等。 四、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迁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普遍特征,而了解和研究语言的迁移有助于广大英语教师熟悉语言学习的实质和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有效地指导和改进英语写作教学。 1.努力促进语言的正迁移 母语对于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负迁移的阻碍作用,但不能因此否定母语的积极作用。虽然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文字书写形式不尽相同,但在句子的成分组成顺序、词汇语义结构等方面却是相同的。如英语中的“I like English”和汉语的句子结构就完全一致。 (1)利用共有知识与背景知识,促进语言的正迁移 英语教学不是孤立于其他教学之外的,它与学生的平时积累是密切相关的。共有知识是指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和被学习者所共同拥有的知识,即common knowledge,shared knowledge和mutual knowledge.其中common knowledge是指人类不同社群对于客观和主观世界彼此相同的认识。比如学生已掌握的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相关的难题时,他们会自然运用上这些已有的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门语言都涉及到特定的语言背景知识,其中包括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汉语与英语也不例外。且任何的言语内部及其意义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而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的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越多,其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就越少,而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都是通过母语这一途径获得的。而且共有知识的存在还会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会相关的英语表达。 (2)利用语言内部知识,促进语言的正迁移 汉语与英语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共同之处仍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在语音、词汇与句法上,如汉语中的有些声母与英语的音标相似。且英汉词汇中词性都很相似,而句式也有相同的地方如被动语态、双宾结构、感叹句式等。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汉语与英语结构相似的部分,合理利用母语,努力促进母语的正迁移。如汉英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都是“主谓型”,而在句子内部及语篇的衔接上都运用关联成分等。且两种语言都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教师在讲解重要的语法知识或抽象概念时也不妨通过翻译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英语语言内部本身,教师也可利用语言的正迁移现象,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推测新的语言知识,如在写作中表述个人观点时的套用句式:从generally speaking可类推出 strictly speaking, honestly speaking, frankly speaking等。在描述动作时或讲解时态时由现在进行时类推出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等。 2.尽量减少语言的负迁移 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中介语的过程,它不可避免,更无法消除。要做到尽量减少语言的负迁移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加强语言输入,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输入和输出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理解大量反复出现的输入语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语言的自然输出是在学习者通过理解性输入达到一定语言能力时自然产出的。写作作为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输入。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听说读写有效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听和读,增加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可以听促写,听、写结合。在学生听了一段内容后,让其根据内容回答问题,然后布置学生将问题串联成段落或文章,并提醒学生努力运用听力材料中的词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阅读范文进行教学时,也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语篇分析,注意所读文章的谋篇布局,找出每一段落的主题句或中心思想,再明确论证的各个要点、注意文章的衔接和连贯、选词造句等,学会摘抄并背诵典型的语段,目的是学为所用。在阅读教学的后续巩固作业中,鼓励学生改写或扩写所读内容,以加强对所学语句的应用。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涉及各种题材、体裁的原版读物,多听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类报刊和电视节目。这不仅开阔视野、了解文化,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当然,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也很重要,可以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训练听力和口头表达的机会。 (2)创设语言情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然与特定的情境相关。如脱离一定的情境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势必导致学生“学非所用”,造成迁移受阻。好在现在的高中英语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可充分创设并利用各种情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辟各种语言信息源和运用语言的情境和氛围,以促进语言正迁移的最大效果。“First appearance counts”。如果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该语言项目时就很模糊,含混不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错误的印象会越来越深,以至僵化而无法纠正。所以,教师在教授新的语言项目时,一定要明确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该语言项目的具体要求,设计好引入和讲解的方法和策略,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语境和足够的训练,直至其熟练掌握。 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还有许多方面,笔者仅以学生写作中的语际和语内迁移来谈一点自己的感受,而造成迁移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仅关注语言的负迁移而忽视正迁移的作用。作为教学主导和语言教学实践者的英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迁移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创设良好的情境,帮助学生增加语言正迁移的可能性,减少负迁移,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1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1.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3Lado Re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ing 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