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2177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年、月、日主备:周超 合作:胡开华 朱美鸿第一课时 年、月、日教学内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教学目标: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能辨别大月与小月;了解平年与闰年的知识;并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板书:“日”字。(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板书:“月”字。(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板书:“年”字。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 认识年历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2、交流展示,探究延伸:你能根据2014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板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二月28天 (闰年)29天3、 记忆大、小月(1)p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2)(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三、自测反馈,巩固练习:1、一年有( )个大月,有()小月。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4、你的生日是()月()日;5、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男生起立,是小月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6、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四、课堂总结,查缺补漏: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学生总结)2、 猜谜语。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问: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板书设计:1年 12个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二月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内容:第4950页例2 练习十二教学目标: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导入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他是2008年出生的,当他快满6周岁的时候,妈妈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他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13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小明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探究活动一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08年和2013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应该是2008年的哪一天出生的?信息反馈:因为2008年2月的天数和2013年2月是不同的。小明应该是2008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13年的2月只有28天,没有29日,所以妈妈在2013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归纳:我们通常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称为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称为闰年。(揭示课题:认识平年、闰年)那么2008年和2013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肯定365+l366天”的算法)2、探究活动二拿出年历表观察20082013年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1)小组讨论交流:按着年份顺序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信息反馈:谁来汇报一下,从20082013年2月的天数中,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展示: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小组合作,怎么判断公历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汇报展示本组的发现。归纳展示:除以4没有余数的数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三、应用拓展,归纳提升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哪一年成立的?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有可能说到整百年)归纳: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平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3、练习十二第2题 为了算出全年的天数,平平把12个月每月的天数都加了起来。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同桌互相介绍。4、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练习十二第3题)5、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练习十二第6题)6、小组内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练习十二第7题)A: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B:我前天过的生日。你能象他们让小组内的同学来猜一猜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四、总结反馈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现在知道小明弟弟的生日问题是怎么回事了吗?他以后将几年过一次生日?如果他长到了12岁,你帮他算算他过了几次生日。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板书设计: 认识平年、闰年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认识24时记时法及表示方法教学内容:认识24时记时法及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重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知识与技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认识24时记时法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3、交流展示,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5、知识反馈: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1、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观察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3、交流展示: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4、小组讨论:(1)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交流展示,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三、自测反馈,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2、(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18时就是下午8时。 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四、课堂总结,查缺补漏: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2、还有什么疑问?课后反思:第四课时:24时记时法及表示方法(复习)教学内容:认识24时记时法及表示方法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知识与技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过程:一、复习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时,晚上10时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4、小组讨论,画出线段图,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时间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5、交流展示: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6、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7、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三、自测反馈,巩固练习1、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四、课堂总结,查缺补漏: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2、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五、课后反思: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求经过时间教学内容:第5355页例3、练习十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迅速地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2、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正确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3、使学生养成惜时、守时的良好的习惯。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导入1、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上午11时,下午3时、傍晚5时,晚上10时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时间的知识:求经过的时间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1)、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2)、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3)、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4)、小组讨论、交流、展示2、信息反馈: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4、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三、自测反馈,巩固练习1、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练习十三第2题)2、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练习十三第3题)3、练习十三第4题: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练习十三第5题)(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5、练习十三第7题: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6、练习十三第6题: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填在表中:四、课堂总结,查缺补漏: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2、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板书设计: 求经过的时间课后反思:第六课时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教学内容:实践活动:制作年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从年到月再到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准备:制作的各项工具,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知识反馈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现在想请大家自己动手来制作今年的年历,有兴趣吗?1、谁来说说这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什么知识?2、介绍不同的年历:展示收集到的年历,并作简单的介绍。二、小组合作,共同制作1、制作2014年1月月历:2014年1月1日是星期三小组合作,全体参与。2、汇报交流:说说制作过程3、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这是今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充完吗?独立计算,小组交流1月1日2月1日3月1日4月1日5月1日6月1日1月1日2月1日3月1日4月1日5月1日6月1日星期六星期二星期五星期三7月1日8月1日9月1日10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星期五星期四星期六星期二星期四小组汇报,说说理由4、动手制作年历5、展示交流:让另一个小组同学给小组制作的作品提点建议?三、拓展练习课后自己制作2015年的年历课后反思: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主备:周超 合作:胡开华 朱美鸿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教学内容:书本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404 605 303 3007 2008124 242 133 323 1152、口答:(1) 3个十是( )? 30是( )个十?(2) 300是( )个百? 60是( )个十?(3) 9个十是( )? 3个30是( )?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2、分小组讨论交流。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教学例11、 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1)小组讨论交流(2)交流展示: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 6010(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5)小组汇报口算方法: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问题2: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 6030分别表示什么?(2)汇报口算方法:(3)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3、归纳反馈,引导学生小结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自测反馈,训练运用。第58页做一做:(1)看谁算的对又快。(2)汇报口算结果。(3)说说你的口算过程。五、应用知识,查缺补漏,解决问题。1、第60页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2、书上第60页练习十四第4题:3、开火车口算比赛。p60页练习十四 第1、2两题:六、课堂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请学生谈收获。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30010=3000(份) 6010=600(封) 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30030=9000(份) 6030=1800(封)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内容:第59页例2,练习十四第7、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教学难点: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口算下面各题: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12400 2402 1303 303 1150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 18 87 95 58 423、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184 537 895228 373 716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出示第59页 例2情境图引导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教室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2、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3、探讨估算方法。(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1822 2218(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个)方法二:1820 2220 = 440(个)方法三:2220 1820 = 360(个) (4)反馈小结: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揭示课题:乘法估算3、尝试解决问题:第59页做一做: 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三、自测反馈,训练运用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本子上。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指名学生板演,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2、练习十四第8题:(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归纳总结)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2218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个) 能坐下方法二:1820 2220 = 440(个) 能坐下方法三:2220 1820 = 360(个) 能坐下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乘法口算估算练习课教学内容:第6162页练习十四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口算与估算教学难点: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口算估算练习课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12300 2402 1302 903 1130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3、听算练习: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2240 3302 1203 306 10504、估算:4211 6812 3247 4517 2618 3621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二、解决问题:1、练习十四第11题: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合作探究,汇报展示。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完成。三、自测反馈,训练运用:1、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四、课堂总结:学生互相交流谈收获。板书设计: 口算估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 p第63页例1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掌握笔算竖式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2、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算法的多样化。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入:同学们爱看书吗?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买书,看看买书中有哪些数学问题?2、提出问题:出示:一本书23元。问: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买10本呢?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会算吗?3、如果要买12本要多少钱呢?算式怎么列?(23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估算:估一估,2312大约是多少?生解决,反馈:A: 23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B: 23估成20,2012=24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3个12)C: 12估成10,2310=23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2个23)2、自主探究:准确的结果你能算出来吗?自己算一算,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小组交流说一说计算的方法。3、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参与交流。小组交流说一说计算的方法。4、小组汇报(展示学生的想法)汇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展示:A:12分成10和2,2310230,23246,23046276 B:12拆成26,2326276。C:笔算:5、探究笔算:1)有些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地进行了尝试,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看。对学生的竖式进行一一评价。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反馈:展示学生的竖式,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完整算法: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最后算什么?2 3 1 2 4 62 32 7 6(3)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三、自测反馈,训练巩固:1、你能接着算吗?指着两个84,问:两个都是84,意思一样吗?2、选择练习:选二道算一算:3212 2214 2134 3421(有什么发现?)3、一套连环画21本,每本14元;一套科技书11本,每本29元。我带300元,可以买哪一套书?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学生归纳总结)(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2 3 1 2=276(元)2 3 1 2 4 6 2 32 7 6 答:一共要付276元。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不进位乘法笔算练习课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练习十五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自主体验,巩固练习: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不进位乘法笔算练习课2、口算练习: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1240 3302 2402 603 33303、笔算:练习十五第2题: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4、正误辩析: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4)集体讲评。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三、自测反馈,训练巩固:1、买来21袋茶叶,每袋24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妈妈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3分钟,应付多少钱?3、一个餐桌可以坐12位客人,21个餐桌一共可以坐多少位客人?四、学习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学生总结)板书设计: 不进位笔算乘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内容:p 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3题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的理解,并加强应用,培养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制定目标出示下围棋的画面,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二、合作探讨计算方法1、估一估1919大约是多少?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3、交流展示。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4、意见反馈,评议归纳。(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重点评议笔算。三、自测反馈,训练巩固1、尝试练习。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分组选做2道。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3、解决问题。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2、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练习十六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3、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教学过程:一、自主体验,巩固练习: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笔算乘法练习课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1240 4420 2302 703 11400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2331 3331 4312 11252334 5413 3927 1728(1)学生笔算。(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我每天训练要骑75千米。这位自行车运动员今年2月份要骑多少千米?(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4)集体讲评。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反馈。在解决完第8题时,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四、反馈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第68页的内容和练习十七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过程: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听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1)一个字一个字的数。(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再数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这篇文章大约有260个字。(3)2213200。(4)可以用笔算,2213=286。二、归纳知识,展示交流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板书: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三、巩固反馈,拓展训练1、基本练习(1)练习十七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3、小企鹅想回家。(练习十七第2题)4、完成练习十七第3、4题(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四、总结收获: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教学反思:第六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主备:周超 合作:胡开华 朱美鸿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第7174页。教学目标:(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 通过洗脸,洗手,擦桌子。对物体表面的感知。2、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自主学习,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学生小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合作学习,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3、归纳展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4、小组讨论: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2)汇报展示: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6)反馈归纳: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1)自主学习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2)检查自学,小组交流展示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75-77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那么,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比较吗?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2)教师出示:长是1厘米的线段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看它们图形有什么异同?(3)教师出示:学生用和铅芯和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要知道它们的大小分别用什么单位来测量?(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计情况。3、比较1米和1平方米(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用1米来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来测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5、总结展示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P75 1 、2 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2、P75 3 先自由说,再指名回答。 四、回顾整理,反馈提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困惑?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出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一组二组: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三组四组: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五组六组: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1)小组讨论,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展示: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实践检验: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学生独立完成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2、出示例题学生试做,汇报答案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例3。(1)自主尝试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3)展示归纳2、反馈实践练习(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3、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1)意义不同。(2)计量单位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81页(10)。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课本第82、83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2、能力目标: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填空3米=( )分米 ( )厘米=5分米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2、引入新课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探究例4(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3)你发现了什么?(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4、换算3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A、 160平方厘米 B、 1600平方厘米 C、 16平方分米(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2、课本第85页第1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六课时公顷、平方千米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及练习二十第14题。教学目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