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2136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声声慢教案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情感体验探究学习 对比阅读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学生: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同学们初一的时侯就学过这首词,谁能给大家当一回小老师,介绍一下李清照及她在一剪梅的情感内蕴,创作风格?(学生简介)刚刚这位同学的讲解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荷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二、鉴赏声声慢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幻灯片) 怎样入愁愁 缘愁选景为何生愁 (一)怎样入愁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1)生齐读,正音。(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a、你觉得该怎么读?你给我们试一试好吗?b、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该怎么读?(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冷冷清清: 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该怎么读?(老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凄凄惨惨戚戚: 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又该怎么读呢?(老师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生: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二)缘愁选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1、师范读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3、探究性学习: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要求:(1)基于文本(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意象探究:a、淡酒 你喝过酒吗?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老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b、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什么情绪?(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c、过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d、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 黄花象征什么?(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e、梧桐细雨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老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师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三)为何生愁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幻灯片: 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 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 为灰烬。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 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 州之间漂泊。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 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同学们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你们身上吗?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声声慢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词别是一家”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婉约派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法指导: 意象 意境 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2 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二分析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6.总结巩固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7.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