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03746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第一 二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质点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就是质点。物体看称指点的条件: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不影响对物体的研究。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参考系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个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先选取参考系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在同一参考系下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一般选取地面或运动的车船作为参考系。时刻和时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对“第”“末”“内”“初”等关键字眼的理解。路程和位移: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与末位置之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典型题目1,下列物体是否可以看作质点?飞驰的汽车 旋转的乒乓球 地球绕太阳转动 地球的自转 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是否优美解析:能 不能 能 不能 不能2,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诗中描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考系的?解析:云不动以船作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以地面为参考系。3,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些指时间,哪些值时刻?前3秒钟 最后3秒 3秒末 第3秒初 第3秒内解析:时间 时间 时刻 时刻 时间4,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周(400跑道)时的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各是多少?解析:0 400米第3节 速度速度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叫做速度。定义式:v=x/t 适用于所有的运动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平均速率的定义式:v=,适用于所有的运动。平均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典型题目1,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和v2=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设每段位移为x,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有 =12m/s2,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2(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解析:当t=0时,对应x0=5m, 当t=2s时,对应x2=21m, 当t=3s时,对应x3=59m, 则: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8m/s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8m/s第5节 加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 =v/t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2)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由定义式分析。判断物体加速还是减速的依据:a v 同向做加速运动,a v反向做减速运动典型题目1,A物体速度由36kmh增加到54kmh用了10s时间;B物体在5s内速度减小了3ms;C物体的加速度等于15cms2;D物体每秒钟速度的改变量为2ms这四个物体哪个加速最大?哪个加速最小?解析: 物体D的加速度最大,C的加速度最小.2,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v0=4m/s,1S后速度大小为vt=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为多少?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当v2与v1同向时,得=6m/s2 当v2与v1反向时,得=-14m/s2第二章第 二 三 四 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相等,即速度改变的快慢是均匀的,也即加速度a是不变的,这类运动我们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恒量(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基本规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t=v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0t+at2/2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t2-v02=2ax1,上述各式有V0,Vt,a,x,t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在应用中可根据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2,上述各量中除t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3,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扩展推论(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1T末、2T末、3T末、-速度之比为V1:V2:V3:-:Vn = 1:2:3:-:n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 = 12:22:32:-:n2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 = 1:3:5:-:(2n-1)典型题目1,汽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37.5 m所需时间为()A3 s B4 s C5 s D6 s解析:由xv0tat2代入数据得37.520t5t2,解此方程得t3 s或t5 s(舍去),故应选A.2,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0.5 m/s,在第9 s内的位移比第5 s内的位移多4 m,则该质点的加速度、9 s末的速度和质点在9 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Aa1 m/s2,v99 m/s,s940.5 mBa1 m/s2,v99 m/s,s945 mCa1 m/s2,v99.5 m/s,s945 mDa0.8 m/s2,v97.7 m/s,s936.9 m解析:a1m/s2,v9v0at(0.519)m/s9.5 m/s,s9v0tat2(0.5919)m45 m,故正确选项为C.3,以速度为10 m/s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 s末关闭发动机,以后为匀减速运动,第3 s内平均速度是9 m/s,则汽车加速度是_ m/s2,汽车在10 s内的位移是_ m.解析: 第3 s初的速度v010 m/s,第3.5 s末的瞬时速度vt=9 m/s所以汽车的加速度:a = m/s22 m/s2“”表示a 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减到零所经时间:t2= s=5 s8 s则关闭发动机后汽车8 s内的位移为:s2= m25 m前2 s汽车匀速运动:s1v0t1102 m20 m汽车10 s内总位移:s=s1s220 m25 m45 m.说明:(1)求解刹车问题时,一定要判断清楚汽车实际运动时间. (2)本题求s2时也可用公式s=at2计算.也就是说“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可倒过来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4,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O.1s释放一颗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后,对在斜面上滑动的小球拍下照片,如图所示,测得SAB=15cm,SBC=20cm,试求: (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球的速度VB (3)拍摄时SCD (4)A球上面滚动的小球还有几颗?解析: 释放后小球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每相邻两球的时间问隔均为0.1s,可以认为A、B、C、D各点是一个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说明:利用推论结合基本公式求解运动学问题非常方便。图像分析一、对直线运动的xt图象的认识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3)两条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 (4) 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从记时开始过一段时间从参考点出发图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开始计时时物体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移二、对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3)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运动位移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4)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图线在横轴t上的截距表示物体从记时开始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运动三、根据vt图象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1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条倾斜的直线)或匀速直线运动(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2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如右图所示表示a、b、c、d四个物体的vt图线a表示物体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b表示物体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c表示物体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d表示物体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3.vt图象斜率为正(即向上倾斜)不一定做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即向下倾斜)不一定做减速运动4.无论是vt图象还是x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典型题目1,物体沿x轴运动,观察者在O点,在x轴上有A、B、C三个点,它们到观察者的距离分别为4 m、4 m、8 m,如下图甲所示请在下图乙中做出观察者看到的下列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1)物体甲从O点开始以1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2)物体乙在B点静止;(3)物体丙从A点开始以1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4)物体丁从C点开始以2 m/s的速度沿x轴负方向运动解析:2,物体沿x轴运动,请在右图中做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1)物体甲以2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做匀速运动;(2)物体乙以2 m/s的速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3)物体丙由静止以1 m/s2的加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4)物体丁以4 m/s的初速度,1 m/s2的加速度沿x轴正方向做匀减速运动解析:3,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以时间为横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at图象B乙是xt图象C丙是xt图象 D丁是vt图象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定,其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故A、D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为xv0t at2,图象丙是v00时的位移时间图象,故C对B错4,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则该质点做()A来回往复运动B匀变速直线运动C朝某一方向的直线运动D不能确定解析:v一直为正值,故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C对,A、D错;由于各段对应的斜率不同,故B错5,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第1小时末, 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在第2小时末, 甲乙两车相距10 km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解析:速度图象在t轴下的均为反方向运动,故2 h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A错 2 h末从图象围成的面积可知乙车运动位移为30 km,甲车位移为30 km,相向运动,此时两车相距x(703030)km10 km,B对 从图象的斜率看,斜率大加速度大,故乙车加速度在4 h内一直比甲车加速度大,C对4 h末,甲车运动位移120 km,乙车运动位移30 m,两车原来相距70 km,故此时两车还相距20 km,D错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和加速度打点计时器分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电压分别为10伏以下、220伏,交流电频率为50Hz时,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是计时仪器。1、实验目的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木板,纸带,导线。3、 实验步骤:(1)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把纸带装好,接好电源。(2) 接通电源,然后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会打出一系列点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3) 取下纸带,分析4、用纸带计算平均速度 v=x/t 点迹密集 速度小 点迹稀疏 速度大 5、 用纸带测瞬时速度用打过点的纸带,如图C点的瞬时速度。VC=XAD/0.04s6、用图象表示速度质点运动的速度可以用图象来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速度,用横轴表示时间,将各个时刻的速度在坐标平面上表示出来。这就是速度一时间图象或v-t图象7、可以利用公式检验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若是可求加速度。典型题目1,下列关于打点计时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打点计时器使用直流电源 B. 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C. 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D. 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1s解析:BC2,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 ( )A. 无论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还是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都应该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片压在纸带的上面B.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C.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拉动纸带的方向应与限位孔平行D.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将打点计时器先固定在桌子上解析:BCD3,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 )A. 能准确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B. 只能粗略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C. 能准确地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 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解析:AC4, 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的运动情况。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记数点,分别标明0、1、2、3,量得0与1两点间距离x130mm,2与3两点间的距离x248mm,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 ms,在2与3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ms。据此可判定小车做 。解析: =0.03m/0.1s=0.3m/s =0.048/0.1=0.48m/s 加速运动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实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g=9.8m/s2 方向竖直向下运动规律: 位移公式:, 速度公式:v=gt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 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典型题目1,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 m,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A1.2 m B3.6 mC6.0 m D10.8 m解析: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静止开始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为1357(2n1)由此可知x1x2x3135即x1x3151.2x3,所以x36.0 m.2.,建筑工人安装塔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有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5m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脱落了,使其做自由落体运动,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一楼层面的时间为0.2s,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到该楼层的高度?(g10m/s2,不计楼层面的厚度)解析:铁杆下落做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经过下面某一楼面时间t=0.2s,这个t也就是杆的上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tA与杆的下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tB之差,设所求高度为h,则由自由落体公式可得到:tAtBt解得h28.8m第三章第一节 力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 简称牛 N力是矢量性,有大小、方向。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力是成对出现的,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2)力的示意图: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分类 (1)性质力: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 (2)效果力: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重力重力的定义: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大小:G=mg 。g为自由落体加速度,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9.8ms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定义: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影响重心分布的因素: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产生条件:物体间直接接触;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接触面有挤压。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具体情况如下:拉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压力和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量的大小有关。胡克定律:F=kx, x为形变量,即弹簧伸缩后的长度L与原长Lo的差:x=|L-L0|,不能将x当作弹簧的长度L F=kx F为弹簧弹力的变化量,x为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量或弹簧长度的 k为劲度系数,单位;牛每米N/m,大小由本身的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决定,摩擦力摩擦力定义:连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摩擦力有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弹力;(2)接触面不光滑;(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只要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间没有产生相对于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这个力保持大小相等。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个限度,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Fn,为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Fn指接触面的弹力。典型题目1,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存在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D.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解析:D2,一物体按如图三种不同的方法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若地面和物体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素相同,则( )甲乙丙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为f 甲 f乙 f丙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为f 甲 f乙 f 甲 f丙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为f 甲 = f乙 = f丙.解析:D3,一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现用一由零逐渐增大的水平力去拉它,则摩擦力的大小将( )A.逐渐增大 B.保持不变C.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增大 D.先逐渐增大,后保持不变解析:D第 四 五 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合力和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如果这些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a。 三角形定则:求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从F1的起点指向F2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如图b。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几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先在此直线上选定正方向,与其同向的力取正值,反之取负值,然后进行代数运算求其合力。这时“+”或“-”只代表方向,不代表大小。 力的分解力的正交分解: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利用力的正交分解法可以求几个已知共点力的合力,它能使不同方向的矢量运算简化为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力的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实验: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1实验目的 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2验证原理 如果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F。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与只用一个力F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橡皮条在相同方向上伸长相同的长度),那么,F就是F1和F2的合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共点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应与F的图示等大同向。 3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秤(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 4实验步骤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把方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固定点A在纸面外) 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1133所示)。(位置0须处于纸面以内) 用铅笔描下结点0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从力的作用点(位置o)沿着两条绳套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和F: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F的图示。 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点按同样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比较力F的图示与合力F的图示,看两者是否等长,同向。 改变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 5注意事项 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再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 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伸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秤读数有无变化。 A点应选在靠近木板上边中点为宜,以使。点能确定在纸的上侧,结点O的定位要力求准确,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0必须保持不变。 弹簧秤在使用前应将其水平放置,然后检查、校正零点。将两弹簧秤互相钩着水平拉伸,选择两只读数完全一致的弹簧秤使用。 施加拉力时要沿弹簧秤轴线方向,并且使拉力平行于方木板。 使用弹簧秤测力时,拉力适当地大一些。画力的图示时应选择适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典型题目3001,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30o ,物体重100N,拴住物体的绳子与斜面平行,物体保持静止。求:(1)物体对斜面的压力;(2)绳子拉力的大小;(3)如果剪断绳子,物体将做什么运动?请用一句话来说明.解析:(1)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G cos30o =86.6N.(2)绳子拉力的大小T= G sin30o =50N.(3)物体将沿斜面向下作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ABF2,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物块A、B,质量均为1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它们之间连接有一劲度系数为100N/m的轻弹簧。整个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弹簧处于原长。现有一水平向右的变力F作用于物块B上,F从0开始,缓慢增大到3N时,轻弹簧的最大伸长量为多少:(g取10m/s2)解析:B物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所以拉力F在02N的过程中,木块B不能被拉动,弹簧不能被拉长.当拉力F=3N时,迫使弹簧伸长的力为;.根据胡克定律知;.,3,如图所示,人的质量为60kg, 人所站立的木板质量为40kg ,人用100N的水平拉力拉绳时,人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而人和木板恰能作匀速直线运动。求:人受到的摩擦力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 =10N/kg).解析:设木板和人的质量分别为m1, m2,地面对木板的滑动摩擦力为f1,木板对人的静摩擦力为f2 ,地面对木板的支持力为FN ,细线对人和木板的拉力为T.以人为研究对象,人受到重力m1g,木板对人的支持力N,拉力T和木板对人的静摩擦力为f2作用,由平衡条件知;f2=T=100N.以人和木板为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的外力有:重力(m1+m2)g、地面支持力FN,地对摩擦力f1, 细线拉力两个T.整体在五个外力作用下做匀速运动,由平衡条件知;竖直方向:FN = (m1+m2)g;水平方向:2T = f1 ;摩擦定律;f1 = FN;由以上三式得:2T= (m1+m2)g , 即2100 = (60+40)10, 解得= 0.2.FACB4,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2kg,两根轻绳AB和A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600的拉力F,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范围。解;作出A的受力图如图所示,设AB绳的拉力为F1,AC绳的拉里为F2,由平衡条件知;解析:作出A的受力图如图所示,设AB绳的拉力为F1,AC绳的拉里为F2,由平衡条件知;水平方向有;.竖直方向有;.要使两绳都能绷直,需满足;;.将F看作已知,解得;所以;而,解得;.所以F的取值范围是:.第四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理解要点: 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1. 定律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2. 公式:F合=ma理解要点: 因果性:F合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方向性:a与F合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 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F合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情况。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二力平衡的区别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力平衡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依赖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相互依存,不可单独存在无依赖关系,撤除一个、另一个可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平衡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运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形变效果不能抵消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可以不是同性质的力典型题目1,正在行驶的汽车,如果作用在汽车上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汽车将( ) A、立即停下来 B、先慢下来,然后停止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方向解析:C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解析:D3,对于物体的惯性,下列正确说法是( )A.物体在静止时难于推动,说明静止物体的惯性大B.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易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大时比速度小时惯性大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得也越快,这说明物体在受力大时惯性变小D.惯性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与物体的静止、速度及受力无关,它是物体自身属性 解析:惯性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与物体的静止、速度及受力无关,它是物体自身属性。D4,如图所示,位于光滑固定斜面上的小物块P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已知物块P沿斜面加速下滑。现保持F的方向不变,使其减小,则加速度( )A 一定变小 B一定变大 C一定不变 D可能变小,可能变大,也可能不变解析: 如图所示,对小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Fcon=ma,F减小,则a增大,所以B正确。5,车厢顶部固定一定滑轮,在跨过定滑轮的绳子的两端各系一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且m1m2 , m2静止在车厢地板上,当车厢向右运动时,系m1的那端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如图,若滑轮、绳子的质量和摩擦忽略不计,求车厢的加速度车厢地板对m2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解析:(1)如图5对m1 Tsin=m1a1Tcos1= m1g 得a=g tanT=(2)对m2: 竖直方向m2g=N+T解得N=m2g-T=m2g水平放向 f=m2a=m2g tg6,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解析: B7,关于两个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产生反作用力B只有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中,作用力与反作用才大小相等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解析: D 第 六 七 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超重和失重:超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失重定义: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构成单位制.:物理量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长度米m质量千克(公斤)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发光强度坎【德拉】cd物质的量摩【尔】mol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受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物体时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是0。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典型题目1,如图所示,在倾角=37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上,有一质量m=1 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0.2,物体受到沿平行于斜面向上的轻细线的拉力F=9.6 N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经2 s绳子突然断了,求绳断后多长时间物体速度大小达到22 m/s.(sin37=0.6,g取10 m/s2)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已知物体受力求物体运动情况的动力学问题,物体运动过程较为复杂,应分阶段进行过程分析,并找出各过程的相关量,从而将各过程有机地串接在一起.第一阶段:在最初2 s内,物体在F=9.6 N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据受力分析图324可知:沿斜面方向:FmgsinFf =ma1沿垂直斜面方向:FN=mgcos且Ff=FN由得:a1=2 m/s22 s末绳断时瞬时速度v1=a1t1=4 m/s.第二阶段:从撤去F到物体继续沿斜面向上运动到达速度为零的过程,设加速度为a2,则a2=7.6 m/s2设从断绳到物体到达最高点所需时间为t2据运动学公式v2=v1+a2t2所以t2=0.53 s第三阶段:物体从最高点沿斜面下滑,在第三阶段物体加速度为a3,所需时间为t3.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3=gsingcos=4.4 m/s2,速度达到v3=22 m/s,所需时间t3=5 s综上所述:从绳断到速度为22 m/s所经历的总时间t=t2+t3=0.53 s+5 s=5.53 s.2, 如图 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L=1.6 m、质量为M=3 kg的木板.一个质量为m=1 kg的小物体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1,今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1)施力F后,要想把木板从物体m的下方抽出来,求力F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2)如果所施力F=10 N,为了把木板从m的下方抽出来,此力的作用时间不得少于多少?(g取10 m/s2)解析:(1)力F拉木板运动过程:对木块:mg=ma a=g a=1 m/s2对木板:Fmg=Ma1 a1=只要a1a就能抽出木板,即F (M+m)g所以F4 N.(2)当F =10 N,设拉力作用的最少时间为t1,加速度为a1,撤去拉力后木板运动时间为t2,加速度为a2,那么:a1=3 m/s2 a2= m/s2木板从木块下穿出时:木块的速度:v=a(t1+t2)木块的位移:s=a(t1+t2)2木板的速度:v木板=a1t1a2t2木板的位移:s木板=a1t12+a1t1t2a2t22木板刚好从木块下穿出应满足:v木板=v s木板s=L可解得:t1=0.8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