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0089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宋散文选读 第五单元【阅读指导】原毁 1、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望郡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2、基本解读所谓“原毁”,即推原毁谤之由来。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文章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第一段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首论“责己也重以周”。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但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前者取其“仁义”,后者取其“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去掉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符合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正是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次谈“待人也轻以约”。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本来,做一件好事不难,具一技之长亦是易事,可是对他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称善了,这正是待人轻以约的表现。以上是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但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正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转到对“今之君子”的表现的剖析上来。紧承上文,一个“则不然”即昭然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捷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说完今之君子的表现,接下以“虽然”急转,探究其所以如是的本原,于是引出“怠与忌”的毁谤之源这个不仅是本段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既论证了“怠与忌”必然产生的结果,也给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两个“尝试语于众”则是以其亲验来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党同伐异、嫉贤妒能的恶劣习气。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进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个根本结论。至此,既点明了题意,又终结了论证,似乎可以立刻收住了,然而又补上“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以企求二句,顺手指出它的危害不可低估,也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同时也提醒“得吾说而存之”者:斯弊不除不得了。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是的期望。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原毁也不例外。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间架细密,环环相扣,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所见颇是。然而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对比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通篇以古今君子相对比,比较他们对人对己态度的不同;而在描述古或今之君子的表现时,其对人对己的不同又构成一比;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有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本文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心术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间,因得欧阳修延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所作审势、审敌、广士、田制等文,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深为不满。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世传其辨奸论一文,李绂、蔡上翔等谓系他人假托。所著有嘉缹集。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洵的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柘集十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嘉祜集。2、基本解读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第一段,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第二段,论“兵”。“凡兵上义”。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第三段,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接着作者提出了四养的方法:“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然后作者着重讲了这四养当中最重要的“养心”。即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现代管理学适量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不断刺激,则能保持士气而有“余勇”;适量刺激,则时常有所追求而有“余贪”,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这就是“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的道理。反之,“不养其心,一战而胜”,士兵既骄且怠,“不可用矣”。以上三段论“将”、“兵”、“战”,着眼大处,、讲为将、治兵、待战之大道。以下一再论将、兵、战,讲战时为将之道、战时用兵之道、战时运思之术。第四段,论临战之将应“智而严”,士则应“愚”。这样士兵才能委身听命,与将共生死。苏洵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成分在内。第五段,论动兵之道,在知敌之主与将之后可以动险即知己知彼。下面举例论证。三国时邓艾之所以敢“动于险”并出奇制胜,在于他“知敌之主”一一“刘禅之庸”。能知敌则“去就可以决”。第六段,紧承上文,论主将(即治军)之道还要知己,“知理、知势、知节”。“理”是事理,知义之所在为知理;“势”是战略形势,要知自己所处的形势;“节”指军事指挥应掌握的法度节度,能正确确定作战方案,调度兵力为知节。“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知己知彼,知节是关键,也是其他四知的目的和表现。苏洵认为“知节”之将,能“忍”能“静”,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品质。在战机来到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止动,不因小利小患暴露作战方略,以应付大利大患。能如此就可以“无敌于天下”。第七段,论运用长短之术,出奇制胜。作者认为,“兵有长短”,谁都想用避短以避实击虚,但战争是双方的事,“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用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抗暴吾短使敌疑却;阴养吾长使敌狎堕,这就是苏洵对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第八段,论善用兵之道,使之“无所顾”,“有所恃”。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军队“无所顾”、“有所恃”,打仗才能勇敢。一切有利地形如地形之固、兵器之利都是“所恃”,凭所恃可以坚定斗志,鼓舞士气。作者先从正面比喻论证,“尺笙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恃则勇,无恃则怯,“人之情也”。后从反面比喻论证,“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意思是说,如果以为“有所恃”而麻痹涣散的话,其“所恃”将不可恃。善用兵者注意发挥有利的精神作用,以振起军心,巩同阵容,这就是“以形固”,能用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则力有余矣”。这是苏洵对用兵应“有所恃”而不可徒恃的辩证认识。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用“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能力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二者必然之势 B.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C.古虽扰攘之际 D.犹有贤能若是之众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日削月割,以趋于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 B C D 4、下列四组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5、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其贾宜五十 以求贾技于朝B.吾爱其黄而泽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马相踶D.当其分则善 当其有事6、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B.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D.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7、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B.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C.则遬然枯,苍然白 D.其节朽墨而无文 8、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一项( )市之鬻鞭者 翲然若挥虚焉泽者蜡也 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A.和相同,和相同 B.和不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相同,和不同9、与“以求贾技于朝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持以夸余 B.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C.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D.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坡下 10、下列不属判断句的一项是( )A.此二者必然之势 B.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C.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D.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3题。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11、下列各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13、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兵有长短,敌我一也。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A B C D三、拓展阅读阅读下列几首诗,完成1417题。(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4、下列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攻取之外 B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 D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5、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D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16、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17、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夹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照要求完成1821题。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景佑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日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沈括梦溪笔谈)18、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谕之皆不听 劝说B乃为一简答之 简要回答C乃越次对曰 越过级别D俄擢三司判官 提升19、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B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乃越次对曰C乃为一简答之 遂为之延誉D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主判官方进呈20、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两则故事讲的都是用人问题,告诉人们要知人善任,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只要有才能,就要敢于起用他。B蒋堂能判断出来人的的县令是个治政强有力的人,是因为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并向蒋堂诉说出自己的看法。C前汉书书上记载,黄霸字次公,庞籍读过前汉书,他认为大概因为黄霸比君王次一等,所以这个人就取名叫次公。D由于庞籍学问深,得到皇帝的喜爱,不久在他调出任地方官时,皇帝还下诏书为庞籍在京城安排官职。2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译文:_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译文:_【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C(宋仁宗年号) 2、A 3、C(使动用法) 4、B 5、C6、D 7、C 8、B 9、C 10、D二、课内阅读11、A12、B(暴为显露)13、C三、拓展阅读(一)14、B15、B16、A17、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二)18、A(简:信;答:回复。)19、A(A做,担任。B是;就。C代词,他,指代县吏;他,指代杜杞。D才;正在。)20、D(A错在“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此两人都不存在缺点。B“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不是蒋堂做出判断的原因。C错在“黄霸比君王次一等”,应该是“霸主比王公次一等”。)21、仆役如此不明白不顺从,那个县令可知是什么样的人了。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得到了蒋堂的信说:“那个县令果然是位治政强有力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