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9741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整体上讲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有: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等,重点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首先,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在此基础上理解该制度下包含的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次,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秦始皇创立(形成);“汉承秦制”,并有所创新,如中外朝制度(巩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完善);宋设“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加强);明朝的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第三,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第四,结合地理环境等知识,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影响。【知识梳理】一、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1、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1)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度)形成。(2)影响: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西周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及亲周先代贵族(分封对象),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贵族集团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3)主要封国:见书,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子弟,可见,血缘宗族关系仍是西周基本政治关系。(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实质):宗法即宗庙之法,宗族之法,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影响):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分封制 (两者互为表里),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1)背景:“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统一经过:灭六国、击匈奴(收、占、筑)、征南越(凿灵渠、置郡县)、征“西南夷”(辟五尺道)意义:A结束;B安定,发展,C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概括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2)确立: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A内容: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九卿和“朝议”制度B三公九卿制评价: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家国同治”。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A由来:郡、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C特点和作用: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影响: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4)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不得世袭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2、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和强化(汉到清政治制度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六部意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说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宋朝:中书门下的设置,又增设“参知政事”。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明朝:废丞相,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设内阁。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清朝:设置军机处 特点: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简、速、密。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2)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地方建制秦朝东汉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重点掌握:郡县制;州的形成:东汉末;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十个行省:行省官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宣政院直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古代监察体制的完善(1)秦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3)历朝设立的主要监察机构:御史台、都察院等,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示】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学习过程中,具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小专题进行概括分析: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有:1840184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941895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抗争史)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如,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斗争。20世纪30年代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的前途目标不同。本专题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主要有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过程中,要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通过各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纲领、历程、结局的比较,认识无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必然性。要注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及活动。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不平等条约,注意从条约的内容去分析列强侵华的目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2、联系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归纳整理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与侵略史实,反思中日之间的战争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原因,用全球史观正确面对中日之间的未来。3、掌握历史上国共合作的主要史实,注意从背景、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去认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总结国共关系的经验教训,看今天两党关系的趋势及台湾问题。4、从目的、主张、结果及评价等方面把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而认识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5、认识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6、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的开端,注意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角度去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点。7、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知识储备】中国近代史的框架结构 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和南京条国 约、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近 旧民主主义革命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法战争;中日甲午代 (近代前期) 阶段 战争和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史 和团反帝斗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 条约。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阶段 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1)中共创立和国民大革命(19191927):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大革命(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十年内战(19271937,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 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近代后期)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3)全民族抗日战争(19371945):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知识梳理】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1、国门洞开,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1)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401842)背景 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根本原因(必然性):英国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结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危害)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2、西方列强侵华的加深,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831885)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2)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3)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形式:迫使中国向列强政治借款、开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等 危害: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原因:主要原因:日本侵华的刺激 直接因素:义和团运动兴起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3、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1)一方面,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另一方面,列强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思想观念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知识梳理】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抗争史)1、三元里抗英 意义:它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黄海海战 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靖远舰管带叶祖硅等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2)概况:(3)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5、伟大的抗日战争(1)局部抗战(1931、91937、7)九一八事变(1931年) 原因:A、侵华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既定的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 C、中国国民政府正南方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发表抗日宣言,号召红军和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A中共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1932年,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山海关之战:1933年,东北军,安德馨率全营力战殉国;C国民党 长城抗战:1933年,二十九军,宋哲远,收复喜峰口;爱国官兵 冯玉祥、吉鸿昌(共)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关内人民: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运动后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全民族的抗战(1937、71945、9)卢沟桥事变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全民族)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A壮大了抗日力量,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正面战场的抗战: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太原会战:特点:国共军队合作。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成为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D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E枣宜会战发(发生于相持阶段):张自忠殉国;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B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疑难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的推动;建立的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知识梳理】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反封建反侵略为主要内容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一)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的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3)自然灾害严重;(4)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民间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2、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1)兴起标志: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 (2)永安建制:初步奠定太平天国政权基础(3)全盛:北伐(最终失败),西征、天京突围的胜利。(4)定都天京:标志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5)转折点:1856年天京变乱(6)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治国方案方案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时间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振兴太平天国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政治:中央集权,广开言路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教:奖励技术发明,兴办学馆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评价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落后性:其实质是建立一个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与当时求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相违背。空想性:“同归圣库”,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漠视土地问题,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空想性: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并未实行。(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意义失败原因:主观上:战略的失误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功绩:深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知识梳理】(二)辛亥革命1、历史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反动卖国,阶级矛盾激化;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A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B同盟会:其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2、武昌起义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大力宣传;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定都南京(3)政府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4)法令措施移风移俗的社会改革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法令措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目的:为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B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C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知识梳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1919、5、4(1)原因:根本原因: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过程: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初步胜利的表现是北洋政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A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各阶层人民直接参与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商人罢工。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比较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2、中国共产党成立(1)条件:A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干部和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D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内容: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B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上海)A依据:对中国社会性质(两半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动力(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正确分析。 B最高纲领: C最低纲领 D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3、国民革命(大革命)(1)背景: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强大B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孙中山的转变: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与中共合作;D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帮助(2)兴起的标志: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什么形式?(3)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初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失败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4)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实践工农武装起义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秋收起义后,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3)实践: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意义:5、红军长征(19341936) 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长征过程: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意义: A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C长征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7、解放战争8、新中国成立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提示】 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本阶段的主要历史史实有三次会议和二大文件,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背景分析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并通过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对比,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2)“文革” 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知识梳理】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1)成立过程奠基:七届二中全会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2、一届”人大”开创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阶段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会议意义: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3、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4、三大政治制度概述(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政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三)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1、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内容: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政治文明的成果)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含义: (3)形成过程: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1980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1992年,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八点”,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提示】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的决定,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各个主权国家往往会适时调整对外政策,从而对国际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学习过程中可把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把握每个阶段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原因、外交成就及重大事件,具体内容:(1)新中国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阶段,具体掌握: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阶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关系正常化。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入全新发展局面,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方面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本专题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关注以下问题:(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现代化的角度(现代化史观)分析比较中国现代外交与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认识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趋势;把握各个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2)中国现代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用世界的眼光(全球史观)来观察中国外交,进而考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3)关注大国关系的演变,特别是中美、中日、中苏关系的演变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其影响。【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奠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1、背景:(1)国际: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量出现;(2)国内:新中国成立,政治上赢得独立地位,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新中国初期面临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客观上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外交的总方针和总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注意:二个方针的区别:前者重在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后者重在破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一边倒”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背景 B提出过程:1953年中国与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该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发表声明,同意以该原则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基本准则。 C内容; D影响;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周恩来的建议,促进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进程。1955年,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结束。注意:A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的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B “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提出的背景、产生的作用。二、五十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三、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1、背景:(1)美苏争霸局势发生变化,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处于攻势。(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美关系逐步缓和,是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重大突破的关键。(3)中苏关系继续恶化;(4)中国的外交地位提高;(5)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3、70年代的外交成就(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重返联合国;原因:A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 20世纪70年代起亚非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崛起,联合国成员国结构变化;C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2)中美关系逐步缓和。中美关系解冻的进程1971年3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意义:标志两国结束了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3)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全新发展1、背景:2、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以后)的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专题提示】 本专题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概括希腊的民主制度,其中第一课主要从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城邦制度及公民的素质三方面揭示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课主要叙述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在此基础上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程和特点,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认识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本专题第三课主要论及罗马的法律制度,法律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罗马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构成古代罗马文明的核心内容,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影响深远。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奴隶制时代罗马公民内部的“公民法”到“万民法”,反映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后统治的需要,也使罗马法的创设成型,对其统治起到有力的维系作用,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启示。本专题学习过程中,要关注以下问题:(1)自然环境对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2)掌握雅典民主和罗马法的内容,认识其特点;(3)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雅典民主和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知识梳理】一、雅典民主政治: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之先河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1)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特点:环海、多山、没有整块陆地;三洲要冲;地中海式气候,其中海洋是其发展的生命线。影响:A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民主的经济基础,殖民活动,富有开拓、冒险精神;B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的形成;(2)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小国寡民的规模,直接民主,公民珍惜政治权利,积极参与城邦事务;各城邦政治独立自治;频繁交往,关系密切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总之,城邦政体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城邦政体也有利于形成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因而,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3)公民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条件组成:城邦的成年男子。地位:社会的主体力量,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素质:从小接受身心系统训练,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追求智慧与平等,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4)杰出人物的主观努力:梭伦(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最终确立);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成熟)。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1)梭伦改革(BC59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措施:A经济上:a、颁布“解负令”。 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B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设“四百人会议”;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改革的特点:“中立”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b、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6年)雅典民主的确立 内容:a、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b、建立“五百人会议”c、设立“十将军委员会”d、制定陶片放逐法。评价:a、雅典国家最终形成。(以新的地域部落代血缘部落)b、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权力充分; 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成员均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政权; 公职津贴;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4、评价 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民主制的得失: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极大地促进了雅典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失:民主范围: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性质: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不确定性: 抽签和轮流坐庄,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知识梳理】二、古代罗马政治文明罗马法1、定义: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2、罗马法的发展演变特点:随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1)习惯法到成文法早期习惯法: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人主要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诞生的标志: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2)公民法到万民法公民法: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公民法。特点: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公民法注重形式,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事务等,且涉及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万民法:由共和国到帝国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万民法。特点: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它不触动原有公民体系,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简洁灵活而有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作用: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自然法:含义: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化而形成的法律观念。西塞罗是自然法之父, 自然法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它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3、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 (1)罗马法实质:(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2)推动罗马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法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激发和调动了平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万民法巩固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罗马法影响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3)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传承关系,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疑难探究】1、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存在状态:希腊: 各城邦政治独立自治;频繁交往,关系密切;中国:各诸侯国有共管他们的宗主,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政治体制:希腊:城邦王权衰微,实行较民主的政治;中国: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经济: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重农抑商。文化特色:两者都有多元性的特点,但希腊属海洋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中国属大河和农耕文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专题提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代议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代议制度是为了反对专制王权而出现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繁荣,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自17世纪后期起约两百年的时间里,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激烈异常,民主制度的确立几经曲折和反复,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和德等国先后建立起来。议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代议制的产生发展反映了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自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导致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代议制政府的模式也不一样。本专题涉及的英、美、法、德的代议制模式有很大差异,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模式,学习的时候应该从各自的历史背景的分析中找出这些差异的根源。 本专题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英国的权利法案及责任内阁制:结合法案制定的背景及内容来分析把握其重要意义;理顺内阁、国王、议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英国的内阁制。(2)美国1787年宪法:把握其内容内容、特点、评价等,进而比较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认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分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结合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来分析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比较,分析其异同及成因。【知识梳理】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英国代议制产生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2)过程:164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贵族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议会从荷兰请来新的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3)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2、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发展(过程)(1)限制王权法案的制定,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条件:“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国王是议会请来的。目的:通过法案来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法案: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但国王仍掌握行政大权。(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小密室的演变)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革命后内阁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并开创了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内阁与议会的关系)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对议会负责,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内阁制的影响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虚君);(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3)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1)结束专制制度,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权力互相制约和平衡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3)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新的统治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1、背景: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邦联”制使美国陷入窘境。2、确立的标志: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1)主要内容: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A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并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B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C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共和制: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