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二首》导学案语文版必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954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二首》导学案语文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二首》导学案语文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二首》导学案语文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诗二首导学案晨读广场名句积累理想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麦克白人总是要失望的,因为他希望的总比他得到的多。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忏悔人被信仰束缚,结果相信有一种力量。但是信仰还不够使人安宁。信仰不知道怎么需要一个形象,于是有了宗教。没有形象寄托的信仰,更使人苦恼了。雨果海上劳工如果迷上那种空中楼阁似的信仰,便会像染上一种不良的嗜好,毁掉一生。罗曼罗兰爱与死的搏斗【抚摸经典】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品评】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年(746)或六年(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都是对李白诗的热情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 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作出的诗,超凡脱俗,无人可及。继而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雄健,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气助词,不但加强了赞美的语气,也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力量。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由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也就是忆人。但作者并不直接忆人,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但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形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只看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所见也只有远处的树色,又自然显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回忆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设想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精雕细琢;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上面将离情渲染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惘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以“何时”作诘问语,把渴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清代浦起龙说:“ 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接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非常话语】傅国涌未进过大学,对近代史的研究却为世所重。有一次,苏祖祥先生和傅国涌聊天,谈到政治制度和中华文化时,比较胡适和哈耶克。他们同是受到的很好教育,但是胡适在日本港口时,对复辟戴辫子绝望不已,曾说自己20年不谈政治,胡适回国后真的居然研究起水经注之类的东东。傅国涌说,你胡适毕业于美国的名校,博士头衔,师从杜威,你这不是大材小用,牛刀杀鸡吗?水经注今天我傅国涌研究就足够了!你应该去研究政治制度啊!4月16日起,我国北方普降沙尘暴。据称北京降下30多吨的黄土,中间虽有多次人工降雨,仍未能止住沙尘的侵袭。如此人间奇观,世界侧目。胡少安有诗:“诗意再无千浔瀑,黄沙倾城一夜间,荒郊独坐观博客,如此人间四月天。”猪头有诗:“人间四月风暴来,满城尽是黄尘埃,乱世天象无善果,荣耻和谐民遭灾。”据说,在中国,生活被房贷按揭所改变的青年,有2600万。一个确定的数字是,1997年,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6万亿元。8年的时间,增加了近80倍。很多按揭买房的人自称为“蜗牛”一族。他们身上背着房子,在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生活质量大为下降。对很多人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六个人,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房。有人问:“我们养房,谁养父母?”为迎接五一艺术节,湖北仙桃中学师生在校长的要求下,各献表演节目。全校三个年级的老师和后勤组老师每天要排练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团结就是力量等。有人说,感觉又回到了毛泽东时代,每天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王洪波去印度参观,回来跟诗人田晓青说,都说我们是“世界的工厂”,可人家是“世界的办公室”啊。田晓青回答,这有什么好比的,人家还是世界的精神家园呢,我们怎么不比?素材存盘团结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3、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内容。4、将相和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5、寓言:天鹅、梭鱼和虾在一起共同运送一辆装了行李却不很重的小车。它们三个拼命地拉,可车子丝毫不动天鹅一个劲儿的往天上飞,梭鱼拼命往水里钻,虾使劲往后面拖。学习目标1训练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首诗中的意象。3学会朴素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学习重点: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2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和主要表现手法。二、学习难点:对诗中意象的把握。第一课时一、课前提示:“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参见“课文说明”。2写作背景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三、鉴赏分析(一)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二)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三) 鉴赏品味内容:1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明确: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情遥望的自己又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不同的“遥望”既连接了此岸与彼岸,以极大的跨度,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历历在目,让人不能平静。只要读者细心体会就会感到,这两种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2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迷雾”中?明确: 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因此“迷雾”一词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还可以说,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从中我们听到了李商隐诗的某种回响。(四) 品味语言: 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相称,这首诗在语言上极其朴素,又极其有功力。如第2节的开始“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语言朴实无华,但读起来却有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之感,因为这其间充实着极其艰辛的人生内涵。另外,诗中的两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它们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即通过比喻把时间变成可以遥望、可以看见的具体地点和意象),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曾卓的诗极其朴素、简练,又极其感人、耐读,正如诗人牛汉所说:“他(曾卓)的诗即使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结合我遥望这首诗,请体会诗人是怎样在诗的语言和比喻上倾注他内心的情感的。明确:曾卓的诗极其朴素,技巧从不外露,因此需要再三阅读,以体会诗人在语言和比喻上所倾注的情感。比如第1节的“偶尔抬头”与第2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却很不一样。尤其是第2节中的这句“有时回头”,包含了极大的情感的张力: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而今我到达了”这一句,也是平白如话,但却包含了不知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至于诗人选用的两个比喻中所隐含的人生感叹和情感,以上已分析过了。总之,我遥望这首诗的手法及境界,正如诗人流沙河所指出的:“白描抒情,如一缕轻烟薄雾,感慨至深。过来人语,非经历过,道不出来”。(写诗十二课)五、拓展建议找出诗人的有赠悬崖边的树和这首我遥望,在朗读中体会这几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一、 课前提示: 在我国当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天真而单纯,他为诗而远离尘嚣,将一切的爱奉献于诗神缪斯,在一方斗室中过着孤凄的生活。精神上崇高的追求和现实中太多的负重使诗人在极度的愉悦和痛苦中煎熬。前行,去往理想的诗神王国荆棘丛生,迷雾重重,举步维艰;停步弃行,心中又难舍难分25岁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绝尘而去。这就是海子。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参见“课文说明”。四、鉴赏分析(一)整体把握诗意,理清作品思路。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麦地是海子1985年4月写下的一首诗,属于他的“早期”之作,但已展现出海子抒情诗的基本特质。全诗表达诗人对养他性命的麦地的回忆和想象、向往与赞美!(二)鉴赏品味内容及写作手法。品读每一节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1海子写过许多与麦子、麦地有关的诗,可以说麦地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和元素。海子通过“麦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可以通过“麦地”的意象来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正如有的批评家所说,海子正是通过麦地“找到了自身生命与大地的对应关系”,由此进一步投入到民族的大灵魂之中,因为“麦地正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燎原挛生的麦地之子)。“麦地”因为诗人的再三抒写而成为诗的核心意象、成为一种灵魂的语言,诗人因为麦地而写出了他对大地的热爱,对生命本源的亲近和对家园的赞颂。2海子的诗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抒情力量,在麦地一诗中,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为一体,有一种特殊的感人的艺术效果。例如“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请找出诗中你所喜欢的句子和意象,并说明诗人在写它们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明确:把握海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风格。海子的诗充满了激情、想象和灵气,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抒情力量。他从不刻意地运用修辞手段,然而着笔之处,处处闪现生命的光辉。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在这首诗中,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起来,如“家乡的风”十分亲切动人,而又富有诗意;他的比喻不落俗套,新奇而又自然,如“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月亮知道我/有时比泥土还要累”,等等。五、总结与拓展现实中的海子长期过着清苦得让人难以置信的生活,极度贫乏的物质沙漠上却疯长着纯粹而高远的诗歌精神。海子的诗歌大多纯粹、大气、想象丰富、意象纷纭,在透彻的抒情中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命运的深层探究和深切关怀,这是诗人的气质和责任心所至。海子的许多诗都为年轻人所深深喜爱,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的献诗四姐妹日记询问九月春天,十个海子等。建议学生课下阅读,想想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一项是( )A脊(j)梁 卓(zhu)越 矢志不渝 B铿锵(jing) 麦秸(j) 博闻强识 C寒暄(xun) 湖畔(bn) 战战兢兢 D倔强(jing) 惊骇(hi) 群英荟粹【答案】1A(B铿锵qing,麦秸ji;C湖畔pn;D粹萃)2下列各项对于麦地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歌颂麦地”,是因为麦地是全人类的生命之源;“歌颂月亮”,则是诗人还有着非功利的、精神的、灵魂的需要。 B“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代表了人类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些古老的文明,一直在滋润着人类的精神。“孩子”则预示着希望,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在麦地(岛屿或平原)的养育下,人类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 C“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这是海子悲悯的发现,天才的发现。清醒的“我”,则时时以一个超越世俗的诗人的形象出现,所以说“还有我我们三个人”。 D在这首诗中,他把现实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起来,如“家乡的风”十分亲切动人,而又富有诗意。【答案】2D(浪漫主义而非现实主义)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2)姜还是老的辣,这个人那么难缠,叫你给说服了。(3)真的诗情和哲理,僵死的、被线索组织起来的材料,散文中自由的、动态的有机成分。说整篇散文是一泓清泉,诗情和哲理应该是清泉中活泼的游鱼。A鉴别 到底 不是 而是 如果 那么B鉴别 毕竟 不是 就是 至于 因此C鉴赏 到底 不是 而是 至于 因此D鉴赏 毕竟 不是 就是 如果 那么【答案】3A(“鉴别”和“鉴赏”都有“观察、审视”的意思。“鉴别”重在辨别真伪优劣,“鉴赏”重在欣赏和评价,往往与艺术品搭配;从语境可以说明读者没有最基本的识别能力,所以应用“鉴别”“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前一句是转折关系的复句,所以应该用“不是而是”,后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应该用“如果那么”)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离投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凡是有损施瓦辛格形象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被翻出来了。B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D别看他是个半路出家的木匠,他的手艺好得很,他所设计制造的红木家具还曾经获过省级大奖。【答案】4C(A陈芝麻烂谷子:比喻陈旧话题或事物。符合题意。B斑驳陆离:是形容色彩繁杂。可以用来形容古钱。C项中“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受人利用、上当而自己一无所得”。而C句的意思是消费者利用厂家商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显然与这个成语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D半路出家:比喻中途改行,不是本行出身。符合题意。)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我遥望曾 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5补全诗中空缺部分。答: 【答案】5偶尔抬头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而今我到达了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6诗中两个比喻句的妙在何处?答: 【答案】6“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对未来充满好奇,好象人生的六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和迷惘伤感之情。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两个比喻非常贴切,它们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即通过比喻把时间变成可以遥望、可以看见的具体地点和意象),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7诗中两种“遥望”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答: 【答案】7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这两种不同的“遥望”,既连接了此岸与彼岸,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艰难的辨认和对话。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8语言朴素、极富张力是曾卓诗歌的特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答: 【答案】8第一节“偶尔抬头”,显示了年轻时的可爱;第二节“有时回头”,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而今我到达了”,平白如话,但包含了不知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二)课外阅读阅读海子的诗歌,完成912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 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9诗歌第一节,诗人所描述的是不是现实中他实际拥有的生活的写照?答: 【答案】9不是。在第一节中,诗人勾勒出了想象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有一所房子等,都是拟想。是诗人对他所向往的尘世幸福生活的拟想,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而不是现实中他实际拥有的生活的写照。10海子所谓的“幸福”生活具体是什么样的?反映了诗人的什么品格?答: 【答案】10诗人的“幸福”生活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样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由闲散人的生活,是“关心粮食和蔬菜” 这样的关心温饱、不论世事的平凡人的生活,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独守清高的隐逸生活。反映了诗人的真诚和善良。11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情味是否相同?为什么?答: 【答案】11两次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味是不同的。第一次说出这个愿望,是与诗歌开篇的情调顺向发展的,与“喂马,劈柴”等的情调一致。第二次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调是逆向发展的,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了矛盾的境地,刚向世人袒露心迹,肯定世俗的生活,又很快隐藏自己,背对众人,面朝大海。12从修辞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答: 【答案】1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主要运用了排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如,“从明天起,从明天起,从明天起,”;“愿你愿你愿你”。这些都是运用排比手法,表现诗人急切、深挚的感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则是诗人理想的象征。三、语言表达13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历史老师)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答: 【答案示例】13你文思如泉涌,像一本无所不知的词典,引领我们走进文学殿堂。(语文老师)你美妙的歌声,动人的舞姿,给我们以美的熏陶。(音乐老师)14按要求改写下面的语句。采用总分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不得改变原意;适当添加语句;语言要连贯。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答: 【答案】14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15把下列句子填在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圆明园断壁残垣,矗立斜阳,饱含了多少历史的耻辱与辛酸激起无限的赞叹京剧的铿锵,越剧的柔美,昆曲的绵长,那跨越历史的生命力而今正经受严峻的考验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览中华文化遗产,可以 ,可以触发深沉的思索,可以 。你看,长城横亘万里,何其雄伟,熔铸了无数人的智慧与血汗; ; 。顺序是: 【答案】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