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632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荆轲刺秦王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荆轲刺秦王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在文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能当堂背诵并精准默写“易水送别”这一自然段。、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本剧表演,增强文学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2)合作探究,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在文中的作用; (3)艺海拾贝:检测默写、场面描写作用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刺客荆轲的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慷慨赴义等精神气质。 【教学方法】 表演法、朗读法,讨论法和检测法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设想目标】(1)请学生主持并表演课本剧易水诀别,一方面检测“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整体感知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同时导入新课目标“易水诀别“作用赏析。(2)表演后师生交流看完表演的感受,为赏析“易水诀别”的作用作铺垫。【情景设计】教师:“今天,首先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看一出好戏课本剧易水诀别,热烈掌声欢迎主持人同学报幕。” 学生(站在讲台上报幕):“请欣赏课本剧易水诀别,角色分配如下:荆轲饰演者同学,高渐离饰演者同学,燕太子丹饰演者同学,宾客饰演者同学 ,士饰演者同学,秦舞阳饰演者同学。”有请表演者进场。学生真情演出(笑声不断)师问:你认为谁表演出的角色最符合文本中作者设定的人物角色?为什么?学生(自圆其说即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聆听并结合文本引导)。二、合作探究一: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在文中的作用。(一)教师配乐深情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易水诀别”之氛围1、范读后教师强调重点字音:为变徵(zh)之声 士皆(ch)目 荆轲和(h)而歌;2、齐读“易水诀别”,关注强调的重点易误读字音。(二)点名情读“易水诀别”这一段,其他同学跟读,同时思考:如果用一个形容词高度概括“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情感基调,你会用哪个词?请结合文本赏析?【设计目标: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准确性及自我探究能力】学生自由发言:或“悲”,或“壮”,或“凄凉”或“悲壮”等等。教师明确:又“悲”又“壮”, “悲壮”有贴切。(三)师问:作者又是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的“悲壮“情怀的呢?【目标实现方法】分三步环环相扣突破疑难:1、作者选了哪些景物;2、描写景物的特征词语有哪些,写出景物什么特点;3、作者为何如此不同特征,不同角度选取景物即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易水诀别”之“悲壮”氛围的。 (1)、“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写中有哪些景物? 送行者:太子、宾客、士 、高渐离 自然环境:萧萧风、寒易水 悲壮音乐:“为变徵之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有哪些特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教师总结:太子、宾客“白衣冠”丧服,开篇营造一种庄严、肃穆和悲壮的氛围;士“垂泪涕泣”流泪哭泣,可视为一悲 “瞋目” “发尽上指冠”怒目圆睁,怒发冲冠,可视为一壮。悲燕国危在旦夕,悲荆轲此去九死一生;壮士为知己者死,壮同仇敌忾之气。 高渐离一击一和,可谓知己,荆轲之悲壮他最懂,也许或许肯定高渐离“悲壮”在心,难开口! 寒风彻骨,易水冷如铁,作者营造了一个萧瑟、凄清的送别氛围,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颇感悲壮! “变徵”此音悲凉,“羽声”此音激愤,一悲一壮,悲壮的音调萦绕在每一个易水送别的人的心头,难以释怀。 (3)、作者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易水诀别”这一场面 “悲壮”情怀的?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烘托/渲染。借典型的送行者;借自然环境描写和音乐的渲染。(四)“悲壮”的“易水诀别”这一场面在文中有何作用?【设计目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分析“易水诀别”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1)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文本分析;(2)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1、营造悲壮的氛围;2、烘托荆轲“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的精神气质;3、为下文荆轲“血溅秦廷”做铺垫:三、拓展与能力1、点名领读第九自然段:学生边情读边想象“易水诀别”情节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并 进一步体会荆轲风貌: 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荆轲高歌:表情、动作、精神;荆轲离去:动作和心理;易水边的环境:萧萧风和易水寒。2、点名情读“易水诀别”扩写,其它同学聆听走进荆轲的精神世界,感受”悲壮“情怀;【设计目标】以“我笔下的他”为文,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荆轲的世界,走进“易水送别”这一历史画卷,感受当年的“悲壮情怀” 。(正文)公元前227年。深秋时节的一个上午。燕国境内,易水边上。 萧萧的秋风卷地而来,扫荡着大地上的一切生机,原野上草枯黄了,树叶稀落了,易水瑟瑟缩缩流淌着,一队大雁掠过长空,向南飞遁,甩下几声哀鸣。天地间更显得空旷冷寂。 辘辘的车轮声由远及近,一行数十人向易水驶来。白衣白冠一片素装,为易水平添一道肃穆的风景。这是一支送别的队伍。燕太子丹的莫逆之交荆轲,受丹的重托,今天要涉过易水,前往秦国,去与那行将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嬴政展开一场孤注一掷的较量,冀此来挽救燕国的危亡。太子丹亲临易水来为他送行,高渐离宋意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都来为他送行了。斟满一爵酒,太子高举过头,白色的长袖在风中飘拂,“荆卿,燕国就托付于君了。我代表燕国父老谢谢你。”太子神色凝重,字字肺腑。荆轲谨记。”荆轲一饮而尽,抱拳致意,坚毅的面庞映照着灿烂的秋阳。“诸君,易水为证,今天我们在这里为荆卿饯行;来日凯旋,我们在这里为恩卿洗尘.”霎时,别离的音乐响起,高渐离击筑领衔,悲凉的变徵之声弥漫在易水上空,“风萧萧兮易水寒,荆卿挺身兮赴国难,风萧萧兮路漫漫,壮士仗义兮出乡关,风萧萧兮关山险,盼君平安兮奏凯旋”宋意等朋友和乐高歌,声声含泪。 “风萧萧兮徵调传,诸君情意兮薄云天,风萧萧兮骥鸣远,士为知己兮死无憾”一腔知遇之恩,感激之情,荆轲与肝胆相照的朋友倾吐心声 。 满座掩面涕泣,泣下沾襟。 音乐由变徵而转作羽声,铿锵有力似铁骑突出,刀枪铮鸣,为勇士壮行。 只见荆轲大踏步上前,面向易水,面向太子丹,面向满座好友深情地长揖,然后长铗在握,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别,凌厉万里兮越千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声铮铮铁骨,字字热血沸腾,成为易水上空华夏大地回荡千古的壮士绝唱! 不复回,是此行最坏的打算。荆轲深思熟虑之下,是做好两种准备的:上策者,生擒嬴政订立秦燕互不侵犯条约;如果失败,则与秦王同归于尽。 这时太子丹挥挥手,从人奉上两个精致的黑漆木匣,这是为觐见秦王准备的厚礼:匣中分别装有樊於期老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地图内严严实实裹着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这是燕太子丹特为刺杀秦王而重金求购的,又用剧毒为之淬过火。届时,贪婪的秦王定会迫不及待的看图,图穷则匕首现,荆轲一个眼疾手快,秦王身体不管何处被刺,都会不治身亡。太子丹郑重的一一接过木匣,又郑重地分别交付于荆轲及同行的助手秦舞阳。“荆卿,千万保重,一定回来”“太子保重。后会有期!”“舞阳,此次非比寻常,千万小心谨慎,要唯荆兄马首是瞻。”虽然秦舞阳十二岁便敢杀人,以勇猛闻名一方,但临了太子还是不免有点担心。 “遵命。请陛下放心。”舞阳作揖。 扫视秦舞阳一眼,荆轲脸上不禁掠过一丝阴云。对太子丹给他安排的这个搭档,他十二分的担心。因为他根本不了解秦舞阳,也没有合适的机会来考察他。他本来胸有成竹地等待着远方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胆识皆备,剑术精湛,且素来与他配合默契。冷静谨慎是他一贯的作风,他非常清楚,进入凶险莫测的强秦行刺秦王,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允许出现纰漏,这样才有胜算的可能。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燕太子丹的急于求成,怀疑催促,使他无法保持一贯的理智。只好接受太子丹给他配备的这个助手,有些仓促地提前动身了。 慷慨的羽声仍在易水上回荡。 荆轲登上四匹白色骏马驾辕的车-这是太子丹的车驾骏马嘶鸣,车轮滚滚,卷起一袭黄尘。 太子丹肃立,众友人肃立,目送着荆轲的身影越来越远 慷慨的羽声仍在易水上回荡,易水寒波涌起3、听歌并跟唱壮士吟,进一步借助音乐的魅力体会刺客荆轲的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慷慨赴义等精神品质。4、指导学生以时间为顺序背会“易水诀别”。如:送既祖和而歌前为歌就车 四、艺海拾贝之牛刀小试1、背诵并默写“易水诀别”(1)又前而为歌曰:“ , !”(2)复为慷慨羽声, , 。2、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背景】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1)诗借古讽今,”壮士“指“ ”,此地“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荆轲 易水边(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有何含义?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明确:客观描写易水的特点:寒彻骨; 抒发对一代刺客荆轲血溅秦廷的肃然起敬之情; 借古言志,抒发壮志难酬至心寒;五、作业与预习1、背诵并默写”易水诀别“(作业本)2、思考:(1)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荆轲形象?(2)荆轲刺秦为何失败?你怎么评价他? 六、板书设计 1、营造悲壮的氛围; 易水诀别 2、烘托荆轲“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的精神气质; (作用) 3、为下文荆轲“血溅秦廷”做铺垫:荆轲刺秦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室:吴选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