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第二次统一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452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第二次统一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第二次统一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第二次统一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青岛市高三第二次统一高考模拟语 文第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凑合 菁华(jng)罄竹难书(qng)管窥蠡测(l)B偌大 重创(chung) 犄角之势(j) 垂涎三尺(xin)C更叠 订正(dng)风雨如晦(hu)相濡以沫(r)D癖好 伉俪(hng)毁家纾难(sh)鞭辟入理(p)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近日,国家发改委召开记者招待会, 了人们对大型国有企业垄断市场、随便涨价和国企高管高收入等方面的指责。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舞弊事件接连发生,公务员招考中的不正之风也偶有出现,于是,社会上有人开始 “公考”的公正性。“中国远征军”这一题材的可看性很强,没有必要再虚构情节来吸引眼球, 如实呈现, 会拍出非常精彩的电视剧。A回答 置疑 只要 就B回应 置疑 只有才C回应 质疑 只要就 D回答 质疑 只有才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一定不能只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在建设好东部开发区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那一片绿树成荫、溪水长流的濯濯童山。B尽管有关部门不厌其烦地解释房价上涨的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但是老百姓看到房地产市场依然红红火火,难免心存疑虑。C新西兰最近发生强烈地震,大量建筑物坍塌,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D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艺术理念的艺术家,吴冠中多次提到艺术创造既要陈陈相因,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身临其境地写生与创造。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东一些国家近期相继发生“政治地震”,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面孔变化频率之高,堪与川剧中的“变脸”相比。B近期,苹果公司供应商“毒倒”员工,家乐福、沃尔玛大玩“价签戏法”,再加上稍早时蒙牛和伊利“互泼脏水”,无不显示出企业对诚信建设的忽视。C人民日报推出应对“未富先老”系列报道,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面临哪些难题?如何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D父亲曾送给他三部书:一部是吴诗集览,一部是庚子拳匪始末记,还有一部是普天忠愤集,他从中读到了民族正气和爱国精神。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等情况,山东省最低工资的标准再次提高,但不包括伙食补贴。B成功的文化传播能够在国际上做到使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中国,不仅能够赢得别人的喜欢,更能赢得别人的了解和由衷的欢迎。C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中国女排身上,这在特定条件下无可厚非,可是,忽视青少年训练、教练员培养和联赛发展,必然会失去支撑中国女排发展的原动力。D在阅读方式多样化、充斥各种阅读观念、缺乏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阅读心态浮躁的当下,值得我们的图书出版界和每一个读者,来一番认真严肃的思考。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艺术是人创造的美在古汉语中,“艺”是技巧的意思。古希腊文“Texvn”一词既表示艺术,也表示制作和手工。在拉丁文中,“ars”一词同时意味着艺术、手工和技巧。这种和“技巧”同一的艺术概念,现在已经过时了。它的缺点在于太宽泛,不仅适用于艺术,也适用于一切领域。我国先秦和古希腊人的许多著作,都把骑射、烹饪之类,称为艺术。总之,一切高度技巧的表现和产物,都可以称为艺术。按照这样的艺术概念,艺术和非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要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就不属于美的范畴,从而也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当然,广义的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如诉诸视觉的武术技巧也可以是美的。说这种活动是美的,是说这种活动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不等于说武术就是艺术。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它追求的是美实效的象征。如果武术活动不是为了打击敌人而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仇恨与意志力,它就是在追求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艺术的领域,从而同其他艺术相通。如同书法和绘画相通。公孙氏的剑器舞,给了张旭以巨大的启发,使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剑舞和草书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抽象的运动形式。如果把那些使它们区别开来的具体的物质元素,如笔墨和纸张、人体和武器等等都抽象出去,那么留下来的唯一的东西,就只是那个表现着人类情感的力的运动形式,力的变幻莫测的动向及其强劲迅疾的运动节奏,和由这个节奏所组成的活的形象。它并不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它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能力,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艺术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美。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假如说一切美都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物的话,那么艺术则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换言之,它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存在物。这个本质就是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如果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能在一根头发上刻一首满江红,其手段之高妙固然令人叹服,但除非用显微镜,你就看不到它。即使用显微镜,你从中看到的也不是真正的书法。总之,艺术是一种美。但是,正如并非一切文字都是书法,也并非一切美都是艺术。艺术作品的出现,只是人类通过一定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不仅仅是审美实践),对现实材料进行一定的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使之成为自己情感和生命力的表现,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艺术还应该是人的创造物。(摘自关于艺术的思考,有改动)6、下列各项,不符合作者关于“艺术与美”的观点的一项是A艺术表现的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B凡是正确的、追求实效的人类活动,都是美的,因而也可以说是艺术的。C任何事物,如果它不属于美的范畴,那么它肯定就不会属于艺术的范畴。D虽然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但艺术离不开技巧,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7根据文中对“艺术”的阐释,下列各项中,属于“艺术”的一项是A骑射、烹饪 B武术技巧C公孙氏的剑器舞 D刻在头发上的满江红8、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不能客观地呈现出人的精神现象,而是直接诉诸理性,可以被认识到理解到,所以不属于艺术的范畴。B如果武术活动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为了追求美,那么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艺术领域,同书法和绘画等其他所有的艺术相通。C美是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能力,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如果将物质元素抽象出去,它也就不会存在了。D一切艺术都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离开了美,艺术就无从谈起,而离开了艺术,美也就无从谈起。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赌符 (清)蒲松龄韩道士,居邑中之天齐庙。多幻术,共名之“仙”。先父与最善,每适城,辄造之。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先是,有敝族人嗜博赌,因先父亦识韩。值大佛寺来一僧,赌甚豪。族人见而悦之,罄资往赌,大亏;心益热,典质田产复往,终夜尽丧。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精神惨澹,言语失次。韩问之,具以实告。韩笑云:“常赌无不输之理。倘能戒赌,我为汝复之。”族人曰:“倘得珠还合浦,花骨头(注:赌具)当铁杵碎之!”韩乃以纸书符,授佩衣带间。嘱曰:“但得故物即已,勿得陇复望蜀也。”又付千钱,约赢而偿之。族人大喜而往。僧验其资,易之,不屑与赌。族人强之,请以一掷为期。僧笑而从之。乃以千钱为孤注。僧掷之无所胜负,族人接色,一掷成采;僧复以两千为注,又败;渐增至十余千,明明袅色,呵之,皆成卢雉:计前所输,顷刻尽。阴念再赢数千亦更佳,乃复博,则色渐劣;心怪之,起视带上,则符已亡矣,大惊而罢。载钱归庙,除偿韩外,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已乃愧谢失符之罪。韩笑曰:“已在此矣。固嘱勿贪,而君不听,故取之。”异史氏曰:“天下之倾家者,莫速于博;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博。入其中者,如沉迷海,将不知所底矣。迨夫全军尽没,热眼空窥。视局中则叫号浓焉,技痒英雄之臆;顾橐底而贯索空矣,灰寒壮士之心。引颈徘徊,觉白手之无济;垂头萧索,始玄夜以方归。幸交谪之人眠,恐惊犬吠;苦久虚之腹饿,敢怨羹残。既而鬻子质田,冀珠还于合浦:不意火灼毛尽,终捞月于沧江。及遭败后我方思,已作下流之物;试问赌中谁最善,群指无裤之公。甚呜呼!败德丧行,倾产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适城,辄造之 造:造访,拜访B族人见而悦之,罄资往赌 罄:用尽C阴念再赢数千亦更佳 阴:暗中,暗地里D既而鬻子质田 质:对质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又付千钱,约赢而偿之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B. 乃以千钱为孤注 /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C. 天下之倾家者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冀珠还于合浦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韩道士身怀奇幻之术的一项是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 典质田产复往,终夜尽丧 韩乃以纸书符,授佩衣带间 明明袅色,呵之,皆成卢雉 起视带上,则符已亡矣 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道士会一些奇幻之术,作者已故的父亲曾经跟他有交情;在交往时,韩道士也偶用幻术和大家开个小玩笑。B蒲氏有个嗜好赌博的族人,通过蒲松龄的父亲认识了韩道士;有一次,这位族人在赌场输得几乎倾家荡产,非常懊丧,顺路去拜访韩道士。C族人佩戴着韩道士所送的书符去赌博,连连取胜,不仅赢回了自己输掉的钱,还另外赢取了一些送给韩道士作为感谢。D作者最后以辛辣幽默的笔触,对喜好赌博的人做了深刻批判。“异史氏”实为作者代称,蒲松龄常用这一名称对所讲的故事进行评论。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3分)僧验其资,易之,不屑与赌。族人强之,请以一掷为期。(4分)败德丧行,倾产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3分)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朝耕袁中道(明)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苟以天下之大,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_,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近酒)野马也,尘埃也,_。(庄子逍遥游)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商女不知亡国恨,_。(杜牧夜泊秦淮)五、(12分)16下列句子顺序已被打乱,请按照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只填写序号)(4分)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和真情的告白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让人知道应该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自己未来的人生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了应该用开朗、宽容、阔达的心去面对人、事和物17将下面的消息概括为一句话。(不超过15字)(4分)财政部决定,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2011年记账式付息国债。本期国债为十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计划发行面值总额260亿元,全部进行竞争性招标。本期债券采用多种价格招标方式,标的为利率,3月4日招标,3月5日开始发行并计息。本次国债上市后,可以在各交易场所间相互托管。18请依照画线的语句,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两组合适的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 , ; , 。青春是美好而又短暂的,但是只要你的步伐沉稳而坚定,就不会留下遗憾的脚印。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登山在齐鲁平原和丘陵上,有许多山难说高耸,也无胜境,只是有几方北朝的摩崖,却时常调动起我攀登向上的心情。大块面的石壁刻字繁多,往往是一篇经文;小块面的石壁则刻上一个字或几个字。石块如此坚硬,人如此柔软,却能借助凿子榔头,挖出一道道波磔的痕迹。已经是深秋了,指头触及石面,有一股凉沁沁的感觉,使爬山沁出的燥热一下子散去了许多,不由地靠了上去。大山小岭,在我看来都是突出大地肌肤的骨头,或嶙峋或和缓,总是坦露着突兀和孤傲,如果连成一脉,像极了一道漫长的脊梁,风骨坚硬。人生的短暂,使人更加倚重巨大之物,对于坚硬沉重有一种深刻的崇拜。北朝人曾说:“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这么一来,把自己所思所想寄寓于崇高也就顺理成章。两个月间,我从南方两次飞抵邹城,第一次上了铁山、岗山、峄山,第二次上了葛山、水牛山,也就是因山上的摩崖刻石,倘无亲见、亲抚,我要向学生们讲这些北朝书法,还真有些心虚以前我是依据书本图片而言说的,粗略而过,而今,我可以加入不少感性的成分,其中就有关于向上而行的心情。许多事情亲历的过程中,情绪就附着了上去。时光散漫而缥缈,守上十天半月,看不出这些摩崖有什么细微之变,可是百年千年,这种散漫缥缈的力量就十分凝练了。一个人在平地的时日居多,倾斜陡峭对于行路者而言,消耗精神和体力。人们在攀援时难以健步如飞,而且随着高度的提升,萌生出难乎为继的悲观,往往一念之差,有人就登不到顶。此时,他认为最适宜的就是坐下歇歇。坐下来多么舒适啊,甚至此处风光更有诱惑力,使人乐意调整原定计划,改变目标,使上山前的心高气傲稍稍打点折扣,甚至就很自然地找一个理由,解脱了自己。行程中有着许多变数,都会本着随意而调整甚至推翻,这也就削弱了应有的毅力和意志,往往一咬牙可以持续的,都轻易地放弃了,还不觉得有何不妥。时日久了,顺势成了惯性,对难度也就有意地回避,以为人生如此可谓明智,却不知将错过无限的风光。我的体力未必超过同行者,速度也不快,只是不愿停下,渐渐就升到了高处。我对陌生的高处有一种好奇,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的?这一点,只有亲见才能解悬,因而不能吝惜自己的脚力。这使我向上的心情里充满喜悦和期待,从未怨艾山势陡峭山径狭隘。沿着不同的倾斜度,在递进中移步换景,那些平地的寻常情绪如薄雾般退去,而那种如朝阳升起时的豁亮,突然充满了胸腔。山顶上有的是巨石,相互依靠、叠嵌,坚实无移。多少风雨把小石块都冲到山涧里去了,最终剩下这些巨大之物。我热爱一切敦厚硬朗之物,加之巨大,我猜度它们不会轻易变形或者如风转瞬消逝,尤其是在两块巨石的缝隙中,人陷入一个幽深的时光场域,被强大的力量裹挟着,一切抵御和抗拒都属徒劳。北方的秋风比南方凌厉,旋转着来去,我都有些被掀动了。我倚靠的这些巨石能久远乎?在过来的路上,机声轰鸣,粉尘漫天,由于此地石质优良,许多石材厂已挺进石山比试着开采的进度。在我的生活经验里,许多山峰或者已被亿万“愚公”夷为平地了,或者被从厚实的腹中穿过,成为灯火通明的隧道。崇山化为平地,免去了人们的步履劳苦,甚至就舒适地驾驭着钢铁坐骑,飞驰而过。我一直觉得“开门见山”可以视为一幅带着粗朴门框的风景画在蜿蜒起伏中,满眼青绿,有鸟鸣传来,还有草木身上沁出的滋味。我乐意在夕阳下抵达山中,然后过夜。古人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潋滟,此时幽气,故难以俗人言矣。”你看,不知不觉,由于向上,把自己当做雅士了。登顶之后,人才松了一口气。许多无名山岭,顶峰的确无瑰奇风光可睹,只是山风清冽,气息清幽,异于平地。俯视下方,清晰朦胧,常态异态,都已得到充分享用。难道这还不够吗?19作者在第段中说“只是有几方北朝的摩崖,却时常调动起我攀登向上的心情”,为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20文章第段和第段分别引用了古人的诗文,请简要说明其妙处。(4分)21文章第段较大篇幅的议论,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22有人说文章的第段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正如编辑追忆蔡元培一书的北大学子郑勇所说:“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什么是大学?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他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他的梦想在北大只能是得到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可喜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同时,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次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开始萌芽。他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一直被后人所误解。许多人把他描述成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这是对历史的改写。蔡元培本人并不支持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一开始,他就对群众的运动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过度参与政治活动伤害学术研究和大学独立有清醒的认识。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这一裂隙有时小、有时大,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并非先生所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两者孰重孰轻呢?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后来,北大既缺乏人格平台,又没有制度平台来保障,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还是蔡元培。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的铜像屹立在青松之间。这里是北大的一方净土。他守护着这方净土,一如他生前。他注视着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他勉励着这群老师,一如他生前。而他孤独的身影,在历史发黄的书页里,拖得很长很长。他就是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19第段中说“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20请解释第段中“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在文中的含义。(4分)21第段中杨振声回忆的当时北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22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关系?(6分)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清代乾隆年间,有甲乙两个书法家,甲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划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米芾,某一捺要像苏东坡。乙则正好相反,他苦苦地钻研,要求每一笔每一划都不同于古人。有一天,甲嘲讽乙说:“请问仁兄,您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乙听了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语文参考答案一、(15分)1A 2C 3B 4B 5C二、(9分)6、B 7、C 8、A三、(12分)9D 10A 11C 12C四、(24分)13.(1)(父亲)与我已故的叔叔一起到城里去,打算去拜访韩道士,恰好在路上遇到了他。(3分)(重点:省略句、适、诸)(2)和尚检查了他携带的钱财,看不起他,不屑于和他赌博。族人强求他,请求赌一次作为约定。(4分)(重点:易、期)(3)败坏道德,丧失品行;竭尽财产,自己(也因此)死去,这难道不是赌博这条路导致的吗?(3分)(重点:“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句式)评分标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14.(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评分标准:每问2分。(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15(6分)(1)信誓旦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吾尝跂而望矣 钟鼓馔玉不足贵(3)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安得广厦千万间(4)士为知己者死 隔江犹唱后庭花评分标准:共6分,每句1分,错一处该句不得分。五、(12分)16.(4分) 可给2分评分标准:错一处不得分。17.(4分)财政部将发行260亿10年期国债。评分标准:每个词语一分,“财政部、将、260亿10期、发行国债”18.(4分)答案略。评分标准:内容2分,修辞2分。六、(18分)(一)19(4分)对坚硬山石的崇拜;对摩崖刻石的喜欢;实地观摩北朝书法;体验登山的快乐。评分标准:每点1分。20(4分)印证自己崇尚坚硬、喜欢山中过夜的观点和做法;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评分标准:每点2分。21(4分)将有些人不能坚持而忽略了风景与下文自己坚持慢慢攀登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生深刻的思考,面对困难,不能轻言放弃(“放弃,也许会错过人生很多的风景”等意思对即可)。评分标准:每点2分。22(6分)示例一:不可以。承接上文巨石能否也被掀动的担忧;引出下文对山中美景的留恋,含蓄而自然地表达了对自然遭破坏的隐隐担忧之情。示例二:可以。文章主要写登山的体验,这段写山被破坏与主题无关,删掉可更简练,使文章中心更集中、突出。评分标准: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足,言之成理4分。如仅有观点而无理由,则不得分。(二)19(4分)他使北大成为真正的现代大学;那时的北大曾有空前绝后的可喜现象;那时的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他已经成为北大的象征。评分标准:每点1分。20(4分)蔡元培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在当时的中国难以有人支持。评分标准:每句2分。21.(4分)说明当时的校长开明,思想开放,极具包容性;学校的学术氛围浓厚;学习的环境自由,宽松;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快乐而自由。评分标准:每点1分。22.(4分)答题要点:救国是目的,读书是手段;救国不是空话,读书需要静心。评分标准: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每点可得3分。七、作文(60分)23评分标准:请参照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