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0年安徽省三篇高考优秀作文.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371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评2010年安徽省三篇高考优秀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点评2010年安徽省三篇高考优秀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评2010年安徽省三篇高考优秀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评2010年安徽省三篇高考优秀作文(2010-10-08 21:25:46)转载标签:杂谈分类:6高考作文点评一类标卷层级解析一类上(54分) 文体:(书信体说理文)给理想一片合适的土壤致父亲的一封信亲爱的爸爸:远在千里的您,近来可好?此刻女儿正端坐在高考的考场上,面对“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样的诗文材料思绪万千:我想到了家中那个小房间中笨重的钢琴和比矮小的我还高的各科材料与您那过早被雪染白的双鬓以及被岁月揉皱的脸庞席慕容说:“每条路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于是我坚信着,并把自己理想的种子埋在了文学这片沃土上,这篇土壤不涝不干,不肥不瘠我执着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绪;我感动于“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海誓山盟;我陶醉于大观园中的悲欢离合我在每个草长莺飞的日子里,用文学记下了点滴感动,见证了生命痕迹。可是您却用爱给我做了个茧,并紧紧地束缚了我欲飞的双翼。爸爸,我知道那架钢琴是您用多少天的辛勤劳作换来的;那些资料也是用您的血汗钱买来的。可是您有没有看见我被锁进琴房后,一遍又一遍无聊地击打琴键时那孤独落寞的神情;您有没有发现我枕头上那斑斑点点的泪渍?那是您在撕了我文章后,从内心流出的忧伤。那时的夜总是聒噪而漫长的,最终我还是令您失望了,我的回报居然是那一科科“挂红灯”的成绩和那几年都不能弹一首完整曲子的“特长”。可是,亲爱的爸爸,您知道那是为什么?因为您把我理想的种子移进了不合适的土壤,深埋进了那没有阳光和雨露的深渊!您说您很喜欢翟墨,那个洒脱地航海,选择自己生活的男子,那个感动了中国的追梦者。您应该也看到了,他看清了自己,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哲人说:“人生有时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您说您很喜欢阿炳,那个在无边的黑暗中点亮心灯,谱写出千古绝唱的艺术家。您也应该看到了,他看清了环境,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让生命之树开出了艳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爸爸,我知道您对我深沉的爱与无限的期盼,我也知道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有尊严地活着不容易;但是请您相信:女儿的每颗理想的种子都要有合适的土壤,正如阮元所说,不深不浅才能种荷花!就此歇笔,等待您的回信。爱您的女儿2010年6月7日书信用上正副标题,新颖别致,恰到好处。第一次抒情:突出父亲早白的双鬓和皱皮的脸庞。第一次说理:每人的发展应走适合自己的路。接着用诗一般的文字写成排比句,铺叙自己热爱文学的痴迷状态,与下文写自己的爱好被强行改变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次抒情:一向被我视为多余之物的钢琴与学习资料,原来是那样地来之不易。第二次说理:用自己失败的经历从反面阐述了这样的道理:一旦走错了路,就难以发展,且始终伴随着痛苦。第三次说理:用翟墨、阿炳成功事例与哲人的名言从正面论述:沿着正确的路一直走下去,最终才能成功。第三次抒情:叙写父亲对自己充满期待,更理解自己打拼未来之不易:眷眷之心殷殷,拳拳之意切切。写作借鉴阮元的吴兴杂诗短小精悍,意蕴极其丰富。在气氛紧张压抑的考场上,怎样准确地挖掘其哲理,又能采用恰当的形式把这些哲理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地表达出来,这不能不说是衡量考生写作能力的一把重要尺子!这位考生在这些方面做得十分出色1 切入口小,立意巧妙。这位考生先从诗歌的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引申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朴素真理,进而确立了“给理想一片合适的土壤”的主旨,这样为下文安排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父亲交心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准备。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位考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具有避繁就简、举重若轻的非凡能力,令人佩服!2 举例精当,情理兼备。从形式上看,本文虽然是一篇书信,但本质上还是说理文。文章在举例上的两点做法值得称赞:一方面从正反两面叙写的是自己成长的经历与感受,用自己真实的故事说理,自然最真切动人;一方面用父亲最喜欢的翟墨、阿炳的故事讽喻,可谓投之所好,有的放矢,使父亲顿悟是非,进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同时,文章还具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之显著亮点:一方面在婉转地批评父亲逼迫考生自己走错发展之路的错误,叙议结合;一方面还多次渲染对父爱的理解感激之情,一唱三叹:使文章入理入情,又胜人一筹。3形式新颖,亲和力强。书信体的大胆使用,又巧用了第二人称,使行文如拉家常,一扫应试作文浓烈的火药味道与功利色彩,读之倍感清新而亲切。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考生给这封书信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个标题,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独创!正副标题的使用不仅交代了文体特征,而且开门见山地亮出了文章的主旨,独具实战价值!一类上(56分)文体:说理散文因其地而制宜春秋时我国已有传曰“因地制宜”,今日又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类同之理,“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力转移,但人要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造福于人类。”而这样的至理又被古今千千万万人实践着,发展着。因地制宜是一种智慧。几千年来,孔夫子的眼中已有这智慧的光芒。据记载,众弟子尝问何以谓之孝,夫子见问者不同而答案不一:对有的弟子,他说终生侍奉父母便是孝;对有些弟子,他又言爱惜自己便是孝;有一常年表情肃然者来问,他甚至笑对其曰“有愉快的脸便是孝”。于是“因材施教”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流传下来,千年后我们仰望这位“万世师表”,依然感受得到其思想的进步性。是的,没有一样的学生,一样的成长之路,生活因不同而精彩,这实在是对人性的尊重。因地制宜又是一种胸怀。北宋年间,东坡居士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朝中小人此时可乐了,“叫你得意,看你这下还得意不!”回过头来,享受于闲野生活神采奕奕的某人倒真叫那些等着看他可怜相的官员们大跌眼镜,他不光是写下名传后世的前后赤壁赋,还写就一部不朽的东坡食方。余秋雨先生称他这一变化为“突围”和“成熟”。并不是每个名噪一时、前途无量的人在半途遭劫时都能像他一样。在这里,他清醒了内心,脚踏实地,学会了在万事万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学会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学会在精神的世界里开拓出新的天地。品味生活真味是他的胸怀,他在这里上升到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开拓出人生新境界,因其生而活,苦也就不再是苦。因地制宜也是做任何事情不可违背的原则。多年前赫鲁晓夫上任,他有雄心壮志,却为偏激冲动所害。那年苏联青年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平原垦荒种植玉米,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自然的定律是不可违背的,不因地制宜,最终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因地制宜,它不是成功的金钥匙,可它会给人正确的方向,给人成功之路。从一开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到学习上、生活中的指引,它是古人的哲思,也是今人的至理。“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其中飘逸的是哲理的芬芳。先追溯“因地制宜”的历史,意在强调它对人们各种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以孔子巧答“孝是什么”的经典事例,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这一宏观角度赋予了“因地制宜”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再以苏轼被贬黄州而以苦为乐、豁达有为的美谈,从怎样做人的微观角度论述了“因地制宜”蕴涵的耐人寻味的人生真谛。这里,作者的思路活泼而规范:先进一步挖掘出“因地制宜”普遍的指导意义,然后列举赫鲁晓夫脱离实际让苏联青年种植玉米而颗粒无收的教训,从反面加以论证。当然,如果换用一个更具时代色彩的新鲜事例,可能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写作借鉴有人说:“在读了某一段文章之后,我们除了知道了一些什么以外,不再感觉别的;可是在读了另外一些文章之后,却不仅知道了一些什么,还受着它的感动”。(夏丏尊叶圣陶著大师的72堂作文课知的文和情的文)读了本文,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道了一些什么”,也不仅是“受着它的感动”,而且还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什么是文化?简言之,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是民族思想与精神的根本,是实现民族凝聚、民族认同的灵魂。因此,文章从文化意义的角度立意自然就显得大气而厚重,令人刮目相看!其成功的秘诀主要有:其一,平时既要做到博闻强识,更要善于思考,勤于积累,才能在紧张压抑的考场上写出有文化品位的佳作来;其二,要高中生大谈文化意义无异于赶鸭子上架。作者巧妙做到了扬长避短,以娓娓动人的叙事来代替对“微言大义”的阐释,将深奥抽象的文化意义包含在典型隽永的故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去品味。一类上(54分)文体:议论文因地制宜据一物之需,给其所求,适其生,乃智举;然拔苗助长,背道而逆行之,则愚者。古人早就懂得利用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根据水势的高低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例如“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今天,做到因地制宜,即学会在合适的地点培育合适的作物,其意义不仅在于种植,不仅在于农业生活就像是耕种,只有经历正确的栽培过程,才能使生命之树开花结果。如果生活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方法就是航船的罗盘;如果生活是一条黑暗隧道,那方法就是带来光明的火把;如果生活是果园里一个生命,那方法就是催熟剂。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团迷雾,没有人能预测雾后的风景,随时可能失去路标,迷失方向;但我们可以凭借求真务实和因地制宜的精神穿过这片迷阵,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之路。因此在通往成功的途中,我们必须有科学与自然理论的指引。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范例。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策略正是在考察中国和苏联两国实际国情之后逐渐摸索出的,依靠这样的战略战术我军打败了小日本,击败了蒋匪军。试想,如果当初毛泽东仅仅搬用苏联的模式,那日后的辉煌就很难说了。今天,当全球经济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各国制订的相应法令和政策并无相同之处,这是因为各国受其影响的程度和经济实力均不同;只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方针与政策,才能指导各国走出经济的困境。治国应如此,办企业也不例外。面对着经济衰退的局面,现在有些企业依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导致他们在日益激烈的竟争中惨遭淘汰;而另一些企业没有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而是仔细分析了自己的状况,采取了正确的对策,结果企业走出低谷,蒸蒸日上。除了国家和集体之外,对个人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也应当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学习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制定合理的目标;工作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合适的任务: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尽心尽力,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充分地展示自我。人的一生很漫长,需要正确的航标来指引;人的一生很坎坷,需要有力的拐杖来支撑。“航标”、“拐杖”是什么?当然是科学的态度、合理的方法。怎样才能拥有它们?当然是要具备足够的智慧、耐心和勇气!生活告诉我们,面对含苞的花朵,只有在寒冷的冬季合理地浇水、及时地施肥和恰当地修剪,才能欣赏到它绽放报春时的芳香与美丽!首先紧扣文本的原有意义,自然引申出“因地制宜”的观点。“因地制宜”是这首诗歌的核心意义之一。抓住这一点来谈,笔墨集中,重点突出,容易驾驭,为下文写出一点深度和新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这位考生是一位写作高手,基本功令人刮目相看。以第二段为例,表现在章法的规范,文脉的流畅,行文的自如,语言的老道上。本段开始的过渡句必不可少,一下子打开了文章的思路。接着,使用一组排比句,从正面强调了方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又从反面论述了方法不当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这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是议论文中的论证部分,即分析部分。它是议论文中把论点与论据有机连接起来的粘合剂。有无成功的论证,是衡量议论文成败优劣的分水岭。第三段所举的两个事例比较典型,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二个事例如果能例举出几个国家的名称和应对策略,说服力自然更强。从第四段到第五段,由治国谈到兴办企业和个人的学习与工作,文章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行文有变化,布局有坡度,实在难得;只是缺乏必要的举例,略显空泛而乏力。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将文章的主旨进一步引向深入。写作借鉴同学们写考场作文往往会出现“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烦恼,甚至会有“头脑一片空白”的“死机”窘况。那么,在考场上,遇到一道新的材料作文题,怎样快速地抓住要点来写,而且写得平稳,规范,又让阅卷老师产生好感?本文是个很好的例子。首先,要读懂供料,找出供料最核心的思想意义。一篇供料的思想意义往往很丰富,我们往往只需要抓住一点,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这一点来阐述即可。一般说,写议论文比较容易“进入角色”,因为不需要搜肠刮肚地来想故事,编情节。其次,运用层进式的结构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思路上,可以从小写到大,从次要到主要;反之亦可。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使文章思路“细致严密”(张志公语),能帮助阅卷教师快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脉和布局,有人戏称之“精神贿赂”。最后,要注意几个细节:别忘了全篇要紧扣题目写,首尾与中间有几次点题是必要的;结构上,力争做到完整圆通,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螺丝钉”一般都不能少。如果首尾两处又有开宗明义的精彩表述和卒章显志的点睛升华,无疑将使大作具有美人的风韵而赚足“回头率”了。(收入2010年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见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增刊,2010年9月1日出版)“合成”:“点穴”训练的初步尝试以高中写人记叙文教学为例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王尔楷【案例过程】一、发动学生漫谈写人的误区或困境,引入新课。1、导入。教师首先发动学生漫谈写人记叙文遇到的最大困惑。2、教师小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高中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常见的误区有(幻灯演示):选材残留了低幼化的痕迹。写人的文章,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给人以思考或启迪。方法单一而乏味。多数人喜欢概括叙述的写法,缺少具体的故事情节,更无感人的细节。局限于生活的真实。写人采用“照相式”的实录方法,不能采用“合成”“嫁接”等方法,将人物写充实,写感人。3、教师简述教学目标(幻灯演示):初步学习运用“合成法”来描述人物,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做到中心明确,思想健康。较高要求:初步学会运用“合成法”写人,力争让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使文章以情动人。基本要求:能够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刻画人物,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二、传递情感态度,传授写作技法。1、学生自由发问:生:为写好记叙文,高中生平时应该怎样搜集素材?有人考试前背范文,据说也能解决材料问题,可以吗?(全班学生大笑)生:高中生写记叙文能够完全虚构吗?如果不可以,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生:听说,以前有考生在考场上写记叙文时闹了不少笑话,例如为了写自己坚强,居然写一家五口人有四个残疾人;还有人谎称自己的父母病故等等。(学生笑)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2、教师强调:写记叙文首先要有积累的习惯和求实的态度,而不能凭空捏造。用幻灯演示夏丏尊、刘薰宇先生在其专著文章作法作记事文的第一步中说的一段话:“记事文以记述经验为目的没有腹案的功夫的,并须将各材料一一地用短文记出。”他还提出这样的操作程序:“例如要作西湖的记事文,先就经验所得,摘出种种的材料。先查地理书,假定得到下面的材料:(一)西湖在杭州城西,又名西子湖。再把自己在游西湖的时候的经验列举出来,假定如下:(三)从上海坐沪杭车到杭州城站,步行三四里就到。(二十一)山上多树,水底有草。这样一个个排列起来(愈多愈好),然后再对于材料进行一种精密的取舍整理。注意这种程序,可应用于一切文体。”3、例示怎样搜集:采用“合成法”。用word文档呈现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发动学生当堂阅读。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述陈伊玲的形象。教师强调:陈伊玲的形象,其原型来自作者家人、女学员和女医生,是典型的“三合一”形象(幻灯演示下列文字):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作者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终于被录取了,因此,作者详细了解了全部的考试场面和经过情况。过了几个月后,作者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为在杨树浦一次火灾中救火而倒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最后还是被录取了。这件事当时在作者心中引起了震动。作者那时经常住在医院里,认识一个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朝夕相处,发现这个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嫩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像春天的早上沐浴在阳光里的一棵青葱小树。师生讨论:怎样运用“合成法”?学生发言后,教师强调:所有素材必须描述同一个(几个)人物,表达同一个主题;故事情节可以重新合理组合,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语言也可以有机拼凑。4、例示怎样取舍:所选材料要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化与时代性。用word文档先后呈现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杜甫石壕吏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发动学生讨论上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教师小结:对高中生来说,写人可以追求艺术的真实。笔墨要集中,选材要精心,让所写的人物个性鲜明,又能够浓缩许多同类人的共性,即有典型性,从而由这个人能够看出时代的特征。这样,文章更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更能给人以厚重感和启发性。三、提供写作情景,激活学生的平时积累,当堂练习。1、提供情景一:请三名本班同学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独特经历(教师事先布置好有关任务),主要内容如下(学生热烈鼓掌。不少学生好奇):同学甲:爱好广泛;但苦于学业负担过重,考上高中后忍痛割爱,放弃所有爱好,内心十分矛盾。同学乙:典型的“书呆子”,读初三时为考上重点高中,迫于父母压力,被折磨得精神恍惚,几乎崩溃。同学丙:原来爱好交往,人缘很好;但是,为了考进重点高中的重点班,最近两年几乎杜绝一切来往,成为“孤家寡人”,心情一直郁闷。2、提供情景二(学生惊讶,全班肃穆):用word文档先后提供云南大学马加爵、北京科技大学黎力和四川某大学曾世杰三位大学生犯罪的材料。3、教师公布作文题目(幻灯演示):“他(她):渴求七彩阳光”,“象牙塔下变异的灵魂”。要求:两个题目分别对应于上述情景一和二,选择其中的一组后用“合成法”将该组的三人当做一人来写,写成记叙文,不少于800字。4、复习旧知:教师提问:小学与初中学已经学过哪些写人的方法与技巧?生:有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四种基本的方法。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师:请你谈谈怎样运用侧面描写?生:可以通过写别人来衬托,也可以通过场景描写加以烘托。师:很好!怎样写好一个人,这里可以小结一下(幻灯演示):高中生写人的基本技法较高要求:通篇采用“合成法”写人,不仅描述他(她)的两个以上生活片段,也有恰当的肖像、语言和心理描写(含两个以上的细节描写),还有必要的环境烘托。基本要求:在真实的基础上能对素材适当作一点艺术加工,能够写清楚他(她)的一两个生活片段,并能运用肖像、语言、心理描写等方法中的一至两种。5、学生当堂练习任务一(较高要求):从上述两题中选择一题,运用“合成法”口述一个生活片段,必须包含三个原型人物的故事情节。任务二(基本要求):从上述两题中选择一题,围绕一个中心,口述一段人物的外貌,要求以其中一人的外貌为原型,再补写一点其他两人的外貌特征。师:请大家先做一段口头作文,也可以简述其提纲。生:我选标题一,任务一。写一名高中体育特长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体育比赛,成绩辉煌;但长期迫于文化课学习压力,高三患上严重的忧郁症,不能正常学习。生:我选标题二,任务一。准备先用倒叙手法写一名成绩优秀而相貌丑陋、说话口吃并患有忧郁症的大学生准备杀人的恐怖场景,然后再插叙他长期受到食堂工友、同班同学歧视奚落的几个片段,以交代他杀人的动机。生:我也选标题二,任务一。我写的这一段前一半情节基本相同,但我还想补写这样的片段:他还受到了老师,尤其是辅导员的冷落,也饱受了女同学的白眼。生:我选标题二,任务二。我准备用马加爵的外貌为原型,因为在网上看过他的相片,觉得他比较可怕:铁板的肩膀,满脸的横肉,竖起的黑眉,凹陷的圆眼,朝天的鼻孔,隆起的颧骨一切都在显示他的凶悍与反叛!生:我选标题二,任务二。作一点补充:同意用马加爵的相貌做原型,但是我想把他的眼睛换成黎力的那双无神而充满忧郁的眼睛,另外加上曾世杰黝黑的皮肤。这样更加符合人物的处境和性格。(有学生鼓掌)师:诸位讲得不错,尤其是两位同学补充得更好:说明大家已经基本会用“合成法”了。四:提供参考文,学生拟写草稿。特优类:何为第二次考试冰心小桔灯优秀类:穿破裤子的人(学生竞赛作文)闲不住的硬汉子(学生课堂作文)【案例反思】写人记叙文对高一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早就反复练习过,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人的相关知识与常用技法,并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目前高中阶段写人记叙文的教学仍存在两个明显的瓶颈:一是,高中生写人的技法及其情感态度一般多停留在初中阶段,表现在习惯采用照相式的实录,并错误地认为“生活中的人怎样写出来也就怎样”;二是,教师教学中,由于认识上的片面肤浅,大都采取不作为或“炒剩饭”的错误做法,表现在有意回避或简单地把初中阶段已学过的写作知识与技法再复习一遍。因此,高中阶段写人记叙文的教学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两个难题:怎样让学生走出写人“低幼化”的困境?怎样确保作文指导教学的有效性?我以为,可以采用“合成法”,实行“点穴”训练。其一:作文指导需要精选和浓缩教学目标,实行“点穴”训练。一节作文课只设一两个目标,而且至少要制定较高要求与基本要求两类标准,坚决反对过早练习应试作文,提倡在自然状态下写原创作文,允许多数学生写“普通文章”。目前,不少老师制定作文目标喜欢贪多求高,甚至要求大多数作文能达到高考一类文的标准,认为这样“严要求、高标准”就能使学生作文全面提高,快速进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顾学生已有的基础和高中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喜欢把写人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一般不予考虑)从零开始,再复习和训练一遍,追求的是所谓“系统化”目标;二是不顾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将高一、高二的作文教学计划(大多数教师也不愿订出像样的计划)提前纳入高考的系列复习之中,追求的是所谓“与高考接轨训练”之目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听同行们常说,“高一作文就要考高考题型,让同学们早日进入状态”。更有甚者,不少同仁竟然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所谓的“训练序列”上,以为找到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序列,就能够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让我们先看第一种表现。从文章写作的规律来说,不分轻重和难易,将写人的知识技能再复习训练一遍的做法,显然是违背科学的,因而也是低效的;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看,也是荒谬的。专家研究表明:从智力发展看,“青少年的智力水平已经远远高于儿童期了,具有更高程度的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是他们思维中抽象思维性特点的重要表现”;从个性发展看,已经“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情绪表现也逐渐克服了童年时期的单纯和率真”,开始产生“对成人社会的反叛意识”。因此,作文指导制定较高要求与基本要求两类标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有的放矢!确定教学目标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量项目。近年来,有人对国家级示范高中、省重点中学和一般普通高中的近5000名高一新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和教师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忽视差异去一刀切。”作文指导课上,向全班学生推荐一两篇高考满分作文,其动机自然无可非议;但结果往往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致使多数文章被打入“冷宫”,这样反而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与自信。经过初步探索,我发现,作文教学没有必要重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作文的标准也不宜定得过高,不能搞“一刀切”,更没有必要教学所有相关的写作知识与技能态度。事实上,只要找到高中作文体系中的若干“穴位”来训练和引领,便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喜人局面。那么,作文训练有合理的序列吗?理论上应该是有的;但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训练的“穴位”定得正确,在高中三年按照不同序列来练习,效果上往往难分伯仲。这恰恰应验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规律的正确性。再进一步说,作文训练序列的研究,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一难题绝对不能够凭个人力量在短时间内就能攻克的。这节课,我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合成法”写一个人。从随机抽查的作文草稿看,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技法,基本形成了高中生写记叙文可以追求艺术真实的感情态度,既创作了精品美文,又写出了普通文章:两类文章均为原创,达到了训练目的。其二:作文指导还需要提供两种支架:一是必要的素材。二是有梯度的、多种风格或特点的文章(含名家名作、学生获奖作文、学生平时的优秀作文等),以供学生写作前做参照。提供的参考文章至少要有四到五篇,而且必须有同龄人的优秀作文,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读写兴趣与爱好。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写作素材,原本是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早就酝酿成熟的成功经验。可惜的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这一传统逐渐丢失了。四年前,我曾做过抽样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无米下锅”是写作的一大困难。因此,提供必要的素材是作文指导的必需,更是优良传统的回归!实践证明,本节课向学生提供两种写作情景,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深受学生的欢迎。“无米下锅”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顽症!要从根本上医治好,我们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从教师来说,在高中阶段完整的教学规划中,要树立或更新全面而深刻的包括写作情感与态度在内的作文指导观:彻底摒弃作文指导只是介绍一点文章写作知识和从立意到布局修改操作技法的片面做法,而代之以灌输正确的写作观和从积累到选材布局直至修改定稿全过程的引领与指导。当然,每节作文指导可以有所侧重。例如,这节课在传递正确的写作态度与情感的基础上,着重训练的是积累和选材的能力。其二,从学生来说,要在教师的正确示范引导下,从“受鱼”过程中逐渐学会“捕鱼”。这节课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而且还把积累和筛选材料的方法教给学生,实现了“授之以渔”的最终目标。那么,最好的范文是什么?最近,我对我市193名高中生做了抽样调查,发现有52%的同学认为是:“最适合自己模仿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我认为,真正的范文是不同于其他文章的。它具有四方面的特质:写作难度上,有等级性;写作亮点上,有引领性;写作过程上,有可仿性;写作风格上,有多样性。因此,这节课我提供了四篇不同的参考文章,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借鉴需求。事实上,我们经常好心办坏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所有的文体,即使是学生经常练习且难度又不大的文体(如读后感),竟一股脑儿地提供以高考满分作文为主的参考文,结果严重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化表达;二是教师经常不辞辛苦地给学生撰写用作“范文”的一篇篇“下水文”。需要补充的是,成人写的文章,其参考作用主要在于“情感态度”上的示范而已,而在“文章学”上对学生的参考作用不大,甚至是有害的。上个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标题为“教师下水”的短文,影响深远。但是,有些同仁可能误解了叶老的写作缘由,误认为是提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己写的范文。其实,叶老撰写此文的动机只是强调教师实践经验对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教师的“下水文”就是最好的文章。(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43000)张厚粲主编心理学第307页第309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宏武主编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第20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王尔楷高中作文原生态教学刍议,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发表于中语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期,有少量改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