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史知识结构.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7989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史知识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史知识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史知识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 知识结构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A生产技术与水利工程:时代生产技术水利建设夏商西周刀耕火种大禹治水(传说)春秋战国牛耕 铁农具都江堰 郑国渠秦汉耦犁井渠 魏晋南北朝马钧翻车隋唐五代曲辕犁隋唐大运河宋元水转翻车元代大运河明清风力水车B 小农经济 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大量被开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生产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产品主要为自给自足。不足:脆弱性;封闭性;保守性4评价:积极作用: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提高了农业产量,开垦了更多的荒地。局限性:个体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政策;土地;技术;社会环境;水利;劳动力;商品经济。C 赋役制度 特点:交赋比例高,且不稳定;赋役名目繁多;农民受地主控制严格。评价:1、赋税是专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徭役的征派是大型工程得以营建的条件2、农民负担沉重,破坏了正常生产,王朝后期往往引发社会动乱。D 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主要归地主所有;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占有关系不稳定,土地买卖盛行。消极影响: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导致农民贫困和社会暴动的根源。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 分类: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B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时代纺织业冶铸业陶瓷业夏商西周妇功青铜时代彩陶 黑陶春秋战国麻布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秦汉丝织业技术高,远销欧洲煤炭;杜诗发明水排青瓷魏晋南北朝蜀锦 八辈之蚕灌钢法白瓷隋唐五代官营规模大,私营作坊出现南青北白 唐三彩 青花瓷出现宋元区域扩大到闽粤五大名窑 景德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粉彩瓷 珐琅瓷 C 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进步,分工日益西化;产品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丝绸;瓷器;茶叶)D 影响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技术;市场;农业;商业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A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时代商业概况夏商西周商人出现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秦汉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明码标价;汉设管理机构。长安、五都魏晋南北朝草市出现隋唐五代夜市发展,草市作用显著;设官管理市,市坊分区,时间受限;长安 洛阳 成都 扬州宋元打破时空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达;汴京明清区域贸易发达,会馆与商帮晋商 徽商,四大重镇(佛山 汉口 景德 朱仙)B古代商业发展特征:起源早不断发展;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和城市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受政府压制。C 影响古代商业的发展因素:政策;市场 商品 货币 交通 城市 农业 手工业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A 重农抑商: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2、表现:重视水利建设;加强工商管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贬低商人地位。3、评价:a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当时农业的发展、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b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B 明清:1、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活动。3评价:a短期内有利于国内稳定;b不利于扩大海外市场,阻碍贸易的发展,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世界发展潮流。C 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代)1、形式: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确立;资本-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2、行业:棉纺织业;制茶业;陶瓷业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资金 市场 劳动力 政策)封建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1840-1949)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及成因1、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手工业受打击,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曾国藩)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成因 发展阶段 发展概况成因(社会环境)1866-1895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自然经济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带动作用。1895-1912初步发展。无锡面粉厂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1912-1919短暂春天。棉纺业,面粉业发展较快。民国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提倡国货运动; 一战列强放松对华侵略;1919-1927-1937出现倒退,后得到发展,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币制改革;官僚资本聚敛财富。1937-1949日益衰退。工厂倒闭破产战争破坏和殖民掠夺;美国商品的涌入恶性通货膨胀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繁重的税收负担 1949-1956恢复后逐渐消失三大改造与赎买政策三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社会性质 ;三座大山(封建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政府政策与政局; 群众支持 ;工业基础与实业家 四 中国名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及其评价: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发展时间短,分布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一定依赖。评价:A 进步性:经济:民族工业使用机器化大生产,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政治:为民主革命提供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组织了多种革命运动。思想: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冲击了传统思想和影响了人们的观念。B 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三座大山的束缚,难以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难以领导中国革命成功。启示: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振兴的前提;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年后)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期 背景 经济概况 原因(政策)影响 1949-1956过渡时期经济崩溃,物资缺乏,我国是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工业成就突出(史实)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执行,三大改造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1956-1966探索时期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前期发展,中期挫折,后期恢复。取得一些成就(史实) 中共八大正确方针,左倾错误泛滥,1958年总路线提出,大跃进(工农业),人民公社化(组织),八字方针(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提出,中央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教训1966-1976文革时期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对经济适当调整(周恩来 邓小平)给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经济秩序混乱,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1978后新时期文革结束,经济建设徘徊不进经济活力增强,发展迅速。(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A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见必修一):改革开放B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 城市):原因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代表 内容 作用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管理方式,所有制,分配制度,作用C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南方讲话(内容:基本路线 三个有利于 计划与市场 社会主义本质)E中共十四大(内容:改革目标)F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内容:市场与宏观调控,经济体制;国企)G中共十五大(内容:)总结:1新中国农村经济政策变化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840-1912-1949-1978-今)一 社会生活变迁概况社会生活领域晚清与民国 新中国成立 新时期服饰旗袍 连衣裙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列宁装 干部装 绿军装款式多样饮食四大菜系 西餐 外来食品 统购统销 粮票菜篮子工程居住四合院 洋房(楼房) 安居工程习俗 剪发 婚姻 丧葬 礼仪 观念婚姻法文明 娱乐方式丰富交通 通讯交通工具 铁路 公路 航空;邮政 电报 电话传媒报纸 广播 电影 电视 互联网演变趋势:服饰由单纯引进到自己创造;由朴素单调到丰富多彩;食品种类越来越多,由国家统购统销到自主选购;由传统建筑逐渐走向现代西式的楼房;习俗由封建保守到日益文明二 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入2进步人士的宣传和提倡3政府法令对社会生活的规范4政治环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经济和科技水平是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的现象三 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生活方式 观念 联系 等世界经济史部分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A历史条件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寻金热”()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阻断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4地理位置: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开辟新航路的先行者5宗教原:传播天主教的热情6技术:航海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地理知识、科技水平成熟)B航海表现时间人物支持国成就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到达美洲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西班牙环球航行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世界整体:地理大发现与各文明的汇合,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2西方:西班牙和葡萄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初具雏形。思想: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3殖民地区(亚、非、拉美):西方国家的侵入是一部血泪史,给土著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西欧的文明成果涌入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扩展:比较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的异同二 西欧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A荷 兰-海上马车夫1殖民扩张的条件:地理因素:荷兰濒临大西洋,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有对外经商的传统。政治因素: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原因:荷兰的手工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受益者,为荷兰建立殖民霸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殖民扩张的方式(现代经济制度与荷兰)东印度公司 (殖民组织)1602。3殖民扩张的表现及其对荷兰的影响开始: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击溃后,荷兰取而代之发展:在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殖民地;在亚洲,夺取马六甲、锡兰,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侵入印尼,一度占领台湾;在美洲,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B英国-日不落帝国英国建立殖民霸权的历史背景: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航运繁忙,英国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度保障:17世纪末,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物质基础:这一时期英国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力保障:英国政府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了武力保障。1特点: 商业资本发达,海外贸易发达 工业资本和军事力量强大2扩张过程和表现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中叶,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18世纪中叶,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具体形式:种族灭绝 黑奴贸易直接掠夺垄断贸易C分析:从不同角度看西方国家(葡、西、荷、法、英)殖民扩张活动带来的影响1世界整体:随着殖民扩张历程的展开,逐渐形成了由西欧国家为主导的“三角贸易”,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2西方:掠夺了大量资源和财富,增加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3殖民地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罪恶的贩奴三角贸易,血与火的历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三、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总体设计:A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 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 市场:自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扩大3、 资本:海外贸易与殖民掠夺积累了了许多财富4、 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自由劳动力5、 技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匠的技术发明B 过程开始行业:棉纺织业,采矿业 冶金业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 蒸汽机。出现了汽车和轮船结果: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随后在西欧和北美深入扩展。C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使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提高了生产效率。2经济结构:改变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变化)3社会结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经济思想:产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5世界市场: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四、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总体设计:A历史背景: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进入国家政权中心,政局相对稳定。市场: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充足的资本。科技:欧美各国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和创新B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动力:电力 内燃机 产业:化学工业 石油工业 钢铁 汽车 电力中心:美德 C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以电力带动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结构: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新兴产业兴起、传统产业的改进;3经济组织: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加强,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原因 表现 影响);4世界市场: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关于垄断组织概念:少数大企业控制某一生产领域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两次工业革命比较: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1929-1933)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工人农民极端贫困。 3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企业盲目生产,劳动人民贫困,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4特点:范围广破坏性大时间长 5影响(世界及美国)英法美德日: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及结果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效果不明显,经济危机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二 罗斯福新政(1933)A 罗斯福新政推行的历史背景:1经济: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经济陷入混乱2政策 :胡佛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经济危机加剧3人民:美国人民丧失对经济恢复的信心B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1金融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2生产:恢复工农业生产,以工代赈。农业调整法 全国工业复兴法3社会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4劳工: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动关系法5福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C 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特点1、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质)2通过法律形势,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压缩生产,扩大消费。3、 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国家计影响:积极作用:1经济: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逐渐恢复。2社会: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3新模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局限性: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45年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A 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核心内容: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B 美国:50-70s: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70 s:经济进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时期,80s;经济开始恢复并持续增长90s:美国赢来新一轮经济扩张和发展C 欧洲: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私有化;采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扩大国有经济成分;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D 日本 政府主导型经济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经济发展共同原因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进行政治改革,缓和社会矛盾;得到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利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教训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内战)1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社会形势(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外部:英法每日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实物配给制4作用与特点: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俗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实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红军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随着内战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造成社会不稳定和生产下降。B 新经济政策:(19211928)1内战后苏俄的社会危机(经济:一战和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s生活必需品缺乏,工人失业。 政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 工人 士兵)。)2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恢复私人小企业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a生产: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政权: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巩固苏维埃政权c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A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6-1937)1背景(国内 外部) :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2苏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3一五计划及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B 斯大林模式(1936年形成)特征:实行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思想高度统一,个人崇拜严重。经济表现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农业集体化 (内容 目的 )贸易与分配:主要由国家统一收购和分配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影响:新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苏联工业化二战: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际: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中国)。消极影响: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政治:以党代征严重破坏了法制的做法,使苏维埃徒具形式。隐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根源。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措施经济: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产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管理权部分下放 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但之后自己陷入个人崇拜。 结果:使苏联经济陷入混乱,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措施: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失信“新经济体制”。 结果: 前期,苏联经济迅速增长,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期。C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经济: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 3结果 :经济滑坡,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历史根源: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2、经济体制:盲目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3、经济结构:轻重工业 农业4、分配制度:主要由中央统一调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体制 产业结构 经济规律 国情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背景内容双挂钩美元 黄金 会员国 影响;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使美国在国际金融中处于支配地位 世界银行194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内容:通过相会削弱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其实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贸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二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1欧盟(1993):联合原因:文化:欧洲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心理认同感历史:战争和冲突给欧洲带来灾难 经济:欧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国际:增强国际竞争实力 过程 影响:欧洲;世界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目的 内容:关税 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目的 影响三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1经济向全球化(含义: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原因 表现)2世界贸易组织1995(宗旨:自由化 影响:制度 经济 发展中国家)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与挑战;应对措施)4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展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