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7975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濉溪县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濉溪县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濉溪县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濉溪县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所给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在后面的空格里。)1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元朝被定为“水德”,灭元的明朝应为 A金德 B木德 C土德 D火德1 C。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故选C。2下图是西周初年的分封图,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同姓诸侯多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分封制导致了各诸侯国割据混战A B C D2B。材料本身并不能直接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表明的是西周分封制下分封诸侯国的基本情况;同姓诸侯如武王弟康叔、成王弟叔虞周公子伯禽等都是在首都周边富庶之地;结合材料和所学我们知道分封制确实扩大了西周的疆域。3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史实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C两人分别从不同冉勺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3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灭亡的原因。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立场、思考角度、思维方法、拥有史料等方面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或结论,所以A和B均为一家之言,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A、B错误;司马迁和李峰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不属于主观臆断,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4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围绕这段话进行了如下讨论,你不能同意的观点是 A它是在批评封建社会从上而下对农民的压迫B它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C它肯定了“郡县”的优点,但又指出它仍是君权的工具D这段话其实反映了顾炎武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4A 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缺陷,分封制的弊端是地方容易割据一方,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但郡县制要比分封制进步;“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表明其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材料没有涉及对农民的压迫问题。5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短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A通判 B枢密使 C三司使D转运使5A 考查北宋监察制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注意“北宋”、“常与短州争权”、“监郡”、“朝廷使我监汝”,分析材料信息。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枢密使分相之军权,属于中央行政官员,与题意不符。三司使分相权,是北宋最高财政长官,C项不符合题意。转运使,俗称漕司。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6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7对古希腊“城邦”(olis)一词的解释,更接近本质特征的是A城市国家 B公民国家 C独立国家 D联邦制国家7B 古希腊城邦体制下,实行民主政治,实质是公民政治,因此对“城邦”一词的本质特征的解释应该是B。8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8C 材料仅仅是对刮胡子事件的表述,其中体现不出阶级的差别,从这一小事也不能说明其完备性。它仅仅是对人们行为规范的规定,并可以以此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故ABD表述均不合题意。9“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9A “公民要求法律援助就要先找法官,向其申明,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说明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故正确答案为A。10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10A 解答此题,主要题中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贵族”、“ 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说明应该结束旧的统治秩序,重新开启一种新的统治模式。即结束王权对英国的统治,让位于资产阶级统治英国。故正确答案为A。11前不久,英国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是否赞成保留英王”的民意调查,结果70%民众投票赞成保留国王。英国的国庆节就是英王的生日,英王生日不一样,国庆节也就不一样。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国人重视历史传统 B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C政治传统影响社会生活 D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1D 本体考察英国国王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D项说法有误,英王是英国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所以不是举足轻重。12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你认为该说法A正确,说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讲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C不妥,三者之间不是单向制约的关系 D不妥,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关系12C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三者是单向制约。13“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B C D13A 从“多国合谋”、“又失锦绣河山”判断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其影响。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不符合“多国合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中国没有各地,不符合“又失锦绣河山”。 14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14C 太平天国对于近代化的意义在于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封建清政府,从而为近代化扫清道路。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C 从材料可知开放了重庆、苏州、杭州以及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16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 民主政治得以实现AB CD16C 本题考查通过图片等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辛亥革命相联系,图3中旗帜中是“民权”,标题是“望风而起”,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然立宪派、封建旧官僚也混入革命中,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图4中“共和”在孤岛上,周围波涛凶涌,则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象。说法错误。17芮恩斯在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17C “中国学生”、“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可以得出C。18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18C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19 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这里“特殊的旗帜”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D革命统一战线方针19B 题干中“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的意思是“要保留自己特殊的旗帜”。联系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史实可知,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员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共产党除了和国民党合作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外,还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是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决定的。20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 D开辟敌后战场20C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即长征。21下面两幅图片选自于天安门浮雕,它们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反动势力黑暗统治C完成民主革命 D国共合作,完成民族统一21C 根据图示一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抗日战争,图示二反映的是阶级矛盾人民解放战争,所以此题考查的是中国革命的性质属于民主革命,所以应该选择C。22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后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22C 本题考查对图自信息的观察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M点大致对应的年份,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年份是在1949年1月之前。A、B两大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可排除;D项渡江战役打响于1949年4月,可排除;而C项辽沈战役打响最早,1948年911月,为正确选项。23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23A 注意关键信息“1759年”、“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不得人心”、“威胁社会稳定”,此时的英国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矛盾出现,材料的意思是指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引起工人的不满,从而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由于此时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所以可以排除B、C、D。24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建立国民自卫军 B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24D 材料中“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指的是一种民主的趋势,四个选项中D最能体现民主。25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25B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革命应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是指四月提纲,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四月提纲提出之初遭到党内的反对,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事实的证明,列宁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请把答案写在表格里: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26(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朝 雅典(1)材料一中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显著区别?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二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2)材料二中所示的两种政体建立或确立的依据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6分) (3)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26(12分)解析:本题以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问题(1):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地域广袤。秦朝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体制是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小国寡民,岛屿众多。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较早产生自由平等的观念,赋予公民一定政治权利,实行的是民主政治。问题(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和中央政府权力构建。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本原则。1954年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3):本题考查对比分析问题能力。可以从民主范围、民主内容、民主主体、民主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答案要点: (1)秦朝实行君主专制,雅典则是民主政治。(2分)主要因素是中国是大河文明,地域广袤,人口众多;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小国寡民,岛屿众多。(2分)(2)依据:1787年宪法;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分)原则:分权与制衡;主权在民。(4分)(3)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应根据本国的国情,认识到政治体制发展的多元化。(2分) (任答两点即可)27.(12分)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1)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4分)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4分)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2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2分)27.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和近代美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能力。问题(1):考查元代行省划分的原则及原因,根据题意,从引文出处寻找答案。问题(2):考查美国由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问题(3):考查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依材料比较不同之处。问题(4):中国和美国中央集权属于不同的社会性质的制度。答案要点:(1)犬牙相入。(2分) 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1分);加强中央集权。(1分)(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2分)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2分)(3)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2分)(4)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答出任意2点即得满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28(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1)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5分)材料二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材料三 有些报纸的言论,非常强调毛先生出来,好像只要他一出来,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如果说不是有意歪曲,就是一种皮毛之见。这里显然蓄着一个很大的阴谋,就是说,如果毛先生不出来,那么,就是毛先生的不对了,就可以把发动内战、破坏团结等罪名都往共产党身上推了。 莫一尘解决问题的关键(1945年8月25日)(3)通过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中共的地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28(13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问题(1):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 “1936年”可得到答案。日本天皇是危机制造者,蒋介石是危机抵抗者,其态度决定危机能否解决;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斯大林分析结合时间和苏联活动来分析。问题(2):依据信息“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方法”,回答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依据课本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但要注意“抗战胜利后”的时间要求,不要漏点。问题(3):材料一解决远东危机的人物中没有中共代表,表明中共地位微不足道 ,材料二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讲话和材料三莫一尘解决问题的关键的评述表明中共地位举足轻重。变化的原因可从中共和国民党力量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环境等方面去分析。答案要点:(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学生回答为:“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或“华北事变”也可酌情给分。)(2分)不同意。(1分) 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1分)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1分)(评分说明:考生回答到溥仪和斯大林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蒋介石和日本天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给3分,阐述的理由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5分;如考生有其他观点,并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2)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2分)努力: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分)(3)变化:中共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原因:1936年时中共力量比较弱小,抗战时期中共力量发展壮大,抗战胜利后中共力量进一步发展;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依据实际在不同时期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得到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支持。(2分)(考生如能从国民党力量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去分析亦可酌情给分)29.(13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4分) 材料二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2)材料二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该法典有何影响? (4分) 材料三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 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 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一一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指出其历史作用。(4分) (4)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分) 29. 解析:本题以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1):考查考生材料处理的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对材料进行概括;从法律制定者的意图分析其本质特征(阶级分析法)。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的影响。问题(3):从立法内容、意图、参考资源等角度归纳材料;从立法适用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问题(4):注意法制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2分。打出2点即可)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2分。打出2点即可) (3)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1分。打出1点即可)濉溪县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 C。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故选C。2B。材料本身并不能直接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表明的是西周分封制下分封诸侯国的基本情况;同姓诸侯如武王弟康叔、成王弟叔虞周公子伯禽等都是在首都周边富庶之地;结合材料和所学我们知道分封制确实扩大了西周的疆域。3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灭亡的原因。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立场、思考角度、思维方法、拥有史料等方面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或结论,所以A和B均为一家之言,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A、B错误;司马迁和李峰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不属于主观臆断,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4A 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缺陷,分封制的弊端是地方容易割据一方,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但郡县制要比分封制进步;“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表明其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材料没有涉及对农民的压迫问题。5A 考查北宋监察制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注意“北宋”、“常与短州争权”、“监郡”、“朝廷使我监汝”,分析材料信息。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枢密使分相之军权,属于中央行政官员,与题意不符。三司使分相权,是北宋最高财政长官,C项不符合题意。转运使,俗称漕司。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6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7B 古希腊城邦体制下,实行民主政治,实质是公民政治,因此对“城邦”一词的本质特征的解释应该是B。8C 材料仅仅是对刮胡子事件的表述,其中体现不出阶级的差别,从这一小事也不能说明其完备性。它仅仅是对人们行为规范的规定,并可以以此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故ABD表述均不合题意。9A “公民要求法律援助就要先找法官,向其申明,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说明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故正确答案为A。10A 解答此题,主要题中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贵族”、“ 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说明应该结束旧的统治秩序,重新开启一种新的统治模式。即结束王权对英国的统治,让位于资产阶级统治英国。故正确答案为A。11D 本体考察英国国王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D项说法有误,英王是英国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所以不是举足轻重。12C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三者是单向制约。13A 从“多国合谋”、“又失锦绣河山”判断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其影响。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不符合“多国合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中国没有各地,不符合“又失锦绣河山”。 14C 太平天国对于近代化的意义在于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封建清政府,从而为近代化扫清道路。15C 从材料可知开放了重庆、苏州、杭州以及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16C 本题考查通过图片等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辛亥革命相联系,图3中旗帜中是“民权”,标题是“望风而起”,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然立宪派、封建旧官僚也混入革命中,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图4中“共和”在孤岛上,周围波涛凶涌,则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象。说法错误。17C “中国学生”、“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可以得出C。18C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19B 题干中“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的意思是“要保留自己特殊的旗帜”。联系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史实可知,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员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共产党除了和国民党合作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外,还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是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决定的。20C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即长征。21C 根据图示一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抗日战争,图示二反映的是阶级矛盾人民解放战争,所以此题考查的是中国革命的性质属于民主革命,所以应该选择C。22C 本题考查对图自信息的观察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M点大致对应的年份,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年份是在1949年1月之前。A、B两大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可排除;D项渡江战役打响于1949年4月,可排除;而C项辽沈战役打响最早,1948年911月,为正确选项。23A 注意关键信息“1759年”、“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不得人心”、“威胁社会稳定”,此时的英国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矛盾出现,材料的意思是指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引起工人的不满,从而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由于此时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所以可以排除B、C、D。24D 材料中“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指的是一种民主的趋势,四个选项中D最能体现民主。25B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革命应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是指四月提纲,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四月提纲提出之初遭到党内的反对,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事实的证明,列宁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26(12分)答案要点: (1)秦朝实行君主专制,雅典则是民主政治。(2分)主要因素是中国是大河文明,地域广袤,人口众多;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小国寡民,岛屿众多。(2分)(2)依据:1787年宪法;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分)原则:分权与制衡;主权在民。(4分)(3)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应根据本国的国情,认识到政治体制发展的多元化。(2分) (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本题以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问题(1):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地域广袤。秦朝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体制是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小国寡民,岛屿众多。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较早产生自由平等的观念,赋予公民一定政治权利,实行的是民主政治。问题(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和中央政府权力构建。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本原则。1954年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3):本题考查对比分析问题能力。可以从民主范围、民主内容、民主主体、民主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27.答案要点:(1)犬牙相入。(2分) 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1分);加强中央集权。(1分)(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2分)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2分)(3)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2分)(4)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答出任意2点即得满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和近代美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能力。问题(1):考查元代行省划分的原则及原因,根据题意,从引文出处寻找答案。问题(2):考查美国由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问题(3):考查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依材料比较不同之处。问题(4):中国和美国中央集权属于不同的社会性质的制度。28(13分)答案要点:(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学生回答为:“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或“华北事变”也可酌情给分。)(2分)不同意。(1分) 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1分)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1分)(评分说明:考生回答到溥仪和斯大林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蒋介石和日本天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给3分,阐述的理由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5分;如考生有其他观点,并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2)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2分)努力: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分)(3)变化:中共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原因:1936年时中共力量比较弱小,抗战时期中共力量发展壮大,抗战胜利后中共力量进一步发展;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依据实际在不同时期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得到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支持。(2分)(考生如能从国民党力量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去分析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问题(1):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 “1936年”可得到答案。日本天皇是危机制造者,蒋介石是危机抵抗者,其态度决定危机能否解决;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斯大林分析结合时间和苏联活动来分析。问题(2):依据信息“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方法”,回答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依据课本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但要注意“抗战胜利后”的时间要求,不要漏点。问题(3):材料一解决远东危机的人物中没有中共代表,表明中共地位微不足道 ,材料二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讲话和材料三莫一尘解决问题的关键的评述表明中共地位举足轻重。变化的原因可从中共和国民党力量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环境等方面去分析。29.答案要点:(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2分。打出2点即可)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2分。打出2点即可) (3)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1分。打出1点即可)解析:本题以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1):考查考生材料处理的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对材料进行概括;从法律制定者的意图分析其本质特征(阶级分析法)。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的影响。问题(3):从立法内容、意图、参考资源等角度归纳材料;从立法适用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问题(4):注意法制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