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6884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文言文翻译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1)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译文:_(2)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译文:_(3)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句中重要的实词。对于第(1)小题,考生注意的实词有:传,传授;或,有的人。对于第(2)小题应注意的实词有:当,判罪;赦,赦免。对于第(3)小题应注意的实词有:比,比较;用,采用。答案:(1)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2)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下诏赦免了他。(3)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参考译文】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其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梁学。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梁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担任郎、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二、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杨一清,字应宁。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进士。一清善权变,尤晓畅边事。弘治十五年,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以去疾。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寖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为利,番马不时至。一清严为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马大集。劾罢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裁镇守中官冗费,军纪肃然。武宗初立,寇数万骑抵固原,总兵曹雄军隔绝不相闻。一清帅轻骑自平凉昼夜行,抵雄军为之节度,多张疑兵胁寇,寇移犯隆德。一清夜发火,响应山谷间。寇疑大兵至,遁出塞。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兼领之。即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而刘瑾憾一清不附己,诬一清冒破边费,逮下锦衣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力救得解。仍致仕归。安化王寘鐇反。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中官张永监其军。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之。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张永旋亦至,一清与结纳,相得甚欢。知永与瑾有隙,乘间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腹。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永曰:“脱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苟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于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竟如一清策诛瑾。 一清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凡为瑾所构陷者,率见甄录。朝有所知,夕即登荐,门生遍天下。馈谢有所入,缘手即散之。因引疾乞归,帝慰留之。(节选自明史杨一清传,有删改)注:权变: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阑出:擅出,不得许可而出。(1)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译文:_(2)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译文:_(3)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要格外关注句中的实词和句式。对于第(1)小题“如国家内患何”是固定句式,可译为“对该怎么办呢”。对于第(2)小题“公亦上信臣”是判断句式;付,托付;意,用意。对于第(3)小题“请死上前”是省略句;妄,胡言乱语;“上必为公动”是被动句。答案:(1)是靠你的力量平定了反叛。然而这种事情容易解决,对国家的内患有什么办法呢?(2)您也是皇上信任的内臣,征讨叛贼的事不托付他人而托付给您,(皇帝的)用意可知。(3)您可叩首伏地哭泣,请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开心腹以表明没有乱说,皇上一定会被您打动。【参考译文】 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就能写文章,凭借奇童的身份被举荐为翰林秀才。十四岁参加乡试,考中成化八年进士。杨一清善于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尤其熟知边地的事务。弘治十五年,(杨一清被)提拔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察管理陕西的马政。西番以前多马,但依赖中原茶叶来除去疾病。太祖颁布命令,用蜀地茶叶交换西番的战马,以供军用。时间久了逐渐松弛,奸人常带私茶擅自出关牟利,西番的马匹不能按时送到。杨一清严格禁止,把茶利完全集中到官府手中,使西番人服从前来(贸易),于是番马大都集聚过来。弹劾罢免了贪庸无能的总兵武安侯郑宏,裁减了镇守中官多余的费用,军纪肃然。 武宗刚即位,敌寇数万骑兵进攻抵达固原,总兵曹雄的军队被隔绝不通音讯。杨一清率领轻骑兵从平凉昼夜兼行,抵达曹雄军中,为他调度指挥,多设置疑兵逼迫敌寇,敌寇转移进犯隆德。杨一清夜里发射火炮,声音响彻山谷间。敌寇怀疑大兵到了,逃出塞外。杨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报不能相互援助,没有人统管指挥为由,请求派遣大臣统领三镇,(皇帝)就任命杨一清统管三镇军务。但刘瑾恨杨一清不归附自己,诬陷杨一清冒领边防费用,逮捕杨一清并关到锦衣卫监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极力救助才得解脱。不过仍然退休回家。安化王朱寘反叛。(皇帝)下诏起用杨一清统管军务,中官张永监督杨一清的部队。还没有到,杨一清以前的部将仇铖已经捕获了朱寘。杨一清到了镇上,宣布(皇帝)恩惠意旨。张永不久也到了,杨一清与他结交,相处非常愉快。杨一清知道张永与刘瑾有矛盾,趁机握住张永的手腕说:“是靠你的力量平定了反叛。然而这种事情容易解决,对国家的内患有什么办法呢。”张永说:“说的是谁?”杨一清于是移近张永座位在他手掌上写了一个“瑾”字。张永对此为难地说:“这个人从早到晚都在皇帝跟前,枝叶连附根节盘踞,耳目众多呀。”杨一清慷慨激昂地说:“您也是皇上信任的内臣,征讨叛贼的事不托付他人而托付给您,(皇帝的)用意可知。如今(平叛)成功报捷,请求趁此机会讨论军事,趁机揭发刘瑾奸情,极力陈述国内的忧愁怨恨,以及害怕变乱起于心腹之人等情况。皇上英明神武,一定会听从您诛杀刘瑾。刘瑾被诛杀,您会掌握更大的权力,完全可以矫正以前的弊端,收拢天下人心。”张永说:“如果不成功,怎么办?”杨一清说:“话从您口中说出一定行。万一(皇帝)不相信,您可叩首伏地哭泣,请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开心腹以表明没有乱说,皇上一定会被您打动。如果请求被获准,立即行事,不要拖延片刻。”于是张永突然站起来说:“唉,老奴为何吝惜余生不借此报答皇上呢!”最终按照杨一清的计策杀了刘瑾。杨一清心胸开阔。喜欢贤士大夫,并与他们共享功名。凡是被刘瑾陷害的人,都被甄别录用。早上有所了解,晚上就举荐,门生遍于天下。收到馈赠答谢的东西,随手就施散出去。(杨一清)称病请求告老还乡,皇帝安慰挽留他。三、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魏司空林之六世孙也。祖悦,仕石季龙,位司徒右长史。父潜,仕慕容,为黄门侍郎。并以才学称。宏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雀飞沈,岂不惜哉!”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犹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 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兗对总机要,草创制度。时晋使来聘,帝将报之,诏有司议国号。宏议曰:“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国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诸侯,及圣德既隆,万国宗戴,称号随本,不复更立。唯商人屡徙,改号曰殷。然犹兼行,不废始基之号。故诗云殷商之旅,此其义也。国家虽统北方广漠之土,逮于陛下,应运龙飞。虽曰旧邦,受命惟新。以是登国之初改代曰魏。慕容永亦奉进魏土。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斯乃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也。臣愚以为宜号为魏。”道武从之,于是称魏。 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改)(1)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译文:_(2)虽在兵乱,犹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译文:_(3)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应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对于第(1)小题,考生应注意:亡,死亡;“避难齐鲁间”是省略句,“为所谓”是被动句。对于第(2)小题,考生应注意:“以为留”,把放在心上;妻子,古今异义。对于第(3)小题“纠察守宰不如法者”是定语后置句;案:审察、纠察;平当,公平得当。答案:(1)苻坚死后,(崔宏)到齐鲁一带避难,被丁零人翟钊和晋国叛变的将领张愿收留。(2)虽然在兵乱年间,仍然磨砺志向坚持学习,不把财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不免饥饿寒冷。(3)诏令派遣使者巡视郡国,纠察不依法办事的郡守县令,命令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人纠察,皇帝称赞他们公平得当。【参考译文】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魏司空崔林的六代孙。祖父崔悦,在石季龙手下做官,任司徒右长史。父亲崔潜,在慕容手下做官,任黄门侍郎。祖父和父亲都因为才学闻名。 崔宏少年时才智卓越,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做冀州牧,虚心礼敬他。任命他为阳平公侍郎、任冀州从事。出则总领各项事务,入则成为宾客朋友,处理各项事务有条理,从不拖延不决。苻坚听说后,征召他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生病推辞,不就职。(被)降职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有善于识别人才的名声,他称赞崔宏有辅佐帝王的才能,是近代所没有的人才。苻坚死后,(崔宏)到齐鲁一带避难,被丁零人翟钊和晋国叛变的将领张愿收留。郝轩叹息说:“这样的人才,遭遇这样的时代,不能扶摇直上,却与雀沉落,难道不可惜吗!”(崔宏)在慕容垂手下做官,担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担任的职务都很闻名。(他)立身正派,虽然在兵乱年间,仍然磨砺志向坚持学习,不把财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不免饥饿寒冷。 道武帝征讨慕容宝,驻扎在常山。(崔宏)放弃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向来听说他的名声,派人找他。崔宏到了之后,道武帝任命他担任黄门侍郎,和张兗合掌机要事务,创立各种制度。当时晋国使者前来通和修好,皇帝将要回访,下诏有关官员商议国号。崔宏建议说:“三皇、五帝建立国号,有的根据所出生的土地,有的根据所封的国名。因此虞、夏、商、周都是从诸侯开始,到圣德已经隆圣,万国拥戴,国号仍然沿用原来的国号,不再重新订立。只有商朝屡次变更,改国号为殷。但是还是商、殷并称,没有废除开始时的国号。所以诗经说殷商之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国家虽然统领北方广袤的领土,但直到陛下,才开始称帝。虽然说是旧邦国,(但)接受天命成为新国家。因此登国初年改代国为魏国。慕容永也奉献魏地。魏是大名号,是神州的上等区域,这是改朝换代的征兆验证,奉天承运的玄妙符命。臣下认为应称为魏。”道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称魏国。 道武帝死后,明元帝没有即位,清河王拓跋绍趁人心不稳,拿出大量财物布帛,赏赐朝廷官员。只有崔宏没有接受拓跋绍的财物,长孙嵩以下的人都(因接受财物而)感到惭愧。诏令派遣使者巡视郡国,纠察不依法办事的郡守县令,命令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人纠察,皇帝称赞他们公平得当。又下诏崔宏和长孙嵩等在朝堂判决刑事案件。四、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案:担任此官的人,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进谏那些不很急迫的问题;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得分点:“志”“大”“细”“急”“缓”“专利”)【参考译文】古时候没有专门设置谏诤(这一)官职,从公卿大夫到一般工商之民没有不能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开始设置谏官。将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个谏官身上,让他一一提出意见,那么他的责任也可以算够重的了。担任此官的人,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进谏那些不很急迫的问题;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那些热衷于追求声名的人,其实与热衷于追求私利之徒一样,这两种人与谏官的职责相距多远啊!五、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财宝不可胜言。(1)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译文:_(2)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财宝不可胜言。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案:(1)裴子野只要有饥寒不能自救的远亲故旧,都收养下来。(得分点:“疏”“故”“自济”,句意。)(2)后来犯事被处死,记录没收他的家产,财宝多得说不完。(得分点:“坐”“籍”,句意。)【参考译文】裴子野只要有饥寒不能自救的远亲故旧,都收养下来。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灾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恶的神色。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够狠,家仆已有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后来犯事被处死,记录没收他的家产,财宝多得说不完。六、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 “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 “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 “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注: 嘿(m):通“默”,闭口不说话。辟:通“避”,避开。敝人:指不懂事理的人。馈:赠送。措:安放。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译文:_(2)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译文:_(3)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译文:_答案:(1)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希望您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2)亭长是向你索取呢,还是由于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3)我听说贤明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如今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受了,我才来说呢。【参考译文】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人。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卓茂,元帝时在长安读书。师事博士江翁,学习诗、礼及历算,穷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性情宽厚仁慈博爱。乡里旧友,尽管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极爱慕,高兴地与他交往。 开始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办事,孔光称他为长者。曾出行,有人相认他的马。卓茂问道:“你的马丢了多久?”那人答道:“丢了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他已有数年,明知他认错了,却坦然解马给他,自己挽车而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马主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把卓茂的马送到丞相府归还他,叩头表示道歉。卓茂与人无争就是如此。 后来因通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黄门,升迁密县县令。劳心尽职谆谆恳切,爱民如子,举善政来教人,口无恶言,官吏民众亲爱而不忍心欺他。有人曾对卓茂说,下面的亭长曾接受他的米和肉的赠送。卓茂避开手下问他道:“亭长是向你索取呢,还是由于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那人说:“是我自己前往送他。”卓茂说:“你送他他接受了,为何又说出来呢?”那人说:“我听说贤明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如今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受了,我才来说呢。”卓茂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是由于有仁爱,知道互相尊敬往来。如今邻里长老尚且相互赠送食物,这是人道之所以相亲,何况是官吏与民众呢?官吏只是不应当以自己的威势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人生在世,群居杂处,所以有经纪礼义以互相交接往来。你独不想修好人际关系,难道还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向来是个好官,一年送点东西,合礼。”那人说:“既这样,法律上为何要禁止呢?”卓茂笑道:“法律设置的是大法,礼顺的是人情。如今我以礼来教你,你必无怨恶,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也会不知怎么办才好啊。一门之内,说小,可以议论;说大,可以杀头哩。你回去想想吧!”因此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缅怀他的恩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