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之一:小学生需要学会选择.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46575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题之一:小学生需要学会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话题之一:小学生需要学会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话题之一:小学生需要学会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话题之一:小学生需要学会选择曾经看到过两篇报道:文汇报记者苏军在采访小学生选择意识和能力的现状时,问小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有多少事可以由自己决定、自己选择?”许多学生对于“选择”这个词感到很陌生,想了半天不知如何回答。记者又问家长:“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你让孩子自己选择吗?”不少家长反问道:“小小年纪能自己选择吗?”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曾来到一所学校调查学生的自主选择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问到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老师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70的学生说要问父母后才能回答。从两篇报道中我们深深感到,我们的孩子多么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理论上承认社会选择和个人选择的统一。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在重视社会选择的时候,忽视个人选择,甚至不承认学生是选择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学习和教育的选择权。没有选择权力和从来不作选择的人是不可能具有自主选择意识和科学选择能力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重大缺失。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树立和落实选择教育观,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引出我们的第一个话题:小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和思维迅猛发展,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而且还有一定的主动性。作为一个主体,如果在小学阶段培养他们的选择意识和初步的选择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将有利于他们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小学生学会选择的意义1、生活需要选择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发现“选择”这个词语愈来愈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每天早晨起床,以什么样的形象出门到晚餐的营养构成;从生活伴侣的选择到职业的选择;从信仰的追求到人生目标的定位,今天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无不有意无意地实践着选择并承担着选择带来的结果,无数或大或小的选择行为连缀而成一条人生的曲线。有些人成功了,实现了人生的辉煌;有些人失败了,品尝着生活的苦涩;也有些人,选择了平淡的生活,在宁静淡泊中感受生活的滋味。无论何种结果,追根溯源,都能找到与最初的某一个选择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当人类进入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途径多样,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体飞速发展,使人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选择,社会对我们选择、加工、利用信息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当今社会需要的不再只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记忆前人的经验,而是需要学会选择有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创造新知识。如果一个人在纷繁的信息面前,不能选择有用的信息,就无法调整自身的秩序或建立新的秩序,就不能完善和发展自我。可以这样说,在今天多元、多彩、多变的时代,自主选择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因此,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青少年将是选择的一代,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习,是21世纪对教育的期待。2、教育需要选择以往,当我们身处一个忽略个体存在,一切倡导统一模式的时代时,生活道路的确立是不以个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选择是一个陌生、鲜有的词语,我们可以不去顾及思考。而一种教育规范、目标、模式的构成,往往是建立在以往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模式的基础上的,所以,很大程度上,教育是一种相对滞后的行为。因此,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选择教育是一片空白。但是,教育的功能却是为了实现儿童未来的社会化,学校教育的缺陷或者缺失,将造成儿童成年后人格的不完善。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教育在不断地反思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今天社会的进步对个人生活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个人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人生的选择更加广泛和自由。我们对于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便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加强选择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选择意识、选择能力的需要,还在于规范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的需要,让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以凸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成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和内蕴的素质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认识的需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一个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拓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获得选择、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3、学生需要学会选择选择能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背后包含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且受到个体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情境,同一事件,不同的人的选择也不相同,而在不同的选择之间,是很难以一个具体的尺度去衡量选择的对与错的。于是,也有人提出,选择能力是无法培养的,选择行为是没有对错标准的。这是对自主选择的一种偏颇的理解。自主选择,是建立在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得损害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利。其次,自主选择也是与个人的理想道德修养密切相关,比如在日寇侵略中国的时候,很多仁人志士选择了奋起反抗,维护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而汪精卫之流却选择了投降,成为汉奸。最后,自由选择还意味着责任的承担,自由选择就需要自己承担选择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说,许多人回避选择,宁可被动接受,是因为不敢面对最后必须承担的责任。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正是在不断地反映、选择、加工、处理、发送信息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同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总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来获取知识,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使人个性化,构成自己个性的基础部分。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情况不一,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步程度、成长目标。自主选择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选择的过程。在选择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规划学习目标,有效取舍学习内容,主动组合学习方法,相机调控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承担责任。二、小学生学会选择的背景 “选择”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挑选”的意思,其主要含义是“取舍”,要取舍就需要“比较”和“决定”。从哲学上看,应指主体自主地在多样的事物或状态中作出的选定。主体被动地选择对主体而言是“服从”,不是“选择”。只有主体自主地选定才能称为选择,“选择”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主观能动性特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并非与生俱来就具有选择能力。人的选择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社会化的产物,在人的选择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学习和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发展背景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具有选择能力。人通过选择表现自己的价值。就是说,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规定性,可以由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确定,它是人自我设计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存在即选择。人生的真正起点是自主选择,唯有自主选择才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人生才有价值。一般说来,有关人生的选择大致体现在生活、学习、职业、思想和交往等五个方面。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思想和人生交往观,以及交往的情况与状态都是选择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是选择。在人生面临的许多选择中,以选择创造性目标难度最大。成功的人生是大大小小的创造性目标的选择为标志的光辉旅程,你选什么,追求什么,你的本质就是什么。不会选择就不会创新,不会选择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发展也是一种选择。可见,一个人如果缺乏选择能力,是不可能实现人生价值的。2、教育背景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选择。人的行为既不是受生物学的刺激指挥,也不是完全受外界刺激所支配;它不是过去的注定的结果,而常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和自由选择。人的行为如此,人的学习行为也是如此。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儿童本身。在学习过程中,任何一个学生,时时刻刻被大大小小的选择紧紧地包围。他对各种信息源所发出的信息不是全盘接受的,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兴趣、爱好有选择的接受,并将之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在输入新的信息与大脑中保留的原有信息的融合、碰撞产生新的知识,从而超越原有的认识结构,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可见,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知识的创新也是对新旧信息、新旧知识的比较、判断后作出的创造性选择的结果。如果受教育者没有科学选择能力,知识的获得是困难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更不必说创新和创造。3、社会背景 在多元化的未来社会,选择能力更为重要。从国内来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民具有更强的选择能力。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是多元的,投资者加入何种经济成分、投资与何种生产、生产何种产品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是自主选择消费品的过程,无论价格、品种和质量都可以选择。如果社会公民或劳动者没有选择能力,不仅无法投身于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出力服务,甚至连生存都难以保证。从全球范围看,在信息化、网络化社会里,由于科学知识递增速度的加快,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有的知识,在走向社会时已“过时”。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人们每时每刻要面对各种新知识,处理大量信息,没有选择能力,根本无从选择、分析、加工和贮存信息。在未来社会里,每个公民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协作,具有自主、积极、进取、开拓和创新精神,有健全的身心、丰富的个性、高度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培养这样的公民,仅仅靠目前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生出校后必须持续不断地终身学习。如果受教育者没有科学选择能力,当他面对众多的教育形式,或者在变换职业时就会茫然无措,必然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三、小学生选择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调查(一)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界定如下:选择是指学生自主地在多样的事物或状态中作出的选定。 选择意识是指学生根据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自觉能动的反映。选择能力是指学生在形成自主选择意识的同时,正确把握选择标准,掌握科学选择方法、果断作出选择的主观条件。选择教育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学生为选择主体,创设一定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引导或指导学生树立自主的选择意识,掌握正确的选择标准和方法,逐步具有科学选择能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二)调查的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了解教师对小学生选择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基本观点及认同程度,了解学生家长对小学生选择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基本观点及认同程度,分析小学生校内外选择能力,摸清小学生选择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环境与条件,掌握第一手原始信息及数据。本次调查面向教师、家长、在校学生,以匿名作答问卷的形式开展,反映情况真实可信。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75份,收回67份,占89.3%,在67名被问教师中,执教语文、数学的有52人,占77.6%,专门执教其它科目的有15人,占22.4%,其所占比率与学校在职教师所任科目的比率比较接近,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各科目教师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选择意识与能力方面的现状。本次调查共发出家长问卷156份,收回143份,占91.67%,这156位家长分别来自低、中、高三个年段,比较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出学生问卷620份(每个年级抽取两个班级做为问卷抽查班),收回问卷584份,占94.19%,能基本代表学生的基本情况。(三)调查情况分析我们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汇总如下:、 小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意识,但选择能力不强在各种学习行为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倾向较强烈。在“你喜欢自己选择课外书”的问项中,90.58%的同学选择“喜欢”。在“你喜欢自己选择作业的数量吗”的问项中,77.75%的同学选择“喜欢”。在“你喜欢自己选择考试方法吗”的问项中,64%的同学选择“喜欢”。在“你喜欢学习上有伙伴吗”的问项中,80.82%的同学选择“喜欢”。因此,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渴求做学习的主人,渴求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内容、习惯。这种自主选择意识应该天生就有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环境的影响下愈发强烈。但是自主选择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小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并不强。我们在上述问项的延伸提问中,孩子的回答就有所不同了。在“你的课外书是从哪儿来的”的问项中,46.13%的同学是“自己选择的”,其余的是“家长选择”或“别人赠送”的,在“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作业,你会如何选择”的问项中,44.27%的孩子选择“量力而行”,其余的孩子选择“多做一些”、“少做一些”或“不做”,在“让你自己选择考试方式,你喜欢”的问项中,60.1%选择“老师出卷”,在“如果让你自己选择学习伙伴,你喜欢”的问项中,15.8%认为“自己选择”。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分析,在学生对学习行为做出明确的选择时,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依赖性。2、小学生生活选择中存在对家长较强的依赖性,生活伙伴的选择范围较窄大部分小学生受家长的宠爱,在生活上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我们的家长也没有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在“你的服饰是谁选择的”的问项中,只有26.62%的孩子是“自己选择的”,在“你家中的菜肴是谁选择的”的问项中,只有19.14%的孩子是“自己选择的”,在“你对家中的事情会发表自己的态度吗”的问项中,只有25.34%的孩子“经常会”。独生子女在生活交往的范围是非常窄小的,在他的生活伙伴中,63.27%的孩子只在“同学、亲戚、邻居”的范围中交往。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选择能力是靠家长培养的,如果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利,创造更多的选择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我想他们一定会成为生活的主人。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选择的机会不多,但在课外学习中能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选择行为不够放手,只有部分的尝试。下面是教师问卷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学习伙伴、学习难度、考试形式、学习负荷几个子项的教师教学行为统计表:教师在学生课外学习中较为放手。在“学生课外阅读你喜欢采用什么方式”的问项中,79.1%的教师认为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在“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是否由学生选择”的问项中,80%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选择”。4、家长在观念上能接受让孩子自我选择的做法,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不够放手 家长在观念上是认同让孩子自主选择的。在“孩子的课外书中”的问项中,79.72%的家长认为“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在“你认为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有好处吗”的问项中,56.64%的家长认为“有好处”。在“可以让孩子独立消费吗”的问项中,82%的家长认为“可以”。但是如果具体到家庭生活行为中,家长的做法就不够放手了。认为“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服饰的”只有17.6%的家长。“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菜肴的”只有17.81%的家长。“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伙伴的”家长只有22%。当然,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地给予孩子机会,并进行科学的指导,孩子才能走向成熟,走向社会。 四、学生自主选择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选择教育新观念,明确学生的教育选择权 教师要深刻领会到选择教育的含义和实质,认识到在以“选择”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给受教育者多一点选择和重新开始的机会,让他们早一点尝试选择,接受选择实践的锻炼,不仅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选择意识,提高选择能力,而且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今后发展也大有裨益。明确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就是要求教育者明确:学生有权在多种多样的教育条件、教育类型、教育情境等教育的客体中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定。由于小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还没有成熟,所以在落实小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这种指导和帮助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意愿,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从个体需要出发主动适应社会,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进而学会创造,学会自我发展。(二)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 1、尊重学生的选择感受 虽然我们都知道,选择的主体是学生,但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的内容、性质、组织形式等本身的意义,而很少关注学生,对他们而言是什么意义,即学生自己是如何看待、感受和选择这些东西与自己的关系的。可这一点又恰恰是决定教育作用的关键。 试想,如果学生认为我们对他们讲述的知识是不真实的、不现实的或者根本就是错的,根本就听不懂,他们会把这些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吗?如果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忽视,被排斥,学生会把这个活动看做是自己的活动而进行相应的反应吗?所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选择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探求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等。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要多关心学生,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也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外选择机会。 2、尊重学生的选择结果 对外界刺激的选择反应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儿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发展看做发展主体不断自我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塑造的过程,而发展的结果,取决于发展过程中主体在构建过程中对反应什么和如何反应等作出的所有选择。 儿童发展的差别与儿童的充分发展,都与发展主体的选择性相关联。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就是给学生展现个性的和按个性特点进行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对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觉得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各种倾向性形成的过程中,而他们又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教育中就应严格地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例如,有的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认为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求学生一步步严格地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这种做法,不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问题任何事物只会有唯一正确的可能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今后的发展造成心理障碍。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选择性,支持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依据自身特点做出选择的发展。 3、鼓励学生的创造 严格地说,创造也是一种选择,但它是一种与众不同、承前启后的选择。创造的实质是人对自身行为可能性的新发现、新尝试。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形成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否定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会造成学生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的改变,思维形式的僵化。在学习中否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会让学生直观地感到,人在世界中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世界也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他们的活动中,他们一再被告知世界就是这样的,有它自己固定的规则,只有按这一思维原则去看待世界,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可行的。来自于自我感受和思考的东西,常常被认为是可笑的荒谬的。在这样一种被否定感受下,学生是不可能领会到知识是无止境的,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文明是人类创造的,不可能相信自己也具有这种创造能力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学起,就鼓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能经常地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愉悦;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对所涉及事件的影响,从而体验到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 (三)抓住课堂主渠道,让学生接受实践的锻炼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选择教育也不例外。要真正地在课堂中落实教育选择,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选择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进行较大的改革:教育观从根据社会需要的塑造成型转换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上变传输接受为主动发展;教学对象上,从只重视部分优等生到面向全体;教学时间上,从只考虑学龄儿童的学校教学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教学空间上,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手段上,变传统手段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上,由横向对比、批评指责转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气氛上,变呆板低沉为生动活泼。 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中提高选择能力的新策略,我们还要寻找课堂教学的基点(以语文教学为例): 1、创设可选情境,确定选择点 选择点即教学目标。每节课或每篇课文都有许多个可供选择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性教学中,师生一般根据单元目标和课后习题的要求,及学生情况和课文特点(难点、重点),一节课确定一个选择中心。在此范围内,设计多层次的、有梯度的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选择点的确定,伴随着轻松民主的学习情境。通过它,学生对学习有了一种定向,有了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调控教学进程,深化选择点 选择其实是一种学生不断地主动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必定有成败。选择可以按效率分为有效选择、无效选择和负选择等,其中有效的选择还有高效、低效之分,其中的标准便是与教学目标的切合程度。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情,随时进行调控,使选择活动更加有效。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或说、或画、或圈、或写。在交流和合作学习中,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选择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在全体交流中,紧扣教学目标这一核心,随机进行调控。3、总结教学进程,回归选择点 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独立合作学习后,每位学生对此训练点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归性学习,使他们从学习过程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或深入地研读,体验情感;或者积累,进一步深入自己的认识,完善认知结构;或者模仿感悟,形成初步的语言能力。 4、超越教学内容,迁移选择点 学习语文,形成语文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又要从课文中走出来,走一个“来回”,进行迁移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有创造性的想法,鼓励求异思维,并在求异中求同,多做正面强化,多让学生体验成功,以此推动选择性教学的延伸。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感情地美读,可以用个性化语言阐述,可以有创意地仿写等等。可以说,学会主动地迁移和运用是探索新知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