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一高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5873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镇平一高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镇平一高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镇平一高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镇平一高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第卷 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 ”,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 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交流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令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丞相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该洽:博通,广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将军李显庆重之 重:器重 B时人称其勇决 称:赞扬 C即除奉朝请 除:授官 D孝信还以状言 状:状告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 (3分) 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 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取急还宅,故不连署 之推亦被唤入 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庄老,但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杀掉颜之推,因为颜之推做过行台郎中王才将其赦免,把他囚禁送至建业,后来颜之推回到江陵。 C皇帝对颜之推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这种情况遭到了功勋卓著官居要职的人的嫉妒,甚至有了加害颜之推的企图。 D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后来又被隋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隋太子的礼待和重用。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5分) _ _(2)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5分) _ 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 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8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_ _ _9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5分) _ _ _ 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2)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3)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4)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5)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凿碑高手余显斌 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 他长到九岁,刚认识几个字时生了一场病,眼瞎了。他爹一声长叹,让他学别的手艺好长大谋生,可他不,只爱凿碑。因为凿碑是他的祖业。 他初学凿碑,并不动手,而是坐在父亲身边听,一边问父亲凿的是什么字,走的是哪一笔。不久,一听锤声钎音,他就知道了是什么字。父亲大惊,说这小东西,是凿碑的料。以后,更是有意培养他。 十四岁上,他就精通了碑上凿字,而且篆隶楷草无体不会无体不精。到了十六岁,各种龙凤花纹,更是刻得栩栩如生。一日,他在石上刻了一串葡萄,颗颗晶莹,他爹摸着胡茬看,突然发现上面蹲了一只纤黑的小虫,挡住了视线,就伸手去打,虫并不飞走。再仔细看,原来石色不纯,上有一黑点,他就势刻了一只小虫。 他爹哈哈一乐道,老了,老了。语音中,有一份苍凉,还有一份欣慰。 他凿碑有讲究,尤其墓碑,上面轻易不凿龙。他说,龙是神,是一个民族的神圣所在,不能随便凿在墓碑上。凿在好人墓碑上,龙能生色;否则,玷污了神灵。 话虽如此说,他一生却仍然破过两次例。 一年,丰川大旱,十室九空,省府王督军父亲死去。王督军来,一辆小车接走了他,要求他凿一块墓碑,碑上有字,且必须有一龙环绕。 他微微一笑,一杯茶后,开始凿碑,字用隶书,笔笔端庄,让满城书家见了赞叹不已。待凿龙时,更是让内行人见了个个鼓掌。可惜,龙无二目。 督军忙来请,道:“先生,务请为龙凿上双眼。” 他仍不慌不忙,拿起锤和钎,第一锤下去就偏了准头,砸在左手大拇指上,鲜血淋漓。 他摇头,苦笑:“督军大人, 看样子给龙凿眼尚需一段时日,待伤好后再干。” 可是,死人入墓,已在眼前,总不能来一个无碑墓吧。督军急了,苦苦恳求。他一笑道:“看样子,只能用双脚掌钎了,不过价钱可不一样。” “多少,尽管说。”督军道。 “粮食十五万担。”他掐着长长的手指算着道。 “你!”督军跳起来,红了脸。 “督军大人,我一粒不要,请你拿来救济丰川百姓,也算督军大人的功德啊。”一句话让督军松了口气,连连点头,碑凿好,他准备回去,督军道:“先生就跟着粮车一块儿回去吧,也让丰川百姓知道先生的一番好意。” 他笑,推辞:“这是督军大人的德政,与瞎子何干?瞎子不敢掠人之美。”说完,一揖而去,飘然江湖。 第二次破例,已是十几年后。 一日,有人请他凿碑,上有“樱花之子”四字,并以双龙护碑。他把银元推开,默坐了一会儿,道:“给谁凿?” “你只管凿,管是谁。”来人很干脆。 “瞎子不接不明来路的活儿。”他冷冷摇头。 “告诉你,这是皇军小野二郎少将。将军战死沙场,临终遗言,要葬在他征服过的土地上,要用他征服过的民族的图腾来服侍他。”来人说,声音如剑,透着寒气。 他沉默了一会儿,道:“是大官,少于五万块银元,想也别想。” 来人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钱能通神,果然不错。”第二天,银元送来,他分文不取,发给镇民,可当夜“当啷啷”又被大家扔了回来,落了一屋。 他一声长叹,带几个人,上了后山,一心扑在整治石料上。 经过半个月又挖又炸,用了日军五六百斤炸药。终于在后山寻到了两块上等石料。他笑笑,很满意地说:“一块做碑座,一块做碑。” 然后把巨石运回来,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一个多月后,石碑凿成。碑文以钟鼓文雕凿,双龙盘旋,腾龙欲去。最让日军称叹的,是碑座,巨大的石鼓形,上有嵌碑的榫口,四龙盘旋。石鼓四边。云牙海水,樱花灿烂。 日军司令见了,拍拍他的肩,连夸大大地好,大大地好。他抚须微笑,无言回家。 小野二郎骨灰下葬时,最隆重的仪式是立碑,几十个日兵将基座抬到墓前放好,然后又抬起巨大的石碑,向基座榫口插去。日军司令带领日军,在墓前列队致敬。 石碑落下,“轰”地一声,震天巨响,基座石碑粉碎,日军顿时血肉横飞。原来,他所要的炸药,除用了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藏在挖空的基座里。 日军气势汹汹。围了他的家,破门而入,里面空无一人。 以后丰川人再没有看见他。 (摘编自岁月2010年第一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开头说:“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这一段最主要的作用是吸引读者去了解“他”成为凿碑高手的过程。 B“他”初学凿碑时,并不动手,只凭“听”“问”,不久即能以锤声钎音判断父亲所凿之字,足见其悟性极高,是块“凿碑的料”。 C“他”十四岁刻葡萄时就势而刻的“小虫”竟让父亲误以为真,父亲的感慨从反面衬托了“他”技艺之纯熟、高超。 D“他”在为王督军凿“龙眼”时,第一锤就不小心砸了手,“鲜血淋漓”,“他”恰好借机逼王督军赈济灾民。 E小说主人公是个传奇人物,应该极富盛名,作者却避其姓名只以“他”代之,这不仅是为了增强神秘感,更是在暗示“他”代表了一种人格,一种精神。(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3)小说写“他”从山上运回碑石后就“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这样安排情节有哪些作用?(6分)(4)小说以“凿碑高手”为题,有主题思想、创作意图、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吴阶平:“红色御医”的传奇人生余 玮考虑“吃饭问题”走上从医路 如果从16岁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算起,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的生命交给了他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他很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医生而去从事其他职业,我很早就决定做医生。当然,这应该说是我父亲的决定。” 在吴阶平的记忆里,父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在大方向上对孩子进行影响,诸如做人、为学、处事等,却很少具体关心他们哪门功课考了多少分。在当时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吴敬仪对子女今后从业作出要求,第一不要从政,第二不要从商。他认为,官场太腐败,做官会身败名裂;社会动荡,经商会倾家荡产要学科学技术,而且必须学医,医生决不会失业,不过,要学医一定要做个好医生,一定要进协和。 于是,吴门三代及近亲中有30余人从医。同辈的姐夫陈舜省、大哥吴瑞萍、妹夫蔡如升、胞弟吴蔚然及吴阶平本人,分别在临床医学中外科、内科、儿科、泌尿外科领域里独领风骚。 1947年,吴阶平经著名泌尿科专家谢元甫教授推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现代肿瘤内分泌奠基人哈金斯教授。哈金斯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勤奋的中国学生,有时看见吴阶平干脆利落地做实验、做手术,感慨地说:“你有几只手啊!”由于手术技术不一般。吴阶平在美国落下了一个“三只手”的荣誉称号。 第二年年底,在进修即将结束时,哈金斯非常希望吴阶平能留下为自己主持临床工作。然而,吴阶平却婉言谢绝了。他知道自己应当回国发展祖国的泌尿外科。见证共和国总理最后的岁月 在吴阶平家的书柜上方,一直悬挂着一张放大了的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他生前总是说,总理的言行风度给了他“终生难忘的教诲”。 从1957年起,他在周恩来身边工作了近20年。吴阶平多次担负为国内外最高领导人治病的特殊任务,事前事后总理都有具体指点。总理对人热情关怀,无微不至。不仅领导同志健康出现问题总理亲自过问,对普通患者也很关切。这对吴阶平触动很大。吴阶平最不愿意的是敬爱的周总理做自己的病人。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参加了对总理本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在那特殊的时代,日理万机的周恩来,终于积劳成疾。1972年5月19日,经过专家会诊,诊断周恩来患了膀胱癌。当时,负责周恩来医疗工作的,是中央领导小组及其领导下的一个医疗组。吴阶平是医疗组的组长,医疗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为控制周恩来的病情,需要动手术,于是给中央领导小组成员打了报告。在对周恩来进行膀胱镜检查的前一天。医疗组接到指示,大意是为了慎重起见,做检查、观察和治疗要分“两步走”。吴阶平认为,真要分“两步走”,很可能就永远没有第二步了。这时,吴阶平灵机一动。对邓颖超大姐说:“如果我在检查的时候看见有一块小石头,顺便拿出来就不用再走第二步了。是否还要留着等着走第二步?”“当然就顺便拿出来了。”邓颖超说。 这是吴阶平第一次为了敬爱的周总理斗胆冒险,缓解了周恩来的病情。很快,电话里传来了毛泽东的原话:“医生们两步并一步做得好,感谢他们。”“获奖专业户”心底最爱“伯乐奖” 几十年来,吴阶平所获的奖励不计其数,可谓“获奖专业户”。仅临床科研方面,他已7次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奖。1984年,他获得了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然而,当原北京医科大学向他颁发首届“伯乐奖”时,他说:“我平生获得的奖励不止一种,但我最看重的是这伯乐奖。” 吴阶平自幼最讨厌死记硬背,上大学时还用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去戏弄死读书的同学。因此,他当老师也不提倡自己的学生这样去做,力主把教知识变为教本领。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只有在实践和思考中运用,才会转化为才能;只有把实践、思考、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他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也是这样做的。 吴阶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完整的泌尿外科,培养了中国好几代泌尿外科医生。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断开拓的探索者,也是广栽桃李、识拔英才的医学“伯乐”。他的学生郭应禄曾说:“现在中国泌尿外科界的骨干力量,几乎都是吴老师培养出来的。”持手术刀的社会活动家 吴阶平不仅是一位医学家、教育学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有人称他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的特殊大使”。他出任过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先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0余次。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吴大夫”,除了参与立法还要进行执法检查、监督,每年都要到不同的省市区检查法律的执行情况,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时地收集信息、反馈情况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政治舞台上,吴阶平都是出色的。 退出领导岗位后,吴阶平仍在不倦地奋斗着。生活中的他,没有业余时间,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个单元,始终在忙。吴阶平生前曾告诫退休的老人,不要完全闲下来,要继续接触外界,联系社会,还要适当训练脑体、思考问题,这是维持健康体格的重要条件。他身材不很高大,却透着博大深沉的气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双眼睛,蕴蓄着追索和求实,闪烁着睿智和刚毅。 2011年3月,一辈子孜孜不倦的吴阶平停止了自己的思考,停止了自己的脚步,完成了一卷多彩的人生传记,读来耐人寻味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节)(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吴阶平的父亲希望子女既能坦荡做人,又有一技之长以安身立命,所以为子女们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很多子女也在医学领域学有所成。 B吴阶平在美国学习阶段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做实验、做手术方面,连他的老师哈金斯教授都自叹不如。 C在周恩来总理患病期间,作为医疗组的组长,吴阶平在没有成功保障的情况下,冒着巨大的风险为总理做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D为祖国医学界广栽桃李、识拔英才是吴阶平的志愿,故而获奖不计其数的他最看重的却是原北京医科大学向他颁发的“伯乐奖”。 E吴阶平始终践行着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信念,在退出领导岗位后,始终战斗在医疗卫生岗位的第一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2)吴阶平逐渐成长为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家,除了天赋和自身努力外,还有哪些外部原因?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3)文章结尾说吴阶平“完成了一卷多彩的人生传记,读来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卷“多彩的人生传记”的具体内容。(6分)(4)当年吴敬仪为让子女远离政治而让吴阶平学医,多年后吴阶平却凭借医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走上政治舞台,这二者是否矛盾?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积极参与政治?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一幼儿园校车被撞致19人死亡,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全面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B赵本山、宋丹丹均在近日宣布“不再上春晚”,这对于喜欢“山丹丹组合”的观众来说,明年春晚将不能再看到他俩神气活现的表演了。 C在当今社会中,投资风险性的行业一定要小心谨慎,稍不注意,有的投资就等于泥牛入海,肯定收不回来。 D在楼市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今天,鼓励盘活存量,或许能够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扼住信马由缰般飞涨的楼价。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 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且,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和谐的产物。 B在这首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乐曲声中,我们听到了极为和谐而又令人震撼的音符。 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 和民族,都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 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 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 B C D16将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为一句话。 (不超过60个字)(5分) 传统的“穿越”,对象是空间,如“穿越边境”“穿越沙漠”;现在流行的“穿越”,则是“穿越时空”的简称,是文艺作品中一种展开情节的流行手段。穿越电影、穿越电视剧、穿越小说等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会不断地往来于不同的时空。这种时空的错乱,容易造成受众的费解或误解。于是,“穿越”又有了“玄”“乱”“令人莫名其妙”等意思。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注意内容、句式、修辞与语境保持一致。(6分) 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 ,为生命添一分绿意,增一道风景。也许, ,但你依然可以升成一轮皎洁的月亮或一颗微弱的星辰,为大地添一分光明,增一分热量。也许,你装扮不成雍容华贵的牡丹,但你依然可以长成一朵野花或一棵小草,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宋代诗人苏舜钦有一首哲理诗: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高三第五次周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卷 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成为法的适用基础”的是“约定俗成”的“俗”。)2B(错在“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原文第四自然段中是“也有可能”。)3C(错在“应该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原文第六自然段中是“和而不同”。)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状:情状,情况。)5A(不能表现有才华,讲颜之推险被定罪。)6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杀掉颜之推,依靠行台郎中王则说情才将其赦免。)7(颜之推)嗜好喝酒,过分任性放纵,不修边幅,当时的舆论因此轻视他。(“任纵” “以”“少”各1分,句意2分,共5分)天保末年,(颜之推)随从(显祖)到天池,(显祖)准备任命(颜之推)为中书舍人,派中书郎段孝信带敕书给颜之推看。(“从”“以为”“出示”各1分,省略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参考译文】颜之推,字介,是琅邪临沂人。父亲名勰,是梁湘东王萧绎的镇西府谘议参军。颜之推很早继承家传的学业,十二岁时,适逢萧绎亲自讲说庄子老子,他就参与到门生行列。他对清谈并不爱好,退学回家,自学周礼左传。他广泛地阅读各种书,无所不晓,文词典雅明丽,很受镇西府的人称赞。萧绎任他为湘东王国的左常侍,加授镇西府的墨曹参军。他嗜好喝酒,过分任性放纵,不修边幅,当时的舆论因此轻视他。萧绎派世子方诸出镇郢州,叫颜之推任管记。正赶上侯景攻陷郢州,多次想要杀死他,依靠他的行台郎中王则说情才得以豁免,被囚禁押送到建业。侯景被平定后,(颜之推)回到江陵。此时萧绎已经自立为王,任命颜之推为散骑侍郎,掌管舍人之事。后来萧绎被周军所击败,周大将军李显庆看重之推,推荐他去弘农,让之推在他的兄长阳平公李远处掌管书翰。正好黄河水暴涨,颜之推就备办船只带妻子儿女逃奔北齐,中间经历险要的砥柱山,当时人称赞他勇敢有决断。齐显祖见到颜之推很喜欢他,立即授他奉朝请,召请他到内馆里,随侍在自己身边,(颜之推)颇受重视。天保末年,随从至天池,准备任命颜之推为中书舍人,派中书郎段孝信带敕书给颜之推看。颜之推正在营外饮酒,段孝信回来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显祖,显祖就说:“暂且停下。”于是任命就停止了。不久官职慢慢升至中书舍人。皇帝不时有索取,常叫中使传达旨意,颜之推遵守旨意宣布,馆中人都听他命令。馆里所进呈的文章,都由颜之推将文章封缄后复加印记,到进贤门奏上,等有了答复才出来。颜之推还擅长书法,监察校对抄写,办事勤快敏捷,可说是才能和职位相称。皇帝对他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被功勋卓著官居要职的人嫉妒,(这些人)常常想要加害他。崔季舒等人将向皇帝进谏,颜之推有急事回家,所以未能同其他人联合署名上书。等到(皇帝)召集进谏的人,颜之推也被叫进去,勘验奏书上没有他的名字,才得以逃过灾祸。等到周兵攻陷晋阳,皇帝轻装骑马逃回邺地,困窘急迫不知道怎么办好,颜之推沿用宦官侍中邓长颙关于逃往陈国的计策,仍然劝皇帝招募一千多个吴地的人做自己的随从,取道青州、徐州一起投奔陈国。皇帝很想采用这个计策,把它告诉丞相阿那肱等人。阿那肱不愿意到陈国去,劝皇帝将珍宝辎重等物送到青州。皇帝虽然没有听从颜之推的计策,但是仍然任命他为平原太守,命令他把守河津。齐亡后,颜之推进入周朝,大象末年任御史上士。隋开皇年间,太子征召之推为学士,对他非常礼待。不久因病去世。一生著作三十卷文章,撰写二十篇家训,这些作品一起传播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6分)“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2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独”若答成“孤”“寒”“空”也可酌情给分。)9(5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空园孤壁,静寂凄清,抒写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苦。(1分) 衬托。(1分)滴露之声,从反面衬托夜阑人静;(1分)以夜阑人静、“野僧”为邻,从正面衬托飘零孤单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按要点回答,所答内容符合要点意思亦可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2)可以横绝峨眉巅(3)佳木秀而繁阴(4)化作春泥更护花(5)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每空1分)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25分)(1)BE(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最主要的作用应是总领全文,为下文张本;C应是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正面衬托“他”技艺之纯熟、高超;D不是“不小心”砸了手,而是故意为之,好借机济民。) (2)技艺高超,不慕名利。如制作炸弹石碑不露破绽,仗义疏财却不邀名等。讲原则,有正义感,不卑不亢。如不轻易给人凿龙碑,两次凿龙碑谈工钱时表现得寸步不让等。谋富济民,侠骨热肠。如凿龙碑的工钱都用于救济百姓等。富有民族气节和机智斗争的智慧。如视龙为中华民族的神圣图腾,第二次凿龙碑痛报民族大恨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探究兴趣。渲染庄严的气氛,增强故事的神秘感。为下文作铺垫,暗示墓碑爆炸是“他”精心设计、周密执行的结果。(每点2分)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以小故事透视大背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现代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背景,如军阀统治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小人物反映大人生,小说主题涵盖了做人要讲究原则、要有热心肠、要有正义感、还要有智慧等重大人生主题;以小角度关注大世界,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有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的赞美之情,对我们民族优秀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褒扬倾向。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小说围绕“凿碑高手”,运用语言、动作、神情以及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段,极尽能事地刻画了“他”这个传奇人物;作品抓住两个主要事件,在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凿碑高手”生动鲜活的形象;小说借“凿碑高手”之题,既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关注,又凸显了“他”的技艺高超、人品高尚、智慧高绝。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作者围绕“凿碑高手”组织材料、安排情节,使情节不枝不蔓、高度集中,体现出简洁明快的结构特点;小说以“凿碑高手”为线索,来贯串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及其描写,从而凸显了人物形象;小说在剪裁时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使概括叙述与精细描绘有机结合,完整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凿碑高手”的形象。观点四: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现实启发和教育意 义。作品抓住“凿碑高手”这个典例的形象,以丰富的艺术手段去描绘其传奇的人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较强的感染力;作者借这个形象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以及对人性美的赞美,从而启发读者去认同和接受高尚的价值观;读者在这篇作品中会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升华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此题考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25分)(1)AD(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C得1分,选B、E不得分。B“自叹不如”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有时看到感慨地说”。C“在没有成功保障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错误,原文是“缓解了周恩来的病情”,且作为高水平的泌尿外科医生,吴阶平手术效果是有预期的。E“始终战斗在医疗卫生岗位的第一线”错误,原文只是说“继续接触外界,联系社会”)(2)父亲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的熏陶;美国进修的经历和世界顶级专家的指导;周总理言行风度的影响和具体指点。(每点2分)(3)在中国泌尿外科领域里独领风骚,为上自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群众的患者治疗疾病;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完整的泌尿外科,培养了中国好几代泌尿外科医生;积极参政议政,担任多种社会兼职,在政治舞台上有出色的成绩。(每点2分)(4)不矛盾。在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吴敬仪让子女远离政治独善其身的做法是可取的,也的确令子女术业有专攻;(2分)吴阶平在医学领域和政治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渠道不同,但都是贡献社会,服务人民。(2分)我认为科技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政治,政治并不仅仅指做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可能真正远离政治,科技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专业技术服务社会,参与政治并不会影响专业的研究,而是更好地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4分,观点、解析各2分;回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C(A.痛不欲生:指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这里应该用痛心疾首。B项“神气活现”:形容突出地表现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复返。D项“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的闲逛或随意行动。不能用来修饰“楼价飞涨”。)14.D (A项不合逻辑,“而且”前后分句应是并列关系,“而且”应改为“同时”。B项“这首乐曲声”不搭配。C. 词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15. C(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应接在后,与“循环”相应,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16(5分)“穿越”一词被赋新义,成为文艺作品中的一种展开情节的流行手段,易因时空的错乱,造成受众的费解或误解。17示例: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或一枝秀竹 你升不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为人类添一缕芳香,增一分活力(首句必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的描写对象应为“太阳”,并且注意修饰语应体现太阳的特点;第三句应注意内部句式整齐一致,并且体现“野花”和“小草”的意义。共6分,每句2分)六、写作(60分)18【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诗。把握诗歌的哲理是审好题的基础和前提。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杂草丛生,荒芜不堪。这说明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持精华,这样才能美好常在。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即主体的成长与提升需要自身与外界不断地帮助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写作此文,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立意:从个人角度:品格修养的提升;行为习惯的约束;思想境界的净化;理想追求的专一,等等。从社会角度:法律的约束作用;道德的警醒作用;舆论的监督作用;教育的感化作用,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