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2年《走向高考》专题复习检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5442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2年《走向高考》专题复习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2012年《走向高考》专题复习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2012年《走向高考》专题复习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2年走向高考专题复习检测22综合训练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_(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_解析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阴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尘嚣,实亦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脚襟、情趣。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_(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_解析(1)本诗前三联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清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情。最后一联点明作者心下凄然的缘由。“厌听棹歌声”是诗的最后一句,要结合全诗揣摩这句诗的用意。(2)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了解景与情的关系,通过对景与情的解析来把握作者的情感。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_解析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幅充满辛酸和悲哀的生活画面。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一悲一喜,悲喜交集。总的倾向是“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愧”字,表现了内心的凄凉,因此,题目之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更突出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很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人的风烛残年正类似秋风落叶,从而营造了悲凉的气氛。答案(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_(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_解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回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振,羁旅的孤寂似乎也冲淡了不少。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客心孤回”作铺垫。(2)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诗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这幅色彩鲜明的图景,充满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_解析(1)首先要弄清诗歌的大意,然后针对诗中写月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再联系上下语境指出它们各自的作用。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2)诗歌截取几个时间片断,以时间的流逝烘托漂泊天涯之感;又以水上人归暗示自身的漂泊不归;最后以“听不尽”的动作暗示内心的活动,与开头“卧闻”相呼应,完成从无心到有意的心理过程。写羁旅愁思,但含而不露,哀而不伤。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_(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_解析这首诗首联点明水光天色一片睛虚,水面上波纹不起,突出了一个“静”字。颔联写景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小虫游鱼微动,使浮萍绽开,竟映出山影;岸边草丛本一样宁静,不经意间却听到虫儿活动时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写自然之静。颈联写“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结尾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颇为高明。作者绰号叫“张三影”,因善写“影”而得名。本诗写“影”同样精彩。答案(1)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_解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颔联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尾联鸟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答案1)抒发了三种感情: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对时局国事的忧虑。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2)“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8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笋皮。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_(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_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阴中。“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缕缕翠竹的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拂动着。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3)示例: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3)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_(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_解析“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占领区内。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入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东入海”的黄河,仿佛夹着愤怒之气,倾泻而来;“上摩天”的华山,昂然挺立,直刺苍穹,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是饱含无限辛酸。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经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但失望终究又不同于绝望。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他不是临终前还希望“王师北定中原”吗?于此可见,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的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觉:醒。(1)白居易,字乐天,号_。(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_解析(1)该题考查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解答该类题目,考生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2)该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颔联描绘了作者清早开门的所见所闻,而非清晨兴旺之景。(3)该题考查手法赏析,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该题,重在审题。题干中明确点出“细微处”,考查就要从画线句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按照理解句意题目的思路进行解答即可。答案(1)香山居士(2)B(3)“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觉;“乍轻”呼应“新脱”,描写细致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_(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_解析(1)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物的情态和特点。(2)“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褒一贬,态度鲜明,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绝非在纯粹地写“桃李”“荠菜花”,而是和诗人的自身境遇有关,因此,所谓的“代人赋”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一家”指的是_。(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_解析(1)根据题目及词的意思,两种是指“雪花”与“梅花”,作者就是通过梅花与雪花的对比,表达对梅花的赞美,词中“风流”是指“风度”或者“气质”,“一家”是指“大自然”或者“寒冬”。“两种风流,一家制作”这句意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气质不同。(2)这首词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分析时应该抓住最后两句“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这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梅花惟高一着”之意。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答案(1)梅花与雪花大自然(2)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1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_解析此曲选自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明朝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明亡明之痛,表达了强烈的追怀哀思。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亡朱棣迁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明朝的灭亡。明灭亡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壮的曲子。曲词文字较为浅显易懂,透过文字,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表现得较为明显。抓住关键词 “旧日窗寮”“破纸”“坏槛”,扑面而来就是一股衰败、凄凉之气,“粉黛”自然令人想起“六宫粉黛”无颜色,借代的修辞一目了然。“嫩黄花”“新红叶”点明了初秋的时令,而“端阳不闹”“重九无聊”“无个人瞧”等又倍添冷清萧索之感,今昔对比,心中无限伤痛。答案(1)借代、反问。(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_(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_(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_解析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是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信念与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15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_(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_解析(1)第七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第八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2)题较为简单,分清豪放派与婉约派即可。(3)第一问紧承上题。第二问: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答案(1)D(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描写,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作者的用意不是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豪迈气势、乐观胸怀,略见一斑。16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