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地理答题模式.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5024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高考地理答题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高考地理答题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高考地理答题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一、地球在宇宙中(一)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2)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3)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二)太阳系概况(1)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近到远)(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3)小行星带: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三)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与原因1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2原因:外在原因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运行轨道;内在原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有液态水(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高低 天气状况 海拔高低 日照时间长短我国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气少,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我国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多。2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及生物生长提供了光、热资源;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五)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1)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光球层上的太阳黑子(周期11年)(2)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色球层上的耀斑(3)太阳风在日冕层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影响气候产生11年为周期变化。(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1画出地球公转图,标出地球公转方向、节气、远日点和近日点;画出冬至日时地球侧视光照图,说出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白昼时间长短的变化规律2地球运动的意义(1)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2)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纬度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相反。4昼夜长短的变化 纬度变化规律:二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相反。5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进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二、大气环境(一)列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天空呈灰色;吸收CO2、H2O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二)画出热力环流图,判定高低空四点的气温和气压大小(三)画出三风四带图、标出三风四带名称,说出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气候特点1大陆西岸(1)30N40N间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40N60N间气候特点全年温和多雨(3)南北纬10间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2东亚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25N35N,温带季风气候35N到55N)(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亚洲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太平洋副高指向亚洲低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东南季风;冬季海陆热力性质相反,大陆形成亚洲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亚洲高压指向北太平洋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西北季风。(2)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或寒冷温带季风)少雨(3)对农业生产影响: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作物生长;季风不稳,易发旱涝灾害;寒潮3南亚季风(大陆东岸20N25N)(1)成因风压带与风带季节性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成西南季风;北半球冬季受东北偏见影响,又位于亚洲高压南侧盛行东北季风(2)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雨季(3)影响:旱涝灾害多发(四)常见天气系统1列举影响我国天气的常见天气系统春雨、梅雨、伏旱、北方夏季暴雨、台风、寒潮2能说出常见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五)全气候变暖1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2影响: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种植业向高纬推移三、陆地环境(一)画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标出四种类型物质名称及其相互作用(二)列举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形成的典型地貌(三)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1背斜成山地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发生形变,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形成山地;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反而成谷地;在背斜中储藏油气资源2向斜成谷地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发生形变,向下凹陷的为向斜,形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地;在向斜中储藏水资源3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渭河谷地与汾河谷地4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5断层处,地壳不稳,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不能建水库坝基不稳,易漏水。四、水循环与洋流(一)水循环1画出水循环示意图,标出三种类型水循环,及其主要环节名称2水循环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使各圈层间、海陆间实现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三)洋流1画出洋流模式图,标出暖流与寒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热量平衡: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等对沿岸沙漠气候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及上升流(秘鲁渔场)海区形成渔场影响航海:顺流航速快、省燃料影响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的实例“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现象2差异性表现(1)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高纬最为明显。如我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自然带由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规律(2)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在中纬明显。如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状况的影响,不同坡向自然带谱差异是因相对高度差异不同;一同坡向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是由坡向不同,要么阴阳坡间的热量差异、要么东西坡间的水分差异(4)注意:地中海气候下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的东西岸六、 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一)洪涝灾害 1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2正常年份锋面雨带位置:5上南岭,雨徘徊;6中北进,江淮摆;7月、8月,东北、华北呆;9撤江南,10回海2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径流量大;加上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或地势低洼、河道淤塞,泄洪不畅。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台风的影响;3治理措施: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水库;中游:退耕还湖;利用低洼地修建分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淮河);提高泄洪能力(二)干旱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危害: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沙尘暴现象 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2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冬春季节,冷锋过境,多大风;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3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建立人工草场,规定合理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推广农村用气用煤; (四)地震 1我国典型地区:西南 2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3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诱发其他灾害等 4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立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五)台风1我国典型地区:东南沿海2成因: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生成的强热带气旋3危害:不利:狂风暴雨、风暴潮,形成洪涝、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破坏庄稼;有利:缓解盛夏酷暑(六)寒潮1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引起大幅降温,属冷锋过境。2危害:不利:降温(作物遭冻害,秋、春季危害大)、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破坏牧场)、大雪、冻雨(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有利:减少来年病虫害(七)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1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旱雨季分明、雨季多暴雨 ;山区面积广大,落差大;地壳运动强烈、构造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疏松碎屑物多;(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2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