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说课设计之一.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3684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丑石》说课设计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丑石》说课设计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丑石》说课设计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丑石说课设计之一世界上,美和丑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贾平凹的丑石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块被大家认为丑得不能再丑的石头,却被天文学家定义为“一件了不起的东西”,揭示了“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的深邃哲理。语文课程应该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像这样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此文大量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渲染丑石的“丑”,突出丑石的“美”。前半部分,从丑石的样子、功用等多方面,把丑石的丑表现到极至。而当天文学家说它是件了不起的东西,还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后,作者终于领悟了丑石的“伟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这种对比的表现手法,并尝试模仿这种写作手法,是本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我想以感受“丑”、发掘“美”和“美”与“丑”的转化这三部分来组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美与丑的对比中,了解美和丑之间的转化,读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一、感受“丑”1.读课题,说石头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可以供人欣赏,有的可以装点生活,有的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或多或少接触过石头。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石头,谈谈自己见到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的。为后面的感受这块“丑石”到底有多丑做好铺垫。这个环节设计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当中,关注作者从多角度表现“丑”的方法。2.读课文,寻找“丑”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进行对话,思考:这块石头到底丑在哪里?寻找自己认为最能突出“丑”的词语或者句子,做上标记,或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找“丑”的过程中了解了这块石头。3.交流体会,感受丑在学生静静阅读课文,并进行了一定的批注后,请同学交流。学生会发现这块石头不仅相貌丑,而且还一无是处,不能垒墙,不能做石磨,原本可以让小孩子们爬上去,又因为“我”的受伤而令人生厌。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语言文字表面意思的复述上,要引导学生读懂这是一块什么样的丑石,尝试着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则抓住机会,出示第5自然段:“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当用许多语言还不能表达石头的丑后,也许“丑得不能再丑”是最贴切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为此,当学生交流到“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的句子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是把什么和丑石进行对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再让学生模仿这句话练习说话,还可以将丑石和什么类比,达到突出丑石“丑”的效果。二、发掘“美”其实文章的前半部分越是突出了丑石的“丑”,读者就会越期待丑石“美”在哪里。这是一种阅读心理。教师根据这种心理需求,提出:就这样一块丑得不能再丑的石头,却因为天文学家的到来,摆脱了被人咒骂、被人唾弃的命运。学生很自觉地进入文章后半部分的阅读。也许他们一遍还没读明白,老师不妨让他们多读几遍,在读中探寻丑石的“美”。“美和丑”都是从人们的主观来判断的,为此要发掘石头的美,并不是要研究这块石头,而应该研究看石头的人,他们是怎样看待和评价这块丑石的。为此,老师提出这样的填空题:在先祖的眼里,这是一块的石头;在天文学家的眼里,这是一块的石头;在作者眼里,这又是一块的石头。同学们通过读文,很快能发现,这块陨石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它给我们的先祖光明,向往,憧憬。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是有贡献的石头。而在天文学家眼里,它存在着较高的科研价值,是一块有价值的石头。然而了解作者对这块石头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让学生反复读最后一小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联系课文前半部分对丑石“丑”的描写,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什么叫“默默地忍受”,丑石忍受过什么?是怎样默默忍受的?什么叫“不屈于误解”,丑石曾经受到什么误解?什么叫“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丑石曾经有多么寂寞?生存为什么伟大呢?通过“读词解词回顾比较”丑石那默默无闻、坚韧不屈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通过反复研读,同学们发现作者是被丑石那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深深折服,说明这是一块有个性、善生存的石头。而丑石曾经的贡献,科研的价值和不屈的性格构成了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美丽。三、“美”与“丑”的转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学有所悟的语文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语文课。为此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老师试图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一步升华对学生对“美与丑”的理性认识。其实像丑石这样默默地、不屈地生存的事物和人物还有很多。不妨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或是人物,也像丑石那样不起眼,甚至被人瞧不起,但是却有着不同凡响的魅力。尝试着模仿作者类比的方法,按照“他不像,也不像,但是他却”的句式练习说话。从而深化主题,教会学生怎样辨证地看待世界,怎样发掘和塑造自己身上的“美”。本课的板书设计很简单,课题下一个“丑”字,一个“美”字,中间是一个双向的箭头。这双向箭头体现了:美与丑可以转化的哲理,能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这样的板书也呈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板块,让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