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南通市崇川区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2992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南通市崇川区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2014学年南通市崇川区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2014学年南通市崇川区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与运用(2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南通市ho河风景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的中心,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全长10公里,水面1040亩,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整个河道曲曲折折Ay回激荡,呈倒置的葫芦形状环抱老城区,形成了“水抱城、城拥水,城水一体”的独特风格,素有“江城fi cu项链”之称。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2.A处应该填的标点是_。(2分)3近几个月来,雾霾天气持续笼罩了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影响了游客到濠河风景区游览。为了普及相关知识,通城中学决定邀请市环保局专家王致和教授,于本月二十六日上午八时在该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一次关于雾霾防护的专题讲座,现请你以学校的名义给王致和写一份邀请信。(4分) 4南通城区的不断扩张,引发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进而带来了郊区原住鸟类的生存环境的改变,请你拟一句爱鸟护鸟的口号和一条具体可行的爱鸟护鸟的措施。(2分)(1) (2)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汽车下乡”活动为南通市农民展示了各种款式的汽车,真让农民见异思迁。B我们读文章时应避免断章取义,这样才不会曲解文章的意思。C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就可以淋漓尽致地享受生活了。D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颁奖盛典上夸夸其谈地说自己只是个会讲故事的人。6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参观拉格多科学院时遇到一位最巧妙的建筑师,他发明了建筑房屋的新方法,他还说这和蜜蜂、蜘蛛的办法相同,请你说说他是怎样建筑房屋的?(2分) 7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2)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 _ _。(岳阳楼记)(4)“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5)莲是高洁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 , ,”来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6)马航客机已失联五十来天了,尽管一百多名同胞生还希望渺茫,但是搜救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我们的祈祷也一直没有停止,我们多么希望“ , ”啊!(限用游山西村中的诗句。)二、阅读理解(63分)(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2分)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答: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答: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后出师表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攘除奸凶 ( ) 以奉先帝之遗愿( ) 今贼适疲于西 ( ) 10.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臣 受 命 之 日 寝 不 安 席 食 不 甘 味。11翻译下面句子。(6分)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_ 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_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_ 12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由此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_ 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8分)不 卖范春歌我有个朋友是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一天,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在天桥下问路,朋友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很详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双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80多啦。他摸摸虎头鞋说,20块钱卖给他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他将虎头鞋拎到手里看了又看:50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他着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钞票:好,不说了,100!年轻的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120!讲到这里,因为激动,朋友的脸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好鞋。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真不知怎么谢你!这下我的朋友愣住了。当夫妇俩将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120块,一分不会少。夫妇俩说,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不卖。朋友劝道,你们告诉老人,虎头鞋在城里卖了这么多钱,老人家不知会多高兴。对方笑了,女人说:太姥姥知道有人这么喜欢她做的鞋,要掏这么多的钱买,就很高兴了。你拿去给孩子穿,我们让太姥姥再做,方便。听到这里,我和先生站起来,都想看看这双虎头鞋。朋友摊开双手:我没有拿,把虎头鞋给他们放进了塑料袋,说,你们告诉太姥姥,她做的鞋漂亮极了,有人出很大的价钱你们都没卖。她老人家一定更高兴!13通读全文,理清文中故事的脉络,完成填空。(4分)“朋友”想买虎头鞋 “朋友”坚持买虎头鞋 “朋友”不买(要)虎头鞋。 14文中画线的句子“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5文章第二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6读罢此文,你一定感慨良深。你是如何理解“拒卖”虎头鞋和赠虎头鞋的情节的。(6分)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22分)论 俗 气尹荣方 什么叫俗气?譬如一个大男人,脖上一根粗项链不算,手上另戴三个金戒,我们就觉得俗气。从前儒家的意见,只重富利,就是俗人。此人挂金戴金,不就是炫富重富,不是俗人又是什么? 一味重富炫富,即显俗气,则节庆祝语之“恭喜发财”、“大富大贵”之类,非俗气而何?今神州滔滔者皆是此类话语,则我们不能不说,现在的俗气,已如被污染的空气,浓烈而无处不在,使人欲避而不能了。中国有句古话“移风易俗”,风俗不必皆是良俗,不良的风俗应该移易,如舌尖上的浪费要移,无节制的乱放鞭炮要移,惟富利是尚的“恭喜发财”的习俗也要易也。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黄山谷也说:子弟诸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苏、黄前辈,谆谆以俗为戒,此中意味,耐人寻思。常有学生问我:老师,学古文有什么用呢?对这样的问题,我又能作何回答呢?想起从前希腊的欧几里得教授学生几何,有一学生做了几道几何题后问他,我学了这些有什么用呢?欧几里得就叫来一个奴隶说,去拿两角钱来给这小子,因为他是一定要用他所学的东西来赚钱的。不能超越利害去学习,像欧氏的弟子那样的功利者,在我们这里更是比比皆是,多如牛毛的。还是用儒家的说法,俗人还意味着“不学问,无正义”,有意思的是,儒家把好学、追求学问看成不俗的表现,与古希腊人的意见不谋而合。而今到处讲功利,金钱权位至上,哪里还存好学的精神呢?柏拉图曾说,好学是希腊人的特性,正好像好货是腓尼基人与埃及人的特性一样。假如柏拉图活到今日,关于中国人的特性,他会如何说呢?我们可以说,荀子、苏东坡、黄山谷等人的不俗,还表现在他们的求道、求学问包括“游于艺”之中的。苏、黄他们之求道、求学问包括“游于艺”绝少今人那样的功利企望,所以他们视学问、诗文、书画为身心之物,须臾不离。对于苏黄“惟俗不可医”之说,有人提出只有读书可医俗,或也是从求道求学求艺着眼的吧。然而我们常听人发问,艺术有什么用呢?这类人进而更会发问,真理有什么用呢?道德有什么用呢?日本诗人荻原朔太郎说:“如果点数鱼篓子里的鱼,便能计算出渔夫一天的意义来,那么人生完全可以看作实利的东西。根据事物的完成结果来评判事物的本来意义,全然属于功利性的思考。而另外一种思考则相反。那一类懒惰的天才,是如何在其慵散中无为地度过一生的?隐居的孤独者的冥想,像昏暗墓地上燃烧的磷火,消失于空旷的无风草原。啊,有谁可曾望见。”假如世上全是功利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设想这个世界是何等乏味。功利的人生又是何等的无趣。此所以古人要慨叹“俗氛弥漫,教人难以况味”了。而古人论不俗,更强调“临大节而不可夺”,坚持操守与正义。不俗者也就是孔子指出的能讲点真话、人话而绝不是依违两端、模棱两可的“乡愿”,孔子最痛恨乡愿,因为他们同乎流俗,合乎浊世,不分是非,唯唯诺诺,左右逢源,被认为“好人”,称誉乡里。孔子有取于狂狷,对乡愿却斥为“德之贼”,认为他们是人类品德中的败类。乡愿越多,说明这个社会的风气越成问题,这样的俗气俗氛,较之重钱重权之风,尤为恶浊,尤须我们痛视并努力匡正之也。17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答: 18在作者看来,“俗”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种精神实质有何负面影响呢?(4分)答: 19文章第(4)节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答: 20联系课文,你认为作者眼中的“俗”可不可以医?若可医,又当如何医?(4分)答: 21孔子斥责的“乡愿”具体指什么?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乡愿”的看法。(6分)答: 三、写作(65分,其中含写字5分)22人们常抱怨生活太单调,太枯燥,几乎感受不到感动。其实,点点滴滴的感动在你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只是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够收获许多感动的印记。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赛场上一句热情的鼓励;手机里一张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盘温暖的饭菜;抑或是一次快乐的远足,一次春雨中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的哭泣。同学们,用心回味曾经经历过的感动吧,把它装入行囊,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有滋有味。请以“有一种感动值得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20132014学年语文初三模拟试卷参考答案1濠、迂、翡翠(每字0.5分,共2分)2逗号(或,) 2分34分 邀请信(尊敬的)王致和教授:我校兹定于本月二十六日上午八时在礼堂举行雾霾知识普及的活动,特邀请您作专题讲座,期待您的光临。 通城中学 2014年4月24日注:称呼1分,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事由缺一不可)2分,署名及日期1分,共4分)。4(1)给鸟儿一片树林,还自然无限生机。等。(2)多建人工鸟巢等等。一句1分,共2分)5. B(2分) 6. 先从屋顶造起,自上而下一直盖到地基。(2分)7(1)思而不学则殆(2)会挽雕弓如满月(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一年之计在于春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共8分)8(1)C。(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分)(3)由上而下,由远到近,情景交融,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9把奸邪凶恶之人奉行疲困、疲惫(共4分)10臣 受 命 之 日/寝 不 安 席/食 不 甘 味。(2分)11.(我)担心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至于损伤先帝的用人之明。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尽快进兵的时候。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共6分)12.(1)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3分)(2)知恩图报、忠于职守、忠于蜀汉、眼光独到、能审时度势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附后出师表参考译文】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尽快进兵的时候。13.夫妇俩拒卖虎头鞋 夫妇俩送虎头鞋(各2分,共4分)14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2分)生动传神地刻划了夫妇俩因为“朋友”误解了他们,以为他们嫌价格低不肯卖,而又不知如何解释时的窘迫心理。(2分)15结构上引起下文;(2分)内容上表明朋友是个热心人,引出下文的“买”与“拒卖”的情节,同时又为夫妇俩赠鞋作铺垫。(2分)意思答对即可。16夫妇俩“拒卖”,说明他们不是为了钱的多少,而是他们觉得虎头鞋凝聚着太奶奶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无论多少钱都不能卖的(2分);而“赠鞋”呢,则是“朋友”的买鞋的诚心和乐于助人的热心是当今社会很少见的,也是无论多少钱所买不到的(2分)。两项比照,体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2分)。(涉及赞美人间真情等即得分)17对于俗气,我们应当痛视并努力匡正。或我们要去除俗气。意思答对即可。(4分)18(1)功利性思考是俗的精神实质(核心)。(2分)(2)假如世上全是功利性的思考,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乏味,我们的社会风气是多么的恶浊,我们的人生又是何等的无趣。意思差不多即可。(2分)19运用引证(或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告诉人们要以俗为戒,在生活中要避俗,否则将无法医治。进而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我们要去除俗气。这样写,既使文章富有文采,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出论证方法即得1分,其他3分。意思答对即可。20(1)可医。(1分)。(2)从个人角度讲,可以通过读书、求道、求学问来摆脱功利性思考,在是非面前坚持操守和正义;从社会角度讲,可以通过移风易俗,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两种综合起来说也可。(各1.5分,共3分)21(1)“乡愿”具体指不敢讲真话、实话,做事说话依违两端、模棱两可,合乎世俗,不分是非,唯唯诺诺,左右逢源。(2分)(2)不赞成这种(“乡愿”)表现(1分)。联系生活,围绕讲真话,见义勇为,敢于与不良风气作斗争等即可。亦可表赞同,理由顺畅、有一定的说服力也可给分。(3分)22参照南通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九年级语文试卷第8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