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发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1704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发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发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发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的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闻一多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任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阅读指导】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他在1923年1月的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在回国途中,他的内心充满了报效祖国的热情。1925年夏,当闻一多乘坐的海轮停靠在上海码头时,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像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发现就是闻一多回国后写的第一首诗,它既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心,也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这是一首十二行的短诗,题目是发人深思的,作为祖国忠实的儿子,当他怀抱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期望回来的时候,到底“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闻一多开篇就单刀直入,呼天抢地地喊出了悲痛的声音,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使人仿佛看见了诗人失望痛苦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诗人是听到母亲的呼唤而归来的,但是他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逼真地写出了诗人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激动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接下来,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的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他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当时黑暗的现实。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深,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他仍然要“追问”,像当年的屈原那样问天问风问大地,但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他陷入更深的悲痛中去。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是最后的四句,既然“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在我心里”这个结尾辞警意丰,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水恒,既是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又使全诗前后呼应,逐层递进,一气呵成,可以见出诗人构思上的功力。发现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的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闻一多其他的诗歌中也时常迸射而出,比如忆菊对“祖国的花”和“如花的祖国”的热情赞美;太阳吟中,诗人由于对祖国的热切思念,产生出的神奇瑰丽的想像:“太阳呵神速的金鸟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一句话里响亮的民族的庄严声音:“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祈祷中的自豪与骄傲:“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从情感入手,是理解闻一多诗歌的一条通道。【思考与探究】1、鉴赏诗歌不能只注意文本,就事论事,还应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有关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这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发现的创作背景。思考:诗人“发现”了什么?借助了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满怀期待回国的诗人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表现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失望和悲愤之情。2、难道作者的发现仅是祖国的沉沦吗? 明确:“你在我心里”,这才是诗人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表现了诗人挚爱之情。正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黑暗的现实恨之切。所以说,朱自清曾说过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相关资料】闻一多论闻一多集合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重人格于一身,有其特异的风骨。闻一多的一生,大致可用诗人、学者与斗士这三者来分别标志其不同时期的风貌。闻一多自况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他的挚友又说他是一团火。诚然,这个比喻是逼真的。闻一多,确是一团瑰奇多姿的火:作为诗人,宛若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学者,犹如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及至后来成为斗士,拍案而起的闻一多,则真正如同大爆炸的火山,烈焰迸飞,炙得千万人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闻一多植根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的旧垒,从私塾内尔雅、四书的故纸堆里挣扎出来。15岁那年,他带着求取经世致用之学的幻想和渴望,踏进了绿阴沉沉书香洋溢的清华园。从此,他就废寝忘食,博览群籍。他在致友人书中述其抱负,表示要以古人囊萤苦读的顽强意志自鞭自策,又要若古人的闻鸡起舞那样关注国运民瘼。正由于此,所以清华园里那沉滞的空气未能腐蚀青年闻一多那颗怦怦跳跃的赤子之心。当五四运动的怒潮扑进清华园的围墙,蕴蓄于闻一多身心的炽热的激流就腾跃起来了。深夜里,他用红纸写了岳飞的满江红词贴上饭厅大门,并贴出呼吁书警醒大家“从留学的梦中回到现实中来吧!”这如同一块巨石投进了死水,激起剧烈的震荡,清华的学生就此行动起来,和城内的巨澜合流了。书生闻一多也矫健地活跃在激流之中了!作为祖国坚贞的儿子,为了回护自己的母亲,青年闻一多抒写了不少以反帝反侵略为主题的篇章,如脍炙人口的洗衣曲、七子之歌诸篇。闻一多的言行确是渗透着爱国主义的浆液,弥足珍贵。尽管他当时理解社会问题还有嫌幼稚之处,但称其为一个赤诚的爱国主义者则是当之无愧的。(摘自时萌闻一多论)关于闻一多诗镌(20年代晨报专门刊载诗的一个副刊,新月诗派的创作园地)里闻一多影响最大。徐志摩虽在努力于新诗“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领导别人。闻一多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志摩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新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的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摘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臧克家对发现的论述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像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愤慨,他高歌当哭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 (臧克家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能力训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 马厩 灵柩 内疚 既往不咎 不落窠臼B. 休憩 收讫 修葺 自古迄今 锲而不舍C. 逡巡 唆使 梭镖 怙恶不悛 崇山峻岭D. 荟萃 市侩 烩饭 绘声绘色 脍炙人口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齑粉罡风若及若离指手划脚B. 蹂躏沤气义气用事招摇撞骗C. 颓垣磨砺漫不经心按部就班 D. 会演荒冢旅进旅退冠冕堂皇3. 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为( )经过世代的筛选, 至今的骨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文学虽然不是生活的 记录,但它必得拿生活作基础,进而达到对生活的超越。艾滋病在全球呈现蔓延的趋势,已经成为人类的公害, 防治艾滋病的行动,也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A. 流传 真实 从而B. 流传 如实 从而C. 留传 如实 因而D. 留传 真实 因而4.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俩从小就是同学,因为相互间秋毫无犯,所以一直是最要好的朋友。B. 如果他们对我们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定会自食其果。C.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点小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为训,关键是不能再次摔跤。D. “豪强”与“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与其浑浑噩噩虚度年华,还是轰轰烈烈大干一番。B. 在不久前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这两篇文章受到了众人的瞩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C. 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关键在于他是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是否刻苦努力,是否拥有理想抱负,是否善于抓住机遇。D. 这种违法行为的背后,还是利益驱动的表现。二、课内阅读阅读全诗,完成第6-8题。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6. 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却在回国后迸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的声音,请概括回国前后情感的转变,并简要分析其原因。7.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悲痛欲绝的情感的? 8. 简要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三、阅读探究阅读闻一多的也许,回答910题。也许葬歌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甲)你的眼帘,不许清风(乙)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丙)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以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用黄土轻轻盖着你,叫纸钱儿缓缓飞。 9. 诗歌用词要精炼,推敲下列选项,为甲、乙、丙处分别选出最恰当的词。甲处( ) A.照 B.射 C.拨 D.弄乙处( ) A.刷 B.飘 C.吹 D.掠丙处( ) A.树 B.伞 C.片 D.团10. 对也许一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明知爱女已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哭得太累”,要睡一睡。这一“睡”字,是全诗的血脉,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B. 全诗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自然景物和细小动作,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以使女儿能够长眠。C. 诗中用“咒骂的人声”来反衬墓地的幽静,这既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也表现了诗人厌恶世俗的不文明行为的高雅情操。D. 这首诗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这是这首诗的鲜明特色之一。阅读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回答第11题。(二)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11. 歌颂祖国和人民是诗歌常见的主题,但这首诗却有着独特的风格,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写出新意的?【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 A 都读ji B项锲(qi)而不舍,其余都读q C项逡(qn)巡 唆(su)使 梭(su)镖 怙恶不悛(qun) 崇山峻(jn)岭 D项市侩、脍炙人口都读kui,其余都读hu 2. C A项若即若离 B项怄气、意气用事 D项汇演3. C “流传”的意思是“传下来或传播开”,所“流传”的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等,“流传”的途径是口头的语言、书面的文字等;“留传”的意思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所“留传”的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如实”是“按照实际情况”的意思,“真实”是“不虚假”的意思。“因而”表示结果;“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下文是结果、目的。4. D A项中“秋毫无犯”指丝毫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常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不适合用于朋友之间。B项中“置之度外”和“置若罔闻”、“置之不理”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和“对”搭配。C项中“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合语境。5. C A项中“与其”与“不如”搭配;B项中主语搭配不当;D项中“表现”应改为“原因”。二、课内阅读6. 回国前内心怀着欣喜,对祖国的一切充满着期望;回国后面对如此的现状才发现却空欢喜一场,悲痛欲绝。带着满腔热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心目中的祖国,却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噩梦般的中国,这些使得诗人的美丽的梦破灭了,精神支柱在一瞬间倒塌,令人难以承受和面对。(可以联系时代背景)7. 采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我来了”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气,表达出那种急切的投入心情;在失望后将与祖国的会面比作一场“噩梦”,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又令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下去的设问、追问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捶足顿胸的悲痛。8.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热而真诚。在形式上,句式整齐,两行一韵,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特有的沉郁风格。三、阅读探究(一)9. 甲处:C 乙处:A 丙处:B10. C (二)11.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典型新颖的意象。如“神女峰的叹息”是拟人,“微风下的湖水”是比喻,挂霜的葡萄,成熟的硬核又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使这首诗蕴涵着生机勃勃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