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40335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RRG.JNRP.CN发布日期: 2007-05-18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氛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办学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外部公共环境;而校园内部环境又可分为两个层面,即显性的物质环境和隐性的文化(精神)环境两个层面。显性的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的硬件设施,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隐性的文化(精神)环境主要指隐含于学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中的价值观、教育观、管理作风以及校风、学风、班风等,它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对全体师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高施以影响,给予受教育者一种潜在的教育。1、校园环境文化的功能(1)规范功能。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广义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纯天然的自然环境在大学校园中已很少见,大学校园环境多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因此,大学校园现行的物质环境无疑都浸染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影响与制约作用。整洁幽静、错落有致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平静恬淡,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足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优美校园环境的热爱,进而自觉保护校园环境、抵制破坏校园环境的不良行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律意识和他律意识。(2)培育健康心理功能。校园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大学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和途径。一方面,优良的校园环境文化是给学生正面影响的肥沃土壤,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例如,合理的校园布局、凝聚历史文化及世界文化内涵的建筑、宽敞明亮的教室、宁静而带有书香气息的图书馆、整洁而舒适的宿舍、鲜花与古树相伴的校园小路、壮丽并富有激情的运动场、色彩斑斓并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洁净的食堂等,不但有助于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疲劳,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舒畅、美好和安全。与此相反,低劣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例如,噪音充斥、垃圾遍地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压抑、心情烦躁、厌学甚至自卑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意志薄弱者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悲观厌世或犯罪等现象。由此看出,优良的校园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高等教育国际一体化加快的趋势下,我国的大学校园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校园环境文化可以说是屏蔽社会恶劣风气的一道天然屏障。(3)引导功能。校园环境的主体是建筑。许多高校的建筑都独具风格和特色,并彰显出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无言地对学生进行着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虽然校园建筑不是大学的主要标志,但如果在建设过程中赋予其特定的人文内涵,那它就会成为鲜活的课堂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如中国青年运动发祥地北京大学的红楼,会使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人无不受到它那种民主、自由、独立思考、宽容大度、追求科学创造等文化传统的影响。又如始建于1920年、在建筑上具有强烈审美感的天津外国语学院“法国罗曼式建筑”的钟表楼,以其浑然天成、优雅无比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欧式建筑的风格,对天津外国语学院集世界文化之大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大学生置身于这些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科学配置的具有深厚世界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之中时,就会使他们时时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甚至进而产生热爱校园、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热爱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由此看出,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发挥着导向作用,并且这种导向作用不是短期的,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发挥着作用。(4)审美和教养功能。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审美能力的无声课堂。蕴含着自然美、人文美、结构美的大学校园建筑群,本身就是培养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的生动教科书。在浑然不觉中,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因而会不断提高。这是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2、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特点(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前,很多高校不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把校园外在环境当成可有可无的部分,思想观念上不予重视,把校园环境建设当成摆设,没有结合学校发展理念需要以及学生全面发展来进行建设。随着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和对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视,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性显著加强。一方面就是加强了资金的投入。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在校舍建设、校园娱乐文化设施配备上资金投人不足,难以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轻松的娱乐氛围,校园环境单调、枯燥,缺乏时代感。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对于外界社会变化的感知能力。新时期大学校园建设的投入加大,为校园环境建设的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是明确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高校形象树立的关系。校园环境的好坏与高校的对内、对外形象紧密相连,这个观念在现今高校发展理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标志性设计体现了群体共性的大学精神,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写照,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在风景优美的山东大学南外环新区,树立着一座“山东大学星”的雕塑,就是为了纪念国家天文台在山东大学校庆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29467号并命名为“山东大学星”的一颗小行星。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标志性的建筑对于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激励在校师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校园环境建设与高校形象紧密联系起来是当今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2)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体性。传统的大学环境建设将主体定位为高校教职工,学校各方面设施的规划、设计都是由学校教职工决定,学生参与管理的渠道很少。在校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对于大学校园有着最为直观和真实的感受,因此,他们对于大学环境发展的需求也是最直接的。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对校园建设的想法、创意,从而使大学校园更加充满青春与活力。树立全员共建校园环境文化的意识是新时期高校环境建设的又一特点。(3)校园环境建设的开放性。国外很多大学对于校园环境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理论层面上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可以广泛引进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前沿的理论,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校园环境建设。高校环境建设既要充分表现大学的特色和办学传统,继承发扬学校传统建筑的优势,同时也应积极吸收兄弟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促进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开放化、个性化、特色化。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除了在建筑的设计上创新以外,总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建筑风格。大学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折射出大学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在吸收外来建筑风格的时候,核心的理念价值是本民族的文化。现代建筑的各种式样,丰富了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也增加了建筑样式选择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大学都在努力发掘传统文化,标志性的建筑都是传统的产物。例如,北京大学的校门,清华大学的校门。但也有一些学校在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基础上,大胆的采用国外建筑风格,为我所用。(二)校园文化活动与文化品牌的打造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呐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层面。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是校园文化最生动最具体的表现,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还是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创造过程。人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通过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通过活动得以表现。从哲学的角度说,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其环境和人的中介就是客观实践活动。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交流思想、丰富知识的广阔平台。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天地。在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个人潜能。同时,拓宽了知识面,调整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意识,慢慢走向成熟。大学生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积极向上、勤奋进取、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文化氛围,使校园内充满高尚的文化艺术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强化育人功能的一项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现实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隐性教育功能,忽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向高校提出了通才教育的要求,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通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促进教学科研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由全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成功的校园文化本身就代表了学校的风格和水平。当前,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对于教学、科研设施、办学规模等方面的竞争来说,校园文化的竞争是一种隐性的竞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探索创新其管理运作模式,既能巩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成果,又能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制高点,在传播精神文明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消极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它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的反作用,这就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辐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为什么具有社会辐射功能?它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功能的呢?第一,高等学校是人才的集聚地,大学师生中有许多思想活跃、才华出众、智力超群的人才,他们高层次的文化特征与社会文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文化势能差,这就必然要形成校园文化活动向社会文化的辐射与流动。第二,高等学校是科学与文化的生产基地,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传授人类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与文化,同时还担负着创造新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任务。高等学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直接为发展社会物质文明服务,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将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方向。第三,高等学校是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园文化活动的成果最终会随着人才的流动而进入社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功能进一步说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不会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简单的己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而应该也必然要承担起创造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当前和今后几十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剧烈的转型阶段,社会文化也正经历着一次艰难的选择与重构过程,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出发,针对问题迎接挑战,构建健康向上、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创新。(1)树立精品意识,坚持活动运作的高品位和高层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精品意识,宁缺毋滥,多而不滥;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要全面开花,还要有所侧重。要克服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现象,即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内容平淡的多,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一般活动多,而能代表学校水平、走出校门受到社会赞誉的活动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满足师生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努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使之接近或略微超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2)发挥导向作用,增强活动内容的前沿性和开放性。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作为亚文化,校园文化必然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当社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必然随之变化。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其主体的高层次性,它又属于高层次的文化,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特征,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先导和推动作用。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希望,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必须具有超前性,使校园人注意到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意义。例如,针对大学生对最新科技学术动态信息的需求,山东大学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通过“大家讲坛”和“科学畅想曲”等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科技学术前沿动态。(3)坚持教育原则,注重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吸引力和渗透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形式。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关键在于,这种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牵强附会。例如,针对学生对择业创业经验的需求,山东大学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成功校友通过“小树林文化论坛”与同学交流探讨创业等话题。(4)强化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欣赏者、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贡献者。因此,学生独立组织、自主安排,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但是,强化主体意识,坚持自主原则,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相反,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这些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把好政治关,并在组织管理上进行技术指导。3、校园文化活动的分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学术研讨活动、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等。(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指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这一主渠道和会议报告、座谈讨论、知识竞赛、演讲、征文及政治性学生社团组织的马列读书小组、党章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2)学术研讨活动。学术研讨活动主要是指学习竞赛、学术讲座、学术讨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科研发明、科学文化节、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科普创作等活动,培养校园学术氛围,在学生面前打开领略新知识的窗口,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开启智慧,激发其施展才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3)文艺和体育活动。文艺和体育活动是指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技能培养、文化艺术创造(如歌曲、书画、摄影作品)、文艺比赛(如书法大赛、演讲比赛)、表演与欣赏(音乐欣赏、文学作品欣赏、时装表演)、文艺评论(如影评、小说作品评)等活动。大学体育工作包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要确保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教职工的体育锻炼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工会积极发挥组织的作用,开展适合不同群体特点的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假期,组织师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到城乡支工、支农、支教,参观纪念馆、名胜古迹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师生进一步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5)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就高等教育而言,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加快大学自身建设发展的理性选择。就高校实际来讲,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大学的需要;是学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需要。(6)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在新时期,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深人广泛开展,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和内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渐渐内化成为广大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7)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体现。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师生文明程度会不断提高。通过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对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高校应深化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建立起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形成风尚;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和教育,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自杀、出走等事件;开展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师生员工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和文明素质。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共同营造。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使高校师生员工特别是高校领导者以及服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3、群众性社团及其管理我国高校的群众性社团主要是指广大师生依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组织(主体是学生社团,也有部分教师社团或师生共同参与的社团)。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社团的发展程度,标志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所达到的高度。社团活动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莘莘学子永怀不忘的回忆。(1)学生社团的特点1组织形式的自发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团负责人自愿承担社团的发起和组建工作,其成员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自愿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所倡导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给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及大学校园涂抹了缤纷亮丽、层次丰富的色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拥有大学生社团三万多个,平均每个高校有二十个以上的社团。加人到社团中或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85以上。大学社团的兴起,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所起到的自我教育功能不可低估,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巫待加强有效的管理与引导。2群体目标的整合性。这是高校社团组织的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年龄和兴趣、爱好的原因,讲义气、重友情往往是这类群体有意无意渲染和信守的规范。就参加学生社团的成员而言,其参与社团的初衷基本都是由于在兴趣、爱好、特长和观念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从而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并在彼此的交往和相处中相得益彰,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追求,使他们走到一起,由于不发生任何利益上的冲突,使得社团内部的人际关系也很和谐,所以社团凝聚力强,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在这种感情性的基础上,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3社团成员的广泛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充实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一个很好的平台。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而且对成员的要求也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都可以参与到社团中。作为一种非正式团体,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加人各类社团,而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也使得学生社团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4组织结构的松散性。由于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不管是组织形式、成员,还是活动主题等都不可避免表现为松散性。因此,这个组织的成员不总处于稳定的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适应、不断地重新组合当中,这也是社团内部人员更换频繁的主要原因。当个别同学的文化学习、生活、情感等问题与社团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社团例会或社团组织活动时就出现了迟到、早退或不到的现象,甚至提前要求退出社团的情况,这对社团工作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5行为规范的自觉性。校园社团要保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有的社团有一套制度化的控制系统,有的则无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一般情况下,社团行为的规范往往难以形成强制的约束力,而主要依靠成员的自觉,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另外,社团组织的“领导”一般是凭个人魅力和能力获得成员的一致信任和推崇,经过组织成员的选举和上级领导组织的批准担任领导一职。所以,这个领导相对于成员来说,在某些方面必定是出类拔萃的,其组织和指挥协会的活动比较有力度,又加之有一个齐心合力的成员组织,成员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就比较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就比较强。6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社团成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社团成员往往能集思广益,活动点子自然层出不穷,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异彩纷呈。学生社团组织所举办的活动,不论是在宣传力度、活动策划、主题构思、活动形式上,还是在活动的效果上,都会在高校校园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往往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7社团设立的创造性。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针对性,诸如对特定的社会形势、热点问题的共同关注,或对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共同爱好,等等。某种意义上,学生社团成员、尤其是骨干或领袖成员,属于校园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前卫人物,充任引领校园文化的先锋。这同时就使学生社团极富创造性,善于并敢于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并因此吸引着众多大学生。8活动方式的灵活性。社团可以是虚,也可以是实,还可以虚实并举;可以定期,也可以不定期。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学生社团进一步融人社会,其自身也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学生社团活动日益活跃多样,在保留原有的讲座、竞赛、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创新,实现了由“外向型”向“联合型”的转变。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理论和实践结合地更紧密,更注重指导意义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社团由“单枪匹马”转化为横向联系,社团之间实现了跨系、跨校乃至跨地区的沟通和交流。综上所述,学生社团是学校中的群众性组织,在组织上表现为自发性、群众性;在活动上表现为多样性、灵活性;在发展程度上表现为层次性、差异性;在人员组合上表现为松散性、流动性。(2)学生社团的类型大学里的社团,层出不穷,名称和涉及范围五花八门,根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团活动的现状,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五大类:1学术类:创新素质培养的摇篮。学术类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紧密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其活动方式主要是定期、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并通过学术交流、办刊物等方式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学术性探讨。如英文协会、文学协会、计算机与网络协会、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科技创业者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是潜在能力的迸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主体活动等等。五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培养创新素质应把“六大解放”作为要谛:即解放眼睛看事实;解放头脑想得通;解放嘴自由言论道真理;解放空间走进大自然;解放时间勤思考。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具备三大要件,那就是信息、思考、争论。大学校园的学术型社团正是以这三大要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这种信息思考争论三位一体的活动过程,就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就会有创新潜能的进发。2服务类: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良好途径。服务类学生社团主要指成员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活动,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通常以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专业技术服务型,如大学生电子爱好者协会等;(2)劳动服务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爱心协会、水文化交流与传播协会等。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准绳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动力。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越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壜变和道德滑坡、道德失衡的时刻,知荣明耻、心系他人、服务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地肯定了服务人民的极端重要性,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装着人民,应是大学生共同认定的行为准则。高校中的服务性社团活动就为社员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社员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让他们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3娱乐类: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形式。娱乐类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成员的艺术特长、爱好相同为基础,为满足其成员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的非专业化的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活泼,以举办艺术技艺讲座、沙龙及排演节目为主,这类社团是高校群众性社团的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如戏剧社、书画协会、演讲协会、动漫爱好者联盟、编织协会、吉他协会等。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人的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群体带来过重负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告别众星捧月的高中时代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出现悲观、低沉的消极情绪;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令部分学生忧心忡忡;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临战状态。这些苦闷、低落、紧张情绪,极易导致悲观心境,似乎一切事物都使人烦恼,时时处处都感到不顺心,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情绪沮丧,工作、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调节心情的方法很多,艺术娱乐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娱乐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容易引起参与者身心的共鸣,转移内心的紧张、失落情绪,达到调节机体的平衡,缓和不良情绪的困惑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另一方面,娱乐类社团活动,能为其成员拓展人际交往的空间,结识更多的朋友,摆脱长期的孤独与苦闷,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生活。4体育类:休闲健身的广阔平台。体育类学生社团主要指有相同体育爱好和兴趣的同学,为提升其在该项活动中的技能而组建起来的以不同体育项目为分类的学生社团。其活动较注重趣味性,一般以举办全校性比赛及定期集中训练为主,此类社团深得高校体育爱好者欢迎。如羽毛球协会、足球协会、棒球协会、太极拳协会、梅花桩协会、综合技击协会、旅游协会、贻拳道协会、自行车协会、健身健美协会等。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除了本科生低年级的体育课外,高校一般不再统一安排集体的体育活动项目,只有一部分学校还保留上早操的制度。由学生自由安排课余时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规律性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久而久之,将不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应引导大学生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灌输“贮存健康”的思想,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把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性等同于文化思想素质,营造一种“我要健身”的氛围。大学中的体育类社团有针对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到参与体育健身的方法和重要性,这类社团一般都有专业老师指导,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学生在发展兴趣爱好,娱乐身心的同时,健康指数不断提高。5实用类:增长知识的重要方面。实用类学生社团主要是指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为出发点,进行社会热门知识或技能培训的团体。如管理协会、公关协会、毕业分配研究会、理财协会、证券投资社等。这种团体以其内容的实用性而唤起大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大学校园成立的众多的实用型社团,大都是在洞察了社会变化的基础上,以帮助成员走出象牙塔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或缩短社会适应期而成立的。如为适应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一分配制度的变革而成立的毕业分配研究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人才相对缺乏而成立的管理协会等。实用性社团以它目的的明确性、内容的针对性和形式的开放性,给感觉自己某方面的素质较差而又急待提高的莘莘学子提供了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机会。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结合自己的理想选择相关的团体,通过团体活动弥补自己的缺陷,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基本技能的提高。例如:理想成为作家而又总感自己的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可选择作家协会来锻炼自己的文笔;为自己的前途惶恐不安的学生可选择毕业分配研究会来改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机率。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实用型社团活动开辟了广泛的知识传播途径,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又反作用于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质环境。(3)学生社团的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各种社团活动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功能性,有益于学生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通过广泛的渠道来锻炼才干、增长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思维、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想品德是决定一个人政治方向和怎样做人的大问题,通过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社团群体组织的一系列诸如政策理论学习、人生价值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使他们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自觉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远大理想。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从而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观念、集体观念。通过认可社团的章程能使大学生自觉地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培养公德意识、领悟做人道理,从而促进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根据专业特点组建的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如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英语协会、文学社、电脑协会、无线电协会、数学爱好者协会等社团。通过知识讲座、作品交流、参观考察、竞赛、义务服务等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不断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他们养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好习惯。在社团中,大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从而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效果。3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根据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急待提高,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期,人学前他们踌躇满志,深感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人校后发现尖子荟萃,比自己强的大有人在,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心理障碍。依靠班集体是他们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参加社团组织也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社团内部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团成员间的交流接触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能促进大学生政治上的进步、思想上的成熟、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4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做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社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加发奋学习。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等。办好一次活动,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社团成员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虽然有些辛苦,但往往乐在其中,收获良多。很多社团领导者在走向社会,获得成功之后,总是会时常谈起自己在社团工作的经历,可见社团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6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团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它为学生发现、挖掘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提供了空间。在这里,没有行政命令的制约和束缚,只有学生们灵感的闪光和奇思妙想的交流。在这个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健康人格得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对活动的设计、策划和具体开展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对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7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就高校而言,它应该是思想品德、专业素养、人文社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如理科生可以参加文学社,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或者参加演讲协会,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文科学生也可以参加电脑爱好者协会,提高自己对计算机声展的认识,以及自己的电脑操作能力等。8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风建设。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非常迅速,社团数量的增加和社团成员的增多给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和广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校园文化注人了生机和活力,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使高校充分发挥其育人职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4)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方式在新形势下,大学学生社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团和社团成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借鉴国外社团管理的经验,紧密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创新社团管理方式,促进社团不断得到新的发展。1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型社团的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其主要途径有:一是指派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组建学术型社团,向社团成员介绍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及值得研究的课题,带动和帮助学生开展学术活动。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让其深人工厂、农村、矿山、经营商店进行社会调查,亲身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增强科技意识,拓展学术领域。三是聘请一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获得成功的厂长、经理、企业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通过他们的艰苦历程,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四是建立激励机制,经常进行一些学术性的比赛,并给优胜者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并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调动学生参与学术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要注重大学生社团品牌项目建设。有些大学学生社团活动虽多,但没有创意或创新的活动品牌,难以形成长远发展的工作思路。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特色、管理规范、校园有较大影响的精品社团,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即社团活动能立足于专业特色和发展目标,本着自我教育、凝聚培养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构筑社团自身的工作特色,在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出创意、创新精品,提高建设水平,扩大影响力,从而在重点社团规范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团活动的繁荣发展。3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向社会争取资源。指导学生社团与社会各领域开展合作,为社团与社会各单位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使广大同学通过学生社团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并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开展各类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实践活动,并在深人社会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提高;对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应采取内部公开的原则,使财务管理透明化,既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社团的持续发展。拓宽大学生社团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社团的社会、校际联系。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同社会各方面建立广泛多样的联系,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社会各方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与相应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建立直接联系,有些可主动出资在高校建立符合他们要求的、以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并事前约定就业方向的学生社团组织;有的企业可直接通过赞助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社团在大学生中宣传企业形象和推销产品。由于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多不胜数,活动日益丰富,加强校际联系的要求日益强烈,校际联系不断增强;而成立校内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特别是成立校际大学生社团联盟,有利于各高校社团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互动,有利于促进各高校学生社团的繁荣与发展。大学生社团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合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内在规律。4做好社团骨干的政治素质培养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特别是随着教育体制和高校招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出现多元化趋势,反映在社团活动中,就是有的活动的宗旨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活动的内容带有严重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色彩,活动的方式放荡不羁,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全面育人功效。社团骨干在社团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社团的活动,做好社团骨干的培养工作,是保证社团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对社团骨干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社团的工作者和有关同志,要十分注意培养社团骨干。一要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二要针对他们思想中的政治倾向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向他们作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政治报告,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三要就他们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引导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强烈的法制意识、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四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少数人因社会环境或个人身心问题影响而出现的迷惘和彷徨现象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点带面,提高社团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社团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5要形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外部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在总结各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高校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考核评价和表彰办法,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相应环节有机结合,进而将社团建设工作纳人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可考虑将社团活动也纳人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社团,犹如选修一门课程,经考核合格,可以取得一定的学分,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团会员人员不足、会员参加活动随意性过强等问题。此外,也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方能毕业。亦可以把社团活动同相关的课程结合起来,如网络协会同网络制作课结合起来,选修了课程即视为加人了社团,课程所获学分即为所应获得的相关的社团学分。有了这样的政策之后,就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打消其因怕参加活动而影响考试成绩的顾虑。因此了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是社团管理改革的关键。6紧跟形势,进一步规范社团工作,建立捆绑负责制。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建设和管理。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探索学生社团的校院两级管理和建设,校级社团工作由团委书记总负责,分管副书记具体负责;院级社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学院团委书记具体负责。在校级社团和院级社团中,每个社团设立两名指导老师,一名负责专业指导,由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一名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由相关专业教师担任。把握正确政治导向。探索党团组织进社团,在社团联合会中设立分团委,每社团主要学生干部中至少有一名党员;对学生社团组织大规模社会调查、举办讲座、联谊会和报告会等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坚决杜绝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社团或社团活动散布、传播。7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社团发展必须站在社团文化建设的高度,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大力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推动社团发展上层次、上水平。高校社团文化是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社团文化具有自愿、自觉、自主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由”的文化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创新、奉献、民主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社团精神是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信念和不懈追求,它是社团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因此,培育社团文化精神对于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团文化的高层次、高品位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活动不应单纯地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应注重内在的、本质的精髓,即社团精神。只有先进的社团精神得到发扬,才能使广大会员处于一种“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内部的潜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也才能使社团文化活动长久不衰,生命力永存。八、大学文化阵地建设大学是探求科学、培育文化、传承文明的殿堂,大学文化理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各种理论和思潮风云际会、相互激荡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型大学的显著文化特征。一所大学的文化主流是什么,要靠大学的选择和培育。大学文化阵地是培育和传播大学文化的前沿。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是搞好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大学文化阵地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大学校园里所有可以传承、体现和渲染大学文化的场所、设施和载体,同时涵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狭义上讲是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和宣传栏、阅报栏、校报、广播、电视、网站等校园传媒。它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主体,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物质外壳。本章我们所说的“大学文化阵地”主要是就其狭义而言的。1、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原则文化阵地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先进性原则。我们的大学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大学理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那么大学文化阵地建设也理应符合营造代表先进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要求,符合先进性原则。从形式上讲,文化阵地的设施建设要先进,要与时俱进。在过去一个时期,黑板报曾是校园宣传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那时还没有电子大屏幕,还没有电视墙,宣传栏也是非常简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逐渐广泛应用到文化阵地建设中。比如,电子大屏幕的应用,电视墙的应用,展板的制作由原来的手抄改为喷绘和写真,图书馆、博物馆实现数字化等等。可以想象,再好的宣传内容和主题,如果还是沿用陈旧的宣传方式来做,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让人们对这所学校的发展水平产生疑虑。因此,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工艺、新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技术,增强文化阵地的技术含量,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接受文化阵地所传递的先进文化信息,增强文化阵地的交互性、导向性和利用率。从内容上讲,文化阵地建设也要体现先进性。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校园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彰显校园特色、培养和提高学校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的目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定的精神和育人氛围,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屯科学家以及政治家的重视,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日渐成熟的品德、才华、体魄,乃至整个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校园文化阵地是体现和传承校园文化的主体,在建设中也要注重内容的先进性。(2)人际和谐原则。人际和谐是指文化阵地建设要以人文本,要有亲和力,建立人际和谐的文化传播关系,有利于受众与之进行信息的交流。文化阵地的功能诉求归根到底是教育阵地,建设文化阵地的目的是要通过它实现传承文化、教育学生的目的。文化阵地建设追求的人际和谐是一种理想的文化传播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和谐教育状态。文化阵地建设的人际和谐原则,就是要通过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人际关系的调控,使之产生谐振效应,在温馨融洽协力合作的人际氛围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这里是把无生命的文化阵地当作有生命的教育者来看待,它实际上是隐含其后的“把关人”的化身。通过人际和谐原则的建立,实现文化阵地和受众之间尊重、平等、合作、沟通的良好的文化传播关系,形成人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助于高校人格培育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3)环境和谐原则。大学文化阵地建设还要坚持与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大学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阵地建设。正所谓“人创造了环境的同时,环境又塑造了人”,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一所大学在文化阵地的规划建设上,首先要研究这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要充分体现这所学校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内涵。通过营造富于启发和引导性的景观序列空间,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完善人的品格。要充分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的新理念,用新颖的立意来体现大学文化的内涵,以简约、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将功能性空间精神化、艺术化,为师生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