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思考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0012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思考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思考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思考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考题: 浙中大 by MR.chao考试题型:名解21020%填空12020%单选12020%论述5840%1、 哪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了中医理论的基本确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 金元四大家是谁?各有何特点?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 “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 “攻邪派”。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派”。3、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简述整体观的内容。简述辨证论治的过程及证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4、 何谓阴阳,阴阳学说的基本特点有那些?何谓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阴阳互根,又称“阴阳相成”,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或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应是长而不偏盛,消而不偏衰。若超过了这一限度,出现了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是为异常的消长变化。5、 人体内阳长阴消要纠正吗?试述之。需要,虽然阴阳拥有自和的能力,拥有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在这能力范围内是不需要纠正,但是超过了这个能力范围则人体需要纠正。6、 “阳胜则阴病”可用“阴病治阳”吗?为什么?不能。阴阳偏盛。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阴阳偏衰,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所以阳盛是不能补之阴,而是要泻之阳。7、 何谓五行?试述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相乘、五行相侮的概念及意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是指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8、 试以肝为例,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母病及子,指疾病由母脏传于子脏,如先有肝病,不能滋养心,导致心病,就是“母病及子”的表现。子病犯母,指疾病由子脏传于母脏,如先有心血不足,累及肝脏,导致肝血不足而成心肝血虚,就属“子病犯母”,或称“子盗母气”。9、 何谓藏象?藏象学说有何特点?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10、 描述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均在脉中运行,均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至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人身之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心主神志:神的含义: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心所主之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心的在志、在体、在液、在窍心在志为喜。一般说来,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但喜乐过度则可伤及心神,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心主神志功能过亢(喜笑不止);心主神功能不及(易悲)。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爪,在窍为舌。肺(华盖、娇藏)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均归属于肺,由肺所主。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相结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也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和升降出入运动。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着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宣发和布散,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包括三方面作用: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肃降: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包括三方面作用: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洁净。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所以说,没有很好的宣发,就没有很好的肃降;没有很好的肃降,也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宣发。主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主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主肃降,不但将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成为尿液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排出体外。故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主治节,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即是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三是由于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发、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的在志、在体、在液、在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脾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谷: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进行的,但必须依靠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只有依赖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布散至全身。主升清升是指脾气以上升为主的运动特点。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升降是脏腑气机的矛盾运动。一方面,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的。也就是升清和降浊相对而言;另一方面是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目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制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较健全,血液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脾的在志、在体、在液、在窍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肝(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调畅气机二是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三调畅情志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太过,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调达。二是肝的藏血,还有防目出血的重要作用。三是肝的藏血功能,还包含着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四是肝主藏血与调节血量的功能还体现于妇女月经来潮方面。肝的在志、在体、在液、在窍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指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对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出生后,来源于饮食物的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肾主水液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功能。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就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从理论来说,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于肾。但实际上是说明了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的深度,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因此,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肾不纳气的表现。肾的在志、在体、在液、在窍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11、 试述肺主宣发和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主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主肃降,不但将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成为尿液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排出体外。12、 试述脾主运化的生理意义。脾运化功能旺盛,则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得到充足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13、 试述肝主藏血的生理意义。(1)涵养肝气(2)调节血量(3)濡养肝及筋目(4)为经血之源(5)防止出血14、 试述肾精的来源及生理意义。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与生俱来,藏于肾中。人出生后,机体由脾胃的运化作用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称为“后天之精”。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15、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小肠:(生理上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病理上心火与小肠火可相互传移)。肺与大肠肺的肃降功能与大肠的传导功能互相依靠。脾与胃一是胃主受纳与脾主运化方面(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二是脾主升与胃主降方面(相反相成)。肝与胆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与肝主疏泄功能间相互影响。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存与排泄尿液的功能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功能。16、 试述肺朝百脉、心主藏神、脾主升清、肝主疏泄、天癸、肾阴、肾阳、水火既济的概念。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部分;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部分。水火既济,水与火相生相克关系17、 简述气、血、津液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8、 气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功能相关。简述气的功能。气的生成与肾藏脾胃肺等脏腑的功能相关气的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二)温煦与凉润作用(三)防御作用四)固摄作用(五)中介作用19、 何谓气机和气化?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20、 简述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1.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 “气海”,又名为膻中。(1)生成与分布: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2)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3.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1)生成与分布: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2)生理功能: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4.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1)生成与分布: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 (2)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21、 血液是如何生成的?血液的运行与哪些因素有关?试述之。血的生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它们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而得以化生为血液。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22、 试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功能、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输布于全身而环流不休的。津液的排泄,主要是肺的“输精于皮毛”和宣发作用、肾与膀胱的蒸腾气化作用,以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等形式排出体外。23、 何谓经络?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24、 简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流注次序?“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说明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如此,手经交于手,足经交于足,阳经交于头,阴经交于胸腹内脏,十二经脉就构成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25、 何谓病因?中医推求病因的方法是什么?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即病因。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太反映。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从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26、 何谓六淫?试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一是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及居处环境有关。二是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致病,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致病。三是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四是六淫致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有外感六淫之称。27、 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上部、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等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将风邪当作外感致病的总称。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其所侮,故又说“阴胜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伤及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病,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属阳邪,其伤人体,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面赤、脉洪大等。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气伤津。另外,暑热邪气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3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常多寸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侵犯人体。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是指感受湿邪时,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同时,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其侵犯人体,最易伤及阳气。脾为阴土,乃运化水湿之脏,性味道燥而恶湿,故湿邪为患,留滞体内时,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3湿性粘滞。湿邪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闰多见下部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症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损肺津,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理表现。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其性炎上,是指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亡妄动、神昏谵语等症。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头面等上部。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邪气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多伴有津伤液耗之症。“壮火食气”即指阳热亢盛之实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使全身性的津气衰脱。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邪气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动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同时,火热邪气可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证。4火易致肿疡。火热邪气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5火热易扰心神。28、 什么是疠气,特点是什么?定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等名称。致病特点: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致病多与下列因素有关29、 试比较寒邪与湿邪的异同点。同:寒邪与湿邪为阴邪,易伤阳气,都能使气血阻滞不通异:寒性收引,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寒邪则无30、 何谓七情?试述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是人体观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七情内伤是内生性致病因素,它以直接伤及相应内脏,使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气血运行紊乱为基本特征。 (1)直接伤及内脏并首先影响心神。 (2)影响脏腑气机。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31、 试述惊则气乱、怒则气上的概念。惊则气乱:即惊恐则心气紊乱。怒则气上:指由于大怒或暴怒、情志不畅,导致气逆上冲伤脑的病理改变。32、 何谓痰饮?试述痰饮的形成。试述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痰和饮均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比较稠浊者称为痰,比较清稀者称为饮。痰饮的致病特点可归纳为以下4点: (1)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2)阻滞气机升降出入。(3)进一步影响水液代谢。(4)易于蒙蔽神明。33、 何谓瘀血?试述瘀血的形成。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的形成因素: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由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瘀血病证特点: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一般按之有块,固定不移)、出血(血色多紫暗,并伴有血块)。另外,望诊时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等表现。34、 何谓正气?何谓邪气?简述邪气与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5、 何谓病机?简述实证和虚证的病机和常见症侯。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实证的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病理反应强烈。虚证的病机特点是: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邪正斗争不激烈,病理反应不强烈。36、 何谓虚实错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种病理变化。大实有羸状即大实之证,可能会出现虚假的虚证表现。至虚有盛候即大虚之证,可能会出现虚假的实证表现。37、 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各有哪些病理类型?简述各类型的治则治法。阴阳偏盛:阳偏胜,阴偏胜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38、 何谓阳盛?试述其病机特点、临床表现。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有: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也可由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39、 何谓阴虚?试述其病机特点,临床表现。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形成阴偏胜的主要原因有: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40、 何谓阳盛格阴?阴盛格阳?阴盛格阳:指阴寒邪壅盛于内,迫使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格阴: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41、 何谓治则?何谓“治未病”?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它与治法不同,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42、 试述正治与反治的定义。适用范围、常用方法?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不可一世质相一致的病证。方法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反治: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但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方法。方法有: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塞因塞用(以补开塞)通因通用(以通治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