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95856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教学目标:1、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明确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2、掌握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教学重点:掌握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并用练习巩固。教学过程: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要考查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一、以1.(因为)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其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林觉民与妻书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状语来修饰谓语)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汉书司马迁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2.动以动修饰?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作师说以贻之。分析: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各各竦立以听。敛赀财以送其行。举匏樽以相属。答案:句中“以”连词,表修饰;句中“以”作连词,表目的。二、与(和)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怀王与诸将约曰。吾今与汝无言矣。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辨析方法】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迁移练习】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答案: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作连词三、而动而动修饰?承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余扃牖而居。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分析: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辨析方法】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无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连贯的动作,则表承接。【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扣舷而歌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答案: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四、则(就)假设?承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辨析方法】1、看句意。“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2、看呼应。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若、使、诚”等连词;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3、看翻译。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接只能译成“就”。【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若弗与,则请除之。左转郑伯克段于鄢答案: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句中的“则”作连词,表承接。五、乃(才)顺承?限制?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辨析方法】1、看作用。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2、看翻译。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成“才”,也可译成“只”。3、看呼应。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时没有。【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良久,乃许之。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答案: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六、何(疑问)副词?代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何可胜道也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姜氏何厌之有?大王来何操?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分析:句中的“何”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句中的“何”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宾语或主语。【辨析方法】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2、从意义上辨别。“何”作副词时,译成“为什么”“怎么”“何必”“哪里”等;作代词时,译成“什么”等。3、从相邻词上辨别。如果“何”后有“能”“可”“敢”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是副词。【迁移练习】说明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杀一老卒,何甲也?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君何患焉?而又何羡乎?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答案:为什么,副词何必,副词什么,作定语,代词什么,作宾语,代词什么,作宾语,代词怎么,副词。七、焉动词焉代词?兼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但用法不同:句中的“焉”充当宾语,译为“它”作代词;句中的“焉”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词。【辨析方法】1、看置换: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来置换,置换得通则是兼词;置换不通,则是代词,2、看作用:看“焉”字作宾语还是作补语,作宾语的是代词,作补语的是兼词。3、看倒装:能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的是兼词,不能倒装的只有作代词。【迁移练习】说明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犹且从师而问焉。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急于义而死焉者也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答案:作代词,它们作代词,它作代词,他作兼词,于是作兼词,于此。【巩固练习1】说明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及在槛阱中,摇尾而求食。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景公召而数之曰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左转郑伯克段于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答案:表承接表修饰表修饰表承接表承接表修饰表修饰【巩固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并说明用法。蜩与学鸠笑之曰。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林觉民与妻书答案:作连词作连词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巩固练习3】说明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的用法。汝不必以无侣悲。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时操军兼以疾疫,死者太半。吾以捕蛇独存。以三保勇而多义,推为长。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答案: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作介词作连词作连词作连词作介词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积善。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豁达。有一颗忍辱心,你会更逢源。有一颗包容心,你会更博大。有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