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8785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扁鹊见蔡桓公曹岗乡一初中 张瑞娟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体会人物形象3明白故事的寓意,并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课题1导入方式二: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蔡桓公。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2、齐读课题并题解 “见”,是什么意思?“进见”“会见”“拜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力求流利通顺。(师言:“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边读边勾划生字词,并在停顿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教法:生自由朗读,师巡回辅导)2、生提疑问,全班共同解决朗读中正音、停顿的问题。(若无学生提问,师可顺势一推: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个个都胸有成竹。老师这里有一个建议:我们来一场男女生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3、老师范读(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吗?)教师范读读毕,师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意识到朗读应有感情,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4、全班齐读(那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朗读课文呢?我们一起来试着朗读一遍。)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三、疏通文意,把握情节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预习时的疑问,仍不能解决的疑难书写留待全班共同探讨。(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四五人为一小组,请同学们结合自我预习情况, 在小组内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加以探讨,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如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不错,所提的疑问并不多。这时师可作故意出题考考学生。出示以下几个重点句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四、表演剧本、体会形象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什么线索来推动故事的情节的?这个线索又把故事分为了几个场景?或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2、一代神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不足百字,然而人物的情态、心理却跃然纸上。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联系课文内容,你能揣摩人物的心理吗?你能否与同学们一起合作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呢?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选择默契的伙伴,一起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吧!(生分小组合作,师巡回指导)3、表演课本剧,并作评价(教法:每小组表演完一个场景,并及时请其他的学生作评价)师言:你觉得刚才那个小组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你可以就其中的一个动作、神情或者说话语气等作出评价。4、欣赏完了课本剧,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教情估计:此时教师可激趣设疑: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而逃到秦国去?他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医生? 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形象了。)五、探究寓意,获得启示1、剧中结尾写道:“桓侯遂死”。让我们来假设一下:临死前,桓侯预知自己离死亡已为期不远,于是他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子孙,他会留下怎样的遗言呢?(文字不必过长,三四十字即可)(生动笔写遗书)写毕,请部分学生朗读蔡桓公的遗书。2、由“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你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事、哪些富有同样哲理的话语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3、我们身边有没有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正视自己缺点的人呢?小结: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