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三-词语(包括成语).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8689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三-词语(包括成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三-词语(包括成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三-词语(包括成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月29日8月1日【词语(含成语)专题】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指津语文基础知识之三词语(包括成语)【考查题型】客观选择题,分两种形式,一是填空选择,一是辨析选择。【考查内容】1、近义词的选用辨析:近义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因其意义、色彩、功能的差别,用法也不尽相同。2、虚词的使用:主要包括关联词的使用和一些易混易错的副词、介词的选用辨析。3、成语的选用辨析:主要侧重近义成语的选用、成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辨析考查,重点是考查那些常见又易用错的成语。其实在备考实践中,我们还是应以成语为中心,适当扩展涉及一些内容健康,含义较为固定、短小定型的成语。【考点说明】1、所谓的“词语使用正确”指的是:(1)词语的表义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2)与其它词语组合恰当;(3)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2、“正确使用”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更有是否使用得恰当、更好的问题。其实从高考的实际要求看,命题者着眼的不仅是正误,更重要的是是否恰当。必须充分考虑语境,立足于整个句子去选择辨析,决不可单纯就词论词。3、正确使用词语,准确理解词语,把握其词义和用法是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准确地透析语境,辨析某个词语或与其近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适用程度,这是关键。【课时安排】6课时【复习过程】一、正确使用实词(参阅导航教师用书P66“名师导航灯”)正确使用实词,首先要正确理解实词,如果离开了对实词的正确理解来谈正确使用,就无异于试图建造一座空中楼阁。但这里谈的理解,并不是要求准确无误地写出某个词语的静态词义,而是要求读者能够意会某个词语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的词义,准确辨析某个词语与其近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适用程度。其次,正确使用实词,要善于辨析词语。从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具体情况来看,考查考生的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侧重于考查辨析、选用同义、近义词的能力。因此,在日常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中要把主要功夫下在辨析近义词上,尤其要把握只有“微差”的近义词。常用的辨析同义词的方法有如下三大类别:从词义上辨析,从用法上辨析,从风格、适用场合上辨析。 1、从词义上辨析。(1)词义适用的范围。在一组同义词中,其词义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有的适用范围大一些,有的适用范围小一些。比如“灾难”与“灾荒”,“局面”与“场面”。(2)词义程度的轻重。不少同义词,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在概念上差不多,但程度上有的轻些,有的重些。比如“爱好”和“嗜好”,“准确”和“精确”。(3)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些词词义基本相同.但是表现的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褒义,有的带贬义,有的只是中性词。如“保护”和“庇护”,“请求”、“要求”与“乞求”。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词的褒贬义不是固定的,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如“我们为你的成就感到骄傲”与“他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比较骄傲”在这两个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用了“骄傲”,在前一句中带褒义,在后一句中却带贬义。 2.从词的用法上辨析。(1)从词的搭配上辨析。在语言使用实践中,一组同义词中,不同的词往往有不同的固定搭配对象,如 “交流”和“交换”前者多与表示比较“虚”一些的事物的名词搭配,如交流思想、交流经验、交流体会、交流感情、交流信息:后者多与表示“实”一些的事物的名词搭配,如交换礼品、交换场地、交换资料、交换纪念品等。 又如“发扬”与“发挥”前者多与“传统”、“精神”、“风格”、“作风”等词语搭配.多指在原状况下的前进、发展; 而后者多与“作用”、“特长”、“优势”等词语搭配,多指原特点性能的充分表现。(2)从词性和造句功能上辨析。如阻碍和障碍前者是动词.主要用作宾语,如阻碍交通.阻碍他 人:后者是名词,主要作主语、宾语,如障碍排除了、设置障碍Q3.从词的风格、适用场合上辨析。(1)从词的风格上辨析。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有些词适用于口语,风格上 显得通俗些;有些词适用于书面语。比如“爷爷”和“祖父”当有同学到自己家里来的时候,向同学介绍时,宜说“这是我爷爷”,不宜说“这是我的祖父”。因为后者给人的感觉过于严肃、庄重而欠亲切随和。二是气氛的随和与庄重。比如“爱人”和“夫人”,在一般生活中,可以说“这是XXX的爱人”,在会议上介绍来宾,则应当说“XXX夫人”。(2)从一般用词与文学作品用词方面辨析。一般用词与文学作品的用词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一定区别, 文学作品的用词往往注重体现感情,更注重形象。比如,一般日常说话或一般性文章为鸟儿在天上飞,文 学语言上却往往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在选用同义词的时候.从是否有文学色彩的角度来思考辨析,也 不失为是一条思路、一种方法。以上为了介绍的方便,我们分条分点说明,在实际运用时,往往要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从几个不同角度来考虑同义词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恰当的词。二、正确使用虚词(参阅导航教师用书P43“名师导航灯”)1.准确把握虚词的词义。一些虚词除了有它的语法功能外,也有它特定的意思。例如“以至”和“以致”。“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也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狠狠地咬了一下手背,以至在手背上留下了深深的齿痕。“以致”也是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例如:他没有认真复习,以致考试成绩不够理想。2.掌握填充关联词的方法。(1)所填的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 应的关联词语。(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3)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其二在总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三、正确使用成语(参阅导航教师用书P81“名师导航灯”)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例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不耻下问。 (一)要注意熟语(含成语)的语法功能。 1防止搭配不当。例如: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解析:“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和人数大幅上升,属搭配不当,故错。 2防止补充不当。例如: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解析:“酣畅淋漓”比喻极其畅快的样子。后来也形容书画文章等作品的笔调畅快。这里做发挥的补语,明显不当,应为“淋漓尽致”。 3防止修饰不当。例如: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解析:“猝不及防”指事情发生突然,来不及防备,修饰“惊喜”不当。 4不要重复赘余。例如: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解析:“无可置疑”是“不应有怀疑”的意思,与句中的“不应”重复,故错。 5防止自相矛盾。例如: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解析:“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与“第一次相遇”矛盾,因为既然是第一次,就无所谓用新的眼光,故错。 (二)要熟悉熟语的感情色彩。 熟语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否则就有可能用错。例如: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新闻工作者。解析:“蠢蠢欲动”是贬义词,用在报考的学生身上,不恰当。(三)掌握熟语的常见设误类型。 1望文生义。如: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爽”,不是爽快的意思,而是差错的意思) 2断词取义。如:据专家测算,在北京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竞占了污染总量的45。(“首当其冲”在句中只取了“首”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3色彩不明。如: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巧舌如簧”是贬义词,不能褒用) 4对象误用。如: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不能用于修饰景观) 5轻重失度。如: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毕其功于一役”轻重失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次行动便完成本应分期做完的事情) 6谦敬错位。如: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抛砖引玉”只能对己,表谦虚,不可用于他人) 7功能混乱。如: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老师说:“同学们还是少安毋躁地等待吧!”(?少安毋躁”不能当做副词用) 8不合语境。如:“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160米处发现的,树围达175厘米,鲜为人知。(“鲜为人知”指很少被人知道,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因为句意不是要强调这棵树很少被人知道,而是强调其极其少有。) 9形近混淆。如: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谈笑自若”多指紧张、情势严重时的谈笑,此应用“谈天说地”或“谈笑风生”) 10不明句式。如:成都五牛俱乐部的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望其项背”专用于否定句中)(四)熟语运用题的解题技巧。 1应当根据构成熟语的语素意义,联系熟语的结构特点来把握大意,切不可望文生义。 2防止以个别词义来代替熟语的整体义。 3分析熟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和感情色彩。 4尽可能找出与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弄清熟语的具体语境。 5注意熟语与语境的关联。(五)、使用成语时应注意的几点为了准确使用成语,我们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成语的来源,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成语来源于四个方面,从神话、寓言中来,从历史故事中来,从诗文中来,从口头俗语中来,有着独特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现在的字面理解,轻易使用。2了解成语的结构,准确把握其含义。例如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其结构类型主要有:并列式,如“披坚执锐”文过饰非”;承接式,如“先斩后奏”见异思迁”;因果式,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主谓式,如“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式,如“顾全大局”蓬荜生辉”;动补式,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连动式,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兼语式,如“请君入瓮”引狼人室”;偏正式,如“衣冠禽兽”后起之秀”等。善于分析成语的结构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词义。如“文过饰非”是并列结构,“过”与“非”意思相同,可推知“文”与“饰”意义也应相同,当“掩饰”讲。当然,并列结构也有意思相反、相对的,如“言简意赅”中的“简”与“赅”。3抓住成语的关键词来理解。如“不刊之论”的“刊”字是“删除、修改”的意思,懂得了这一点就不会误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了。又如“尾大不掉”的“掉”是“摆动”的意思,就不会误解为“尾巴大了就不会遗失”了。4要弄清成语的比喻义。望文生义往往产生错误理解。如“猫鼠同眠”,是表示“化敌为友”,还是表示“宽大为怀”?都不是,而是表示有管辖权的人包庇坏人,彼此勾结干坏事。又如“亡羊补牢”,并非真指羊跑了之后修羊圈,而是比喻出了差错之后,想办法去补救。5辨明色彩。有些成语明显地带有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运用时也要注意。下列成语都是褒义的:颠扑不破、脍炙人口、洁身自好等;以下成语是贬义词:抱残守缺、盛气凌人、色厉内荏等。“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至”都有“没有一处不到”的意思,仅一字之差,“无微不至”用于褒义,“无所不至”用于贬义。如“这些中小学生都在唐山大地震时丧失了父母,学校的老师们对待他们有如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种族主义者对于黑人采取十分反动的政策,压迫剥削直至贩卖屠杀,无所不至”。6辨清易混成语。区别易混成语,可把“近义”的或“外形”相近的成语相比较,体味分析它们的区别,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近义成语,应从分析词素人手辨析成语的意义和使用的正误。在分析词素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近义成语之间的微殊。如“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两个成语都有没有时间应付的意思,但“应接不暇”重在“应接”,而“目不暇接”重在“目”。如在下面的两个句子中: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句语境是“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是让你欣赏、用眼睛看的,但“各种”太多了,你眼睛看也看不过来,那么这句该用“目不暇接”,不是要你“应接”。句的语境是“汽车奔驰,奇峰异岭扑面而来”,车太快,你对扑面而来的奇峰异岭如何应接得过来?等你“应接”这个,而车又驰过去了,哪里有暇应接别的峰岭?所以本句应选“应接不暇”。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题汇编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2011年全国卷)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答案:A(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于的事项。这里对象使用错误。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敢去。这是贬义词,这里情感色彩不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011年浙江卷)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答案】D。解析:A纵令:即使,表假设,与下文“也”匹配;B装饰:装点修饰使美观;C投桃报李:喻友好往来;D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文中无苛责别人之意,倒有自己之意,属于用错对象。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1年山东卷)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 ,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 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 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A.提出 产生 适合 B.提出 引发 合适C.提醒 产生 合适 D.提醒 引发 适合解析: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011年山东卷)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解析:答案,C.。 A漫无边际,应为 浩如烟海。B闲言碎语,应为只言片语。 D良莠不齐,应为鱼龙混杂。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11年四川卷)A我刊以介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欢迎广大读者到各地邮局征订本刊。B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C在岗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2010年,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D九寨海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答案:B解析: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A征订:征求订购;用错方向。C“的”导致歧义应删除;D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用错对象。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1年江西卷)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 ,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五一”期间,市长 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 的人。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C.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答案:A。【解析】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团,归属对方。投诚强调成建制主动放下武器并归属对方。句中为“他”,是个人不是成建制,宜用“投降”。“分头”与“分别”的区别:1.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有关情况。2.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构成比与年龄构成比分别为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0-14岁占16.60%;15-59岁人口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分别”与“分头”的区别还表现在:(1)语义指向上,“分头”指向施事主体,所以施事主体必须出现,当施事主体为单数时,客体必须为复数;“分别”不受此限。(2)“分头”后的动词应具有动作性、分工性和任务性;“分别”后的动词则无此限,它可以是非动作性的。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分别”。 “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诚信的意思。能与“深孚众望”联系起来的,是“不负众望”中的“负”。在“不负众望”里,“负”是“辜负”的意思。“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不孚众望”这个词倒是有,是人们根据“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两个成语新造出来的,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备考提示】今年高考把词语、成语考查合并在一起,考查词语的区别。这个考点的复习应注意三个方面:a形或音相近而义不同的,这类词语形或音接近,但语义却迥然有别,在使用中也很容易混淆,因此误用的比例相当大。如“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b、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投降”与“投诚”。c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如“分头”与“分别”。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011年北京卷)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不合语境。【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备考提示】使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词义的轻重,对一些易望文生义的词尤其要引起重视。8.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1年天津卷)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 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 , 遗世独立的佳人。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比喜爱程度深。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 纷纷扬扬:纷纷 :众多。扬扬:飘落的样子。形容雪、花、叶等飘落的样子。也形容杂乱地传扬;议论纷纷或接二连三。 犹如较文雅,好像较通俗。【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易错提醒】本题不是传统的两个词选一个,而是四个词选一个,涉及实词(名词、动词)、虚词、成语,容量加大。【备考提示】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辨析用法。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要考虑句间关系和习惯搭配。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011年重庆卷)A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B网络热词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还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D. 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参考答案】D解析: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即时,立即。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中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意思是说一个大户人家再穷也起码剩个架子,好过一般穷人家。用错对象。而且,褒贬也失当。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1年湖北卷)她 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 ,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 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 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 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参考答案】C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11年湖南卷)A.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C.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面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解析:D。A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B项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题材、写法公式化。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C项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D项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与语境不符。1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2011年广东卷)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轶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A蔚为大观 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 D诟病【答案】B(自顾不暇:暇,空闲。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可改为“目不暇接”。A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汇聚成一种盛大壮观的景象。C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D诟病:指责;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辱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