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1,内容,国际化与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和方式 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的状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和成本 政府政策和国际直接投资 对管理者的启示,2,企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 国际化是使各企业逐渐意识到国际经济活动对他们前景的影响力,并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建立和进行交易的过程。 Paul W. Beamish,3,国际化的分类,国际化可分为 外向型国际化 内向型国际化 外向型国际化 出口产品 向外国公司颁发许可证 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 在国外建立或收购全资企业 什么是内向型的国际化?,国际直接投资,4,内向型国际化 进口/寻找资源:宝钢 从外国公司取得许可证:沈阳机床 OEM 在国内与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沈阳机床和万向 成为一家外国企业的全资子公司,5,内容,国际化与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和方式 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的状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和成本 政府政策和国际直接投资 对管理者的启示,6,外国直接投资定义,外国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FDI是指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当一家企业在外国直接投资与生产或销售一种产品的设施时就形成了国际直接投资(FDI)-Charles W. L. Hill 只要一个美国居民、组织或附属机构在一家外国的经济实体持有10%或者更多股权,就形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美国商务部 凡境内投资主体在境外企业中拥有或控制10%或以上的投票权(对公司型企业)或其他等价利益(对非公司型企业)的投资,均计入对外直接投资统计。 -中国商务部 FDI(国际直接投资)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7,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模式) 新设投资/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 并购东道国(host country)企业. 收购少数股权(10%-49%) 绝对控股(50%-99%) 收购全部股份(100%),8,内容,国际化与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和方式 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的状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和成本 政府政策和国际直接投资 对管理者的启示,9,世界经济中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向 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 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 向服务业的转变,10,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flow of FDI)是指在一段时期里(通常是一年)发生的国际直接投资额数量。 国际直接投资的存量(stock of FDI)则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外国持有的资产的累积总量。 一国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出称为对外直接投资(outflows of FDI),而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称为外国直接投资(inflows of FDI).,11,12,1995-2011在世界范围内,FDI inflows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增长的趋势随年份变化 出现两次高峰,以及下跌,为什么? 发达国家的FDI inflows最多,然后发展中国家次之,最少的是转型经济国家。,13,14,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并购 绿地投资,15,16,2011年,跨境并购增长53%,达5,260亿美元。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宗交易(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交易)量增多,从2010年的44宗升至2011年的62 宗。这既反映出股票市场资产价值升高,也反映出买家实施并购运作的资金能力有所提升。 绿地投资项目额已连续两年下滑,于2011年稳定在9,040亿美元。 2011年,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绿地投资价值仍超过总额的三分之二。 尽管2011年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增长大部分是由跨境并购推动的,绿地投资项目的总值仍大大高于跨境并购,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如此。,2011年并购增长但绿地投资仍占主导,17,中国FDI方面的最新情况,第一,FDI流入流出方面的基本情况和排名 中国2011年FDI流入量增长8%,达到124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 269亿美元) FDI流出量降低5%,至651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九,居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香港、比利时、瑞士和俄罗斯之后 截至2011年底,中国内向FDI存量估计约为7120亿美元,外向FDI存量约为3660亿美元,18,第二,中国仍然是对FDI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 贸发组织2012年进行的世界投资前景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中国排名第一,领先于排名第二的美国和排名第三的印度。 中国在此项调查中一直排名首位,显示中国仍然是对FDI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和泰国的排名显著提高,显示东南亚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力增强。,19,第三,中国吸引FDI的结构开始向服务业倾斜 由于流入服务领域的FDI 增加,流入制造业的FDI减缓,进入服务业的FDI首次超过了制造业 在服务业中,房地产、贸易和商业服务一直是吸引外资的重要行业 随着中国继续开放金融市场,外国金融机构通过并购和内生增长扩大市场份额,流入中国金融业的FDI有望增长。,20,第四,当前世界经济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为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带来了挑战。 2011年中国FDI流入量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8%)低于全球水平(16%)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水平(11%)。今年1-5月,中国非金融领域FDI流入量下降了约2%。 对外投资方面,2011年中国FDI流出量减少5%,这是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中国的全球排名也从2010年的第6位降到2011年的第9位。 在鼓励企业“走出去 ”的政策背景下,这样的下降值得重视和思考。近年来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可能是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之一。,21,第五,欧美经济的困境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 ”提供了机遇 中国企业应抓住欧美经济和债务危机的机会扩大海外投资的力度。 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应特别注意实施严格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投资东道国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 ”形象,从而为企业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2,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分布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存量4247.8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尽2万亿美元。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共在美国、日本、英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62家分行、32家附属机构,就业人数3.3万,其中雇佣外方人员3.2万人。,23,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8亿美元,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845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1257亿美元,出口总值588亿美元。在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投流量中,国企仅占55.1%。 与投资金额相比,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效益更值得关注。2011年中国的境外企业有22.4%亏损,近2000家境外央企亏损比例为27.3%。,24,25,26,问题,Why?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When?什么时候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Where?投在哪里? 下面的理论解释了这些问题了么?,27,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资本利率理论 战略行为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内部化理论 折衷理论,28,1.国际资本利率理论,产生时间: 20世纪60年代之前 内容: 决定国际间资本流动是由各国利率的差异造成的。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资本存量丰富的国家利率比较低,而资本比较匮乏的国家利率比较高,资本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流动。,29,1.国际资本利率理论,局限性 新古典国际资本利率理论仅以利率为基点,来分析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 并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行为,30,2.战略行为理论,产生 F.T.尼克博克,1973 分析了战后美国187家巨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发现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表现为一旦有一个企业向国外市场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的市场地位,也竞相向国外扩张。 主要内容 世界市场上企业相互竞争的战略决定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31,主要研究寡头垄断行业 寡头垄断行业:四家企业控制了80%的国内市场的行业 几家大公司之间互相依赖,一家公司的行为主要会影响到主要的竞争对手,迫使其作出反应。,32,可口可乐在某国投资后不久,百事可乐随后跟进。并且在集中程度越高的行业,追随潮流现象越明显。尼克布鲁克把这种现象称为“寡占反应”。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美国巨型公司的现象,其他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中也明显呈现出这一特征。 1987年,因卡内逊(Encarnation)在关于半导体工业的顺序进入模式的研究报告中,揭示了日本企业追随潮流现象:继日本重要的生产厂家NEC于1978年在美国进行了首次直接投资后,日立和富士通在1979年,东芝在1980年,三菱在1983年分别跟进,相继在美国投资设厂。 日本各大汽车公司对美国投资过程也呈现这一特征。1984年4月,丰田汽车公司宣布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共同兴办合资企业。一个月后,日产汽车公司就发布了在美国市场生产该公司微型汽车的计划,而随后马自达汽车公司也公布了在美国的设厂计划。,33,沃特森(Watson)在1982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列举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Texas仪器公司,它们早期分别在日本的计算机主机和半导体工业建立了生产设施,以避免日本制造商垄断其国内市场的局面,结果导致了日本公司,如富士通、日立、NEC等向美国扩张,以增加其经济规模,并与IBM在日本市场上抗衡的行动。 凯夫斯(Caves)于198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欧洲跨国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建立诸多分、子公司,完全是对前期美国在欧洲投资的回应。,34,3.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MIT教授斯蒂芬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后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进一步的发展和补充完善以后,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垄断优势理论。 西方学者常常将金德尔伯格与海默并列为垄断优势理论的创建者,并将他们的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35,以往理论的缺陷,海默指出,传统的国际资本利率理论并不能解释企业跨国界从事的价值链增值活动。 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除资本转移外还包括了一系列资源的转移, 例如技术、管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等。 企业希望从跨越国界的资源利用及生产安排中获取收益。 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在现实中存在较多的是不完全竞争。,36,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垄断优势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垄断优势?,37,垄断优势,海默借鉴了英国经济学家贝恩(1956)的论述,将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划分为三类 在要素市场上,专利、技术保护、特殊的管理技能以及资本市场的优势条件可能导致不完全竞争,给企业带来垄断优势。 商标、公司商誉、对优势产品设计的控制产生的产品差异以及价格联盟会在产品市场上产生不完全竞争,给企业带来垄断优势。 大厂商可能存在的规模经济优势会给企业带来垄断优势。,38,垄断优势的根本来源,垄断优势的来源是不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相同的产品,有获得一切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投资企业没有任何优势获得,所以不会发生对外直接投资。 当一国和国际市场存在市场不完全性时,跨国企业才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利用国际生产在国外进行利用,从而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现象。,39,完全竞争产生的条件,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他们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竞争地位平等。 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无区别的)。 资源自由流动。 市场信息畅通。,40,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几个或者一个生产者。 生产者对价格有很大影响力。 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差异化的 资源不能由流动。 市场信息不畅通,存在信息不对称。,41,3.垄断优势理论,评价 海默是第一位利用产业组织理论而非金融理论研究跨国直接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家 (Rugman, 1978)。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分析的框架。海默的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垄断优势为前提,提出了不完全竞争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 of firms)是从事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 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研究,对后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2,3.垄断优势理论,局限性 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而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其他行业的跨国投资行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企业、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不能进行很好的解释。 其次,该理论在进行论述时,只运用了经验描述,没有进行充足的实证分析,因此其结论缺乏有效验证和普遍意义。 该理论对于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非技术转让或出口来获取潜在的收益未能给出足够的科学解释。,43,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时间和人物:1966 ,弗农 内容: 弗农1966年的论文中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不同阶段的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产品创新阶段(new product development) 产品成熟阶段(product maturation) 产品标准化阶段(product standardization),44,在产品创新阶段,美国企业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 在产品成熟阶段,美国企业考虑并进行对西欧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 在标准化阶段,美国企业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45,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贡献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选择。这一理论把国际贸易和生产置于动态的分析之中,从动态的区位优势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另外,它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概念和观点(需求刺激、技术差距,信息和通讯成本等),为以后的国际生产和交换提供了有用的工具。,46,局限性 在本质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要素禀赋空间分布理论的一个扩展,研究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是如何对这些禀赋做出反应。但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企业的竞争优势看成是某一国家所特有的,而没有关注企业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怎样的优势。因此,该理论并没有把组织层面的因素考虑进来。 不能解释已经实现跨国经营的企业的全球投资战略,也不能解释没有明显生产周期的产品的对外投资行为。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欧、日本的差距逐渐缩小,许多产品的创新阶段就转到国外进行生产,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相悖,更加显示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47,5.内部化理论,(1)产生时间和发展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Buckley)和卡森(Casson)在1976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内部化理论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跨国企业的形成和运行。它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高斯(Coase)1937年关于交易费用的论述,所以又可以看成是跨国公司的交易成本理论。 后来的学者蒂斯(Teece),亨纳特(Hennart),鲁格曼(Rugman)和威廉姆森(Williason)对这一学术流派进行总结和发展。,48,(2)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直接对外投资,是由外部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特别是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 中间产品 市场的不完全性,49,中间产品和市场不完全,中间产品包括半成品、特别是技术、信息、营销技巧、管理方式和经验等无形资产。 市场不完全 市场上有几个或者一个生产者 生产者对价格有很大影响力 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差异化的 资源不能由流动 市场信息不畅通,存在信息不对称,50,市场的不完全性与FDI:基本逻辑,一方面,市场的不完全性会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即使实现,企业也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这促使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使企业获得了扩张。 处于垄断地位的买卖双方,不能很好地在市场上对知识产品进行交易。 买方在购买这种产品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卖方很难对其进行定价,更不能实行最优的价格歧视政策。,51,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和FDI:基本逻辑,另一方面,中间产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市场上交易时难以定价并且存在着泄密的风险。 因此,企业通过内部交易机制,将中间产品的配置和使用统一在公司内部,将从外部市场获得中间产品的过程纳入企业经营的范围之内,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 这一内部化过程如果跨越了国界就是对外直接投资。,52,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市场的不完全或垄断因素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参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为了降低生产运作的成本,企业就会创造内部市场,将以前在市场上进行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内部,免去市场交易的谈判协商等成本。,53,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费的成本。,54,5.内部化理论,内部化也是有成本的,包括资源成本、通讯成本、国际风险成本和管理费用成本。 只有当内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内部化才有可能发生。,55,5.内部化理论,符合国际生产的实际,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 它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又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此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56,5.内部化理论,主要局限性 第一,它单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寻找其从事海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跨国经营的影响; 第二,它只能部分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经营,而不能解释不相关多元化的得跨国经营;,57,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产生 在1976于瑞士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有关“经济活动的国际分配”(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座谈会上,英国国际商务学教授约翰邓宁(John H. Dunning)首次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的概念(Dunning, 1988)。 80年代初,邓宁出版了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 (Dunning, 1981),系统地阐述了其折衷理论,形成了目前关于国际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框架。,58,(2)基本内容 折衷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倾向和不同模式取决于三个决定因素或三种不同优势的组合: 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 内部化优势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区位特定优势 (Location advantage),59,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有权优势 (Ownership advantage) 所有权优势,又称为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工艺、研发和创新能力、品牌、专利、商誉、运营和管理能力等。 外国公司若想在一国与当地公司的竞争中取胜,拥有自身特定的异质资产优势是首要条件。同时,这种优势必须足以弥补在外投资设厂和运营所带来的成本,才能使企业盈利。,60,内部化优势 (Internalization) 国际生产的第二个条件是企业具有内部化优势。 什么情况下企业内部化具有优势? 不内部化技术可能泄露 企业需要掌握控制权 管理能力、制造能力、知识难以转移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技术出售价值不确定,61,区位优势 (Location Advantage) 指某个特定国家能为外国厂商在本国投资设厂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如果利用企业特殊资产优势的“区位优势”不在企业所在国,而在企业所在地以外的国家,使得利用这种特殊资产的投资活动只能跨国发生,这就构成了跨国投资的充分必要条件,导致了国际生产和跨国公司这一特定组织形式的出现。 具体的区位因素包括:,62,区位因素 包括 生产要素方面的地区优势。低廉的劳动成本或丰富的原材料供给会成为企业在选择跨国投资地点时的重要因素。 市场因素或技术支持。当东道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或优越的技术、研发环境时,会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硅谷? 贸易壁垒和政府政策。当国际间的贸易活动受到某国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限制的时,跨国直接投资会成为企业国际经营的最好选择。同样,东道国和母国的相关政策以及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直接影响到国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成为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63,折衷理论,64,评价,它吸收了过去30年中出现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特点; 它能系统的解释企业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的主要形式,即出口贸易,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邓宁将生产要素禀赋论、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区位理论用折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65,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和成本,东道国的收益 东道国的成本 母国的收益 母国的成本,66,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和成本,东道国的收益 1)提供东道国所缺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跨国公司拥有巨大规模和资金实力 技术促进经济开发和工业化 转移重要技术 管理经验,67,2)就业效应 带来原来没有的就业机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创造就业机会 3)国际收支效应 如果国际直接投资代替了商品的进口,那么就改善了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 4)对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水平,使价格下降 提高服务水平,68,东道国的成本 竞争的负面效应 企业挤出,外资企业垄断该国市场 外资企业也可能并购了国内企业,降低竞争水平,(欧莱雅,羽西,小护士) 国际收支的负面效应 资本流入会流回母公司 转移价格,例如大量进口母国母公司或者其他子公司的产品,使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恶化 国家主权和独立 影响东道国经济从而对东道国的主权和独立发生影响。,69,母国的收益 母国的国际收支可能因为国外收益的回流而改善,如果国外的子公司进口母国的设备、技术等,也会改善国际收支 就业效应。如果国外的子公司进口母国的设备、技术等,会带动母国国内就业 跨国公司在国外市场学习到先进技术之后,会将技术转移回母国,70,母国的成本 资本流出,对母国国际收支有损害。 就业损害。如果对外直接投资是找一个具有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地,那么母国的就业也会受到损害。 对外直接投资替代了母国的出口,国际收支受到损害。,71,母国政策,母国可以通过政策选择来鼓励或者限制本国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72,母国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政府支持的保险计划,用来涵盖各种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可投保的保险类型包括 国有化 战争损失 无法将利润转移回母国 对于鼓励企业在政治不稳定的国家投资,这些政策尤其有用 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专项基金和银行向愿意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提供政府贷款 许多国家取消了对国外收入的双重征税(即在东道国和母国都征税) 一些国家利用政治影响力说服东道国对对外直接投资放宽管制。,73,母国限制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所有投资国都曾经不时地限制过对外直接投资 外汇管制,限制资本流出,起到限制直接投资的作用。 税收政策。 英国为了企业在本国投资,曾经对企业在国外的收益征收高于本国的税率。 政治原因。 美国制定法律限制企业在古巴和伊朗投资。20世纪80年代,美国限制企业向南非投资。,74,东道国的政策,鼓励外来直接投资 税收减免 三免三减半 低息贷款 资助 补贴,75,限制外来直接投资 所有权限制 运营限制,76,所有权限制 限制进入某些行业:中国的规定 持股比例,合资和独资 原因: 国家安全 当地参与有利于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资源转移和就业效应最大化。,77,运营限制 对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的行为的控制 产品的国产化程度 出口量 技术转移 当地居民参与管理 逻辑:帮助东道国实现直接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7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