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六章.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86176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六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六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六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六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六章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综合课程又称7广域课程。(四)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2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3课程目标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4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1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泰勒介绍的一种可行的分类是: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3对学科的研究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1知识一一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 层次。(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I)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2)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科目的设置大致包括六类:一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科目;三是社会基础知识科目;四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五是体 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六是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我国学校一般均为秋季招生,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期之间有寒假或暑假。2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的构成课程标准一般由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本文部分。 3教科书(1)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 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2)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3)教科书的编写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 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 动的过程与结果。1安排课程表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迁移性原则。第三,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基础因素。第二,内部因素。第三,外部因素。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在对教学单元进行规划时,需要对教学单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态度、诊断性测验和评价等方面加以考虑。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二、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1课程评价的目的(1)改进课程; (2)改进教学。 2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修正功能; (3)决策功能。(三)课程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 3纸笔测试 4表现评估(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二、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1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1)科目设置太多; (2)重学科课程;(3)重必修课; (4)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1.课程功能转变2.课程结构改革3.课程内容改革4.课程实施改革5.课程评价改革6.课程管理改革(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此文章由伯乐教师网(www.bolejiaoshi.com)整理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