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3名学生,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优生少,差生多。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大约只有10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课堂常规,思维活跃,发言大胆,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而班中的后进生太多,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在知识断层,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二、教学内容:本册的教学内容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三、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五、教学措施:1、教学上严格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课后围绕目标及时反思。2、课堂力争高效,向40分钟要质量。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及时改错。采取知识点过关措施,凡是不过关的要辅导重测,直到过关为止。3、成立学生辅导小组,借助学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4、重视计算教学及计算知识的过关。六、课时安排: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2.7-2.10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22.13-2.17第一单元检测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5课时32.20-2.24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5课时42.27-3. 2第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课时53.5-3.9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课时63.12-3.16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课时73.19-3.23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课时83.26-4.1粉刷围墙第三单元检测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7课时清明节94.5-4.6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104.9-4.1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课时运动会114.16-4.20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课时124.23-4.28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6课时劳动节135.2-5.4第四单元检测3课时145.7-5.11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5课时155.14-5.18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5课时165.21-5.25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5课时175.28-6.1第五单元检测4课时儿童节186.4-6.8第六单元:统计打电话5课时196.11-6.15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六、七单元测验5课时206.18-6.21第八单元:总复习4课时端午节216.25-6.29第八单元:总复习、全册检测5课时2012年2月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计划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数学游戏”,4个例题及练习一中的习题。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设计成美丽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及性质。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课时安排 6课时第一课时 轴对称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 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剪刀 学具准备:剪刀、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欣赏教材第二页的图案,找出里面的数学知识。 2.说出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出示教材第3页的图形,学生欣赏,找出对称轴,说明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3.画出图案中的对称轴。 4.说出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1.出示例1,让学生认真观察“松树”图形,看看能发现什么。(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同样道理,点B与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点C与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4小格) 2.说明在轴对称图形中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如“点A与点A、点B与点B、点C与点C。 3.得出结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画轴对称图形 出示例2,同桌讨论:怎样才能画的又对又好?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那么只要在左边的图形中找到几个关键点,在右边的图形中找到它们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学生试画。然后同位互相检查,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的画图情况。 三、练习延伸 1.教科书P4”做一做”。 2.P8练习一 1 .2 教学反思: 学生 通过空间想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化,想象多次对折后的图形有困难,可以借助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想象理解。通过折剪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学会欣赏数学图形美。 第二课时 旋转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3、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36题。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 2. 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3. 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的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探索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教具准备 钟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钟表,根据表针的转动明确什么是顺时针、什么是逆时针,明确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夹角是30。 (说出分针从“数字3到 数字5” 、“数字6到数字9”所形成的夹角是多少度。) 二、探究新知 1. 明确旋转的基本含义。 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旋转过程,明确顺时针方向和旋转的角度,填写例3上面的空白,交流汇报。 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6”; 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到“12”; (通过观察钟表的指针旋转的过程,认识物体绕一点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图形,讨论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又是怎样变化的。组内交流后汇报。 (总结:风车旋转一次后每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变了。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绕点O旋转了90。)由此可以观察到: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 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只是位置变了,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固定角度。3. 借助已经掌握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出示例4,学生试画,分析总结。借助三角板,先画出线段OA的垂线,截取与OA相等的长度并在线段另一端标上A,再画线段OB的垂线,截取与OB相等的长度并在线段另一端标上B,连线AB,就得到了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三、练习延伸1.教科书P6第1、2题 图案1是一个花瓣旋转;图案2是一片树叶旋转;图案3可能是由旋转而成,也可能是由旋转而成的。同时,要明确“是由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图案3可以通过对角的连线找到点O。 本题是在已经掌握了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旋转90的方法的基础上,所给出的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题目没有给出旋转的角度和方向,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规定。将所给图形绕点O依次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练习一3、4、5题 教学反思:难点点拨 画出一个图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需要经过以下几步:1. 确定旋转中心。2. 依次画出需要旋转线段的垂线段。3. 连接新的端点。学生应该明确图形的旋转是由“绕哪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所决定的。第三课时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的内容,练习一第7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 2. 欣赏生活中与平移、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 教学重点 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利用这些方法自主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利用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法和方法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漂亮的图案,剪刀和腊光纸。 教学过程 1. 欣赏。观察从主题图中抽取出的图片,欣赏美丽的图案,讨论每一幅图案中运用到的图形变换的方法,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感受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让学生分析这些漂亮的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二、学生独立设计 1.完成P9题57 2.学生自行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根据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可以分别运用几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方法,独立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 3.作品欣赏 4.作业 搜集图案教学反思:让学生用平移、对称、旋转变换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一定能有更加漂亮的设计。 第四课时 设计镶嵌图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 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镶嵌图案,让学生欣赏。 二、出示教材中的两个图案,师生共同赏析。 总结:1.把正方形的下边和左边分别剪去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补在它的上边和右边,这样得到的图案还可以通过平移得到镶嵌图案2.把正方形的左边剪去一个半圆,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补到上面,这样得到的图案也可以用来镶嵌,镶嵌图案略。三、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六边形都可以镶嵌,同时这些图形的某一部分经过平移、对称、旋转等方式变换割补后得到的图形仍旧可以进行镶嵌。独立设计时也可以把上面提到的长方形、菱形、六边形等割补后再镶嵌。四、学生设计作品。五、展示你的作品,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六、作业:设一幅美丽的镶嵌图案。 第五、六课时 单元检测第一单元教学反思图形的变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教材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风车的旋转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计划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1.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课时安排 10课时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看书第12页。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使学生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就像同位两个人,不能单纯的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弄清楚倍数和倍的关系,倍数是指建立在整除关系上的两数之间的关系,倍所指的范围更广泛一些,可以指整数,也可以指小数,还可以指分数。还要弄清楚本单元的因数和乘法中因数的关系,前者建立在整除关系上,后者泛指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小数、整数、分数均可。)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课后反思: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第二课时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P13页例题1及P15练习题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2.通过求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根据算式:4832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根据算式:6379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判断:1.20.26,我们能说0.2和6是1.2的因数吗?1.2是0.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吗? 4注意:本单元讲的因数和前面讲的乘法方式各部分名称的因数有所不同,这里讲的的倍数,也和前面讲的“倍”有所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P13例题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提问:怎样去求18的因数呢?同位同学互相讨论,要求不能遗漏,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2)汇报:第一种方法,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得到18得因数有:1、2、3、6、9、18。第二中方法,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 (3)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要注意什么?(要从最小的数找起,都是非0的整数,一对一对的找不容易遗漏,比如:1和18,2和9,3和6,也就是考虑哪两个数相乘得已知数。)我们把18的因数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如图: 18的因数 1、2、3、 6、9、18这个圈我们称它为集合圈,这种表示方法就是用集合圈表示因数。2完成P13做一做(1)同学们找出30的因数,找出36的因数独立完成后,汇报自己找因数的方法。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2)观察,18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30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36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大家再数一数这三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可以对比几组数的因数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因数的特点,不必这么具体。)(3)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特点: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让学生对比30和36的因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因数:1.2.3.6,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6。)三、巩固新知1完成P15第2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2判断(1)12的因数有:1、2、3、4、6、12。(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第三课时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教学内容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P14例题2及P15题3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2.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3.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2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3求下列各数的因数。25的因数有( ),49的因数有(),17的因数有( ),60的因数有( )。4根据3515,请你说出谁是谁的倍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出示P14例2: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提问:你想怎样找2的倍数?(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汇报)(2)只要把2与一个非0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全班一起找2的倍数,得出2的倍数有:2、4、6、8、10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无数个)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写不完,所以后面用省略号表示。用图表示为:2 的倍数 2、4、6、 8、10(3)尝试练习。完成P14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4)观察,为什么它们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呢?这些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倍数是多少?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是: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三、巩固新知完成P15题361第3题,先说说什么是倍数?再找出8和9的倍数2第4题,自己找出下列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再说说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区别?3第5题,学生自己判断,并说出理由。(强调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从最小数写起,最后别忘了写省略号。) 练 习 二 1. 15的因数有:1,3,5,15; 15是1,3,5,15的倍数。 2.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60的因数有:1,2,3,4,5,6,10,12,15,20,30,60。找出以上两数的因数后,可以观察一下两数的共同因数是哪些,哪个是最大的,为后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打好基础。 3. 8的倍数有:24,48,72,40,144, 9的倍数有:18,36,27,72,54,144。然后找出两个数的共同的倍数,并找出最小的是哪一个,为后面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打下基础。 4. 此题进一步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 通过本题进一步熟练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 要说清楚36是谁的倍数,9是谁的因数。 (2) (3) 12的倍数是无限的。 (4) 1是任何一个非0自然数的因数。 思考题: 通过两个特殊的例子,用不完全归纳法,引导总结出以下结论:如果两个数都是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也是这个数的倍数。 第四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P1718及P20题13)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通过探索2、5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 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过程与方法: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情感、态度、价值观:3.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在找倍数的过程中,抽象出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请你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含义。2、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12和6 (2)28和7 (3)13和1二、探究新知1学生动手操作。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1)出示电影院的情景图。提问:从这副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拿座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学生自由的说)(2)观察: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3)特征:让学生说出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如:212 422 632 842 1052 (4)它们的个位数都有什么特点?(个位是0、2、4、6、8)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吗?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找出一组的同学说数,其他同学判断所说的数是不是2的倍数。)2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1)提问: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多少个?教师: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称它为偶数。那么不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叫它为奇数。偶数的个位上是: 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 1、3、5、7、9、。注意:因为0是2的倍数,所以0也是偶数。(有的学生对这一点不理解,要特别强调。)(2)自然数的分类自然数偶数奇数 (这一点在教学中有所疏忽。)(3)练习:P17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要特别强调0也是偶数。3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1)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学号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个位是0或5)(还是观察数更直观一些,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经验中很容易的找到答案。)(2)观察表格,P18表格,提问:在表中找出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3)提问:5的倍数的个位有什么特征?4探索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1)下面那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0观察:那些数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数一定是哪些数的倍数?(10的倍数)(还可以说这些数即含有因数2又含有因数5。)三、巩固新知1完成P20的题13。(1)先说2的倍数的特征,再让学生涂颜色。(2)先说说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然后到生活中去找奇数和偶数。(3)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能力拓展(1)20以内(含20)的奇数有( ),偶数有( )。(2)两位数中,最小的2的倍数是( ),最大的2的倍数是( )。(3)三位数中,最小的5的倍数是( ),最大的5的倍数是( )。(4)比20大又小于50的数中,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课后反思: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好的掌握2、5倍数的特点,部分同学对2、5倍数的特点不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的表述出来,在做习题的时候会出现细节问题。 第五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P19及P20题45)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2能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过程与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4.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18,25,46,85,100,325,180,902、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二、探究新知我们已经知道了2、5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1小组合作学习- 3的倍数的特征。(1)思考并回答: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要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2)做法是:(根据学生说的逐一板书,先找出一些3的倍数)133 5315236 6318339 73214312 8324(3)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又什么特征?它是不是3的倍数?其它位数又有什么特征?(4)提问:如果老师讲这些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学生自己动手验证)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分组讨论,汇报)可以提示:将各个数字加起来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字相加,他们的和是3的倍数。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是3的倍数呢?210,54,216,129,9231,9876543204(教案是这样设计的,但还是感觉一直在牵引着学生走,不过是铺好了路让学生去走,关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已经写在反思中。)(5)小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2练习:完成P19做一做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四、巩固练习:完成P20题45五、能力拓展:(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是3的倍数351646400(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成为偶数,并且是3的倍数。7306081(3)有一个数有因数3,又是5的倍数,在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在三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第六课时 质数和合数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教学过程: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3、集体交流方法。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1、2题。四、课题小结: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在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探究,掌握所学的知识。第七、八课时 单元检测第九、十课时 试题评析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计划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看懂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会进行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换算和名数的改写,感受1m3、1d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需要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难点 看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课时安排:18课时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书本27-29页的的主题图及例1、例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学难点:能正确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用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纸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出示书本27页的主题图“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谁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索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老师把教具长方体的面剥下,只剩下长方体的框架,让学生知道“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是由面围成的)接着再摸摸其它地方,从而得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的点叫做顶点。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1) 面的认识请学生拿出长方体教具,按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后两个面正好是相对的,上、下,左、右,分别也是相对的。(有3组相对的面)引导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分别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进一步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形状和大小是完全相等的。指名拿着长方体说说面的特点。(2) 棱的认识出示长方体框架的教具“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可以分成3组)(3) 顶点的认识。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拿着长方体来说)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两个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书本29页的例2。讨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指名回答,从而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4、看书质疑。三、巩固练习1、书本2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动手剪出图形做成一个长方体,然后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2、练习五的第2题。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3.5厘米,高是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练习五的第3、4题。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长方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书本30页,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过程与方法:2、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创新点: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投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长方体的特征方体进行研究?(面、棱、顶点)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请你说说。(拿已准备好的长方体来说)二、探索新知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去思考?(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正方体的特征)2、合作学习老师先收集学生研究的相关的问题并板书。(1)正方体有几个面?面的大小有什么不同?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2)正方体有几条棱?棱的长短怎样?(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老师巡视聆听。(以书本30页的做一做为研究方向)集体交流学生总结,老师板书正方体 有6个面 都是正方形 6个面面积都相等 有12条棱 12条棱长都相等 8个顶点3、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演示 一个长方体“这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将长方体缩小变成正方体“这是什么形状?课件继续演示,将正方体缩小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观察,你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正方体都具备了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包含着正方体。)出示集合图4、看书质疑三、巩固练习1、填空。(1)长方体有( )个面,都是( ),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 ),相对的面的面积( ),长方体有( )条棱,每组相对的( )条棱的长度都( ),长方体有( )个顶点。(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 ),也叫做( ),它是( )的长方体。2、判断。(1)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 ( )(2)长方体有时4个面的面积相等。 ( )(3)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4)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5)有三个面是正方形的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3、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4、一个长方体,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五、作业设计书本32页的6、7、8题。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正方体 有6个面 都是正方形 6个面面积都相等 有12条棱 12条棱长都相等 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第三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及34页的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创新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用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导入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二、探索新知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参照书本33页)(1)让学生取出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各部分。“刚才大家用手摸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请大家再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2)动手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一,在纸盒上分别标上“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第二,请大家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边与上面、下面、前面相交的棱,右边与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并将剪开的纸盒展平。第三,你发现了什么?(有6个面,有的面是相同的)观察: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第四,剪开正方体的纸盒,你又发现了什么?(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一样大)(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