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7877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一、本册教科书的结构体系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实践活动。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在成长”、“我与家庭”中的教学内容,并与“走近世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和衔接。教科书以学生的学校生活为主线,选取“我与学校”、“我与集体”、“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他人”和“健康自我”等内容,就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正确认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初步培养认识自然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化对学校的认识,体会学校工作人员的辛劳;通过参加集体活动,理解公平、民主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并感受政府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知道要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树立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读图、调查、实践体验等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和爱学校、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本册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二、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一)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该年龄段学生的生活逻辑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经历为主线,适当向外(自然、尤其是社会)拓展延伸,合理构建综合化、立体化的教学结构。(课标P4各年级教学内容分布图)本册教材选材主要以学生学校生活经验为主线,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围绕本阶段学生必然经历的活动、节假日,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如“走进春天”、“我们的节日”等,并以这些为切入点,从儿童的视角将了解家乡的教育、集体生活常识教育、安全常识教育等内容融合起来,从而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巧妙地将情感态度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信息的积累储备融进其中。(二)教材的呈现采用模块化,突出了问题式、探究式,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开辟了广阔的背景和空间,有利于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使教科书真正成为活动型的教科书。本册教材的每课由四大模块组成:我的准备我的研究我的收获我还想。四大模块简要介绍:我的准备:根据学习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由生活事件或社会现象引发研究的话题或问题,激发探究兴趣,或提示学生进行必要的资料、材料以及方法、心理上的准备。根据实际需要,有关的准备多在课前由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也可以在课上集体完成。如由生活事件或社会现象引发研究的话题或问题(P5、P20、P24、P46);提示学生进行必要准备(P10、P32、P41);个别以情景图片引入(P28)。我的研究:(用博士帽卡通形象为图标)是活动的中心环节。教材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提示基本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讨论、交流、感悟等。如(P32)“在这一天里”,研究活动主要由4个环节组成,(以小火炬为图标)首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儿童节的来历等常识;而后,引导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学校庆祝六一节的情景,深切感受到庆祝自己节日的快乐;第三环节,是引导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是怎样庆祝六一的,丰富学生对不同地区、民族小朋友庆“六一”活动多姿多彩的感性认识。第四环节进一步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外国小朋友庆祝儿童节的情况,使学生深化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的认识。我的收获:(用小铅笔的卡通形象为图标)旨在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等作出总结与评价。(P48、P4、P19、P30、P40、P56)因主题活动而异,评价设计了不同的方式,激励每一位同学在原有水平上生动活泼地发展。(P14、P23、P44、P52)我还想:(用小飞机的卡通形象为图标)是将活动引向课外,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性、延伸性的活动,以巩固课内活动成果,深化认识与体验。(P4、P14、P19、P23、P56、P40)这是模块化结构的基本式,具体到每个活动主题又有不同的变式。这样的结构使课内外学习融为一体,操作性强,易于师生把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活动内容的呈现突出问题式、探究式。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教材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多方面的发展。本册教材即认真贯彻了这一理念,在活动内容的呈现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突出了问题式、探究式。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要求,教材精选学生生活的案例和社会事件,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和研究项目,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动口、动脑,同伙伴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常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体验、感悟做人的道理。如第3课今非昔比话学校(P10),学校的发展变化为话题,设计“我们的学校变化可大了!交流一下搜集的资料吧、建校以来,我们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以前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其他地方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等活动环节。引领学生由近及远探究、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又如第4课春游去哪里(P16),以选择春游目的地为话题,设计“春天,我们的家乡哪儿最美”、“我们到底去哪儿”、“大家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制定春游活动计划”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探究、感受家乡的美丽,体验民主生活。教材还设计了“我的实践活动”“小小安全检查员”,启发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存在的安全隐患,探究解决的办法。学生的收获不仅表现在活动的结果上,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究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本教材的呈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活动型”教材的特点,即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领悟,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他们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三)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全面体现课程标准。本册教材在构建中,“内容标准”的六个方面(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不是彼此孤立地呈现,而是有所侧重、相互沟通、彼此融合。对必须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教材不要求其系统性、完整性,而是适当整合,并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引入。如第二单元“走进春天”中融合了“我的家乡、我在成长、我与学校”的部分内容,以筹备和组织参加春游活动为线索,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学会过民主生活、了解本地的商业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了解家乡的生态问题,树立环保意识等内容整合起来。以学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不断生发问题,在实践中体验、探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锻炼。同时,教材把课标中的总目标和四个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认真落实到每个单元和每个活动之中。主题活动内容所选的事件蕴涵多重含义,将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从教科书中学到生活的智慧,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格。如第8课在这一天里(P32),知识目标为“知道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意义;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过六一的”。能力目标是“能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等方式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风俗,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初步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评价多元化即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和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构成;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评价方式有回顾、解答、谈话、操作等。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设计了“我的收获”板块,给师生进行评价提供借鉴和提示。教学中,不要求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而是根据学习内容,交替采用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引领他们获得进一步发展。(P19知识的回顾总结、P30过程与方法的互评、P40体现对过程中中综合表现的多元评价及情感、态度的体验、P56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三、教学建议(一)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1、教材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体现出鲜明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教学行为应该立足于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正确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了解他们已有的社会知识和行为习惯,有效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自觉学习社会知识、培养生活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形成良好习惯。2、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多角度性,即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融知识与能力、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于其中。教师只有在全面确定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确定教学目标时还应注意:课题是整册教科书和单元的组成部分,不能直接确定某课题的教学目标。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通晓整册教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该课题所在单元的目标,确定该课题在其中的地位,再确定其具体的教学目标。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成功实施教学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围绕目标要求设计活动过程了。(二)合理使用教材。1、突出教材特点,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必要过程。本册教材每个主题活动的四个板块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开展活动必然经历的环节设计的,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活动总结评价课后延伸的过程,教材编委在设计课题活动的时候,力求从学生的视角切入主题,循着他们的思维发展设计活动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必要的过程(以P24安全伴我行为例):本课是第二单元“走进春天”中的第三课,前两课分别是春游去哪里、出发前的准备,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并作好春游的准备。本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在临近春游,将安全问题提出来,这也是学校和教师在活动前最常强调的问题。因而,教材在“我的准备”环节中以一句话直接点题:我们就要出发了,怎样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选择这一开门见山的导课方式。接下来的“我的研究”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春游时,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带来许多麻烦;(二)春游过程中,万一发生了危险,怎么办?第一环节,教材呈现了一幅春游活动的满页情景图,目的是呈现几种常见的、容易被忽视的危险行为,提示学生结合前面制定的春游计划,设想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隐患。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灵活的形式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可组织“模拟春游”活动,通过叙述情景,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课件模拟春游,引导学生发现、了解活动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安全和讲文明的意识与行为习惯。第二环节,教材呈现了学生讨论春游中应具备的自护自救的小常识,并提供部分医护知识。这也就是提示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部分自护自救的常识,教材提示的讨论,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视实际条件实施有效教学,如还请学校卫生室的老师做咨询解答或演示指导等活动,使学生切实掌握基本的医护知识。“我还想”部分设计了一学生还想多了解一些救护常识,另一学生有另外想法,旨在鼓励学生在课后多了解一些救护常识,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至课外。这个没说完话的孩子只是提示我们,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喜好自由开展课后延伸活动。本课教材没有提供总结评价的环节,即“我的收获”。有的课题有收获,没有设计拓展延伸;教材只是给可行性的提示,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系统安排总结评价,合理安排延伸活动。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充分利用和发掘活动资源。本套教材是教师设计、组织、引导学生活动的一种资源,是供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因此,在使用教科书时,教师一定要树立“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不是教师教学的范本,而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师生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新理念。教材呈现的图片、人物及人物的对话语言不是要教的内容,而是引领学生活动的提示;教材中的人物也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不是故事,也不是典型人物,是活动者,教材中的人与学生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教师可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本地区、学校、班级特色的课程,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活动内容,不能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组织活动,更不能照本宣科地讲授。(健康的人快乐多因时因势做教学顺序和内容上的部分调整;同唱一首歌P37内容完全可以脱离教材,只要把握住教学目标即可;今非昔比话学校P10研究环节中的“我们的学校变化可大了”!也许有的学校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硬件设施),可以删掉这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学校培养许多人才设计一所未来的学校。在爱的阳光里P41,教材中讨论的内容只是提示,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组织讨论。)(三)教学要体现学科特色,符合课程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的特色,倡导活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形式。这也是品德学科共有的特点和要求。(刚才,周老师已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就不再重复,只是将与品德与生活不同的地方简要说明一下。)1、生活性向社会延伸,范围加大,距离拓远。相对于品生,品社立足与学生的角度,视野不断拓宽。品生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自己身边的事物,加深认识,明白道理。而品社虽然仍是从学生的身边着眼,但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视野和兴趣面不断拓宽。如同样是庆六一的内容,一(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节日,体会过节的快乐,积极参加六一活动等;而三(下)该课的教学目的是知道六一的来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过六一的,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有意义的六一庆祝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引领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但是品社要求的生活视角更广一些。2、开放性开放程度更大。(1)开放性体现在内容上、空间上、时间上的开放。内容上: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因而关注和经历的自然增多,依据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把学生生活视为素材库、信息源的要求,教师就需要补充更多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富指导性和实效性。空间上:内容开放程度的加大,需要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学习活动天地,外出实践、调查的内容相对增加。时间上:由于教学活动的要求,时间上要求更灵活,比如和春游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结合得更加紧密(课下调查、体验活动等)。(2)本册教材还有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将品德教学与传统活动紧密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在互补中提高教育活动质量。要把传统活动及班队活动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第二阵地。学校的传统活动,如第二单元走进春天(春游)、第三单元我们的节日(六一)、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暑假)。教师可把这些活动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结合起来,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如春游活动,原先都是学校一手包办,教材提示学校和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春游地点、春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在班级选出最佳方案、再推荐给学校,相信这样的春游活动从准备阶段就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会增强春游活动的教育意义。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春秋游及少先队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期出全面了解教材,将一些可以与班队等活动有机结合的内容提炼出来,并与学校有关负责老师研讨,制定合作计划,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活动性遵循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1)突出自主性,教师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课标明确指出该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教材呈现的是“主题活动”不是“课”,因此每节课教师应组织活动,不能像上其他课一样。作为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实施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相对于品生,品社学科要求给于学生更强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关键引领作用,能给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比如12、游戏机能玩吗,教师不要过早地否定,可以通过辩论等形式给学生交流、分析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暴露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通过他们自己的探讨会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明辨是非,教师可给予及时的引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给学生自主性不代表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教师不仅是指导者,更应是平等民主的参与者。首先,这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活动,不再是权威者,要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勇于探索、敢于发表独到见解。要综合地、动态地对学生及其活动给予支持、合作与指导。这样不但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愿意参与实践活动,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再者,课程标准要求活动内容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并要高于儿童的生活。因而教师的指导很重要,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情感,及时地导行。随着品德学科综合性的不断增强,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教师储备大量的地理、历史、自然知识以及时势信息,以备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学生搜集资料,教师也应搜集资料,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点评,或给予拓展延伸和深化,而不是频繁使用苍白的“很好,你的知识面真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从而限制的学生的视野,阻碍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道路。再者,学生各有特点,没有一种指导方法会适合于所有的学生,指导必须重视发现和捕捉属于每个学生自身的问题,随时调整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利用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机会给予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2)强化自主探究、合作等活动能力的培养。品德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探究中提高。一、二年级时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的缺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经过几年的锻炼,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强化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既符合学生的实际,也符合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如课标在能力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学习问题。等等。(P2读图能力的培养/P5调查学校的老师,通过制表学会整理信息/P10多课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学会系统整理,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合理整理资料,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P16春游去哪里,教师可事先告诉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如介绍你推荐的地方,优点应体现在它的美、交通的便利、安全因素、是否利于组织活动等,从而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多方面搜集资料,并分类整理,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课标中还指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对合作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本册教材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要求,合作不仅仅是小组讨论,更体现在合作调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合作分析(读图)。引导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四)评价要遵循实效性、过程化和多样化的原则。1、评价的目的 (1)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2)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2、评价的特点(1)过程化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舌功能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2)评价多样化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但应注意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多样化。分析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学生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尺度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材在一些课题后“我的收获”中提示了一些评价的方法,教师可以视实际需要选用,如可以把各课评价积累起来作为总评的依据,也可以在其提示下选择恰当的作为单元评价的形式(P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