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作用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862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作用结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作用结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作用结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市2010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结题报告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作用兰州市八十四中学 马俊一、课题的提出与要解决的问题(一)提出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2、做为一种特殊教材,历史地图册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可通过历史图册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间的基本工具。(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 改革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一起体验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2)改革历史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课题的界定(1)关键词之一:历史地图教学: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是根据历史教学目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遵循历史教学大纲而编制的,主要供中小学历史教学使用的教学用图.其编制原则、内容取舍、表现形式等均与参考地图有所不同.按照内容、形式等诸方面因素,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挂图、学生常用的地图册和填充图册。简略地图一般由课本地图(简称插图)、黑板略图(简称板图)、幻灯略图、多媒体略图和简略挂图等组成,从而构成种类多样的教学地图系列.(2)关键词之二:历史图册:做为一种特殊教材,历史地图册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历史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3)关键词之三:工具 作用可通过历史图册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间的基本工具。在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全面发展,进而能从课本里走出来,脱离那种死记硬背的常规模式,使课堂中、书本里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那么,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有效、更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利用地图册进行教学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方法,只有充分的利用地图,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这本身也是历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特点。我的观点是:只有充分的、有效的在历史课上使用地图,才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一种捷径。(1)、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地图是上好历史课的重要工具,不久前,听了一堂历史公开课,课虽然上的很好,动用了很多的教学手段,但就是不太注重地图的使用,却让学生根据课本来回答问题,仅在课本上勾勾划划,忽视了地图的使用。我们都知道,历史课和地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之间是不可以分开的,结合地图可以让学生在空间上更容易掌握知识。首先,历史的基础知识方面,对感性知识的认识,其主要来源,应从地图上获得。比如说,历史名称等历史事实材料,是和地图有着不可分隔的联系。这些历史的感性知识,在地图上看来是直观、生动和具体。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过程,是受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所影响的,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内容,才能更有效的形成历史观念,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如历史规律、成因、基本原理等。地图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当然,诸如历史标本、模型、绘画、幻灯、电影等更是如此。但农村学校里的条件毕竟有限,所以,在农村学校的历史课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的工具,这样,才会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才能使学生更容易、也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读图是培养学生历史技能的常用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读图的训练,让学生从认识地图到熟悉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这一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必然会调动学生的思维,而直观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同时也使枯燥的东西被形象的事物所代替,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疑是一种帮助,而认识和熟悉地图是一种观察过程,分析地图则要在理解地图的基础上完成,这三者通过地图就变得很容易衔接也很自然,如果脱离了地图的运用,那历史课上会显得很空洞、乏味。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地点、人物、再和现在这些地方作比较、虽然这些感性知识清楚地表现在地图上,但他们不是照片,而是通过不同的颜色和线条以及各种符号表示出来的,所以,只有在两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才能把他们一一区分开来,这需要理解和想象,所以读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显示出历史这门科目的自身特点。(2)、立足学生的角度,主动引导学生去认识地图。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地图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很模糊的阶段,由于他们读书的训练先于、多于读图的训练,所以,往往不习惯用图,因此,初一学生往往认为历史课上只要带上历史课本。至于地图册在上课时用不用都无所谓,在回答的问题时,他们也不习惯在地图册上去寻找答案,而是盯着课文中的文字,就象是上语文课一样。基于上述这些原因,再加上地图的应用本身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始时从文到图,即从课文入手在地图上进行历史事物的定位,同时借助地图把课文描述的历史对象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城市、交通线等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分布的观念,就是将文字形式转化为地图形象语言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把文字和地图形联系起来,形成历史观念?我认为:对地图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但前面已提过的课本上有关地图的一般知识,似乎还不全面,这就有必要在课堂上加以补充。如果能做到上面的那一步,那么,在上历史课时,借助地图,来讲述课文知识。就变得更容易操作,历史课所具备的特色才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又可以使历史课上得更丰富,使学生更有兴趣来学习这一科目,做到“身在课堂内”、“实在课堂外”,另外,在历史课上借助地图,可以使问题变的简单、形象、直观,使老师所阐述的内容更切合实际。在这一方面,我具体的做法是:上课时尽量避免学生从课文中去找寻答案。而且读图回答,避免文字的记忆,把讲解的内容尽量和地图相联系。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环环相扣,前面是基础,后面是提高。历史教学对学生较高的要求,是能独立应用各种地图,描述指定地区的历史特征。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最根本点就是,在前面所提到的内容,只要加强历史课上地图册的使用效率,多从地图册入手去解决历史问题,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去借助地图,而不是首先翻书去找,因为许许多多的历史问题都可以从地图册上得到答案。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标(1)、它在哪里:历史事件发生位置的探究探究目标如下:能够形成对历史事件发生地点敏锐觉察力。能够理解且形成位置变化观和位置联系观。某个区域因为其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其他要素的组合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成某些特殊历史事件的发展。能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历史事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理解地理位置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初步形成区域间相互依存的观念。(2)、它是什么样子的:事件发生地点特征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应突出下述目标:能够把握认识地理要素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历史事件发生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够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来认识区域特征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提供的条件。形成地理环境对事件影响的整体观和差异观。通过区域差异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地区差异形成不同的文化或社会习俗。(3)、它为什么在那里:历史事件发生与地理位置因果关系的探究任何地理事项的产生,都是各种地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目标:理解且逐步形成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观。能够初步运用因果类比法、因果关系的归纳法、主导因素法、借比法进行探究。能够运用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的推理方法进行探究。能够把握分布成因、特征成因和过程成因的要点进行探究。发展对于因果关系的直觉能力。(4)、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历史事件过程的探究历史事件过程是指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历史时间的评价看法等等。在指导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目标:发展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想象和预测能力。能够把握历史事件过程的要点进行探究学习。能够通过历史事件观测和模拟试验法来探索历史事件过程。形成发展和动态的地学观点。(5)、它产生了什么作用: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格局的探究教师应关注下述目标:在观察和领悟空间格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跨越地域联系历史能力。在体会空间格局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横向纵向联系。在领会空间格局的过程中,熏陶和养成学生宏观的历史学思维能力。形成对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通过相互作用的探究,理解区域间的相互依存性,从而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形成历史的联系观。四.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一)内容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地图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综合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通过地图册对地区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也不失为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对象主要针对七年级学生方法(1)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做出概括的推理方法。(2)因果归纳法。在历史探究学习中,比较常用的因果归纳法是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归纳法。是指在不同的事例中寻求共同原因的方法。其具体含义是:对象事物在不同的场合中出现,但在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则这个共同的情况与该现象有因果联系。例如,在探寻元谋人与北京人生活特点异同中,可采用求同归纳法。求异归纳法。是指从不同场合的差异中来寻求原因的方法。其详细含义是:被研究的现象只在几个不同场合的一个中出现,此场合中只有一点与其他场合不同,那么这一点与此现象间有因果关系。(3)引导学生采用因果推理法。因果推理法是地理推理中常用的综合推理方法,包括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的推理。(4)引导学生通过借比法推导因果关系。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历史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往往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等方法,借助类似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索历史事项的成因。(5)课堂具体实施,通过课后填充图册完成情况总结经验。(6)通过识图测试题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图与历史史实结合情况。五.研究的基本过程七年级历史地图册的运用: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这门新学科,所以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主要方向,地图册的合理应用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这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摆脱小学生爱看图画的那种习惯,所以对图画的东西比文字的东西更感兴趣。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合理恰当运用地图册。片断一:在讲述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6页观察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然后就观察结果以谈话方式进行交流。打开地图册,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华大地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很广,一眼就会看出我们课本上要学的元谋人、北京人等人类遗址,当然我们已经了解这些知识了,所以看起来很直观,那么学生到底怎么样呢?这就得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合理利用地图册了。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利用地图册的:老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国远古人类很多,最主要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在黄河流域、元谋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生: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发现在今天的云南元谋县。 生:我国远古人类比较多、分布广,从北到南都有,它们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生: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学生们沉思了一会,马上就有同学举手了。生:这里水源充足。生:水可以浇灌田地,发展生产。生:有水的地方植物生长较好,可以为早期人类提供大量维持生命的食物。如:野菜、野果子等。 生:有水的地方环境好,生存方便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没有凿渠引水的技术,只有借助自然条件进行生存,水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大多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又能折射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再想一想。生:人在自然界面前没有办法,只能依赖自然界的给予生存。生:说明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借助自然的力量生活。趁热打铁我紧接着让同学们把地图册翻到第5 页,观看亚非文明的初现图,让学生们在图上找到亚非文明的初现地,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生:人类早期文明区所在地都有河流流经。生:它们都在北半球。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是大江大河孕育了早期人类的文明。生: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师:说的非常好。此外,四个亚非文明区大都在北纬3040之间,这里属于北温带,气候适宜,降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既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案例二:在讲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课文中有一个框题:比一比: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我出示了一组打制与磨制石器的教学挂图,请学生观察后及时加以点拨:首先让学生们从外观上去观察发现。学生们异常活跃,很快答案便从他们的小嘴中蹦了出来 。接着我又请同学们猜想两组石器的用途、种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哪一组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为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同学们便将问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参看课本第9页半坡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图和第19页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让学生从彩陶盆的里外并借助不同的视点观察后提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生纷纷猜测道:盆子、盘子、碗、碟子 问:它上面有什么? 生猜测道:鱼、鱼网、线条、鸟、人头 问: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道:打鱼为生、用符号记事。 问:盆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底黑边,是彩陶。 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半坡人有了一定的审美观。 生:半坡人掌握了烧制彩陶的技术。 问:当时人们用这些陶器做什么? 生:盛粮食、祭祀、煮东西、做灶具 生:打水、盛水、储藏食物 问:陶器可以打水、盛水,这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学生疑惑猜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8页参看汲水用的彩陶瓶和课本第8页的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学生似有所悟。 其中一生说:人们不必住在河水边,远离河流也能生活。 另一生:人们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居所过定居生活。我点了点头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思维并大加赞赏,没想到同学的思维竟然这样丰富和开阔。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将历史填充图册打到第5页看习题2比一比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像图并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经过分组讨论、交流在我的指点下从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方面找到了答案。在学生们的答语中明显地看出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同学们虽然语言略显稚嫩但已注意到了我国南北方的环境不同及东西部的差异。通过学生们对两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可以看出他们已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片断三:在讲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当讲到黄帝和炎帝时,结合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和传说故事,我请学生对照黄帝像和炎帝像问:黄帝和炎帝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为什么他们的穿着装束却很不一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众说纷纭、想象万千。由片断二和片断三可以看出图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两个案例中,学生表现出了无群的想象力。我则在教学中依据几幅图片,通过设置一些互为联系的小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通过学生的猜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驱使学生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也不失为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历史填充图册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功效是值得一提的。它与历史地图册相得益彰,从而更能在教学中让地图发挥最佳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所使用的填充图册中,我感觉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相配套的填充图册是最让人有感觉的、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弥补了历史地图册中插图较少的缺陷,并且借助插图给学生观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园地。它所设置的练习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上下功夫,也充实了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该图册最大的亮点,也是我在教学中最为关注和欣赏的部分。诸如七年级上册的填充图册中的各显其能、古物寻踪、古物探究、资料探究、试一试、练一练等栏目的编排的确让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的巩固与获取上,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如填充图册中让学生根据出土的山顶洞人制作的骨针图,看能推断出什么?让学生观察分析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图,看能得出哪些推断?让学生根据北京人生活场景想像图编写一解说词;让学生根据都江堰示意图为参观者介绍都江堰;让学生根据人物图像为人物写出简介等。 六.研究的成果及结论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在运用图册教与学的过程中,地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教师借助于地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地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则通过对图中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隐含于图中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解释和说明问题。掌握了这样一把认识空间和开启社会之门的钥匙,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历史地图作用的最大发挥更多的还在于我们的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用好历史图册这个课程资源;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历史图册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如何让历史图册成为会说话的工具。为此,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课余之际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地图素养,在教学中一定深入挖掘历史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积极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捕捉信息、分析问题、获得知识;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时,能为学生解疑释难,为学生铺路搭桥;通过地图能综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协助学生习得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无从下手的局促,让学生学会循序渐进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学史兴趣。我想这也是历史图册编著者和出版社的初衷吧。此外在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还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地图教学,让历史地图在一图多样、一图多用方面能更好地得以开发和研究、拓展,为学生开放型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更多地尝到读图的乐趣;也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为生动、充满激情和挑战。最后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开发一些更为丰厚的别具韵味、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历史地图资源,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神采奕奕 七.参考文献中学历史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第八期中国原始社会史 宋兆麟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 中国都城历史图录 叶骁军 兰州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