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化学会考对策.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7848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高中化学会考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程高中化学会考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程高中化学会考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高中化学会考对策 一、高中化学会考标准制定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阶段) 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苏教版)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会考要求 1.基本要求 (1)知识与能力要求 A 知识要求 化学会考主要考查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基本计算等方面;考查范围是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二个模块中的一个)。 B 能力要求 化学会考注重考查学科基本技能,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和化学原理去观察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现象中某些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基本技能具体分述如下: 化学语言能力 对化学用语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例如:记忆、识别、再现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表示物质结构命名有机物;书写有机物结构式、结构简式及用结构简式书写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思维能力:对化学知识进行概括、分类、比较、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例如: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解释化学现象;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归纳;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存在、用途的相互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推导、判断。 化学实验能力: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例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的正确描述;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计算能力:运用化学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解决化学计量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进行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进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初步计算。 (2)过程与方法要求 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过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对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化学与社会热点问题。 2.考试要求 a一了解30% b一理解50% c一应用20% 高中化学会考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称为了解、理解、应用. a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能了解、辨认、区分、比较,达到“知其然”。 具体包括。 复述有关化学概念和定律。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正确书写化学用语,记住化学中常用的计量单位。 记住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知道它们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过程。 b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能理解、说明、判断、归纳,达到“知其所以然”。具体包括: 准确领会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内容、表达方法及适用范围。 掌握化学实验的原理、方法、操作过程,能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判断物质的组成和掌握发生化学变化的规律。 理解化学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c应用: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新情景中解决问题。 具体包括: 将重要的化学概念、原理用于解决一定条件下的具体问题。 将化学知识用于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别。 说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明白化学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的作用。 会考属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要求重点在a、b级。 三、高中化学会考等第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会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第,依次用A、B、C、E表示。 A一优秀 B一良好 C一及格 E一不及格 四、高中化学会考形式 1.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试卷结构: (1)考试内容分布 化学1约占40% 化学2约占40% 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中的一个)约占20%。 在整卷中,化学基本计算约占10%, 化学基本实验约占(222)%。 (2)知识结构: 一份试卷的题量有限,考试内容的容量有限,实际考查到的只能是化学教学内容中的若干部分。知识点取样比例一般在50%60%。涉及的知识条目(专题中单元)数比例约占考核范围内总条目的80%90%。 (3)试题类型分布 一、选择题:48% ,24题 在化学1、化学2的内容范围内命题 二、选择题:20%,10题 共包含化学与生活(2534)、化学与技术(3544)有机化学基础(4554)3组试题,根据学生修习的模块选做其中的一组试题 1 选择题编题思路 选择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编制选择题时,通常前面的大部分试题在最基础、最重要的若干知识点中命题,如:物质的分类、组成、变化,物质结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基础知识等。选择题的平均难度约为0.80。 2、:题型的特点 题干确切,选项简要,每道题一般只考查一个重要内容;一般采用肯定式题干,如用否定式题干,则往往在否定词下加黑点,以示强调;错误选项具有不同程度的迷惑性;知识覆盖面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较高。 选择题有多种题型,会考试卷中常出现的有以下几种: 1、普通选择题 2、计算选择题。 3、排列选择题。 4、组合选择题。 三、填空题:14%,3题(55-57),56题为2选1) 1、填空题编题思路 填空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是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有机化学知识以及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在编题中,通常涉及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元素或化合物的推断等。这类内容,可从几个角度编题: (1)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理论与元素,并要求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给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不同元素的质量比和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或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水解情况,推断该化合物的名称。 (3)从化学实验角度,给出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颜色,相互反应的现象,包括产生气体的可燃性,生成沉淀的颜色等,推断化合物的化学式。 (4)结合化工生产、生活现象中的化学知识和原理,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 填空题的平均难度一般控制在0.70左右。 2、题型的特点 填空题的问题指向通常涉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和物质推断、化学用语以及依据化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 填空题的答题要求:文字表达(或符号)书写要简捷、准确、精练、规范。 四、简答题:12,2题(5859) 1、编题思路 简答题以考查化学实验知识为主。编制实验题时,注意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简单的题目,如仪器名称的填写、化学试剂的保存、实验装置的指错、简单的数据处理、反应现象的描述等;第二个层次为较综合一些的内容,如实验操作步骤顺序的确定、仪器的连接、物质的制备和性质等。简答平均难度为.70左右。 2、题型的特点 其主要特点有:考查实验内容,并以填空形式出现;试题基本来自教材,或教材实验的延伸,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课本知识。 简答题主要考核的内容有: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这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要求了解仪器的名称、构造、性能,掌握操作原理,识别和纠正错误操作等。 (2)、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这是实验的重点,应注意用对比归纳法掌握物质制备装置和收集方法。 五、计算题:6,1题(60) 共40题 1、计算题编题思路 在试题编制中,大部分试题直接引用教材上原有题或依据教材内容改编。主要考查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的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基本计算内容。考试要求在b、c级。试题平均难度为0.70。 2、题型的特点 (1)、综合性。一个试题往往涉及两个以上化学计算内容,而且这些计算都涉及化学反应和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2)、灵活性。这类试题,虽然可以从已知条件直接求得最终结果,但仍有多种解题模式,需要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对试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题途径,然后逐步求解。 此类试题解答书写量较大。 (3)试题难度分布 通常整卷难度控制在0.75左右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为7:2:1 期望获得C等(合格)的学生能够通过60分左右的试题 期望获得A等的学生,能够通过90分左右的试题 会考试题虽然很基础而且难度不大,但在命题中也重视试题的能力考查 如:在设计区分A、B等第的功能试题时,对考生运用化学角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对化学知识的规律和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尤为重视。 五、高中化学会考命题范围 08会考的模块中下列内容不列入命题范围: 化学1: 专题3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化学2: 专题1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2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专题3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物。 化学与生活: 专题3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 六、化学会考复习策略 1、时间安排 2、复习内容:(知识点) 会考复习要关注高中化学会考标准、会考导引。 注重例证性试题 注意不同能力要求的试题,注意不同考试要求的试题 加强化学实验复习 3、讲练结合、作业的批改(关注学生几个错误问题) 4、为提高复习效率,在“准、实、巧”三个上下功夫 “准”:准确知道会考考哪些知识内容,能力要求是怎样的, “实”: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把基本要求掌握好,重视教材内容和习题,夯实基础,逐步提高。 “巧”:巧用标准,讲究复习方法。参照会考内容条目,抓住知识主干,同时也注意知识“边角”,防止知识缺漏。 关注学生几个问题: 第一、 杜绝知识性错误 知识性错误是指考生对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理解不清、运用不当,导致答题产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常见的表现有:化学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邻近概念辨别不清;反应实质把握不准。 (2)、元素知识混淆不清 (3)、理解题意能力不强 第二、避免技能性错误 (1)、化学用语使用不熟练 (2)、化学计算过程思路混乱 (3)、化学实验技能不过关 第三、控制心理性错误 (1)、顾此失彼 (2)、思维定势 (3)、麻痹大意 化学1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分类方法 (b)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b) 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b) 物质的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简单计算,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b) 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c) 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a) 运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的计算 (b) 胶体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a)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b)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 (b) 常见离子( 、 、 、Na+、K+)的检验 (b) 焰色反应(Na+、K+) (a) 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b)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演变 a 原子的构成 a 核素、同位素 a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工业制法 (a)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制取装置) (b) 氯气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a) 氯气的化学性质(跟某些金属、H2、H2O、碱的反应), 的检验 (c) 溴、碘单质的物理性质 (a) 氯、溴、碘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b)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概念 (b)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b)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钠的物理性质 (a) 钠、镁的化学性质(跟非金属、酸、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b) 钠、镁的生产原理 (a) 碳酸钠的性质(跟酸、碱、盐的复分解反应)和碳酸氢钠区别 (b) 碳酸钠的用途 (a) 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发生的条件 (b) 离子方程式 (b)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不考)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自然界铁、铜的存在形式 (a) 工业炼铁的反应原理 (a) 铁、铜的化学性质(跟某些非金属、酸和盐的反应) (b) Fe2+、Fe3+的性质及转化 (c) Fe3+的检验 (b) 钢铁腐蚀的原理 (a) 了解自然界铁、铜的存在形式和冶炼方法。 了解铁、铜、Fe2+、Fe3+的性质,Fe2+、Fe3+的相互转化,了解铁、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 了解钢铁腐蚀的原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钢铁防腐。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不考)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漂白性、还原性)(b) 酸雨的成因和防治 (a) 硫酸的工业生产 (a) 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b) S、SO2、H2SO4等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b)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不考) 化学2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b) 元素周期律(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b)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b) 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的关系 (b)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与作用 (a)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化学键的含义 (a)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a)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成因 (b) 简单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a) 常见共价分子结构特点,共价分子电子式、结构式的相互转换 (a) 碳的成键特点与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的联系 (a) 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a)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晶体不考)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不考)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a)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b)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些简单的能量变化的计算 (b)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大小 (a)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电解池不考)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太阳能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a) 生物质能的利用途径 (a) 氢能的优点、开发与利用现状 (a)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及主要性质(取代、氧化反应) (b) 同系物的概念,烷烃的分子组成和简单命名 (a) 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的主要原理及产物 (a) 乙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及主要性质(加成、氧化反应) (b) 可燃性燃料(气、液)在保存、点燃中的安全问题 (a) 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的主要原理及产物 (a) 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及主要性质(取代反应) (b)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基团 (a)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性质(跟活泼金属的反应、氧化反应) (b) 乙酸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性质(酸的通性、酯化反应) (b) 官能团的概念、常见官能团 (b) 油脂的存在、分子结构、主要性质(皂化反应)及用途 (a) 肥皂去污原理 (a) 几种常见糖类物质的组成、存在、物理性质和相互关系 (b) 葡萄糖的检验原理和方法 (b) 蛋白质的组成、性质(盐析、变性)和用途 (a)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a)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不考)? 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化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与人类认识世界的关系 (a) 化学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前景 (a) 化学在合成新物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a)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化学与人类生活及其他学科的关系 (a) 化学科学与环境保护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