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774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人教版)苏仕兰 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验中学 (222100)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运用成语故事、问题争论等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局部的现象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海陆是不断变化的;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认识海陆不断变化的原因,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教学构想:通过对比地图册和上节课学生自制的大洲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差异,提出猜测:未来的大洲会不会这样分布呢?借助引入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本,找寻答案。在学生阅读时,给出学习目标和思考的问题,直接呈现海陆变迁的事实,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并通过海陆变迁原因的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第二部分“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以观察思考“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为切入点,通过动手拼图发现,引出“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通过魏格纳的故事的启示,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海陆变迁。第三部分“板块的运动”,运用读图和实验探究的方式,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再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部分地理现象,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小报,并把小报作为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达到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抗震减灾教育的目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探究思维,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和想象能力,推理、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对学说进行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分发学生自制的七大洲分布图,各小组观察并与地图册中的七大洲分布比较,有什么发现?未来七大洲的分布会不会按我们的意愿就这样分布呢?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和观察,激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二、新课教学1沧海桑田展示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2-33页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又是什么原因?荷兰的国土不断扩大,又是有什么引起的?学生阅读课本后,展示课件海陆的变迁,让学生思考交流,逐一解决。海陆变迁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让学生试着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教师给与评价和点拨。意图:有课本实例的探究到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海陆变迁是真实存在的。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拼图猜想: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把上一节课剪的各大洲图拼到一起,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猜想?学生交流体验后,课件演示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的吻合。意图:让学生体验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究意识,感受发现的喜悦。材料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学生阅读材料后,提问: 魏格纳偶然发现的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假说? 假如你是魏格纳同时代的人,你会相信他吗? 魏格纳又是怎样让别人相信他的假说的?他找到了哪些证据?那为什么拼合到一起的大陆缝隙又很大呢?你从魏格纳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意图:利用课本材料,通过追问加深理解,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初步认识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过渡:大陆漂移说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课件演示:大陆的漂移。尝试让学生看图说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各是怎样形成的?3板块的运动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上有哪些板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阅读课本37页的图、你能看出来吗?读图与实验指导:图中绿色的直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由几个板块构成?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相邻的两个板块是怎样运动的?相邻的两个板块运动结果会怎样?(可让学生用两本厚度近似的书,平放在课桌上,自己动手做相对运动或相反运动,观察并述说实验结果)观察火山、地震带图例,看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意图:在学生读图、动手实验之后给与总结,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地理原理。活动探究:观察课本图2.20,你认为未来的红海会成为新的大洋吗?说出你判断的依据。(提示:红海位于哪两个板块之间,板块发生了怎样的运动,产生了什么结果)观察课本图2.22,地中海会消失吗?说说理由。根据课本图2.22,喜马拉雅山会升高吗?可现在许多研究又表明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不但不增高反而下降了,这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矛盾吗?为什么?在图2.19上能找到自己的家位置吗?找一找中国是否位于地震带上?位于哪个地震带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唐山和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吗?假如地震来了怎么办?(假如分别在高层楼房、在平房、在学校、在公共场所、在行驶的汽车上、骑在自行车上、在户外等不同情况,分组整理剪贴,形成手抄报展示。)意图: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入课堂,拓展学生思维,体验地理学习是有用的。教学反思:这节课运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给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引领了学习方向,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互动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学生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观察地图或多媒体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等。实践证明教师演示不如学生动手拼图,学生动手做比听和看更能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新课程理念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体现生活与地理的联系,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海陆变迁的实例,与乡土地理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赣榆县海岸线的变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抗震减灾教育是本节插入的内容,笔者认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且我国已发生过许多大地震,每一次大的地震都是一次大灾难,而减少灾害的对策之一就是加强防灾意识教育,中学地理课程的一些内容正符合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插入相关内容,既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教材内容,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认识到我国所处的地震带名称,认识到我国潜在的地震危害,学生在情感认知上产生了震动,为此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坏事也可变好事,恶劣的环境也可激发人的智慧,例如,因为我国多地震,早在晋代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我国的中长期地震预报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快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读图指导需要具体明确,荷兰的围海造田图学生不太明确,可板图说明,只要画出拦海大堤即可。在看图表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时,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地震带分布时,学生的语言叙述不够准确,在看图说话方面以后还要应注意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