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7730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1. 团队历史 中国的体育专业学科最早发祥于北京师范大学,最早的学校体育理论的学术研究和成果也最早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先驱袁敦礼、吴蕴瑞是中国学校体育领导者,也是奠基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的精英。出版在30年代的体育原理体育教学法运动学青少年体育锻炼等巨作至今为后人所研读着,至今为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提供着思维方法的营养和历史考量的借鉴。后来由于大师们的培养和历史的造就,到了解放前夕,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体育理论团队已是星光璀璨,群雄并举,徐英超、宋君复、李鹤鼎、王幼良等成为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主干。解放以后,北京师范大学的各种体育理论都是中国的核心和领头羊,苏联的学校体育理论由这里开始引进、翻译和出版,各种研究异常活跃。1952年,这种先进的研究由于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央体育学院的组建班底而带到了中国体育的最高等学府。但是,当1959年恢复体育系以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体育理论很快借助学校教育理论的根基和学校的地位迅速复苏,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又成为体育系的最有力的研究,新的学科带头人开始出现,其中,贾希效、田继宗、徐永昌、滕子敬等都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也成为了强势学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团队。自从2002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体育与运动学院以后,外边调入的毛振明教授和原来体育系的杨国庆、殷恒婵、高嵘、张建华、贾齐等学者汇合起来,大大加强了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团队力量,开始形成自己的系列教材,如学校心理拓展训练、领会教学法、体育教师技能训练、体育与健康等。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体育教学论的主编单位,完成该教材的创新任务,出版了与学校体育理论教学有关著作和教材50余册,如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学校课余体育新视野、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教学导论、新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疑难问题等都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也直接和间接地为提高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这个团队还借助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点迅速培养了查萍、杜晓红、任园春、宋湘勤、王长权、李笋男等年轻教师,使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团队成为了一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研究力量较强、各学科力量比较均衡、学风正、教风严谨,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教学团队。 2. 团队成员 目前,“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由:团队带头人1人,“主干课程责任主讲人团队”9人,“主干课程辅助主讲人团队”11人共同组成,共21人。整个团队的年龄、学位、专业和职称结构情况如下; (1)年龄结构:45-55岁8人,35-45岁6人,35岁以下7人; (2)学位结构: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硕士学位11人(其中在读博士 6人),学士2人; (3)学科结构: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10人、运动人体科学领域4人、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6人;体育课程教学论领域1人。 (4)职称结构:教授 8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 另外,本教学团队中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获得者1名,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教师1名、北京师范大学励耘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1名。情况详见表1。 表1:“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人员情况一览表 梯队 分工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份 学位 专业 职称 团队 带头人 毛振明 男 1957博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教授 核心课程责任主讲人团队 杨国庆 男 1954学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教授 殷恒婵 女 1963硕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教授 高 嵘 男 1961在读博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教授 贾 齐 男 1954硕士 体育课程教学论 教授 张建华 男 1963在读博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教授 张德福 男 1954学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教授 刘晓莉 女 1958博士 运动人体科学 教授 唐东辉 女 1964硕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副教授 任园春 女 1970博士 运动人体科学 副教授 核心课程辅助主讲人 孙 璞 男 1964硕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副教授 王长权 男 1971在读博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副教授 甄志平 女 1974博士 运动人体科学 副教授 李笋南 男 1973在读博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副教授 杜晓红 女 1975在读博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副教授 张 靓 女 1976博士 运动人体科学 讲师 查 萍 女 1972在读博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讲师 屈国锋 男 1973博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讲师 王兆红 女 1978博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讲师 郭建富 男 1975硕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讲师 宋湘勤 女 1978博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讲师 3. 课程结构“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担负着与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和发展、与学生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板块有密切关系的8门核心专业课程。这8门课程是围绕着“学校体育概论”这个最核心课程的,分别由4门基础性核心课程、3门专业性核心课程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和有序的核心课程体系。各个核心课程名称及其相互关系的体系构成见图1: 图1.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体系图 4.课程沿革 如前“团队历史”中所述,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学理论发展的整体架构之中,一直着重发展着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并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传统,留下非常丰富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成果。在这样一个优秀传统的光环下,在新一代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团队的雏形基础上,从2002年建立体育与运动学院开始,学院开始了新一轮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完善。这个课程建设和完善过程由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体现: (1)2003年,学院以学校体育学为第一研究方向申请并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授权点,申请其间对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进行了梳理。同时强化了与学校体育学相关的“青少年身体心理发展理论”和“奥运教育与体育史研究”两个研究方向的队伍。 (2)从2003年开始,学院全面进行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其中对学校体育理论各个核心课程的地位进行了强化。为配合这一改革,我院开始策划和编写出版“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特色教材系列”(共20本,已出版4本)。 (3)2002年-2007年,学院共晋升4名担任学校体育核心课程团队的副教授为正教授(2002年殷恒婵、张德福、2004年张建华、2005年贾齐、2007年高嵘)。2003年-2008年引进学校体育辅助主讲人6人;2004年-2008年,招收6人为在职博士研究生。选送1人赴国外学习(张建华,英国),选送1人在国内带薪休假进修(贾齐,华南师范大学)。 (4)2003年,学院申请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成功,2003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我院教师在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论文有39篇获奖,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体育研究与教学再次成为中国的中心。2005年,“北京市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奥运研究所”在我院成立,2006年,“北京市奥运教育研究中心”在我院成立,这都为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5)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把主编第一部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引领教材体育教学论交给我院,我院多名教师参加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该教材成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获得2008年北京市优秀教材奖)。同时,我院教师还承担了体育心理学、篮球、体操等主干教材的编写工作。从2003年起我院教师主编2套、参加1套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2003-2007年,我院教师编写学校体育史等各种教材10套,著作学校体育改革新视野(获北京社科成果二等奖)等著作十余册。 (6)从2003年开始,我院教师主持“构建有中特色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研究”、“体育课程构建原理与课题”、“体育知识论”、“体育学理探究”等与学校体育理论课程建设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十余项,提出多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大部分进入相关教材以及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之中。 (7)从2002年开始,我院教师积极投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撰写有关论文70余篇,我院为主办单位组织各种学校体育研讨班和培训班12次,其中聘请美国体育教学理论顶尖专家siedentop来华讲学等,作为专家参加各种培训班200余次。在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并把在其中获得的新信息,把教改中的问题和实践成果带入了教学。 (8)从2004年开始,学院开始了体育教学论的精品课程建设,2005年体育教学论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007年体育教学论被教育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上报国家精品课程。 (9)从2004年开始,学院对体育课程教学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比较体育学等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首先是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和补充,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了“六结合”,即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听、想和看、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相结合。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思辩判断能力,进而把学校体育教育的理论课程建设推向深入。 5. 团队能力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团队”在以下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1)科学研究能力。团队成员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并深谙教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很熟悉,特别对实践,团队成员与学校体育实践接触密切,并直接获得基层对研究的请求;对行政,团队成员与教育部、教育学会、国家体育总局有着良好关系和密切联系,可以直接参与政策面的研究,因此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比较有实效,也有影响力。例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研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国家体育场地器材标准研究”、“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北京市小学生健身工程的研究”、“2+1实验和试点研究”、“国家学校体育基本标准研究”、“学校卫生工作评价标准研究”、“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等重要研究都有本团队成员的贡献在其中。通过这些科研实践大大促进了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和相关的体育教材更新,更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团队成员在教学中注重相关理论的研究,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并取得显著成绩,团队成员1人1次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2次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1人1次获北京市社科成果奖。 (2)编写教材能力。主讲责任教师团队成员大都具有独立编写教材的经验。而主讲辅助教师团队成员大都具有参与编写教材的经验。在过去几年中,团队的成员共主编和参与编写教材20余部,正在编写的教材和教师用书10余部。还编写多部电子教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撰写、发表了有关教材研究的论文20余篇。还有两部教材被列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人1部获得北京市优秀教材奖。 (3)授课能力。主讲责任教师团队成员大都具有二十年以上的教学经验。而主讲辅助教师团队成员大都也有近十年左右的教学经验。大部分教师的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评估中均在4.5分以上,团队成员中1人1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人1次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1次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多人多次获得教师基本功比赛奖励,1人1次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励耘青年教师奖一等奖,1人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4)组织实习和见习工作能力。团队成员与学校体育第一线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和各地基层学校关系密切,组织学生到第一线的学习看课、实习,进行现场调查和教法作业的能力很强,这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各核心课程的实践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 团队带头人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毛振明教授,系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现担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等有关学校体育的社会工作,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知名专家。毛振明教授是国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体育与教学论的主编,他编写过学校体育的有关教材20余部,著作有关学校体育的著作30余部。他主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担任的体育教学论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007年曾被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参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他主持的健康与文化并重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教改项目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现在团队中有5人是他指导的博士生。他的许多教改思想和经验被教育部的有关文件采纳。 二、团队特色一、“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设置特色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贯彻了“核心课程构成队伍、单课为体内部建设、老中青年责任帮带、科研教学交融发展”的设置特色。 1、核心课程,构成队伍:8门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是互相配合,互有交叉的课程集团群,具有较大的关联性。这为组织一支内部具有竞争性和共建性的团队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团队可以使团队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各课为体,内部建设:团队建设以各个核心课程为发展主体和评价主体,通过课程各自的不断发展加强团队力量,各个小团队之间在平时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在整体发展时又是合作和协同的关系。 3、中青配对,责任帮带:在各个课程中均有梯队并形成了责任帮带局面,活化了内部发展机制。通过多年学科调整和青年教师的博士和硕士学历学习,逐渐形成以中青年搭配的小型梯队,小梯队具有比较清晰的配对结构,这使青年教师有明确发展目标,使中年教师具有帮带的责任感。 表 各个核心课程的帮带配对情况 核心课程 责任主讲 (带头人) 辅助主讲 (梯队人员) 学校体育学导轮 毛振明教授 杨国庆教授 杜晓红副教授 李笋南副教授 体育课程教学论 贾 齐教授 王长权副教授 体育运动心理学 殷恒婵教授 孙 璞副教授、宋湘勤讲师、郭建富讲师 体育社会学导论 张建华教授 王兆红讲师 比较体育学 高 嵘教授 查 萍讲师 体育与健康教育 刘晓莉教授 任园春副教授、张靓讲师 体育测量与评价 唐东辉副教授 甄志平副教授 学校体育史 张德福教授 屈国锋讲师 4、科研教学,交融发展:各个核心课程小团队还是科研的团队,这样使科研和教学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二、体现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优势的专业与课程特色 学校体育理论是教育学理论的下位课程,教育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而学校体育理论同样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群中最强势学科,也最能体现体育学的综合性、学校体育理论融基础性学科和应用学科为一体,也融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是建设团队和发展学科群的领头性学科。 学校体育理论在当前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意见精神这一历史条件下的重要课程。也是中国教育事业整体要求其大力提高实用性,中国教育理论发展要求其大力提高实用性的关键性课程。 1950年代初,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了体育理论课程,这是学校体育理论各个核心课程的原型或发源。但是这个理论在以后的中苏关系破裂和文革的破坏,一直缺乏坚实有力的发展。主要问题有:(1)整体理论基础不坚实,(2)中国化的改造比较粗糙,(3)子学科分类和分化比较随意,内部交叉混乱,(4)实用性较差,(5)系统性和简明性也很差。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国学校体育理论最强的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团队担负了重要的研究和教学创新的责任。本教学团队成员经过多年努力,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实践,创建了新的学校体育理论课程的课程方案,新的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1. 将传统的学校体育学上移,形成学校体育导论,并将其小型化、实用化,并形成了(正在编写并准备于09年6月在我校出版社出版)以“概论”和“管理学”“实践案例”为核心要素的实用学校体育学的教材。 2. 新构建了体育教学论,并编写了同名的国家引领性教材,其中涉及创新点达88项,大大丰富了体育教学理论的内容,强化了体育教学理论的体系。该教材已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得到好评。现在团队正在根据该教材还不够简明的缺陷,正在编写并准备于09年6月在我校出版社出版简明体育教学论的教材。 3. 依托我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将传统的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为主的运动心理学逐渐回归成为体育心理学,并形成了相应的教程。 4.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形成并编写了与传统的体育史在内容、结构和写法都不相同的学校体育史,这也是第一本同名的由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编的全国通用教材。 5.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比较体育学的内容体系。 6.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体育社会学的内容体系,并在这个课程上形成了双语教学。 三、“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其特色 自2002年开始,“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开始了教学改革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育教学研究领先带动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团队核心成员有7人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并主持过多项横向课题,这些课题都与核心课程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研究提高了核心课程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成为教学改革的先导力量。 2. 教材编写和教材出版为助力 “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团队核心成员几年共出版各种教材20余册,教材有“直接为教学所用的教材”,如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史、体育心理学、体育测量学等,还有“间接为教学所用的教材”,这主要是指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实践编写的教材体育与健康、大学体育文化、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等6套种。这些教材直接和间接地丰富了学校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助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的学校体育理论教学模式 在多年探索中,学校体育核心课程大都形成了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形成了“多信息、多反馈、多形式、多环节”的教学形式(体现在讲课、CAI、学术报告、展板、面试、笔试、实习、教法作业、课堂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努力使教学在生动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 4. 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学和体育指导实际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理论是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团队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体育教学和体育指导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加强主要体现在:(1)加强范例教学;(2)加强教法实践;(3)带领学生看课;(4)吸引学生参加教材工作;(5)吸引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辅助工作等。 5. 积极探索并实践双语教学 以“体育社会学”为试点实施双语教学,获得较好成果,并列为2007年校级教改资助项目。 四、重视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各门课程都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 开发国家文件、标准等资料的资源:汇集了近年来国家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制定的所有文件和资料。为核心课程的最新、最权威的教学内容传入提供条件,还有全国优秀课的光盘,教案等也为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多的教学材料资源。 2. 开发专家授课和讲座的资源:统合了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中央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教学研究院、北京市教委、各地教研员以及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同行的人力资源,为核心课程的多信息传入提供条件。 3. 开发教学实践参与的机会资源:和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单位,并和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第一线处于良好的关系,由于这层良好的关系,本团队不但有了坚实的实习基地,而且具有了各种参加教学实践的机会,如各种学校体育的教研活动,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等。 4.开发挂靠单位及其下属活动的资源: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挂靠我院,2005年会北京市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挂靠我院,2006年北京市奥运教育研究中心挂靠我院,这些机构的研究工作和社会工作为团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 五、加强网络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学院设有运动学习实验室,为师生进行学习体育基础问题,如学习原理分析提供重要的实验环境和科研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建有自己的网站,可以为教学进行较好的服务。 三、团队今后建设计划一、团队建设指导思想 以特定评价考核和倾斜性支持为动力,以学历层次提高和科研水平提高为牵引,以小团队内部建设为机制,以引进人才和内部优化为来源。大力优化团队成员结构,其中包括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包括师德素质、文化素质、科研素质;发展团队成员的基本能力,主要有:教材分析能力、教学内容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教材组织能力、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能力等。保持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的传统,完善各个小团队的内部结构,不断在教学内容方面创新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数年内冲击全国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主要建设内容 1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大力加强本学术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使本团队有博士学位者达到70%左右,引进1-2名有相当学术造诣的年轻学者,做好55岁以上教师的接班人培养工作,要培养8名左右的学者成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和较知名的学者(标志是在全国级的体育学会和教育学会中担任较重要的工作),知名学者涉及的课程达到6个左右(主要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运动生理学、体育与健康学、体育社会学和体育测量学等)。 2. 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形成北师大的学校体育核心课程的特色 近期,团队将结合学校的整体部署,全面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的修订,进行全面的重新设计,在重新修订各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同时,启动新一轮教材建设。争取在3年内,使各门课都有自己的教材,同时全面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规范教学常规,优化教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核心课程的整体性和实力,努力做好申请北京市、乃至国家教学团队的一切准备。 3.全面提高精品课程建设,利用精品课程建设为团队的宣传,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北师大学生,为全国提供优秀的体育教学模式做出贡献要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国家精品课程以及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多年来“健康与文化并重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在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制度改革、内容改革以及方法改革的同时,促进对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学校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大力开展对我校优秀学校体育成果的总结和宣传,如北师大的全员性运动会、宿舍体育工作、学生健身路径建设以及体育文化教程建设等优秀实践,一边不断研究提高,一边不断丰富学校体育的案例。一方面为全方位地为建设北师大的校园体育文化服务,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北师大学生做出贡献,一方面为全国提供优秀的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巩固和提高我团队在全国领导地位做出努力。 4.加强体育科研规划,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与规模 要大力加强对体育科学研究的规划,在团队内确定“重点科研人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鼓励与扶持。继续开展“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立项和奖励”的工作,重点扶持青年教师的科研。通过各种有效的奖惩机制,全面提升体育科研的规模和水平,使团队的教师每年平均在CSSCI期刊发表文章稳定在30篇左右,在一般学术杂志和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平均在30篇以上。团队成员主持和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在10项以上,承担其它课题以及各种横向课题在10项左右,科研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5.服务社会需要,为国家体育和教育事业做贡献 要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总结和遗产整理工作做有成效的科研和服务工作,要在奥运教育遗产研究、奥运科技服务与攻关总结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要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指导、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要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司局做好各种决策咨询工作,为体育行政管理工作做出贡献。要为北京市的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和体质健康干预等方面做出贡献,继续做好“北京市中小学生健身工程”的深入研究和普及工作,为北京市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做好专家的指导工作。要继续做好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秘书处的工作,做好体育科学学会各相关分会的工作,为全国的体育学研究做出贡献。要利用体育学院的人才、科研和场地等资源服务于社会,为北师大校内外的社会体育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