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336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人生体验单元负责人:王延林 宋少勇二十一 错 过主备人:宋艳歌 薛自龙 审核人:王延林 宋少勇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3.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2.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 教 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3.理清文章的思路。一、目标导学1.导语:现代汉语词典:“【错过】失去(时机、对象)”。 错过不一定是过错,但如何对待过错,却是不能轻轻放过的佚名。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错过”,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当代作家刘心武就以辩证的观点阐述了对“错过”的正确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错过 (板书课题及作者。)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颟顸 渊薮 憬悟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颟顸 渊薮 憬悟 贻误 驾驭 惆怅 力挽狂澜3. 联系旧知,熟悉课文(1)介绍文艺性政论文(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思考划分层次,交流明确(二)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三)自学检测第1题:强调易错字词,重点识记。第2题:根据课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重点识记第3题:师生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并板书: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引论:1-2段 本论:3-6段 结论:7-15段三、合作探究1.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内容) 2.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先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3. 第六段中“这正是人生的经纬,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生活”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第七段中,“自足感”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自足感如何评价?精讲点拨:第1题:参看参考书 第2题:强调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教师可结合具体句子,具体分析。第3题: (明确:比喻。豁达、坦然。)第4题: (明确:含义,不因错过而自责追悔;作者态度:颟顸。)四、达标训练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颟顸 渊薮 憬悟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颟顸 渊薮 憬悟 贻误 驾驭 惆怅 力挽狂澜五、堂清检测(1) 第六段中“这正是人生的经纬,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生活”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第七段中,“自足感”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自足感如何评价?附: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 把握关键机会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含笑到达终点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2. 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重点难点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一、目标导学1.复习导入: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错过”,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当代作家刘心武就以辩证的观点阐述了对“错过”的正确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的错过 (板书课题及作者。)2.展示目标二、自主学习(一) 自学提纲1.应该如何对待“错过”?2.精要段落研读,品味其哲理: (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2)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诵读品味。 (二) 自主学习 (生自学后, 师逐题落实)(三) 自学检测1.明确:1.追悔-情感丰厚;2.痛心收获硕果;3.咀嚼升华憬悟;4.追回力挽狂澜。2.(1)(提示:“错过”能否避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2)(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学生能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14段的比喻句。 明确:“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过错”;“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追求。 反复诵读找出的语句,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三、合作探究1.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2.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四、达标训练请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和整句表达的意思,品味文章语言形象的特点。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 比作“窗外的美景、奇景”,把 比作“预定的到站”。这句话的意思是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的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的格外明艳!把 比作“碧绿的叶片”,把 比作“七彩鲜花”;正是有了绿叶的衬托,鲜花才“格外明艳”。这句话的意思是 。课堂小结: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五、堂清检测 阅读课文第8-11段,回答问题。1.既然已经“错过”,为什么又说“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2.第9段中说:“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你这次的获得硕果。”历史上有类似的情况吗?你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吗?请写在下面。3.第11段最后一句中“错过”与“过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请体会这句话在表达上的特色,写在下面。4.结合自身经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附:板书设计1.追悔-情感丰厚;2.痛心收获硕果;3.咀嚼升华憬悟;4.追回力挽狂澜。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二十二 散 步主备人:王延林 张茜 审核人:王延林 宋少勇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重点难点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教 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 1.导语: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见前)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用课件展示或写在小黑板上)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煎熬()波光粼粼()一霎时()分歧(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节奏),整体感知学习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利用工具书做好圈点批画,搞不清楚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他人合作探究。(出示思考题):(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中心人物是谁?(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3)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4)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不会的也可小组交流,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 方法: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们一家四口人或者祖孙三代。(2)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后发生分歧,结果我的母亲顺从我的儿子走小路,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3)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4)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师过渡语:这样的画面美不美?让我们也融进这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去感受它美,好不好?三、合作探究这个散步的分歧,最终在一家三代四口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解决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下面我们齐读文章6、7、8自然段,重温那解决分歧,走在小路上这温馨的一幕。(出示探究题)1.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负责背母亲,妻子负责背儿子?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想告诉读者什么深层含意?(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理解“传承的关系”。)2.“我”和妻子是怎样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3.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中的“整个世界”? 4.作者通过一家人散步这件事传达什么信息?教师点拨:老人,代表着过去的时代和世界;孩子,代表着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中年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一方面要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一代;另一方面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抚养下一代。所以中年人肩上是一份重大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是从老年人身上接过来的,也要给下一代做示范,言传身教,把这份责任一代传一代。文章主旨:表现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从中感悟到中年人的生活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学们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问题预设)散步,美在,为什么?友情提示:美在语言、景物、行动、亲情等等。四、达标训练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写出了).”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从用词美、句式美、意境美等方面去说) 3、完成基础训练积累运用试题。课堂小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五、堂清检测综合能力测试题(选作部分)一、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1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p( )着。2后来发生了分歧( )。3一霎( )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1_ _ 2_ _ 3_ _ 4_ _ 拆()折()幼()幻()熬()遨()芽()讶() 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四、阅读理解。(一)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2第段主要采用了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3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品质,体现了_的家庭关系。4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粗的词语?(二)送小龟回家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的。街上,_(闪动、流动、跳动)着七色伞。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_(要求、请求、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_(闪动、流动、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儿子这才小心翼冀地把小龟放在河里,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而妻,真的流泪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涟漪 依偎 粗犷 妩媚Alin y wi gung w Blin y wi gung wClin y wi kung w Dlin y wi gung w2.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空白处。3.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儿子关心、爱护小龟的句子。4文章结尾写“我”“要流泪”、“妻,真的流泪”,为什么?请简要回答。5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_,流露出对生命的_,强调的是一种_的精神。送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_之情。 参考答案一、1铺;2q; 3Sh二、1chi,拆除;zh,折磨;2yu,幼儿园;hun,幻想;3o,难熬;o,遨游;4y,嫩芽;y,惊讶。三、1熬:忍受,耐苦支持。 2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委屈: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四、(一)1 C 2心理 3尊老爱幼 亲密和谐 4“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他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指: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1A 2流动央求 跳动 3 (1)“小龟不吃饭,饿吗?”(2)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3)“送小龟回家吧”(4)“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4因为我和妻子见到儿子放小龟回家后的兴奋、欢呼,感受到儿子的纯真、善良,既高兴又激动。做母亲的更善于动情,所以“妻,真的流泪了”,而我则“要流泪”。 5和谐关系;使命感;理解和体谅;思家、团聚教师寄语: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珍惜我们拥有的母爱,让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回报给母亲我们的爱,最后让我们更加珍惜母爱,祝愿天下的母亲平安!幸福! 祝愿天下的孩子幸福!安康!课后反思: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主备人:王延林 张茜 审核人:王延林 宋少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课文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教学难点对比写作手法。教 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积累文言词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2.展示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恰当停顿。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结合注释译讲课文,并在课本上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后进生口答,中等生纠正)嗜( )学 砚( )冰坚 弗之怠( ) 逾( )约 硕( )师 叩( )问 叱咄( )俟( )负箧( )曳( )屣( ) 皲( )裂 媵( )人 容臭( ) 烨( )然 缊( )袍 廪( )稍 裘( )葛 馁( )谒( )余 撰( )长书以为贽( )2.指名朗读,中等生走上讲台朗读,优等生点评,教师范读。要求:快速大胆走上讲台,声音宏亮,中速朗读,读准字音,恰当停顿。3.借助注释,指名翻译课文,板书重点字词。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B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C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D.弗之怠。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E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F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G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H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I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J假诸人而后见也。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K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其:代词,指马生。其: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代马生三、合作探究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互动解决。如:学生在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时有疑难的文言词汇或重点句。又如:教师点拨疑难问题:译讲课文1、2、3段:(中等生口头译讲、优等生或教师补充)要求:先读原文后翻译;重点字必须翻译出来;翻译通顺。四、达标训练1.同桌互译课文,教师个别抽查。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五、堂清检测(一)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di( )。2.或遇其叱( )du(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3.负箧曳( )x( )行深山巨谷中。4.足肤jn( )裂而不知。5媵( )人持汤沃( )灌,以qn( )拥覆,久而乃和。(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1.余( )幼时即嗜学2.以是( )人多以一书假余3.益( )慕圣贤之道4.未尝稍降辞色( ) 5.故( )余虽愚6.卒( )获有所闻(三)选择题1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常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录,算好日子尽快回家。)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试着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旅店服侍的人,拿热汤灌给我喝了,再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起来。) 2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之怠”,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弗怠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表明作者害怕和假人师、假名人一起游玩。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很谦虚,同时也表明他的学习取得了成功,对后学有勉励作用。D“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中”指“心中”、“内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2.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这节课来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1.概括作者求学条件的特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7.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不会的小组交流。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补充和订正。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1.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总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2、幼时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3.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4.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5.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优,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6.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7.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8.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合作探究(一)生生探究、小组探究 (讨论自学提纲中不理解的问题。)(二)师生探究(出示探究题,小组合作,反馈点拨)1.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专心。”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师生态度对比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生活情况对比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2.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点拨: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点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态度: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课堂小结:是啊!勤奋的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让我们的心灵更美好。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座山。很多人不愿努力在山脚下徘徊,可是有很多人努力攀登到了山坡、山腰、山顶之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虽然最后所有的人还是会到山脚下,但是我们的人生多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其中的艰辛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努力勤奋的读书吧。为了看到山顶更美的风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丰富多彩!四、达标训练 背诵课文五、堂清检测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下列句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从致书以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计日以还 .俯身倾耳以请2.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弗之怠”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3.翻译下列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4.本文第一段写“我”求学时_的精神,第二段写求师时_的态度。5.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谈谈你的看法。6.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 ).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7.“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每天的第二顿 .每天吃两顿 .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8.“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9.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参考答案:1. 2. 3.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4.刻苦勤奋 谦恭诚恳。5.略(学生言之有理即可)6. 7. 8. 9.板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一、嗜学、力学: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艰 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二、善学、勤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师生态度(对比) 生:色愈恭,礼遇至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生活情况(对比)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学习条件(对比) 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有问必答,应有尽有三、写序目的篇末点题,交代主旨。课后反思: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主备人:宋少勇 审核人:王延林 宋少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中 “一棵树”的艺术形象。2.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3.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4.理解诗中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2.理解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 教 具多媒体或小黑板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一)导人新课: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诗人李瑛的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展示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全诗的内容,理解诗中描绘的一棵树的形象。3.初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自由朗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给加点字注音)矢志 磅礴 铸就 抵御 香醇 戈壁 瀚海 黝黑 淙淙 炽烈 粗糙 颤动2.了解作者教师提供作者简介,学生了解: 李瑛(1926 ),现代诗人。河北丰润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社社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他的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燃烧的战场、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李瑛1980年出版的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有的已译成了外文。 3.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划出本诗押韵的字。4.诗歌分两个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三)自学检测: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1.矢志sh 磅礴png b 铸就zh 抵御y 香醇chn 戈壁g 瀚海hn 黝黑yu 淙淙cng cng 炽烈ch粗糙co 颤动chn2.指名朗读:(选择1-2小节)3.课文内容与层次: 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三、合作探究1.第一部分从哪些方面写一棵树的形象?2.第二部分又从哪些方面写一棵树的形象?3.你能说说一棵树的形象吗?诗歌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想要表达什么?(一)小组互探(二)师生互探,总结:第一部分包括三节诗,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藉(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树。第二节则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就,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第三节是这部份的总结拓展,从与日俱增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个整体”,“属于人民,属于历史”。 第二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节,第四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我”对生活的热爱。第五十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写“我”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第五、六节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七、八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之所能去为人类造福;第九、十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之美,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都未脱离开树的特点。第十一节是写“我”的理想,第十二节是再次强调“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样的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选择了树作为物象,作为抒发感情的载体,抒发了诗人热爱人民,为人民献身的强烈感情。 四、达标训练1.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2.请描述一下诗歌塑造的一棵树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小结:谈谈自己学习收获。五、堂清检测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屹立(y)挽住(wn)瀚海(hn)炽烈(zh) B矢志(sh)呻吟(shng)螳螂(lng)粗糙(co) C磅礴(png)香醇(chn)枯萎(wi)赋予(f) D黝黑(yu)巢(cho)淙(zng)戈壁(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娇傲抵御飘零昂首屹立 B坦荡赋予耀眼熊熊炎阳 C抽泣懊悔篮色不可分割 D细胞荒摊旋转瀚海沙漠 3.概括诗歌两个部分的内容。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一)导人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当代诗人李瑛的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特点。(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1.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诗中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3.体会诗歌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朗读课文,说说诗歌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的。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比如:比喻、排比、借代等,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运用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4.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句子谈一谈。(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三)自学检测:由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优秀生补充。1.整首诗构筑在想像的基础上。诗中的主人翁“一棵树”完全是通过想像来塑造的。作者的想像十分丰富,从“树”的生长地到“树”的教育、造就、成长,到“树”对生活的态度,对各种人的浓厚的感情,到他竭尽所能地为人民造福,以及他的理想和信念,都写得非常具体。不是用枯燥的说教和表白,而是靠纵横驰骋的“自由联想”,把“一棵树”塑成为一个崇高、伟大的艺术形象。这种自由联想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根据作者所塑的形象“树”的特点去想像的。因此,这种想像和联想又是合理的、可信的。 2.让学生发言,对修辞方法分析正确,作用分析有理即可。3.诗中所描写的“一棵树”,是用来象征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形象的,虽然处处是根据树的特点来进行想像和描写,但处处都用来表现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和情怀,表现他们的理想和品格,因此也可以说全诗都是采用了象征手法。 4.示例:作者善于把许多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凝聚在比较简练的语言中加以表现。如“我能讲许多许多的故事,我能唱许多许多支歌”,只两句,便说明了“我”具有较深的阅历,已不是一棵出生不久的小树苗,而是比较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战士了。三、合作探究1.本诗运用了象征手法,你能说说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吗?2.学完了这首诗,请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特点。(一)小组互探(二)师生互探,总结:1.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2.(1)内容生动,语言流畅,感情强烈。(2)语言凝炼,具有高度的概括力。(3)运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方法以及象征手法。(4)有谐调的韵律和节奏,用韵较宽。四、达标训练1.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背诵下来。2.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为题写一首诗。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五、堂清检测(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我能讲许多许多的故事,我能唱许多许多支歌”这句话? 2全诗都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幻想,有一天, 我能流出奶,流出蜜, 甚至流出香醇的酒, 并且能开出 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香味的 花朵 而且,我幻想: 我能生长在海上 我能生长在空中, 或者生长在不毛的 戈壁荒滩、瀚海沙漠; 既然那里有 粗糙的手,黝黑的背脊,闪光的汗珠, 我就该到那里去, 作他们的仆人, 知道该怎样认识自己, 该怎样使他们愉快地生活、工作 我相信总有一天 我将再也看不见 饿得发蓝的眼睛, 抽泣时颤动的肩膀, 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 人民啊,如果我刹那间忘却了你, 我的心将枯萎, 像飘零的叶子, 在风中旋转着 沉落 1选文中有两处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请将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选诗第二段长达十一行,只由一个诗句构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幻想”展示了主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 B“我相信”写出了主人公美好的理想。 C“人民啊”写出“我”的担心和悲哀。D这部诗借助各种形象描写“我”竭尽所能为人民谋幸福,塑造了一个为人民造福、献身人类的艺术形象。 板书设计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生长地 一 经历 我扎根祖国,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归宿关心各种人 无私,无限,无条件地二 用各种方式帮助人 回报大地,社会,人民幻想和谐之美理想关系课后反思: 二十五 有的人主备人:宋少勇 审核人:王延林 宋少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内容。背诵、默写这首诗。2.理解诗歌对比的写法。3.理解诗歌中形象的议论。 4.理解诗歌所表现的鲁迅的精神。教学重点1.对比的写法。 2.背诵、默写。教学难点诗歌中形象的议论。教 具多媒体或小黑板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一)导人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二)展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内容。2.理解诗歌对比的写法。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 臧克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