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334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 2011年*月*日:今天教了五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写自己的名字。有一个学生写他的姓是瘳。我问他你是不是姓廖?他说是。我说你写错了后面的两个点应该没有。他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反而还大声地跟我说:我以前也这样写,我妈妈也这样写,我的老师也这样写。然后我给他看一本词典,但是我恰巧带的是一本小的词典,里面没有廖这个词。这个学生跟我说,你自己也看词典嘛!我跟他说我想给你看你写错了。他还不服说你不相信就问我妈妈,问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是从中国来的。 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暴露出很多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必须过硬,否则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只会误人子弟。如案例中的事件,就是由中国的汉语老师教错了汉字才引发的。该案例中,中国老师之所以教错,很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就认为“廖”字就应该有后面的两个点,由此可见该教师对汉字的掌握并不过硬,最起码对“廖”和“瘳”两个字的区别并不清楚。把错的东西当成正确的教给学生,自然会出现问题。 第二,在教授过程中,如遇到自己不确定的字词或知识点,一定要查阅、确认之后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或猜测来应付学生。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案例中,如果该生之前的老师能负责地查阅词典、确认之后再教给学生“廖”字的正确写法,也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发生教错的事,其一可能是如第一条中所述,老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握有问题;其二,则是老师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而随意地拿自己也不确定的答案来应付学生,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三,学生很容易对老师产生盲目的信任,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首先老师要尽可能的提升自己,对自己讲授的每句话负责,确保教给学生的都是正确的。其次,老师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所以老师还要教学生学会怀疑,告诉学生老师的话也可能会出错,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大家一起求证,鼓励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就是案例中这位本土老师提出的“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在国外,人们很容易对中国来的汉语老师产生权威感,认为中国的老师无论是汉语知识上还是中国文化上,一定比本土汉语老师水平高。中国老师确实有一定优势,但目前中国老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而也会出现本案例中发生的教学错误。这就要求在选派海外汉语教师时,一定要严格考核,确保教师素质水平;此外受派老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而相对而言,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毕竟在海外本土汉语老师才是真正的中坚力量,要给予本土汉语老师更多的重视和更高的地位,只有培养出高水平的本土汉语教师,才能确保汉语在海外的大范围、长期地推广。案例二: 印尼的某三语学校,校方想采用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材料三字经作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教材。开课第一天校方就接到了家长的投诉信息。因为印尼很多家庭信奉基督教,而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与基督教的“原罪说”相悖。校方最终放弃了教授三字经的想法。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反映了汉语教学与跨国文化冲突的问题。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一定会涉及到文化的传播,而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的跨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两个文化的相似之处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有利于文化上的理解,对语言教学也很有帮助。然而,文化上的冲突也会对语言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正如案例中所述,由于识字教材的内容与当地宗教信仰相悖,而引起了学生家长的不满,以致校方不得不放弃原教学计划。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就要求教学计划制定者对中国和对象国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上。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汉语知识的编排,还一定要考虑文化因素,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量避免触犯当地禁忌的教学内容。在文化碰撞的问题上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求同”是为了拉近教学双方的心理距离,增进相互理解,使所授内容更易于接受;而“存异”则是要尊重双方的文化习俗,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像案例中那样去触犯当地的禁忌,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语言教学才是主体,文化是辅助于语言教学的,因此在中国文化的导入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谨慎选择内容,还要讲求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案例三:一位在新加坡任教的汉语老师发现,在汉语数词进位教学中,学生们很难掌握汉语数制四位一段的“万进制”,比如, 他们很习惯用“十三千”代替 “一万三千”。后来他了解到新加坡普通话中是用“十千”代替“万”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进行数字进位教学时他索性直接教学生们用 “十千,十四千,一百三十三千”来代替“一万,一万四千,十三万三千”这样的数字。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中,这位汉语老师因学生很难掌握汉语的“万进制”,而索性放弃“万进制”,直接教学生用当地习惯的“十千”代替“万”来计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一,老师遇到学生很难掌握某一知识点的情况时,不是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了回避问题,甚至改变教学内容的方式。这是一种逃避问题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带来很多其他问题。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不能消极回避;其次要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求暂时性的进展。 第二,在汉语数词进位中,没有以“十千”代替“万”的用法,这位汉语老师教的既然是汉语数词进位,就应该教正确的汉语进位制,而不能为了适应当地的习惯而擅自改变教学内容。老师教授的是知识,就应该保证所授知识的正确性,若如例所示进行教学,那学生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汉语计数法,那这样的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学生若真到中国或与中国人交流时也采用“十千,十四千,一百三十三千”这样的数字,那中国人肯定会觉得很奇怪,这样根本达不到顺利交流的目的。老师教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就要教会学生用该语言的思维进行思考,若都采用这种避难妥协的办法,学生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掌握汉语。 该案例中,学生既然很难掌握“万进制”,那就应该设计更多的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加强练习,反复操练,使学生渐渐熟悉、习惯这种进位计数方法,并告诉学生这种进位制与当地进位制的区别,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这种进位制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