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设计解说.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179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设计解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设计解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设计解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2、指导诗歌的朗读训练,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二、教学设想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在学习中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2、在深入理解体味诗歌内容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教学中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4、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三、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2、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探究相结合;3、文本与课外阅读拓展相结合。四、教学准备1、学生熟读诗歌,理解诗句,划出疑难的诗句;2、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3、积累文学史上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和诗句。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 课前创境上课前先点击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播放古琴曲关山月。通过那种深沉优雅,动人心,感神明的古琴声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创设出诗歌中悲怨,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课题配了图片:秋风的片片黄叶和茅草中,瘦骨嶙峋手拄拐杖的诗人伫立着,眼中流露出怨愤和痛苦之色。学生听着古乐,看着入境的图片,在自由朗读着诗歌,自然会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二、 导入新课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唐代诗人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开场白设计简洁又实用,运用名人名言紧紧抓住“伟大诗人”的内涵,激发学生兴趣,开门见山。)三、 亮出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2、指导诗歌的朗读训练,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展示既给学生暗示本课的学习重点,也使这节课中心明确,为师生的课堂活动提供了依据和范围。并鼓励学生:只要大家努力,一定能够完成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信心,创设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有生机的课堂。)四、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 ,因居少陵,故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来简单介绍杜甫,突出“诗史”、“诗圣”及“沉郁顿挫”的诗风,我又补充了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材料,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写作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公元760年,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盖了一所茅屋。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草堂漏雨如注,给全家生活带来很大痛苦。此情此景之下,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对“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的讲解时,我穿插了一段描述“安史之乱”的文字: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我用了慷慨激昂的语调,抑扬顿挫、满含深情地进行了朗读,同学们也被我的激情所感染。精心设计的语言就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五、 朗读指导1、 提出诗歌朗读的3点要求(见演示文稿),让学生齐读诗歌;2、 学生自我点评;3、 听课文朗读带,体会“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的处理,也可小声跟读;点击“赏读”,播放朗读带并放大画面4、 学生按朗读要求,再次自由朗读;5、 教师根据课文提出具体字句的处理(见演示文稿7);6、 一名男(女)生单独朗读(注:要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毕,如果效果好,学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鉴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指导学生朗读”应是本课的第一个学习重点也是课堂的小高潮。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因此,运用诗歌朗读知识,为本诗朗读训练提出指导意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巩固感受,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六、走进文本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用几个精练的短语来概括本诗各小节的内容并用一个字提炼诗人的感情。3、 每一节找出一处你认为值得赏析的地方并说说理由。(让学生展开课堂合作讨论,既可以检查预习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思考意识,在学习中巩固同学间感情,更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课堂的民主、和谐的氛围,真正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的实质: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自我思考和学习。这3条题目从诗歌的内容到感情再到语言,由浅入深,适合全班学生的学情。上课时学生有的阅读课文提示,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4、局部赏析(见演示文稿)、让学生解释第一个诗节中重要词语,并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本段中再找出描写风之猛烈的词语“卷”,并跟“刮”、“吹”等词语比较优劣。 明确:“卷”字好,因为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飘转”-“沉”相对应。(分析: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乐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3)、赏析第二诗节设计问题让学生描述: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设计问题讨论: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所谓“ 不为困穷宁有此!”设计问题:“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赏析第三诗节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这就该到第几段了?(生:第三段)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设计问题转入第四段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讨论明确: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这种品质。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然后再补充介绍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等句子,及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和又呈吴郎诗,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最后理清思路,教师做陈述总结:从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内容上是递进的,作者的痛苦也越深。但忧国忧民的诗人,不顾自己的悲苦,想到天下寒士的悲苦,推己及人,关心民生。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这一节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随文讲解,从左至右拉幕,内容逐步出现。 七、畅所欲言问题探究:杜甫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的情怀是基本一致的?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古诗词吗?明确:在此基础上,扩展补充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演示文稿15),说明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记住这些令人钦佩、敬仰的名字以及他们留下来的千古绝唱。 八、对比阅读1、读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试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内容和主题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都能推己及人,主题上都是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但不同的是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心忧天下,更是难能可贵!2、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还能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吗?这首诗作于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作此诗。明确: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个对比阅读能更深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杜甫从内心发出的忧国忧民的呼声,无论他的悲还是他的喜,都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九、拓展延伸提出问题:从课外积累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句,进一步感悟诗人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