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详解.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122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给(j)予 毛坯(p) 强劲(jng)人心惶(hung)惶B山崖(y) 霎(sh)时 掳掠(l) 沁人心脾(p)C馄饨(tun)不屑(xi) 嫉(j)妒 令人咋(zh)舌D神甫(f) 订(dng)正烙(lo)印 扣人心弦(xin)C【令人咋舌(z)】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笔法闲熟,感情真挚。/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摘自作文评语)B贷款金额为叁拾肄万元,月底结算。/兹收订金伍佰元,余款货到验收合格后十日内付清。(摘自单据合同)C我们都是虫,可我是萤火虫。/苦难是化了装的幸福。/不是忙到脚不粘地,是忙到脚没空儿粘地。(摘自教室板报)D一期售罄,二期将出,敬请期待。/领衔浙江,独占鳌头。/创意至上,虚位以待,欢迎报名。(摘自招牌广告)D【A闲娴,B肄肆,C粘沾】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D【A纵令:即使,表假设,与下文“也”匹配;B装饰:装点修饰使美观;C投桃报李:喻友好往来;D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文中无苛责别人之意,倒有严格要求自己之意,属于用错对象。】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B【A要“以为起点”缺“以”;C成分残缺,“药品”后加“价格”;D成分多余,删除“事件”。】5. 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A.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C【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背离文段主旨;B文段中“见真求新”缺乏依据;D缺少对文言作用的概括,片面。】6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4分)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示例:涉及的名词三实一虚。屋在,人去;人在,心去;心在,情去;情在,懂它的人去。亭在,琴去;琴在,弦去;弦在,音去;音在,赏它的人去。7. 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2分)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3分)(1)示例: 购买就等于杀戮,对象牙制品说“不”!(2)人格化的表现方式使整个公益广告打动人心,小象的话以孩子的口吻说出,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还能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构图简洁,图片与文字搭配巧妙,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它们的未来将通向何方?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们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知识、技术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B不是揭示的原因,而是人类在自然灾害之后的意识反应。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A人类应顺从自然。B真理是整体的。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C 。A“顺从自然”是偏颇的。D 提到了真理,但都只是部分概括了文章内容,不够完整。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这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修改)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3分)示例: 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妻清、空旷、荒芜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倩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示例: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堆。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明经 第:考取。B.子无为嫌 嫌:疑忌。C.俾其守约束 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D(方:副词,正如,相仿)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吾所不及公之逮所由使也 B.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逸则富以康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室西连于中闺B就 ( A.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的人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他,毛一鹭 C. 表并列,并且 表修饰 D.在与、和、同)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_(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夭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文段翻译: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父亲就去世,他侍奉母亲、兄长,以孝闻名。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勣是长史,(李勣)曾经感叹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你不要有什么猜疑。像属僚中的某人,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呢?” 李勣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又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当时张文瓘的兄长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为官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朝廷为官,张文瓘调出京都任云阳令。多次授官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跟李勣同任宰相。不久主持左史事。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京师马厩里养的官马。(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纷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是这样。(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诗歌资料】此词为容若侍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起句抒古今兴亡之感,同情人民罹战祸之悲惨,与“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一襟抱,气概豪雄,仿佛苏辛。“画角”两句为现实境地,牧马来去,扈驾巡视及出猎,备极辛苦,内心亦实有难言之隐。“满目”二句,就直接写出丹枫吹老,无人可语,一片真情,动人心弦。下片“从前”与起句“今昔”相应。“幽怨无数”,更深一层,既包括征人在外怀念闺中思妇,也写到闺中思妇怀念战场上征人的死活存亡。“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用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意,突现两军交战之残酷。末两句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笔调,写自己的幽怨。“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共用四个“深”字,说明对夕照也生愁,对秋雨也生愁,这种无数幽怨,正如李后主所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容若多情多义,忧国忧民,才高学博,从徐乾学攻读十四年,刻苦钻研,朝夕不倦。初娶卢氏,两次悼亡,刺激更深,所作血泪交流,读之令人悲痛。晏小山词云:“侧帽花前风满路。”容若词集初名侧帽词,可见倾倒晏词之甚。冯煦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容若亦可谓古之伤心人。朱祖谋望江南词赞容若云:“兰锜贵,肯作称家儿?解道红罗亭上语,人间宁独小山词?冷暖自家知。”可谓知言。惟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话却不合实际。正因为他染汉化已经很深(康熙十一年,容若十八岁中举;康熙十五年,容若二十二岁中进士),所以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饮水词来。(唐圭璋)(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 韩非子:_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四)古诗文默写。(6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于我如浮云。(论语)(2)沧浪之水清兮,_;沧浪之水浊兮,_。(楚辞)(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4)凭谁问: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人生代代无穷已,_。不知江月待何人,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2)可以濯吾缨可以濯吾足(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均匀地流逝,而人生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审题1.解读作文引导语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引导语,还是采用两段式命题结构方式。第一段,开头总说,列举不同时代不同行业成功者的典范,从而成为全民热议话题,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对因果关系:“很难复制”的原因是变化,意在说明人的特殊性、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第二段诠释时间概念的丰富性,先介绍“物理时间”,重点介绍“人生的时间”,段尾句就是中心句,卒章显志。第一段是现实生活的面相,第二段是个我心灵的点相,文题“我的时间”是“桥”,连接了面与点。2.解读文题从文题上看,“我的时间”,属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时间”,“我”是定语,起限制作用,无论“我”是主角还是配角,必须用第一人称介入,她的好处是真实的历练,真切的感知。这历练的真实,如果是配角,冷静的叙述,细致描述,其中包括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这真切的感知,如果主角就是“我”,那么“我”对自己的了解,自然比旁人来得深刻,因为我明白每时每刻“我”的想法。甚至知道自己下一刻将要付诸的行动,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时间”,平等而永恒的话题: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已明明白白告诉考生文章的主旨是在变化的时间里选择做自己有益的事。命题指向明确清楚,审题难度不高,从而确保了大部分考生能清晰地审好题目,人人有话说,人人有东西写,较好体现新课改发展方向,淡化了审题。立意1.立意的聚焦点:学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做好该做的事在变化的时间里选择做自己有益的事选择这个时间段做事,可能够会影响你今后成功与否的关键。写自己怎样科学有效地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以上是好的立意。写珍惜时间、难忘岁月、节约时间、浪费时间等有点偏题。流水记我的小学、我的初中等生活或我的课余时间、我的打工等生活,显得有点浅显。2.本题看似好写,其实易中有难。其难就难在所选择的写作内容,难在行文。行文时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我的时间是变化的,什么时间是有效时间,什么时间是无效时间?如何选择?在所选择的时间里和某个特定事件中,如何化解矛盾冲突?在决解问题时获得怎样的感悟?“我的时间”和“他人的时间”描述或阐述中,说明最佳时间与人物的关系,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里呈现一种高尚可贵的优质品质与道德情操(用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如写议论类文章,可以引入他人的事例进行对比:凡高由于绘画意识的超前无人理解而没能卖出一幅画作,贫困潦倒终其一生,如今他的画却都是天价,太过讽刺意味(画未变,时间的变化);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哈佛大学毕业的他没有象他的同学们一样走向华尔街去赚大钱,而是去了湖边静地过起了耕读自得的简单生活,返朴归真在他那个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傻事,就是这傻事成就了他的事业(把握了黄金般的时间)。如何看待因思想的太过超前造就的与时代错位,令思想者的身前身后名有了巨大的反差,评价如何?3总原则:适己,适时适己,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只有选择自己有把握的角度立意,才有东西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起来才顺手,文气也才流畅。适时,就是要有时代气息,要关注时代,关注现实,体现人文情怀和公民意识。三、亮点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卷采用“我的时间”命题作文形式来开考,改变了浙江作文卷一贯高扬为人文而思辩,为文采而思辩的思辩性关系为主流的作文套路,其最大的亮点:化繁为简。(李小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